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湛廬文化·深圳讀者群
執(zhí)筆人:許雷濤
周末給大家分享一篇好文,講述如何在閱讀中踐行知行合一。文章來自廬客許雷濤。
讀書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因為它誠實。左宗棠說,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讀已見書,如逢故人。如果你希望遇見更多的“故人良友”,和這些對生活有要求、對未來有思索的人并肩同行,點擊底部“閱讀原文”,親近他,親近我們。
◆◆◆
在書友交往中,有不少朋友都提出這樣的困惑:“書中的知識如何才能轉化為自己的行動?”
這的確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有的朋友因為這個問題解決不了,甚至感覺“知識無法轉化為行動,讀書也沒有什么用,還不如不讀!”這些朋友并不是沒有努力去轉化行動,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轉化起來總感覺知易行難,屢受挫折,也就難免知難而退了。
為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閱讀中,實踐知行合一的一些心得,供朋友們參考。
所謂“欲速則不達”,任何一項新的技能的學習,都切忌貪多求快,囫圇吞棗。因此,我將在閱讀過程中的知行合一,分解成了四個階段,分別是: 閱讀-解讀-實踐-習慣。1
“閱讀”階段
這里說的“閱讀”,是指純粹的讀書。且不論書中是否確有黃金屋,書中是否確有顏如玉,閱讀本身就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就我個人體驗,閱讀的樂趣在于:
增廣見聞,豐富人生
小時候,在我還沒有上學時,我讀過一本書,到現(xiàn)在仍印象深刻——《小靈通漫游未來》。在當時,書中以科幻角度來描述的各種未來世界產(chǎn)品——電子表、氣墊船、高速公路、手機……現(xiàn)在都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物。想想看,我居然生活在我小時候的未來世界里,這是多么有趣的一種感覺!
前段時間讀湛廬的《無須等待》《顛覆課堂的可汗學院》等,發(fā)覺原來創(chuàng)業(yè)可以如此簡單,原來教學可以如此靈活,原來商機可以如此豐富……讀湛廬文化2015未來創(chuàng)客·春季思想峰會的文字回顧,腦洞大開:原來又一程新的未來離我們如此之近……
獨坐方寸之間,暢游寰宇內外,閱讀可以讓我們的感官與體驗無限延展,在我們無法旅游時,仍能看到、聽到、感觸到更新奇、更有趣的世界,身體或思想,總有一個在路上……
指點迷津,提升心智
在各種各樣的群里,不少朋友總是在問,這事該怎么辦,那事該怎么辦,其實很多事情在書中都有答案。無論是職場技能、創(chuàng)業(yè)拓展、發(fā)展趨勢等等,在出版業(yè)空前發(fā)展的當下,人生不同階段不同境遇下可能遇到的問題,幾乎都可以從書本中找到答案。我們所需要做的,只是找到合適的書,閱讀,思考,分享,交流,這樣的效果遠遠大于單純聽別人怎么說。因為大部分情況下,別人說的,其實也是來自于書本,而且是經(jīng)過其個人意志加工過的。
在這個方面,對我個人影響較大的,一本是高中時讀的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對當時正在探索世界觀的我,打開了一扇大門;另外是湛廬文化的“幸福心理學”系列,大學時作為學生,閱讀過弗洛伊德、榮格、叔本華……他們總是告訴我“世人都是有病的”,我們的心理成長歷程就是不斷與自己的“心理疾病”相對抗,多么沉重的人生!在接觸幸福心理學之后,開拓了另一個我更愿意接受的思路:與其每天郁悶地對抗“疾病”,不如每天積極地發(fā)展“幸?!?。在新的心智模式下,自我覺察的關注點從“缺點”轉向“優(yōu)點”,不僅增強了幸福感,也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機會。
