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100秒》陪伴您第146天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唐朝百丈禪師的名言。
據(jù)說,百丈禪師年近九十高齡,還堅持下地勞動。弟子們實在不忍心,多次勸他不要勞作了,他總像沒聽見一樣,我行我素。沒辦法,弟子們只好把老禪師的工具藏起來,說找不到了。結果,老禪師就此絕食。后來,工具又“被發(fā)現(xiàn)”了,老禪師才開始吃東西。
正是這樣一位極具風骨的高僧,不僅制定了當今各大禪寺仍在遵行的《百丈清規(guī)》,也奠定了禪宗此后在中國佛教界的統(tǒng)治地位。
實際上,印度人是一個耽于幻想也善于幻想的民族,看看佛經(jīng)里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極大、極小、極遠、極久、極高妙的各種描述,就會領略到這一點。所以,在印度從事具體事務往往不被重視,甚至被認為會妨礙修行。
在這樣一種氛圍里,印度無論什么教派的僧侶都以乞食為生。
有人說,這是坐享其成、懶惰的表現(xiàn)。其實,并非如此。印度的僧侶從來不怕吃苦,像耆那教,更是把吃苦作為一種主要的修行,但是他們認為種地會殺生,所以堅決杜絕。
佛教傳到中國后,一直遵守這樣的戒律。在禪宗興起之前,佛教始終是“貴族宗教”,必須依靠上層社會的布施和捐贈。反過來,佛教也主要為這些上層人物服務。
這是巨大的優(yōu)勢,但也隱藏著巨大的危機——因為與下層社會的脫節(jié)。
比如:唐朝最有名的玄奘大師,歷盡千辛萬苦,從印度取回大量佛經(jīng),國家也給了最大力度的支持,不僅翻譯了大量經(jīng)文,還開創(chuàng)了有名的唯識宗(或者叫法相宗)。但是,幾十年之后,除了翻出的經(jīng)文,這個宗派消失得無影無蹤。為什么?因為那些經(jīng)文太難懂了,離老百姓的生活太遠了,合印度人的口味,不合中國人的口味。
再比如:在百丈禪師那個時代,盛極一時的唐密,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嬪妃后宮、公卿將相,一大批善男信女的熱烈追捧,也許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宗教。但是,后來唐武宗滅佛,受傷害最大的也正是唐密,從此一蹶不振,最終消失。
反倒是作為草根的禪宗,因為貼近百姓,主張在擔水搬柴、日用勞作中修行、成佛,又保持了獨立的經(jīng)濟來源,不僅未受影響,反而成為佛教中的最大宗派。
百丈禪師可以說是六祖慧能之后,使佛教中國化的最重要人物,他讓佛教在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從此不再是舶來品,成了“活”的宗教。
更多《國學100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