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帶鎮(zhèn)位于四川成都東山的洛帶鎮(zhèn)是一個客家古鎮(zhèn),距成都市區(qū)約17公里,于三國時期建鎮(zhèn),傳說是因蜀漢后主劉禪的玉帶落入小鎮(zhèn)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落帶”之名,后演變?yōu)椤奥鍘А?。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排名東山“三大場鎮(zhèn)”之首。洛帶鎮(zhèn)的出名是近年來的事,他的吸引人處是生活在這里的客家人以及濃郁的客家風情。
400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隨著“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從沿海地區(qū)遷到了洛帶鎮(zhèn)。在此之后,洛帶鎮(zhèn)逐漸發(fā)展成為中國西部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小鎮(zhèn)。 洛帶鎮(zhèn)內(nèi)傳說眾多、古跡遍地。場鎮(zhèn)老街以清代建筑風格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廣東、江西、湖廣、川北四大客家會館、客家博物館和客家公園坐落其中,又被人們稱為“客家名鎮(zhèn)、會館之鄉(xiāng)”。
如今鎮(zhèn)上的2萬多居民中,有90%以上的居民為客家人,至今仍講客家話,沿襲客家習俗。全鎮(zhèn)幅員面積20平方公里,以洛帶鎮(zhèn)為中心,周圍十幾個鄉(xiāng)鎮(zhèn)還聚居著約50萬客家人,約占當?shù)厝丝诳倲?shù)的八成以上。
洛帶鎮(zhèn)俗名鎮(zhèn)子場,是成都東山五場之一。位于成都東郊龍泉驛區(qū)的淺丘地帶。依山傍水,背靠龍泉山,面臨成都平原,洛帶鎮(zhèn)歷史悠久,相傳漢代既成街,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興市,因蜀漢后主劉禪的玉帶落入鎮(zhèn)旁的八角井而名“落帶”,“落”“洛”同音,后人取鎮(zhèn)名為洛帶。
還有一說洛帶鎮(zhèn)黃家河自東向西繞鎮(zhèn)而去,狀如一帶水流洛洛。洛帶鎮(zhèn)是成都東山客家人聚居之地。至盡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都是清朝前朝“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潮從一東福建遷移而來的客家人??图胰说那趧冢\樸的性格在曠無人煙,人生地不熟的土地上墾荒務農(nóng),世代創(chuàng)業(yè)。使得洛帶古鎮(zhèn)至今保留著客家人的鄉(xiāng)音、鄉(xiāng)貌、鄉(xiāng)情、鄉(xiāng)風。有人把洛帶稱為西蜀客家第一鎮(zhèn),一點也不為過。
洛帶歷史
洛帶于三國時期建鎮(zhèn),洛帶鎮(zhèn)歷史悠久,相傳漢代即成街,名“萬景街”;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興市,更名為“萬福街”;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今龍泉驛區(qū)),明朝時改隸簡州(今簡陽),清朝時曾更名為“甑子場”。1950年,簡陽成立第八區(qū),區(qū)人民政府駐洛帶江西會館。1955年,洛帶區(qū)為簡陽第十四區(qū),轄10個鄉(xiāng)。1976年,洛帶區(qū)所轄的十個公社劃歸龍泉,同時撤區(qū)建鎮(zhèn)至今。洛帶被譽為“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zhèn)”。
