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著名畫家、駙馬都尉王詵(shēn)和蘇軾是好朋友,他不僅出資為蘇軾印行了詩集《錢塘集》,而且在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遭遇“烏臺詩案”前,義無反顧地向蘇軾的弟弟蘇轍通報了消息,要蘇轍急速派人去湖州通知蘇軾,好讓他做些應(yīng)對準(zhǔn)備。
蘇轍救兄心切,立即派信使趕往湖州通知蘇軾,要他焚毀一切有可能產(chǎn)生麻煩的文字,爭取落個寬大處理。
蘇轍派出的信使和朝廷派出的公差分別快馬加鞭趕往湖州,從而拉開了北宋歷史上最大的文字獄之一“烏臺詩案”的帷幕。
當(dāng)時,朝廷派出的公差是太常博士皇甫遵,同行的是他的兒子和御史臺的兩名官吏。他們四人快馬加鞭往湖州趕,沿途可以使用驛站提供的交通工具,所以速度非常快;而蘇轍派出的信使始終只能騎一匹馬,中途必須停下來休息和喂馬,因此再怎么日夜兼程也趕不上公差的腳步,兩者的距離就這樣越拉越遠(yuǎn)。
就在這時,皇甫遵的兒子由于不適應(yīng)千里奔波之苦,中途患病,不得不在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停下來休息,因而耽誤了大半天時間。正是這寶貴的大半天使得蘇轍的信使超越了他們,爭得了主動,于七月二十八日早晨先于皇甫遵一行趕到湖州城。蘇軾當(dāng)即將公事交給湖州通判暫行代理,自己則告假回家。當(dāng)幾個小時之后,皇甫遵一行來到湖州時,那些該處理的文字材料早已被處理得一干二凈。所以后來給蘇軾定罪的詩詞多半是他以前在杭州任通判期間寫的,近幾年的詩作則很少被作為罪證,而他的罪名也因此輕了很多。
八月十八日,蘇軾被押抵東京,關(guān)押在御史臺的監(jiān)獄中等待審判。四個月之后,這個案子才結(jié),蘇軾被貶往黃州,充團(tuán)練副使。 御史臺的官吏們本想置蘇軾于死地,哪料想半路殺出一個王詵來,事先向蘇軾通報了消息,讓他早做了應(yīng)對準(zhǔn)備,否則蘇軾的結(jié)局真的難以預(yù)料。只可惜那些被蘇軾處理掉的詩文,后人再也無緣欣賞了,這個損失自然是無法掂量的。王詵雖然最終仍以徇私泄露朝廷機(jī)密的罪名被降職了,不過他并不后悔自己的決定,畢竟官場升遷無常態(tài),而友誼是無價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