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顧學文/劉芳旭 日期:2022-02-26
(1/3)
■ 本報記者/顧學文 實習生/劉芳旭
“小確幸”有什么問題嗎?人工智能為何無法取代人?你愿意生活在監(jiān)控中嗎?……
被譽為“哲學小王子”的郁喆雋,近期出版新著《50堂經(jīng)典哲學思維課》。該著以在喜馬拉雅上播放量破500萬的哲學課為基礎,用50個切中當代生活的小問題,引出50種歷久彌堅的哲學思維方式,指引讀者向人類思維的邊界不斷探索。華東師范大學劉擎教授評價此書:“在當代生活中,我們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常常被生活的瑣碎磨滅,需要這樣的書,啟發(fā)我們?nèi)ブ匦沦|(zhì)疑常態(tài),把那些看似'無用’的本真問題,裝回我們的腦袋?!?br>
而郁喆雋本人,則將自己長久以來的寫作、授課等努力,歸納為試圖開展一場哲學普及的“供給側(cè)改革”。同樣有志于此的,還有新近出版《用得上的哲學:破解日常難題的99種思考方法》的徐英瑾教授。
哲學之名
一些哲學問題看似深奧、無用,其實都是社會上真實存在的痼疾,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恰恰極具實用性讀書周刊:哲學往往給人以艱澀難懂的印象,是被束之高閣的“冷學問”。兩位老師卻不約而同地選擇打破這一偏見,讓哲學走向大眾。是什么讓你們選擇走上哲學普及的道路?
郁喆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宗教學系副主任,《50堂經(jīng)典哲學思維課》作者):很多人認為哲學是一個非常冷僻、燒腦的學科,其實不然?!罢軐W”一詞源于古希臘文,意為“愛智慧”?!墩f文解字》也有云:“哲,知也?!闭軐W乃是一門充滿智慧的學科。我在學習、研究哲學時感到很有收獲,就嘗試著想把這份收獲帶給大眾,“己所欲而施于人”,為哲學正名。
在法國,高中教育會著重強調(diào)哲學思辨教育,連會考的作文題目都充滿了哲學色彩,意在拓寬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我在德國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常會在通勤的火車、地鐵上遇到有人閱讀厚重的、艱澀的哲學書籍,比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然而在國內(nèi),哲學并不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人們對哲學接觸較少;又因為中西方不同的哲學傳統(tǒng)和思維方式,以及不同語言帶來的閱讀障礙,使得人們對西方哲學更加避之不及。
2016年前后,隨著知識付費的興起,大量哲學類音頻節(jié)目涌入公眾視野,其中既有學院派的,也有非學院派的。2017年,我在喜馬拉雅FM上做了一檔音頻課程,一年200期,加上“周末問答”,內(nèi)容量很大,過程非常辛苦,但是很有收獲。這樣一檔音頻節(jié)目,讓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結(jié)識了一批對哲學感興趣的公眾。有了音頻課程的經(jīng)驗,我又花了很長的時間醞釀和修改,才有了今天這本《50堂經(jīng)典哲學思維課》,希望能帶給大家輕松愉悅而又有所裨益的閱讀體驗。
哲學本身是一個頻譜非常寬的學科,不僅涉及經(jīng)典的邏輯和修辭,而且囊括自然哲學、社會政治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哲學問題看似深奧、無用,其實都是社會上真實存在的痼疾,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恰恰極具實用性。
徐英瑾(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用得上的哲學:破解日常難題的99種思考方法》作者):在我們?nèi)粘5恼Z境和文藝作品中,少有哲學的出現(xiàn)。盡管現(xiàn)階段我國的哲學普及的工作已經(jīng)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留有大面積的空白亟待填補。
很多人對于哲學及其傳播有多種誤解。一方面認為哲學的表述過于“形而上”,晦澀難懂,另一方面認為大眾不應當學習這樣困難的哲學知識——哲學應被關(guān)在象牙塔里。但作為老師和哲學研究者,面對這些誤解,我希望能夠“逆天改命”,讓哲學以正確的方式傳播出去,要通俗,更要準確。
事實上,哲學并非“天書”,反而有著如偵探解謎一般的娛樂性。通過自己的努力讀懂康德的一段話,就像突然解開了一道難解的數(shù)學題、捋順了推理影片的故事線,心中會升起豁然開朗的快樂。隔著遙遠的時空,觸摸哲人先賢們的思想碎片,和他們的思想短暫交融,哲學似乎沒有曾經(jīng)想象中的那樣高山仰止、遙不可及。
哲學之用
知識無法回答對人生價值與幸福的追問,但在哲學里,你會找到滿意的答案
讀書周刊:哲學有什么用?能回答什么樣的問題?
