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6本
文/裝裝子
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談判是合作,是共同創(chuàng)造價值,而非只為己方謀利。
有這種感受,是因在我以往狹窄的人生中,所接觸到的談判文化,基本都是以“忽悠”為主:得把我方吹得天花亂墜,讓對方眼花繚亂,然后一頓糖衣炮彈,搞定。
所以,我以為的談判技能,主要有兩個:會忽悠+會喝酒。
在中國,這兩大技能太過根深蒂固,以至于我讀完《哈佛經典談判術》,還是不能把它們從腦海中甩掉。
讀完《哈佛經典談判術》,并不能讓擁有普通智商的我成為談判高手,但的確讓我受益匪淺。
在我看來,這本書主要講了三大內容:
一、談判策略;二、談判心理學;三、談判技能。
最后還有不少案例分析,去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些工具的應用。
不過,所有談判工具的核心,又都可以用一句中國古語概括: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因為所有談判工具都建立在多掌握對方信息和心理的基礎上。
還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啊!一語中的!
一、談判策略 ?
這部分所講的談判策略,重在談判前的準備工作。
主要有4個準備方向:
1
評估你和對方的最佳備選方案
最佳備選方案是指:這個談判黃了,所需要面對的事實,即計劃B。
不僅要評估自己的B計劃,還要評估對方的,這樣你才能了解對方的處境,幫助你在談判中做理智的決策。
2
計算雙方的底線,以評估協(xié)議區(qū)間
打個比方,你看中了一件衣服,但你最多愿意花200,這就是你的底線;
而賣家能接受的最低價是150,這就是賣家的底線。
所以,你們的協(xié)議區(qū)間就在:150—200。
你們都會盡量把價錢壓到對方的底線上,以讓自己獲利更多。
所以,談判前,如果能摸到對方的底線,就事半功倍了。
3
錨定效應:是否應該先報價
這兒所謂的“錨”,即參考價格。誰先報價,誰就得到了“錨定”機會。
但是否應該先拋錨,要看你是否掌握了對方的底線。
拿上文買衣服的案例來講,買家如果知道賣家的底線是150,那么就可以先拋錨,即先出價:150左右。
錨的效應會讓賣家覺得,買家拋出的價剛好在自己能接受的最低位,看來自己的談判空間不大,就不太會在協(xié)議時,把價格拉得太高,以免沒得談,趕跑了買家。如此,買家就占了談判優(yōu)勢。
但如果買家不知道賣家的底線,仍然先拋錨,出價低于150,那很可能就會惹怒賣家,覺得買家沒誠意,直接拒談!
所以,是否應該先拋錨,取決于你掌握多少信息。
如果你很了解對方的底線,那么搶先報出一個合理(即壓在對方底線上)的價格,可以幫你把談判“錨定”在對你有好處的方向。
4
用好權變協(xié)議
權變協(xié)議主要解決的是在合作中未來你不確定的事情。很像對賭協(xié)議。
比如,你和廣告公司合作時,你并不清楚對方的廣告效果,因此可以用權變協(xié)議來簽訂一些條款,比如:如果產品因廣告增加了x銷量,你就多給廣告公司y個錢;反之,如果沒達到一定銷量,廣告公司應賠償你z個錢。
其實這也有點像咱們薪酬制度中的績效部分,你干得好就多給你錢,干不好就得罰款。
但要注意,權變條款應該為對方提供激勵,保證對方也有動力去實現協(xié)定,而不是給對方制造負面壓力,讓對方覺得是信任缺失的表現。
強調:
談判是為了把蛋糕做大,給雙方創(chuàng)造最大價值,所以如果讓步有利于雙方都得到更多,也要學會讓步。
這也叫帕累托最優(yōu),它強調的是雙方創(chuàng)造出來的價值總和,而并不設計雙方如何分配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價值。
如何把蛋糕做大?