洛帶的由來
一說從前,洛帶鎮(zhèn)叫甑子場。場內(nèi)有一池塘,塘中有一八角井。井水為東海龍王口中所吐,味極甘甜,泡茶茶香,洗臉美顏。井里有東海鯉魚,肉味鮮美,食之可益壽延年。蜀太子阿斗聞之,擇一黃道吉日,率眾太監(jiān)來到甑子場八角井旁。但見一條條金色鯉魚穿石洞于水井和池塘間游進游出, 煞是可愛。眾太監(jiān)脫靴挽褲,下得池來,撲騰半日,終無斬獲,急煞阿斗。卻聞身后一聲“好”,一條尺長大魚隨一白發(fā)老者釣竿甩動,劃一弧線,飛出井來。阿斗眼想買,老翁卻不賣。太監(jiān)強搶,阿斗得魚。魚落阿斗手中而不甘,魚兒奮力擺尾,阿斗連人帶魚跌入池塘。魚兒穿石洞進八角井,溜哉。阿斗氣極,和衣跳入井中。那魚卻鉆進海眼,回東海去也。阿斗被眾太監(jiān)拖起,忙亂中腰帶卻掉入井底?;仡^欲找老翁算帳,已無人影,老翁坐釣處僅余一白綢帕,上書一詩:“不思創(chuàng)業(yè)苦,孺子太荒唐。帶落八角井,帝運終不昌。” 阿斗臉鐵青,團綢帕擲井中,堵住了海眼,井水從此變渾變苦。后人遂改甑子場名為“落帶鎮(zhèn)”,后演變?yōu)?“洛帶鎮(zhèn)”。
二說為鎮(zhèn)旁有一“洛水”環(huán)繞,形如玉帶,故名“洛帶”。
三說為場鎮(zhèn)老街蜿延一公里,狀如玉帶自天飄落,故名“落帶”,后演變?yōu)椤奥鍘А薄?/font>
房屋特色
㈠大屋頂形制
中國傳統(tǒng)建筑屋頂?shù)幕拘沃疲袕T殿、歇山、懸山、硬山、卷棚、攢尖以及盔頂、頂、單坡、囤頂、平頂、圓頂、栱頂、穹隆頂、風火山墻式頂與扇面頂?shù)榷喾N。其風格隋唐時代的大屋頂厚重而舒展,大氣磅礴。宋代大屋頂在優(yōu)美中透露峻肅之氣;元、明、清時代,大屋頂造型向峻嚴、聳起方向發(fā)展。大屋頂形制在中國建筑文化史上沿襲了數(shù)千年,走過了一條由簡入繁、由繁化簡的道路。
建筑文化所體現(xiàn)在大屋頂?shù)膫惱砩屎軓娏摇1热缌鹆叩牟捎檬种v究等級,以黃色為最顯貴之色。大屋頂以廡式殿為最尊,歇山次之,懸山又次之,硬山為下,而攢尖頂為末。
㈡廡式殿
造型最大特征,是略有凹曲之勢。檐角與檐口向上反翹。在歡愉情調(diào)之中透露出莊重,雄偉之感。多見于宮殿帝王陵寢與大型寺廟殿宇之上。
㈢歇山頂
在建筑文化中倫理品味僅次于廡殿頂?shù)拇笪蓓斝沃啤K芯艞l脊,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整個屋面造型,上部為雙坡型,在雙坡的左右,是兩際山花,富于裝飾美感。下部為四個坡面,前后與上部雙坡自然連接,呈凹曲線,下垂到檐口略有起翹。這一大屋頂之脊曲直多姿,形象華美。 懸山頂 :這是“人”字型屋頂?shù)囊环N形式。其基本造型為兩坡式。由于山墻兩際屋面挑出,所以也稱為“出山”、“挑出”。單脊,位于兩坡交界之處,往往以瓦或磚鋪砌。脊上常以走獸、寶瓶或花卉為飾、為雕塑之作。脊兩端做出鰲頭、象鼻子與燕尾等形象。
㈣硬山頂
“人”字形兩坡頂又一形式。屋頂兩坡交界處常以片瓦或磚鋪砌成單脊。兩側(cè)山墻與屋面齊平或略高于屋面,使得山墻形象頗為突出。由墻兩際有時砌作方磚博風板。
㈤攢尖頂
多見亭?;驹煨蜑橐豁敿飧吒咴谏希瑸榧忮F形大屋頂形制。其平面隨建筑形狀而各呈其態(tài),有圓形、方形與正多邊形之別。圓形平面的屋面用上小下大的“竹子瓦”鋪砌,其余一般以筒板瓦鋪蓋。
㈥卷棚頂
將歇山或硬山頂?shù)恼棺龀蓤A弧形。便是卷棚頂。有所謂“歇山卷棚”,“硬山卷棚”兩種。是無脊的一種大屋頂形制。因而在外觀上,少聳起之感,屋面比較平緩,給人以溫和、圓柔之美感。
中國傳統(tǒng)建筑大屋頂具有以下幾個特色:一是高聳而形成坡面。二是屋蓋寬大,出檐深遠。三是檐下斗拱成為力學結(jié)構(gòu)上必不可少的構(gòu)件。四是屋頂上充滿弧形曲線之美,檐角、檐口呈起翹之勢。五是建筑環(huán)境中少雕塑之裝飾。檐口呈起翹之勢。五是建筑環(huán)境中少雕塑之裝飾。
會館