郁喆雋: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及其求解,小到養(yǎng)生知識、求職技巧,大到心理學、經(jīng)濟學問題,這些都屬于“一階性知識”。而哲學要回答的是人生的“二階問題”。
什么是“二階問題”?以一個杯子為例。一個供應商的一階問題是:怎么能夠做出一個杯子?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時候,我們提出和解決的都是一階問題。而二階問題就是從“怎么做出一個杯子”推進到“杯子是什么”。當我們提出杯子的二階問題時,實際上是在追問:一個杯子的規(guī)定性在哪里?是什么使一個杯子區(qū)別于一個水壺或水桶?這些問題看上去似乎和日常生活關(guān)系不大,其實關(guān)乎事物的本質(zhì),具有重要意義。
在雅典的城市中央廣場上,蘇格拉底曾經(jīng)向人們提出各種各樣的二階問題。遇到英勇作戰(zhàn)的士兵,蘇格拉底問“什么是勇敢”;遇到富有的商人,蘇格拉底問“什么是財富”;遇到政客,蘇格拉底則追問“什么是正義”。二階問題不是實際的功能性知識,而是對更深層次的本質(zhì)的探討。
盡管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困難可以用一階知識解決,但是由于缺乏對二階問題的思考,導致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正確運用一階知識。對于人生而言,一階問題就是財富、工作、健康、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等。但即使能力很強、經(jīng)濟富裕、身體不錯、家庭和睦、人際關(guān)系良好的人,依然可能會感到不幸福。這就來到了二階問題:對于“我”而言,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意義感的匱乏和孤獨感的產(chǎn)生與生活境況的好與壞、富足與否并無必然聯(lián)系。這樣的二階問題是根植在人類的語言和思維結(jié)構(gòu)中的,所以哲學才會應運而生。
徐英瑾:哲學幾乎概括了世間所有的話題,但哲學并不是要探討其中的具體問題。例如,康德的哲學思想包含知識論、宗教哲學、自然哲學、道德哲學、政治哲學等諸多方面。
哲學可以鍛煉心智,提升理解和接受的閾值。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提出過著名的悖論:“飛矢不動”,即一支飛行的箭在每一瞬間都在空間中有確定的位置并占據(jù)一定的體積,他以此證明運動是不存在的。英國哲學家約翰·麥克塔格特則用兩種類型的時間事實來說明:時間的流逝是錯覺,事實上,時間不是真實的。這是多么驚人的論證!哲學能顛覆常規(guī)的思維,將我們帶到對最抽象的問題的思考上。比如:空間和時間有沒有邊界?事物是不是無限可分?萬事萬物背后有沒有終極的因果?人是不是有自由意志?……所有這些問題都可以把我們帶到比宇宙更加宏偉的時空中,相比之下,現(xiàn)實生活中的那些煩惱就似乎沒那么大了。
此外,哲學教導人怎樣獲得自由和幸福。例如,羅素在《通往幸福之路》中總結(jié)了“我們?yōu)槭裁床豢鞓贰钡膸追N原因:拜倫式的情緒、生存競爭的壓力、厭煩與興奮、過度疲勞等。同時,他也指出了“怎樣擁有快樂的人生”:渴望的熱情、取舍的智慧、和諧的人格、道德的約束等。
很多人會產(chǎn)生這樣的困惑:人從何處來又要到哪里去?如何獲得幸福感與滿足感?知識無法回答對人生價值與幸福的追問,但在哲學里,你會找到滿意的答案。
自助之學
哲學史長河中已經(jīng)有了著名的哲學家、經(jīng)典的著作和探討不休的命題,可供愛好者自主選擇
讀書周刊:誰需要讀哲學?又如何讀哲學?
