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鎮(zhèn)位于寧波市江北區(qū)西北部,是全國小城鎮(zhèn)綜合改革試點鎮(zhèn),省、市中心城鎮(zhèn),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qū),2000年又被省政府列為寧波市唯一的省級古建筑群保護區(qū)。
慈城設(shè)治始于吳越勾踐時,名叫句章??h治在余姚江畔城山地方,作為越國的屏障。唐朝開元26年(公元729年)房琯為令,遷縣治于浮碧山以南,浚疏闞湖,以灌溉城郊;又以漢名儒董仲舒云世孫董黯母患屢疾,喜歡大隱溪水,奉母筑室以待,擔溪水供母飲,母病漸愈,以此故事以名縣稱為慈溪,屬明州。2001年10月27日,乍浦鄉(xiāng)劃歸慈城鎮(zhèn)。
慈城有始建于宋慶歷八年(1048)的孔廟,有位于鎮(zhèn)北沿的慈湖。慈湖旁除尚存的普濟寺、談妙澗等古跡外,還有慈湖中學和革命烈士陵園、周信芳故居周家祠堂等古跡。慈城唐至清共中進士519人,是個文人薈萃、人纔輩出的地方,
梅調(diào)
鼎、周信芳、應(yīng)昌期、馮驥纔、談家楨等都為世人所知。
寧波慈城
紫羅蘭
寧波慈城有著悠久的歷史,看點很多,只是由于時間的關(guān)系,匆匆走過慈城,印象確是很深的。
慈湖
位于慈城東北,由慈溪首任縣令——唐朝房琯下令開鑿,用以灌溉農(nóng)田,當時面積有150畝之廣。
清乾隆年間建的“師古亭”
慈城有著“鼎甲相望,進士輩出,舉人比肩,秀才盈城”之譽,歷代共有狀元5人,駙馬3人,進士519人,舉人1000余人。宰相級人物5人,尚書級人物10人,學者高官不計其數(shù)。
校士館——考棚
校士館是封建科舉制童試之地。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慈城當?shù)剜l(xiāng)賢鄭廷榮父子慷慨捐銀二萬四千兩建造校士館,后被毀?,F(xiàn)存的校士館是按照光緒年間《慈溪縣志》上詳圖重建的。她坐北朝南,占地面積近8000平方米,整組建筑為中國傳統(tǒng)的中軸對稱布局:中軸線上由南向北分別為大門、儀門、大堂、二堂、挑試所;左右軸線上對稱地建有文場、公祠等,采用傳統(tǒng)的明清建筑風格。
考場眾生相(隔著玻璃拍攝)
校士館內(nèi)供奉的黃、韓祠堂
古縣衙
據(jù)清光緒年間縣志記載:慈城縣衙創(chuàng)建于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是第一任知縣房琯所建,延續(xù)至1954年,已有1200余年的歷史。初建在浮碧山上,由于外敵入侵和自然災(zāi)害的關(guān)系,屢建屢毀,現(xiàn)存的縣衙是按照光緒年間《慈溪縣志》上詳圖重建的,占地四萬多平方米。
縣衙公務(wù)蠟像
后宅
孔廟
慈城孔廟又稱慈溪縣學、文廟、學宮,最早建于宋朝,雍熙二年由縣令初建于縣治西40步(據(jù)雍正志所主,即城隍廟地基,先師殿即大成殿)居其中;慶歷八年遷至縣志東南一里,適居城之中部,歷代累有興毀,以迄于今,除大成殿外其余稍有改建,仍保持光緒原貌,修復(fù)較易。
在宋建炎四年毀于金寇南侵。淳熙四年重建,元至元八年增建儀門,并辟地建通道至學前埠頭。明洪武改成德堂為明倫堂,后于堂后建梯云亭,歷洪熙至嘉靖35年毀于夷冠,三十六年又重建大成殿,明倫堂、尊經(jīng)閣、梯云亭等齋戾,宇祠廨字,清朝數(shù)經(jīng)重修,獲御書“萬世師表”,御制“孔子”贊,及“顏、曾、思、孟”四子贊勒石置碑和御書“生民未有”“與天地參”額,諸多建置。殆至道光十一年,太平天國攻陷慈城,焚毀明倫堂及教諭住宅,同治元年邑人馮氏創(chuàng)捐重建,重修梯云亭,增建兩旁齋房六間,疏浚泮池。是當今浙東地區(qū)保存最為完整的孔廟。
街道
這是校士館附近的街道,整修的非常漂亮,慈城凈是石板路,人力三輪車是最好的代步工具。
慈城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江,平均海拔3.3米,地形北高南低,山水相依,其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秀麗,而其山色,城池更因“慈湖、云湖(英雄水庫)、毛力湖(毛力水庫)”三湖之交相輝映而尤顯風姿。慈湖是慈城的點晴之筆,為慈城增添了水靈秀氣,而獅子山、大寶山、清道山等卻烘托了慈城的雄渾霸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