談判天才理解創(chuàng)造價值的核心,就是利用談判雙方的各種差異。如你傾向于規(guī)避風險,而對方風險承受能力強,你就可以出錢讓對方替你冒險,就像人們買各種保險一樣。
所以不要過度關注價格談判,而可以同時談判多個議題,去各種議題中找差異,比如交貨時間、貸款、合同期限、仲裁條款、獨家條款、售后服務、質量保證、未來的商務合作等。
其他筆記:
1.談判的時候把注意力放在目標上,結束后轉移到底線上。
2.談判前,你應該持有高期望。高期望能激勵我們努力達到更好的效果,讓你在討價還價的時候更加賣力。
3.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告訴對方你的底線,尤其在談判初期。
4.談判中永遠有兩個明確的目標:爭取更好的結果和加強與對方的關系。
5.如果不能達成協(xié)議,一定要去弄清楚對方拒絕的真正原因,然后來共同解決,創(chuàng)造價值。
6.談判時,容易犯的7個錯:
(1)你在并不占有明顯優(yōu)勢的時候先報價了。
(2)你的報價太低了。
(3)你說得太多,聽得太少。
(4)你努力去影響對方,但是沒有向對方學習。
(5)你沒有挑戰(zhàn)自己關于對方的假設。
(6)你談判之前算錯了協(xié)議區(qū)間,在談判中也沒有重新進行評估。
(7)你比對方的讓步更大。
二、談判心理學
在講心理學這個部分時,作者一來就推崇了羅伯特·B·西奧迪尼的著作《影響力》,書中很多內容也有從《影響力》的借鑒。
但作者自己的編寫并不出彩,心理學概念的名稱創(chuàng)造不夠洽義,解釋時也常覺得不夠清楚。
對社會心理學感興趣的,仍然推薦去看《影響力》,真正yyds的神作!《影響力》:騙子為什么都是心理學高手
歸納一下書中提到的談判心理學:
1
認知偏誤類
1)零和偏誤:
即認為蛋糕不能做大,固定價值不變的心理。有這種心理后,就只想著如何分到更多,而不是想著一起和對方如何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總和,讓雙方都獲得更多。
2)炫目偏誤:
這個真是沒太看懂。我的理解是,過于關注那些浮于表面的信息,而忽略了實質信息。
3)非理性投入升級:
即失去理智后,傾向于在一條道上走到黑的心理。明知是錯,卻拒絕承認,仍要向錯行,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這個心理很有意思,看案例:
有這樣一個競拍試驗:商品是100美元,出價最高者得,但出價第二高的也要付錢,只是什么也得不到。
這個競拍本身就是陷阱,但很多人還是會參加,結果往往到最后只剩下兩個競拍者時,因為誰也不愿吃虧,不愿承認自己已經錯了,就會把競拍價推高到超出100美元,導致兩個“勝出”的競拍者最后都成了輸家。
這就是:非理性投入升級!
所以,做任何事,我們都需要做一個退出策略,即設置止損點!
同時,要勇于認錯,一旦發(fā)現錯了,就要早日止損,而不是不惜代價,繼續(xù)錯下去,輸個精光!
4)表述陷阱:
即同一件事,表述不同,得到的效果就不同的心理。
確切地說,當我們想要得到什么的時候,我們更喜歡確定性;但在要失去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要搏一搏。
這個就像我買基金一樣,剛開始很謹慎,非常保守,希望它蹭蹭一直往上走;一旦跌麻了,就很難止損,總想反正都跌了,搏一搏,萬一回本了呢。(也有點像損失厭惡心理)
談判時也一樣,分配利益時,我們更容易作出讓步;但在分配損失(成本、懲罰等)時,就沒那么好說話了。
所以,在各類糾紛當中,與爭論誰應該得到更多的利潤相比,談判者往往在爭論誰應該對成本、損失和負債負責的時候更容易退出談判,選擇風險更大的訴訟。
2
動機偏誤類
關于這個心理,有個案例很有意思:
一個租戶花了900美元,給房子安裝了兒童防護欄,但他認為這個錢應該由房東出。房東拒絕后,兩個人開始打官司。
沒想到,為了這909美元的護欄糾紛,兩個人打了6年的官司,花了超過10萬美元的律師費!
這個動機的偏誤就在于啥呢,在于明明最初的目的是想要對方出錢,最后卻變成了想要證明自己的要求是正確的,對方是錯的!
于是,雙方都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人啊,不理智起來,真是不可思議,不計后果!
動機偏誤類心理,具體可以分為:
1)動機不相容:
每個人在做事的時候,都像是兩個人:一個想要有清澈的肺,而另一個喜歡吸煙;一個想要瘦身,而另一個喜歡甜點。
人們經常需要和自己“談判”,要在想做的(欲望自我)和應該做的(理想自我)之間作出選擇。
2)自我中心主義:
當你以自己為中心去處理某件事時,你做不到公平合理的解決,這是很多糾紛爭執(zhí)不清的原因。
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先設想,如果你不在此情境中,認為公平的解決方式是什么。
3)自利歸因:
我們總是傾向于從自我保護的角度評估我們的過去,接受能夠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的那些。
4)后悔厭惡:
遺憾是一種非常痛苦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人們都會努力避免可能帶來遺憾的情境。
所以,在某些錯誤的決策中,很多人會選擇一錯到底。
5)過分自信、非理性樂觀和優(yōu)越錯覺:
這些暗示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都有好處,能維護我們的自尊,讓我們在面臨困境的時候能夠堅持下去。
除此之外,過分自信和非理性樂觀也能夠幫助我們應對生活中的挫折,激勵創(chuàng)業(yè)者去冒險等。
但是,在談判的時候過分自信和非理性樂觀是有害的。
總結:如何消除負面心理作用?多用理性思維,而非直覺!或者找一個智慧的局外人,隨時幫助你理性分析形勢。因為俗話說得好:旁觀者清!