無論在悠閑的時候,還是在迷茫的時候,無論是在艱難的時候,還是在順暢的時候,書本總是能給我們帶來全新的視野,帶來老友的共鳴。但是,你得先開始“閱讀”,才能體會到這些。2
“解讀”階段
《智慧社會》的46至47頁有這么幾句話:“周圍同伴群體的行為是驅動想法流并形成觀點的最強大的作用力。” “但是一旦他們選擇了一個陣營,對于相似想法的更多接觸會持續(xù)塑造他們的思維,使他們逐漸成為真正的‘信徒’”。這話什么意思呢?八個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叫做“解讀”。
從文字到意義的思考與沉淀過程,就是“解讀”。解讀,是將作者的觀點、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理解與觀念,是從知識到行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古人云:學而不思則惘。閱讀,只過眼不過腦,收獲的只是一堆文字,還不如去看新華字典;既過眼又過腦,收獲的才是思想。只有這樣的“思想”,才能成為行動的基礎。
解讀,有三種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文字”解讀。時常我們看到一段文字,會心有所動,也許是感動,也許是共鳴,也許是質疑,也許是不滿……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心動一下,一閃而過,頭腦很快被其它的信息淹沒;也可能會多看幾眼,用熒光筆把這段讓自己有觸動的文字劃下來,以備未來可能會再翻閱。拋開文學性的文字不談,思想類或技能類的文字,其實僅僅有所感還不夠,還要“知所感”,知道自己為什么會有所觸動,最好是能寫下來,才能真正把握到作者的“心流”,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的“感知”。這個過程,就是“文字”解讀。
第二個層次是“邏輯”解讀?!拔淖帧苯庾x,可斷章取義,能夠學到的往往是一些局部的技巧;而要搞清來龍去脈,學習方法論,則必須再上層樓,從“文字”解讀到“邏輯”解讀?!斑壿嫛苯庾x,不僅要做筆記,而且還需要前后對照筆記,梳理作者的思路和推理過程,最好用的工具是思維導圖,將重要的觀點一一陳列,就不僅可以看出作者“是怎么想的”,還可以看出作者“為什么這么想”。有些書,如《創(chuàng)能量》,邏輯很清晰,梳理起來較為容易,而有些書,如《智慧社會》,邏輯脈絡就不是那么清晰了,讀者可能需要自己下一番功夫。所以我在做《創(chuàng)能量》的閱讀打卡時,以文字解讀為主,而在做《智慧社會》的閱讀打卡時,就增加了邏輯解讀的內容。
第三個層次是“意義”解讀?!耙饬x”解讀比文字解讀和邏輯解讀更上一層樓。文字解讀可以學技巧,邏輯解讀可以明思路,而能落地的,只有“意義”。這里所說的“意義”,含義是“這個內容對我有什么意義?”,即“我能怎樣做?”讀完了《跑步時該如何呼吸?》,你是否有嘗試一下新呼吸法的沖動,或者更進一步:制定實踐的計劃?這本書算是工具書,作者很貼心地給出了詳細的進階性的跑步訓練計劃,而其他大多數(shù)書沒有這樣現(xiàn)成的計劃,需要讀者自己想一想?!秳?chuàng)能量》中的“企業(yè)運營框架”;《智慧社會》里的“多元化”探索;《柳問》當中的“入模子”、“拐大彎”;《提問銷售法》中的“通過問題獲取注意力”等等,都是實操性極強的技巧與方法,所謂見賢思齊:當讀到一段好文字時,如果能不止于“感覺好”,還能想一想“我該怎么做?”,便打開了實踐的大門。
在湛廬文化讀者群內的同讀共進閱讀打卡活動中,很多朋友不知道如何打卡,覺得自己好像說不出來什么。若從文字、邏輯、意義三個層面區(qū)別對待,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打卡不難,最少可以試試“文字”解讀。如果你感到“有感覺但寫不出來”,那這正是鍛煉的時機。3
“實踐”階段
從實踐開始,我們進入了知行合一的第三個階段。很多朋友在實踐階段,常見的困難大約包括這兩種:
1. 想實踐的內容太多,不知從何下手,如《創(chuàng)能量》中的“企業(yè)運營框架”。