在洛帶鎮(zhèn)的古典建筑中,會館是獨具特色的。它一方面反映出移民時期同族群之間,既相互包容又相互獨立的心態(tài),也同時反映出不同族群的建筑傳統(tǒng)與風貌?!扒宄醺魇∫泼駚硖畲ㄕ?,暨本省遺民,互以鄉(xiāng)誼連名建廟,把以故地名神,以資會合者,稱為會館?!薄笆穸荚换菝駥m,兩湖曰禹王宮,兩粵曰南華宮,福建曰天后宮,江左曰萬壽宮,貴州曰榮祿宮……察各廟之大小,即知人民之盛衰?!保ā锻h縣志》)
如今,洛帶鎮(zhèn)保留下來的移民會館尚有廣東會館(南華宮)、江西會館(萬壽宮)、湖廣會館以及由異地搬遷而來的川北會館;由陜西移民和山西移民合建的秦晉宮業(yè)已消失無存。
會館文化的功能,按史籍記載無外乎:“迎麻神、聚嘉會、襄義舉、篤鄉(xiāng)情”。是不同地區(qū)的不同族群在一個新環(huán)境里的精神歸依之地,尤其是當十一二個省份的移民如潮水般涌入四川盆地,會館就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當徘徊于這些會館遺址,依稀可以看清先民們雜沓而來去匆忙的腳印,他們在自己的族群所擁有的會館中,自由自在地看戲喝茶,述說移民生活的歡樂、苦悶,尋求精神上的一種認同和歸依。
該會館建筑群已于2003年1月22日被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客家人
龍泉驛區(qū)是四川境內(nèi)客家人居住最為集中的地區(qū),占全區(qū)總?cè)丝诮话氲目图胰耍s20萬人)主要分布在北片以洛帶為中心的黃土、西河、西平、義和、文安、萬興、長安等10多個鄉(xiāng)鎮(zhèn),與龍?zhí)端?、石板灘、廖家場等一起?gòu)成一個獨特的文化群落—一東山客家,在成都東郊也形成一個風景獨特的“方言島”。
客家人雖然在川生活了二三百年,但始終恪守祖訓,使客家語一代代延續(xù)下來。他們對外都能講四川話,但對內(nèi)幾乎很本能地就講客家話,這也是區(qū)分他們和非客家人的很明顯之處。洛帶廣東會館內(nèi)有一副講述客家歷史變遷的楹聯(lián),下聯(lián)就這樣寫道:“華簡俱成桑梓地,鄉(xiāng)音無改,新增天府冠裳”?!班l(xiāng)音無改”指客家人后代仍操嶺南方言,但也著“天府冠裳”,以蜀人為自豪,更是把花果之鄉(xiāng)當成自己的“桑梓地”而報以辛勤的勞動,創(chuàng)建新的家園。
成都東山的洛帶鎮(zhèn)是有名的客家古鎮(zhèn),該鎮(zhèn)西距成都17公里,占總?cè)丝?.3萬人的86%(近2萬人)是客家人,客家民居、習俗等也得以完整保存,四大會館、客家公園、巫氏大夫第和燃燈寺等建筑使小鎮(zhèn)透露出一股強烈的客家文化氣息和古樸風韻,有“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zhèn)”之稱。
客家方言首先從語言上看。客家話是客家先民把唐宋時的中原話語攜帶到南方,并同周邊民系及畬族等少數(shù)民族語言有一定程度的借鑒和融合,最終形成客家話,因此我們稱客家話是“活在21世紀的漢語活化石”。洛帶鎮(zhèn)客家人所說的“土廣東話”,實際上是客家人從客家大本營中攜帶出來的語言,雖然它同四川官話有少量的交融,但其精髓和風貌依然沒有改變。
舉例而言:洛帶鎮(zhèn)客家人至今稱 “太陽”為“熱頭”,“月亮”為“月光”,“昨天”為“秋哺日”,“公公婆婆”為“家官家娘”,“睡覺”為“睡目”“洗臉”為“洗面”,“一日三餐”為‘食朝 食晝 食夜”,“穿件外衣”為“著件面衫”,“用菜下飯”為“拿菜綁飯”……這都說明客家話有很堅實的古代漢語基礎(chǔ)。
這么一種古老的漢語,就像一條源源不斷的河流一樣,流淌在洛帶鎮(zhèn)的田野鄉(xiāng)村、集市茶館,流淌在每一個客家人的生命旅程中,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
風景名勝
