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是一般的賦景詩嗎
張立華
(作者為中國出版集團編審)
2017年05月23日 解放日報 思想周刊/文史
唐代詩人張繼有一首風華千古的名詩《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就是,
月亮落下去了,烏鴉悲戚地啼叫著。
深秋的黑夜里充滿肅殺的嚴寒,令人感到整個天空都彌漫著霜華。
我面對著岸上的楓樹和江邊的漁火愁苦難眠。
這時,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卻悠然地來到了我的客船上。
唐代天寶十二年,張繼考中進士。這只是獲得了做官的資格,要真正取得職位還須經(jīng)過吏部的選試。選試通過之后,才會呈請皇帝授予官職。不料,張繼選試沒有通過,于是選擇漫游吳越,一來消遣心中的郁悶,二來尋找為節(jié)度使做幕僚的機會。當他乘船夜泊楓橋時,便寫下了這首不朽名作。
有觀點認為,這首詩是一般的賦寫景物詩,沒有比興的意義,讀者也無可深入的研究。不過在我看來,本詩開頭第一句就巧妙地將情和景有機交融在一起了:“月落”宛如選試的落第;“烏啼”神似失意的哀嘆;“霜滿天”形容凄涼的境況,可謂事理雙切、比興深矣。
有人在解釋此詩第一句的時候說: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因為嚴寒,烏鴉都沒法睡眠,所以還在啼喚。半夜里已經(jīng)月落,想必總在深秋或初冬的下弦。霜為什么“不可能滿天”?這可能是因為某些詞典的緣故。1980年3月第1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霜解釋為: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在地面或物體上結成的細微顆粒。天空中沒有“地面物體”,當然也就不可能霜滿天了。其實,這個解釋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嫌,而《漢語大詞典》的解釋就好多了:“在氣溫降到攝氏零度以下時,靠近地面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凝結成的白色結晶?!?/span>這就是說,不是在地面物體上結成白色冰晶,而只是靠近地面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凝結成的白色結晶。這樣的霜,自然可以滿天了。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蓋全唐”,聞一多稱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其中寫道: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绽锪魉挥X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既然“空里”可以“流霜”,為什么就不能霜滿天呢?類似的詩句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們接著看,晚秋初冬的夜半,寒霜滿天,烏鴉被凍得瑟縮難眠,不時地發(fā)出幾聲悲戚的啼叫。鴉猶如此,人何以堪?仕途的挫折帶給張繼的愁苦本來就無法擺脫,而寒山寺對面愁眠山的山名更令人愁苦難眠,于是只好對著岸上楓樹和岸邊漁火發(fā)呆了。突然,寒山寺夜半的鐘聲悠然地來到客船上。很多譯本把原詩中的“到”解作“傳到”,是不是有些“點金成鐵”的問題?這個平常的“到”字,被詩人看似毫不經(jīng)意地信手拈來,其實是賦予鐘聲人格的化境。這寺院的鐘聲儼然一位得道高僧,為愁苦無助的詩人指點迷津,時而好像在規(guī)勸張繼拔塵超俗,時而又好似在激勵張繼奮發(fā)圖強。
張繼該如何選擇呢?他選擇了后者——世間道路行則成,須知果熟自然紅;莊稼不收年年種,收獲從來靠耘耕。佛家有句名言:“物隨心轉,境由心造?!?/span>意思是說,人們眼中景物的好壞,與人的心情好壞有很大關系。正是因為有了堅定的信念,才使得詩人所見所聞的一切忽然間都有了希望的亮色。
有句成語叫“功不唐捐”,意思是說功德和努力是不會白白付出的。唐代宗寶應元年十月,張繼被錄用到征西府中供差遣。后又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的身份到洪州任鹽鐵判官,分管財政和賦稅。檢校官雖然只是個榮譽虛銜,但昭示著皇帝的恩寵和信任,是封建社會對知識分子的一種價值認可。分管財政和賦稅的鹽鐵判官本是個肥差,但張繼為官清廉,死后家里窮得連下葬的錢都沒有,只得緩期下葬,真是令人欽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