郁喆雋:曾經(jīng)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對哲學稍加了解,但隨著知識付費的興起,藝術(shù)、文學、電影等更加豐富多元的興趣愛好涌入市場,人們可以在多樣的選擇中提升自己。我想,哲學更多的是留給那些真正對它感興趣的人。
然而,盡管不能勉強所有人學習哲學,但人們在生活中遭遇很多現(xiàn)象、產(chǎn)生很多困惑時,都可以向哲學尋求“參考答案”。例如,在當下的公共討論和人際交往中,很多人無法完全梳理清楚自己的想法,會陷入一種自我設限或自欺欺人的境地。這個時候,哲學可能會有所幫助,讓人可以從邏輯上理解自己正在表達和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此外,還有一些人會面臨生存勇氣上的困境,不愿意做自己人生的第一責任人,一切問題都想要通過購買服務來解決。遇到法律問題,就花錢請個律師;遇到養(yǎng)生問題,就找個健身教練或者養(yǎng)生專家。但依舊有一些有關(guān)自我的本體論問題,是任何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這時就需要哲學出場。
哲學是一個“自助”的學科,哲學史長河中已經(jīng)有了著名的哲學家、經(jīng)典的著作和探討不休的命題,可供愛好者自主選擇。也許由于有限的生活圈層,讓人們很難在同學、同事、朋友中找到靈魂的共鳴。但沒有關(guān)系,這時候讓我們來看一看哲學,與歷史上那些最奇怪的、最有想象力的偉大頭腦產(chǎn)生共鳴,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人的孤獨感和意義匱乏的療愈。
徐英瑾:哲學是面對所有人的,但我認為,專業(yè)人士和非專業(yè)人士學習哲學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對于專業(yè)的哲學學習,應當有更高的要求;對于非專業(yè)的哲學愛好,應當保持輕松的心態(tài)。
我想提醒非專業(yè)的哲學學習者的是,不要將哲學看得太重,或試圖在其中找到解決人生所有困惑的答案。對于普通的愛好者而言,品味哲學的“高雅”應和欣賞古典音樂一樣放松神經(jīng),學習哲學的“燒腦”過程應和尋找推理小說的線索一樣愉悅滿足。
我和郁喆雋老師正在做的哲學普及工作,就是希望能帶給大家一種指引。哲學知識比較龐雜,如果缺少背景知識,一些問題可能難以理解。例如海德格爾的一些觀點承接自尼采,一些來自胡塞爾,也有一些來源于狄爾泰。如果不了解哲學史的“上下文”,在接觸某個觀點時,就很容易產(chǎn)生誤解。此外,哲學家背后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立場,并非所有的哲學家的理論都適用于現(xiàn)今社會,很多哲學家之間也有激烈的爭論。對于沒有引導且急于在哲學中尋找對人生困惑的直接解答的大眾而言,一些哲學家的觀點可能是“美麗的毒蘑菇”,會帶著人鉆進牛角尖,或走到歧路上。這時,專業(yè)研究者在方向上的正確引領就顯得尤為重要。
民哲之惑
如果公眾第一口吃到了“爛瓜”,可能會對整個門類產(chǎn)生惡劣的聯(lián)想,從此愈發(fā)遠離它了
讀書周刊:近年來,互聯(lián)網(wǎng)上也涌入了很多“民間哲學”的聲音。他們中有來自群眾的民間智慧,有博人眼球的新鮮觀點,也有一些經(jīng)不起推敲卻簇擁者眾多的言論。
郁喆雋:現(xiàn)在正處于一個眾聲喧嘩的時代?;蛘哒f,因為商品消費行為的發(fā)達,思想領域也如城市中央的空地一樣,成了一個“思想市場”,所有人都可以進入廣場并一展風采。
面對這樣豐富多彩而魚龍混雜的“思想市場”,學院派如何作為,成為我們應當關(guān)注的重要問題。一些老派的學院派,可能會把錯誤歸結(jié)到大眾頭上,認為人們不理解哲學、藝術(shù)等陽春白雪的東西,是因為大眾的無知或者求知欲的匱乏。但是,我現(xiàn)在會把這個問題倒過來看,就像徐英瑾老師剛說的那樣,如果專業(yè)的學院派不能給予公眾適當?shù)囊龑?,“思想市場”可能會被大量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哲學產(chǎn)品”搶占。如果公眾第一口吃到了“爛瓜”,可能會對整個門類產(chǎn)生惡劣的聯(lián)想,從此愈發(fā)遠離它了。
在這種情況下,學院派有責任在公共領域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也許思想的廣場上有很多分貝更高、頻譜更寬的其他聲音,但這并不妨礙少數(shù)學院派——像徐英瑾老師和我這樣——主動站到這個廣場上去。哪怕我們的聲音比較微弱,或僅有一兩個聽眾愿意聽我們的講話,也是不錯的。
讀書周刊:想要搶占“思想市場”,學院派需要更接地氣。在眾聲喧嘩的時代,哲學怎樣更好地傳播?
