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狗血劇”也有營養(yǎng)
最近遇到一件很戲劇的事,和同修小伙伴們討論了很多。
事情很簡單,一位大家很信任的A老師。在他之前的一次大課上,推薦了一位他的B老師來一同講課。
他們認識了很多年,也在那個課堂上為大家,貢獻了幾天精彩的智慧大課。
接下來那位被推薦的B老師,也自己開了幾次線下課,來上課的有很大一部分是A老師的學員。
只是沒想到在自己的課里,B老師說了很多A老師的壞話,在學生里起了很多的疑問和是非。
忍了大半年以后,A老師這幾天出來,把自己這幾年對B老師的所思所感,以及種種問題列舉了出來,請B老師做個解答。
結果,B老師留下一大段冠冕堂皇的“禪話”,然后退群溜掉了。
這下炸鍋了,好多學員跑去找A老師。于是產生以下幾種說法:
1、生氣:我聽過B老師的課,講得很好我很受益,為什么你要說這些事,把人嚇跑了,都怪你。
2、質問:既然你知道B老師不好,為什么你還推薦他給我們,認識那么多年你還沒看出來?
3、腦補:你倆是不是高人在演戲給我們凡夫看?有點像某部典籍里說的那句話喔。
作為半個參與者和吃瓜群眾的仰心,覺得這事真是挺有啟發(fā)。
2、
眾生誰不是我?guī)?/span>
常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保降鹊恼f法是“三人行,皆是我?guī)?/strong>”。
以前會覺得,既然把一個人當作老師,那就一定要發(fā)掘其閃光點和真善美的品質,才是值得我們好好去學。
但現在發(fā)現這個“師”,并不是指一個完美無缺的人,或者一定得是:好的、善的、優(yōu)的。
而是指只要讓你有啟發(fā)和收獲的各種人事物,不管我們看到好壞美丑,都是老師。
因為從中我們都教會到了一些東西,啟發(fā)我們更好地觀到內心和真實的自我。
有些人因為暴露出了缺點或陋習,讓大家感到不滿或失望,但這并不代表他身上,沒有值得我們吸取的東西。
相反,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例如:如何與人合作,如何面對財色食名睡的誘惑,如何處理挫折和失敗,如何面對別人的誹議等等。
這些種種都能夠激發(fā),我們內心更深處的智慧和力量,讓我們返聞自性,反觀自心。
所以,外在的世界并不是只有黑與白,好與壞,也沒有一個固定答案,我們身處一個充滿多彩與多樣性的世界,每一個經歷和人物都能夠教會我們一些東西。
也由此說來:眾生,皆是我?guī)煛?/strong>
3、
煩惱皆因愛套路
既然都是我?guī)?,就沒必要要求Ta是完美的,不犯錯的,對A老師如此,對B老師也是。
為什么有人會生氣?
主要是因為:
這些人,沒有自己設想的完美;
這件事,沒有按自己預想的美好去發(fā)展而已。
說白了就是心中的套路已經設定好,出偏差了一下子沒辦法接納。
比如設定了一個標準:
老師或者師父,必須是完美無缺、正確無誤的。
他們應該道德高尚、明察秋毫,應該一點都沒錯。
否則,要么是他們有問題,要么是自己有問題(業(yè)力、業(yè)障、起疑啥的)
這件事上,兩位老師有他們各自的因緣和課題。
但關鍵是,我們本身怎么解這道題?
是要看待這些人事物,不起“分別心”,都算“好人好事”嗎?
個人覺得沒必要。
和稀泥,強行腦補,刻意美化,不就是個糊涂蛋嘛。
我們不是不分別,而是要“善分別”。
拋開出家/在家,老師/師父那些高大上的設定,有格局就是有格局,不厚道就是不厚道,真的假不了,假的,就是明明白白的假。
但重點的是:當我們心里撤掉了,對別人應該是什么樣子的標準時,也就真正允許一切的如實呈現,如實發(fā)生。
不用刻意去腦補和美化,找高深玄妙的經句來套,接納不合心意的事情,就是如實的發(fā)生了。
然后從中去看到,自己能吸取到什么“養(yǎng)分”。
也因為這樣,才真的感恩我們生命里出現的一切,都是來提醒和打磨我們的心性,提升我們的心力的。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