洛帶古鎮(zhèn)景區(qū)內(nèi)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大會館(廣東會館、江西會館、湖廣會館、川北會館)、千年老街、客家民居、客家博物館、 客家公園、燃燈古寺均保存完好,總面積達20000余平方米,是我國古代建筑“大觀園”中的一支奇葩;景區(qū)核心部分呈“一街七巷子”(分別為北巷子、鳳儀 巷、槐樹巷、江西會館巷、柴市巷、馬槽堰巷和糠市巷)格局,空間變化豐富,街道兩邊商鋪林立,屬典型的明清建筑風格。整個“一街七巷子”是一個完整而封閉 的防御體系,若將所有巷子和街道的大門全部關(guān)閉,里面的人是完全無法出來的。這是客家先民長達千年遷徙智慧的結(jié)晶,是客家圍樓建筑特點的演變、發(fā)展和傳 承,這在全國所有客家古鎮(zhèn)中是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一街七巷子”、“五館一園一寺”形成了整個洛帶古鎮(zhèn)的旅游觀光畫面,融合了移民、會館等元素的客家 文化是洛帶文化的主流:客家人、客家話、客家建筑、客家風俗……一起構(gòu)筑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洛帶古鎮(zhèn)正以“天下客家第一鎮(zhèn)”的形象,受到海內(nèi)外客家 人和越來越多游客的關(guān)注。目前洛帶古鎮(zhèn)景區(qū)正在創(chuàng)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
㈡江西會館
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18年由江西籍客家移民籌資興建。坐北向南,主體建筑由樂樓、左右?guī)?、院壩、前中后三殿及一個小戲臺構(gòu)成,復四合院式,占地面積1185平方米。該館整體布局嚴謹,空間安排合理,尤其是中后殿之間的天井里伸出一個小戲臺 ,其構(gòu)思獨特,為四川客家會館中所未曾見。
該會館具有較高的建筑美學價值,經(jīng)常被影視界選為拍片場所?,F(xiàn)四川省客家研究中心和四川客家海外聯(lián)誼會均在該館中掛牌成立研究基地。
㈢北川會館
北川會館是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工程總占地五畝,成都市舊城改造的需要,將該館原臥龍橋街,始建于清同治年間的北川會館遷于此地。
㈣湖廣會館
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湖廣籍移民于清乾隆11年(1746年)捐資修建,因供奉大禹,又稱"禹王宮"。會館坐北朝南,依中軸線對稱排列,建筑面積277平方米。館內(nèi)現(xiàn)有大小不等、儀態(tài)各異的觀音塑像多尊,無不惟妙惟肖,其中尤以大殿一尊臥式巨型睡觀音為罕見。殿廊彩繪觀音故事壁畫獨具風格,引人入勝。館內(nèi)天井雖無下水道,但無論下多大雨,即使街上已洪水漫漲,該天井也不會淌水漫延,為該館一大奇跡,傳為大禹保佑之故。
㈤廣東會館
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洛帶鎮(zhèn)的標志性建筑,又名“南華宮”,清乾隆11年(1746年)由廣東籍客家人捐資興建。會館座北向南,主體建筑面積3310平方米。館內(nèi)石刻楹聯(lián)條幅保存完好,聯(lián)文取意及書法鐫刻堪稱上乘。其中“云水蒼茫,異地久棲巴子國;鄉(xiāng)關(guān)迢遞,歸舟欲上粵王臺”一聯(lián)最能反映客家先民拓荒異鄉(xiāng)的創(chuàng)業(yè)艱辛和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該會館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迄今為止四川省乃至全國保存和維修得最好的會館之一,是清代留存至今最為雄偉的廣東會館。該館的風火墻建筑風格在四川也絕無僅有。