2. 做著做著就忘了,難以堅持。
想想當初學英語的時候,大概沒有人能一開始便聽說讀寫樣樣精通,都要從26個字母開始,由字母到單詞,由單詞到句型,由句型到文章……一關一關向前過。同理,從閱讀到實踐,也需遵循以下原則,循序漸進,才能修得正果:
明確目標:所謂明確目標,是指實踐目標應該是一個能采取的行動,而不是某個“項目”。比如《創(chuàng)能量》中的企業(yè)運營框架,包含了三個大層面和十個小層次的內容,要實踐“企業(yè)運營框架”,就得從第一個小層次開始,逐一設計可開展的行動,如“清晰描述企業(yè)遠景,寫下來”。
小步快跑:相對于花10天完成一個大項目,不如連續(xù)10天,每天完成一個小項目。比如做比較復雜的閱讀打卡,既可以用4個小時,一次性完成閱讀、摘抄、筆記,也可以先用30分鐘完成閱讀,休息一會,再用15分鐘完成摘抄,然后再找個時間用1個小時完成筆記,顯然后者的難度要低很多,在每一個步驟中間都可以做點別的事情,平衡照顧好生活的各個方面,還可以讓頭腦在不同的模式中切換,提高效率。
計劃清晰:小步快跑的關鍵有兩個,第——一小步,第二——快跑。在這個技巧中,把一個大的實踐項目拆小容易,但拆小后是否還能保證記住每個步驟并及時執(zhí)行呢?這就需要做到計劃清晰,什么時間,在什么條件下,完成哪個步驟,達到什么結果,預先寫下來,以確保自己能夠有序完成實踐。
自我評估:在實踐中,要不斷進行自我評估:我們的實踐與目標距離有多遠。比如有本講管理技巧的書——《別讓猴子跳回背上》。要做這本書的實踐,實踐者就需在開始前,先記錄自己的時間使用狀況,然后在實踐過程中,定時重新審視自己的時間使用,與最初的記錄做出對比。在這個過程中看到的進步,會增強信心,并使我們繼續(xù)努力下去。
總結沉淀:每一個實踐的步驟完成后,每一次評估后,記得要有個總結,最好也寫下來。列出:相對預期目標,哪些做到了,為什么,采用了哪些方法或者技巧。哪些沒做到,為什么,可以如何改進。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在實踐過程中,極有可能出現(xiàn)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情況,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不要緊(如果輕輕松松一次就達標,有可能你的實踐目標定的太低),重要的是要知道原因,并且不要重犯,總結沉淀寫下來,就是避免重犯的重要方法。第二,當我們將自己實踐的經(jīng)驗也好,教訓也好,通過文字沉淀下來之后,才算真正完成了從書本知識到自我知識的轉化過程。
持之以恒:從明確目標到總結沉淀,就已經(jīng)完成了知識實踐的一個閉環(huán)流程。但這并不是知行合一的終點。知行合一的最終目標是將書本上的知識,如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卓越的價值觀,探索與參與等,變成自己的習慣,要反復持續(xù)進行實踐,直到你無需刻意留心,也能流暢自如地使用知識。4
“習慣”階段
一次做好一件事容易,一直做好一件事,則需養(yǎng)成習慣。關于習慣培養(yǎng),你需要知道:
習慣培養(yǎng)是關于意志力挑戰(zhàn)的科學。培養(yǎng)習慣,無非是兩件事,要戒除某個不好的現(xiàn)象,如戒煙、拖延癥等,或培養(yǎng)某個好的習慣,如早起、閱讀等。通常的情況下,這兩者是并行的,人們往往是通過培養(yǎng)一個好習慣來改掉一個壞習慣,如養(yǎng)成了早起的好習慣就自然改掉了睡懶覺的壞習慣。任何習慣的培養(yǎng),都是對自身意志力的挑戰(zhàn),都要去做我們以前不習慣做的事情,有多本著述告訴我們,這個過程是有科學原理的,并不是僅僅依靠精神力量可以解決的。因此,要遵循一些科學原理,才能事半功倍。
