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特征: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婆婆丁、黃花地丁等。
根略呈圓錐狀,彎曲,長4~10厘米,表面棕褐色,皺縮,葉邊緣有時具波狀齒或羽狀深裂,基部漸狹成葉柄,葉柄及主脈常帶紅紫色,花葶上部紫紅色,密被蛛絲狀白色長柔毛;頭狀花序,總苞鐘狀,瘦果暗褐色,長冠毛白色。
分布:華北、華中、華東、東北等地。
功效: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等。
食用方法:可生吃、炒食、做湯。用沸水焯蒲公英1~2分鐘,然后再烹飪可減少一些苦味。
不適宜人群:陽虛外寒、脾胃虛弱者忌用。
蕨菜
特征:蕨菜的食用部分是未展開的幼嫩莖葉。新生葉呈三叉狀卷曲,生有白色茸毛。當蕨菜長出地面20厘米左右,新出頂葉尚未展開,像“拳頭狀”時應適時采收。
分布:分布于中國各地,但主要產(chǎn)于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qū),亞熱帶地區(qū)也有分布。
功效:清熱、滑腸、降氣、化痰、治食嗝、氣嗝、腸風熱毒、舒筋活絡等功效。
食用方法:常常和干制品炒菜做湯,食用前經(jīng)沸水燙后,再浸入涼水中除去異味,便可食用。
不適宜人群:脾胃虛寒、陽虛體質者慎食。
馬齒莧
特征:全株無毛。莖平臥,伏地鋪散,枝淡綠色或帶暗紅色。葉片扁平,肥厚,似馬齒狀,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或帶暗紅色。
分布:中國南北各地均產(chǎn)。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消炎、止渴、利尿作用。
食用方法:生食、烹食均可,莖可像菠菜一樣烹制,葉可以做湯或燉菜,莖和葉可用醋腌泡食。
不適宜人群:脾胃虛寒、便溏的患者、孕婦禁忌服用。
香椿
特征:葉子有著長柄,偶數(shù)羽狀復葉,長30-50厘米或更長,小葉16-20,對生或互生,呈紫紅色,香味濃。
分布:分布于中國南部和中部。
功效:清熱解毒、健胃理氣、潤膚明目。
食用方法:香椿炒雞蛋、炸香椿魚、香椿拌豆腐、涼拌香椿等等。
不適宜人群:慢性疾病患者應少食或不食。
槐花
特征:槐花皺縮而卷曲,花瓣多散落,最外面一輪葉狀構造呈鐘狀,黃綠色,花瓣5片,呈黃色或黃白色。
分布:原產(chǎn)我國北部,以黃土高原、東北、華北平原最為常見。
功效:清熱、涼血、止血、降壓。
食用方法:可做槐花茶、槐花包子、炸槐花、槐花粥等等。
不適宜人群:脾胃虛寒的人不宜食用。
薺菜
特征:基生葉叢生呈蓮座狀,大頭羽狀分裂,頂裂片卵形至長圓形,側裂片3-8對,長圓形至卵形,頂端漸尖,淺裂、或有不規(guī)則粗鋸齒或近全緣;莖生葉窄披針形或披針形,基部箭形,抱莖,邊緣有缺刻或鋸齒.
分布:世界各地都很常見,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qū)。
功效:和脾,清熱,利水,消腫,平肝,止血,明目的功效。
食用方法:清炒、煮湯、涼拌、薺菜包子等等。
不適宜人群:熱性咳嗽患者、瘡癤、目疾、痔瘡、便血及內熱偏盛者不宜食。高血壓、血管硬化者應少食。
艾蒿
特征:植株有濃烈香氣,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點與小凹點,主根明顯,側根多。
分布:幾乎遍布中國。
功效:祛濕散寒、健胃、活血散寒。
食用方法:糕點、餅團、青團等。
不適宜人群:有濕疹人群、孕婦、有外傷人群。
榆錢
特征:榆錢是榆樹的種子,因外表接近圓形,頂部有凹缺,形似錢幣而得名。春季趁鮮嫩采摘下來吃到嘴里清爽順口。
分布: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地區(qū)。
功效:健胃、安神、止咳化痰。
食用方法:生吃、涼拌、煮粥等。
不適宜人群: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慎食。
薤白
特征:鱗莖近球狀,鱗莖外皮帶黑色,紙質或膜質,不破裂,葉3~5枚,半圓柱狀,或因背部縱棱發(fā)達而為三棱狀半圓柱形。
分布:中國除新疆、青海外,各省區(qū)均產(chǎn)。
功效:理氣、寬胸、通陽、散結的功效。
食用方法:薤白的菜葉近于蔥,鮮菜擇洗干凈,蘸醬、做湯、做餡或炒食。
不適宜人群:患有胃腸道疾病特別是潰瘍病的人不宜多食,有腋臭的人在夏季應慎食;表虛、多汗者也應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