“儒”在春秋末年尚是一種職業(yè),步入戰(zhàn)國后,因孔子的弟子四處宣揚講學(xué),“儒”進而才形成了一種學(xué)派,信仰“儒教”的階層稱“儒家”。
孟子是孔子之孫子思的弟子,他繼承了孔子思想里“仁”的部分,將其升華為“仁政”,成為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相傳,夏代太康失國期間曾作《五子之歌》悔過,其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多年后孔子也說“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本”。戰(zhàn)國因諸侯割據(jù),使得國家、君王、庶民等概念深入人心,孟子進而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念。
孟子認為,得先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一個國家,有了國家,才需要推出一個君王,所以“民貴君輕”,民才是國家的根本。秉承這種思想,孟子與弟子周游列國,成了諸侯的座上賓。
在梁國(魏),梁惠王問孟子能帶來什么好處,孟子說:“仁義而已?!绷夯萃醪唤猓献诱f,只要大王減輕刑罰,減少賦稅,深耕細作,全國的百姓就會誠心歸附于您,仁者是無敵的!
這番話,不僅是孟子仁政論的具體體現(xiàn),亦是戰(zhàn)國時儒家的思想精髓。儒家認為,要想讓一個國家強大,不受外國欺辱的話,君王就應(yīng)該用仁政來感化百姓,如此到了關(guān)鍵時刻,他們一定會自發(fā)拿起武器捍衛(wèi)祖國,這種戰(zhàn)斗力是強行徭役所換不來的。
但無論孔孟,他們的思想都是中規(guī)中矩的,大部分諸侯寧愿用武力、苛政急公近利,也不敢靜下心來實行仁政,這是時代的使然。
儒家稱孔子為“圣人”,孟子是“亞圣”,其余代表人物有漢代董仲舒,宋代朱熹等。經(jīng)典有“四書五經(jīng)”,四書即《論語》《大學(xué)》《中庸》《孟子》,五經(jīng)為《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起來便是歷代儒客學(xué)子之必修課。
力 匕
精 選 文 章 推 薦
真相 | 無為
阝 勹
廴 匚
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