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蔡新新:人性啟迪》作序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終極目的又是什么?
康德說教育是為了“使人成為人”,馬斯洛說,是“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托馬斯說,“為一個尚未出現(xiàn)的世界培養(yǎng)人才”。
顯然,教育首先應屬于“人學”范疇,其次,它是一項面對未來的事業(yè)。兒童是國家的希望,是人類的未來,是世界的財富。對兒童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教育者對教育的認知高度和道德境界。我們必須學會羞愧,成人對兒童世界的肆意侵占和野蠻開采,都屬非道德的強暴行為,無論以任何理由多少籍口,教育都應立即停止為所欲為,大膽修正自身的錯誤,盡管這樣的修正有多么艱難。教育即信仰,天降大任,總需要有人站出來,去承擔使命,去踐行道義,去創(chuàng)造真理。教育的方向和旨歸是人性。
教育要使兒童成為傲然挺立的“人”。這個大寫的人,至少要身心健康、熱愛生活、珍愛生命;至少要敢于擔當,富有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至少要具備一定的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樣的兒童才能稱為“新兒童”,這樣的學生才能稱之為“新學生”、“新人類”?!靶氯祟悺弊迦簩Q定著教育的意義和人類最終的成敗。
然而,教育是一項極其棘手、繁瑣、復雜的工程。但終究有一條指向于人性的大道。這條道就叫“從兒童出發(fā)”,它意味著的是,教育者必須以人性的光芒燭照兒童,去發(fā)現(xiàn)、認識、尊重、包容、接納、呵護、激賞兒童的一切。而這樣的教育就是——在心靈上寫詩、種花。
在心靈的大地上書寫詩行、種植鮮花,是一件多么美好,令人神馳向往的事。教育的浪漫應首先教會兒童敬畏生、熱愛活。可畸形的教育一般不注重生,更有意鄙夷活。脫離生活的教育只能把“天才”造就成分數(shù)的奴仆、能力的弱者、精神的傷員、道德的逃兵。我相信教育真正的用意一定是著眼于生活的。
現(xiàn)在,我該回到正題,為蔡新新先生的這部書作序。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談教育,是因為我把先生的文章,看做是一部重視生活的“教育學”專著。我之所以要向讀者推薦這部書,是因為它嚴密地契合了教育生動美好的寶貴愿景。
第一、內容的契合。蔡新新先生的這部書,主要涵括三大類,生存、生活、生命,這不正是教育的全部內涵嗎;第二,價值的契合。蔡新新先生整部書稿的精髓,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活在當下、善報感恩”,這不正是基于“人學”的教育經典主張嗎;第三,道德的契合。文以載道,蔡新新先生的價值觀,渾然契合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要求。先生慈悲為懷,以智者的視角,細膩的筆觸,母性的慈柔,長者的寬容,師者的關切,春風化雨,撫慰人生,喚醒心靈,激揚生命,這不正是最好的教育藝術嗎。
這部書最難能可貴的是取法自然與人生思考,于庸常、無常的生活中品讀出新意,屬實難得,文心玲瓏,一花一禪,出入自由,以警句一般的生命真誠,貫通倫理和生活的隔膜,釋讀和體悟天地道心。
這部書在寫作上具有三大特色:第一,精致性。每篇都節(jié)制在一千字以內,有些甚至只有短短的二、三百字,凝煉精致,優(yōu)美雋永,自然生動,自成一格,符合學生的閱讀口味和審美情趣;第二,豐富性。蔡新新先生的文章,涵括了生活百態(tài)、人生萬象,有助于拓展學生視野,豐富社會經驗,開啟人生智慧;第三,情感性。蔡新新先生的文章簡潔明理,真誠自然,氣定神閑,讀她的文字仿佛在和她對話,娓娓道來,如數(shù)家珍,讓人心生溫暖的感動。
蔡新新先生其實并不是一個作家,她是一個獨特的“謎”,一直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但她又遠非一個消極矯情的“隱者”,更不是做作地故弄玄虛,那是智者最適宜的方式。在這樣一個浮躁喧囂的時代,尚能有人如她這樣安于內心,寧靜致遠,清澈專注于思考和觀察,先生做人為文本身就是教育。有什么樣的心態(tài)便有什么樣的人生,讀文字也是在讀她的心態(tài)、心靈,讀文字便是與她結緣、談心,讀文字如同在聽她開示、受她啟迪。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蔡新新先生的這部書已超越了文學本身,具有濟世救心的普世價值,它不僅適合學生閱讀,同樣適合每一個教師和教育者用心細讀。讀這部書,就是在學著教別人和教自己,教學生成為“新人類”,教自己成為“新教師”,教育就是做人、成人,難道不是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