明確“動機”、“危機”與“刺激”。在意志力挑戰(zhàn)中,最重要的三項心理因素分別是“動機”、“危機”、與“刺激”。“動機”就是“為什么”:為什么要早起,為什么要戒煙?內驅型動機(如“完善自我”),往往比外驅型動機(如“女朋友要我戒煙”)的驅動力更強?!拔C”則是指容易導致意志力挑戰(zhàn)失敗的事件,如“寫方案時就忍不住要抽煙”,在意志力挑戰(zhàn)前就意識到“危機”,并提前制訂好危機預案,如“寫方案時準備好口香糖作為替代品”,將有助于提升意志力挑戰(zhàn)的成功率?!按碳ぁ眲t是自己給自己的獎勵或懲罰,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我們更建議采用獎勵機制,如“成功戒煙60天,就用省下來的原來買煙的錢給自己買雙好跑鞋”,“刺激”將是在我們抵制誘惑時的強心針。
意志力挑戰(zhàn)既有心理因素,也有生理因素。前面說的是意志力挑戰(zhàn)的心理因素。而意志力挑戰(zhàn)同時還存在生理因素:任何一項意志力挑戰(zhàn)都會大量消耗“腦活力”,過分消耗“腦活力”,則會使人們感到疲勞、煩躁,而增加挑戰(zhàn)難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連續(xù)開一天會,要比爬一天山累多了,這就是“腦活力”過度消耗的感受;而嘗試一下用你不習慣的另一只手用筷子吃一天飯,你也同樣會感覺到很疲勞。因此,在意志力挑戰(zhàn)過程中,要注意通過循序漸進,充分休息,適度補充蛋白質、糖類等營養(yǎng)攝入等措施,來滿足意志力挑戰(zhàn)所需的“腦活力”。
意志力挑戰(zhàn)需要循序漸進。正是因為上述各種因素,意志力挑戰(zhàn)一定要注意循序漸進。在意志力挑戰(zhàn)中,人們往往因為急功近利,給自己定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然后又因為目標太高而失敗,又因為失敗而認為自己做不到,最終放棄。在意志力挑戰(zhàn)過程中,重要的不是挑戰(zhàn)成功的科目“難度系數(shù)”有多大,而是要保持信心,一旦信心喪失,任何一根稻草都可以壓倒駱駝。為了保持信心,循序漸進是個好辦法。一個人能否做到一天背100個單詞?可以的。但那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從一天20個,進步到一天50個,再進步到一天100個,積少成多。
合理計劃,自我覺察。循序漸進的意志力挑戰(zhàn),同樣也會應用到上文中提到的“小步快跑”的技巧,那么也就同樣需要合理計劃。坊間有個說法,“養(yǎng)成習慣需要21天”,于是很多人認為把一件事重復做21次,覺得這樣就算養(yǎng)成習慣了。其實不然,試試看21天不吸煙就能戒煙嗎?顯然不行。也許你會需要先有一個7天的計劃,再有一個14天的計劃,再有一個21天的計劃……這些計劃的作用,能夠幫助我們不斷審視自己,進步的里程碑到哪里了,通過一個個小信心的積累,而凝聚成更為堅強的信心。
善用群體資源?!吨腔凵鐣返?0頁:“一個令人驚訝的發(fā)現(xiàn)是,當我們以同步的方式做同一件事情(例如,一起劃船或一起跳舞)時,我們的身體會釋放內啡肽,它是一種能產(chǎn)生令人愉快的興奮感的天然麻醉劑。”解讀一下,這段話的意義是什么呢?這段話應用到意志力挑戰(zhàn)中,就是說:如果我們可以有一群小伙伴一起做同一個項目的意志力挑戰(zhàn),就會是個令人愉快的過程。因此,在意志力挑戰(zhàn)的過程中,不妨尋找一群小伙伴一起挑戰(zhàn),在群體中,我們既可以分享自己的經(jīng)驗幫助其他人,也可以向其他人學習他們的經(jīng)驗,讓我們自己的挑戰(zhàn)更容易成功一些,瞧,這就是集體智慧。想明白了這點,《智慧社會》也不是那么難懂嘛,是嗎?
知行合一,本身也是一種習慣,而且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習慣,這個習慣掌握到什么程度,將決定我們的學習能力有多強,決定了我們的生存與發(fā)展能力有多強,也決定了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代,能有多強的應對能力。這個習慣,幾乎決定了我們的后半生如何度過。
因此,雖然這個習慣培養(yǎng)起來,難度系數(shù)有些大,但還是值得我們去努力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