徐英瑾:我很開心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哲學,愿意花時間來學習哲學,但是要讓哲學在世俗文化里屹立不倒,需要下更多的力氣。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哲學傳播盡量團結(jié)起來?經(jīng)過對各種網(wǎng)絡音視頻課程的分析和總結(jié),我設想了一條“結(jié)盟”的道路,通過與文學、歷史等其他人文學科的結(jié)盟來更好地闡釋、傳播哲學,進而提高哲學的影響力。
郁喆雋:我非常贊同徐英瑾老師所說的跨學科的“結(jié)盟”策略。我在學校曾開設“電影中的思辨”課程,后寫作《當柏拉圖遇到盧米埃爾》,以電影為切入點來探討哲學問題。通過對過往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我認為,面對這樣一個眾聲喧嘩的思想廣場,哲學想要吸引更多公眾的注意力,也需要從“供給側(cè)”進行改革。
我堅信“條條大路通哲學”,但道路的選擇因人而異,需要因材施教。中醫(yī)講究對癥下藥,而不是給所有人平均分配。理工科背景的人喜歡思辨性,可以從自然科學的角度進入哲學;有的人比較“文藝”,可以通過文學、音樂、繪畫等藝術(shù)作品進入哲學。哲學普及也需要進行與更多學科、更多領域融合的嘗試。
同時,我想借用佛學研究中的一個說法——“修學次第”,即將一個認知門檻比較高的東西拆解成一個個較簡單的步驟,像攀登階梯一樣逐級而上、循序漸進。哲學學習與傳播也是如此。從易到難,從邏輯到修辭,再到批判思維,就像一個小孩需要先從吃輔食開始,牙齒和腸胃長好以后,才能吃更硬質(zhì)的食物。
此外,由于哲學文本有一定開放性,需要警惕哲學學習和傳播中的操之過急現(xiàn)象。很多人將尼采作為哲學入門之作,這是因為尼采的作品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外行人對哲學家的想象。然而,缺乏歐洲哲學史、思想史、宗教史的了解,以及古典學的訓練,是很難真正理解尼采的思想的。這種情況下所謂的“讀懂”可能并不是真的讀懂,就如同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吃下很多大補的人參,是很危險的。
我寫這本《50堂經(jīng)典哲學思維課》,就是想搭一把梯子,希望能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和輕松有趣的形式把進入哲學核心問題的可能性道路展示給大家。50個話題也許不全部適合你,但是只要你對其中一個話題感興趣,找到與自己心性相契合的點,那么,總是能夠進入哲學中去的。
徐英瑾:為了使哲學的言說方式更“接地氣”,我認為有兩點非常重要。
第一,語言和例子的構(gòu)造以及大量的專業(yè)術(shù)語,要盡量符合漢語的習慣表述。例如,講到分析哲學中有一些詞語和客觀對象無法對應的“空名”詞語時,我會將原文中的“飛馬”改成大眾耳熟能詳?shù)摹版隙稹被颉坝裢谩眮碇v述;講到柏拉圖的理念論中馬的理念、現(xiàn)實的馬和作為藝術(shù)的馬之間的關(guān)系時,我會將現(xiàn)實的馬用“赤兔馬”來代指,藝術(shù)的馬則是畫中的“千里走單騎”。有時我也會進行一些有趣的思想試驗,將中西方的哲學理論與案例置換,用《紅樓夢》《三國演義》等中國故事去解讀西方哲學,用西方的傳說和故事來闡釋中國哲學。這種做法在學術(shù)上或許不夠嚴謹,但對于非專業(yè)的哲學學習者而言,這將大大地拉近與哲學的距離。
第二,在講人生哲學案例的時候,找到最接近的文學或者電影形象進行解釋和刻畫。這一點郁老師已經(jīng)有了很好的實踐。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