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最近爆火的《中國奇譚》了嗎?
這部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充滿中式奇幻,又意蘊十足的國產動畫,豆瓣開分就喜提9.5高評分,b站目前評分也高達9.9,網友不禁贊嘆:
“這才是中國動畫該有的樣子”
“真的驚艷,當年《大鬧天宮》的上美(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終于又回來了”。
然而口碑封神的《中國奇譚》,最近卻出現了爭議,一家長在社交平臺痛斥《中國奇譚》:動畫片應該是給兒童看,這樣一部動畫既沒有教育意義,又不能給孩子帶來歡樂,孩子看了絕對的童年陰影。
這種家長炮轟或者舉報,導致動畫最終刪改或是下架的事情,已經不算是什么新聞了。
《奧特曼》因奧特曼打怪獸有暴力元素被舉報。
《熊出沒》因光頭強電鋸砍樹的危險物品或者打架的暴力行為,被整改成光頭強成了導游,帶大家參觀森林。
同樣口碑很好的《虹貓藍兔七俠傳》因武打題材的暴力力畫,以及藍兔在一堆草的背后洗澡的杏暗示畫面被舉報。
讓人不禁很想問:動畫片一定是給孩子看的嗎?過度保護孩子,一味地閹割他們接受到的信息,只為塑造一方“無菌凈土”,真的是對的嗎?動畫片是不是一定要有教育意義? 過度保護,反而可能造成孩子認知的殘缺 但這只是小概率事件,更多的孩子從小看著奧特曼大戰(zhàn)小怪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也依舊茁壯成長起來。 雖然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但這些模仿多是即時性的,很容易被遺忘。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會慢慢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幫助他們去甄別。 如果過度保護孩子,一味閹割兒童獲取的信息,刻意“埋葬”所有的不美好,只給孩子展示世界美好純凈的一面,非但不是什么好事,反而可能造成孩子認知的殘缺。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家長的忙碌和懶惰。他們沒有時間或懈于陪伴孩子,而電視、手機和平板成了哄孩子的“保姆”,沒把關內容適不適合孩子觀看,更沒時間和耐心一邊觀看,一邊為孩子講其中的真假、善惡、美丑。 內容有沒有營養(yǎng)無所謂,但必須“無害”,一些家長舉報視頻下架,書籍回收,企圖創(chuàng)造“無菌的真空環(huán)境”。殊不知,碎片化信息在網絡上無孔不入的當下,“有害信息”正通過短視頻或其它渠道,在家長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輕易占據孩子的視線。 下一步是什么?關閉平臺,還是遠離任何電子設備,將孩子隔絕成一座孤島? 動畫可以教育孩子,但是教育孩子不能只靠動畫。 這種家長“一言不合就舉報”,不允許一?!盎覊m”降落在孩子“凈土”般的世界,究竟是愛子心切,還是過度保護? 一部動畫片不會毀掉一個孩子,一篇暗黑童話故事也不會。那些害怕孩子被帶壞,憤起舉報的家長從來不相信孩子可以分辨是非,也不相信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比動畫片強。 童年陰影真的是看了兩集動畫就能帶來的嗎? 真正的童年陰影到底是什么? 是家里父母對孩子的冷暴力和語言暴力,父母間不和的爭吵摔砸,甚至大打出手的家庭暴力,或是缺少陪伴的空缺童年,以及父母看不到角落里孩子遭受的霸凌與欺辱,而不是一部動畫片。
誰說動畫一定是要給兒童看的?
動畫只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它不代表低齡和幼稚,動畫本身也是屬于成年人的。而且,《中國奇譚》中明顯有些部分不是兒童畫風,受眾明顯不是孩子。
為什么《中國奇譚》能從圈內廣受好評,再到出圈倍受追捧?就是因為作者懂動畫、愛動畫,具備一位文藝工作者的修養(yǎng)與覺悟,擁有比較寬松的創(chuàng)作空間,創(chuàng)作出了觸及大家內心的作品。
看到野豬妖因為工作太辛苦,毛都禿了,本以為在看動畫,沒想到是打工人在照鏡子??墒牵J清現實之后,依舊懷揣理想,依然熱愛生活,這難道不也是普通人生活的一種英雄主義?
“少兒不宜”似乎變成了專斬青少年文藝作品的尚方寶劍,讓人生怕自己喜歡的作品被判一個“血腥暴力”的罪名,劍刃相向。
在“孩子模仿小豬佩奇踩水坑”、“9歲兒童模仿灰太狼烤羊,火烤同伴”、“3歲小孩模仿動畫從3樓一躍而下”這類新聞下,我們可以理解家長對孩子盲目模仿的擔憂。
其實,父母的關愛與教導才是孩子一生的底氣和鎧甲。鑒往而知來,明非而知是。在生活的陪伴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認知,讓孩子擁有自己的判斷力,幫助他們更全面地看待事物,避免只模仿其中消極的部分。
爸爸媽媽不妨利用看動畫片這個機會多和孩子討論,多聽聽他們的想法,帶領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看待問題,從被動的觀看,變成有選擇地接受。
這或許才是身為父母最負責的做法,和能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最好的保護。
文章轉載于公益中國網:http://www.pubchn.com/livelihood/show.php?itemid=38490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