三、談判技能
1
影響對方決策的八大策略
1)強調對方可能的損失而不是潛在的收益:
譬如,可以把你的提案描述為,如果對方拒絕意味著他放棄了什么,而不是接受你的提案他會得到什么。
又如:指出“其他競爭對手不能給你提供X、Y和Z”,而不是說“我們的提案能夠給你提供X、Y和Z”。
2)細分對方的收益,整合對方的損失:
人們在得到的時候希望是多次的,而損失的時候則希望是一次性的。
打個比方,一天撿20元錢,與連續(xù)兩天撿10元,哪個更讓你開心呢?當然是連續(xù)2天都撿錢。
反過來,連續(xù)兩天都丟10元,與第一天丟了20元,你肯定會更討厭每天都在丟錢的感覺!
因此,在談判時,如果你要作出讓步或者有好消息分享時,不要一次全給出去,而要每天給一點。這樣,你的合作伙伴會更開心,覺得每天都有好事在發(fā)生!
反之,如果如果你要對方讓步,或有壞消息傳達,一次性全部給出。
3+4)“摔門”法與“蹬門檻”法:
“蹬門檻”法是先提出一個小的要求,“摔門”法則先提出一個極端過分的要求。
事實上,這兩個策略背后的機制和目標都是不同的。
當你的目標是讓你的核心要求顯得更加溫和時,就應該使用“摔門”法(先尋求被拒,然后調整要求)。
當你需要建立不斷地投入以達到最后的投入時,就應該使用“蹬門檻”法(讓對方先答應你的一個小要求,然后一步一步提高你的要求)。
5)提出合理化的要求,并給出原因:
我們“天生”會去遷就別人(聽起來)合理的要求,愿意解決別人的麻煩,因為這樣讓我們能夠和對方建立起互惠的關系,所以提合理要求,更容易被對方接受。
換句話說,我們會更情愿多付出一些來幫助那些覺得自己“虧欠”我們的人,但不愿意幫助那些覺得自己可以為所欲為,對我們指手畫腳卻不一定會回報的人。
6)認同原理:
商家找托兒,實質上就是為了營造很多人都在買,那么你看到了,會潛意識覺得:大家都在這兒買,說明這兒值得信任,你也會買,這就是認同原理。
7)信任和互惠:
為了得到回信,商家寄信時,直接在信封里夾了1美元。因為愧疚感,差不多一半的人都回信了。這是信任與互惠原理。
8)利用合適的參照點來合理化你的提案:
這個策略利用的心理是這樣的:你在裝修高檔的店買衣服時,更愿意付高價;在地攤貨看到1萬的衣服時,則會很氣憤!
為啥呢,你愿意付的價,是有參照物的,即店內的裝潢、服務等因素。
談判時,你也可以利用這一點。
2
處于劣勢時如何談判?
談判中的劣勢一般是因為對方的最佳備選方案很強,而你的最佳備選方案很弱。
大多數人在這種情況下要么驚慌失措,要么迅速妥協(xié),覺得靠談判來擺脫困境是不可能的。極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通過有效的談判來改善他們的境遇。
哈佛經典談判指南:沒有權力時的5大策略:
1)不要暴露你處于劣勢。
2)利用對方的弱點來克服你自己的弱點。
3)識別并利用你的獨特價值貢獻。
4)如果你的劣勢非常明顯,可以考慮完全放棄你剩下的權力。
5)根據你整體的談判組合來制定策略。
放棄權力的原因:
如果你的權力本來就微不足道,你還不如把這點兒權力也放棄掉。
換一種說法,如果你不能靠權力征服對方,那還不如不要嘗試使用權力,直接請對方幫助你可能更有效。
當談判者使用權力的時候,對方也會作出相應的回應。如果你處于劣勢,使用權力就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但是如果你明確表示沒有抗爭或者攻擊性意圖的話,對方也會軟下來。
當你的權力很弱時,還有3種談判策略幫你扭轉局勢:
1)與其他劣勢方結盟來增強你的實力。
2)利用你最大的弱點——他們可能也希望你生存下去。
3)了解然后攻擊對方的權力來源。
例如,有個很厲害的銷售,威脅老板不加工資就辭職,老板知道他的底氣由來,是因為有核心客戶,于是自己想辦法爭取到了這些客戶,從而使這個銷售失去了談判優(yōu)勢。
ps:書中還有很多談判話術指導,非常實用,五星推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