海內(nèi)外友人和客家鄉(xiāng)親來此參觀,無不贊嘆該館建筑的文物價值,贊嘆館中掛有的當代蜀中客家人的書畫作品和客家茶社的鄉(xiāng)土文化氛圍。1998年金秋,美英合拍的電影專題片《上下千年》在此采景,拍攝這座雄偉精雕的清代移民會館,拍攝清代移民后代在會館中的活動。廣東電視臺1998年夏拍攝的大型客家專題片《中國客家人》,特在洛帶廣東會館拍攝四川客家人在此環(huán)境中款敘鄉(xiāng)情的場景。四川省、成都市各種新聞媒體皆多次報道該館。
現(xiàn)蜀中首家“客家文化中心”已在該館成立?!爸行摹弊⒅厥占图胰说纳睢⑸a(chǎn)資料用品及文字資料,多次舉辦學者、專家的客家學術(shù)研討會。先后接待港澳臺及新加坡等地的客家團體和個人3萬多人次。
㈥燃燈寺
2005年10月13日重新恢復,開放的燃燈寺距今1400多年,是歷史時期就著名的古寺。為成都樂郊歷史上一大名寺,影響遍及川北。隋代 以來,建有山門(含東樓)、川主殿、鐘鼓樓、娘娘殿、大雄寶殿(羅漢堂)、觀音殿、燃燈古佛殿等,規(guī)模宏大、莊嚴巍峨。
燃燈寺歷史悠久,早在 隋開皇(公元581—600年)年間。四川青城縣黑水溪人氏褚信相(女、公元581—604)自幼尚佛,樂善好施,選中三峨山為其結(jié)廬修煉處。當?shù)貢r遇大 災,饑民遍野,褚鼎力布施,并親持“龍頭小鐺,散粥而施之,日救饑民千余,又其平日常為大眾治病”,深得民心,被當?shù)厝朔Q為“活菩薩”。圓寂后,“奉之者 指其故地置祠”,初名“信相祠”,又傳號曰“米母院”。
會昌元年(841年),唐武宗詔令全國來佛廢寺(史稱“會昌法難”),該祠也在其中。
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丞相白敏中(著名詩人白居易之堂弟)自奉節(jié)至蜀,“首謀興建,尋得法潤禪師主之”,于原址上重修,并“刻舊塔石繪其遺 像”。唐咸通(公元860—873年)中,悟達知兀國師由長安入蜀,于此僑隱也繼任住持。
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成都府府主任中 正聆其顯跡,上奏朝廷,宋真宗欽賜寺名曰“瑞應禪院”,由此名聲大振,香火盛及一時。其后歷經(jīng)興廢,至明萬歷年間,“寺已殘破”。
清代以來, 隨著客家移民的大批到來,禮佛之風盛行,佛寺又得以恢復和維修重建。清代中葉后,因信士有感,供奉后鐵然燈佛一尊,其身108個穴位處,各鑄有一窩狀大 孔,孔內(nèi)置燈芯,加油悉數(shù)點燃時,渾身通亮,信徒身體每有不適,在其對應之處的穴位點燃其燈,消災祛病,甚是靈驗,因而遠近聞名,該寺因此更名“燃燈 寺”,沿襲至今。
現(xiàn)寺院保存有大量清代碑刻,主要有《重鐫古跡舊志碑》,內(nèi)容包括《圣山母祈雨詩并序》、《靈泉縣瑞應禪院祈雨記》、《重鐫圣 母山瑞應禪院古跡記》和《信相圣母碑記》等。這些碑記,主要記載褚信相應化事跡及燃燈寺的歷史沿革。
在寺院大雄殿內(nèi),陳列有本寺所鑄明宣德鐘 一口,造型古樸、音質(zhì)洪亮。燃燈寺內(nèi)還有不少歷代留下的楹聯(lián),有的已為《全蜀藝文志》及《蜀中名勝記》等收錄。著名詩人流沙河曾撰聯(lián)云:“玉帶落井流到東海,鐵鐘在亭叩響西川”。
燃燈寺氣勢雄偉的屹立在新型旅游古鎮(zhèn)——湖廣會館,江西會館,集客家文化重鎮(zhèn)——洛帶鎮(zhèn)的八角井街上(洛帶公園對 面),是國內(nèi)外信眾最信奉寺院。
㈦燃光古佛
燃光古佛又名錠光佛,在佛教中是過去古佛之一。相傳他生時身體光亮如燈,所以名燃燈。后來成佛,以燃燈為號。
據(jù)佛教傳說釋迦牟尼在過去曾名儒童,當時起碼是燃燈佛在世為教主之時,有一天,儒童看見一個叫瞿夷的女 子嚴持七支青蓮,心生喜歡,因此用五百金錢買其五支,瞿夷見他花高價買青蓮,覺得奇怪,就問他,買青蓮有何用,儒童回答;用以供佛。儒童來到燃燈佛處供七 青蓮,又見地上泥濘容易污染佛足,因此脫下衣服鋪在地上,見還不夠,又解開頭發(fā),以發(fā)鋪地讓燃燈佛履其衣發(fā)而過泥濘,燃燈佛因而對儒童受記說,由于你這一 次敬佛的功德,所以過了九十劫即彼成佛。你一定會成佛名為釋迦牟尼如來,按照輩份,燃燈佛是釋迦牟尼前事的啟蒙老師,因為燃燈佛的輩份最高,法力最大,故 深受民間秘密宗教(如白蓮教)的敬仰,成為最受膜拜的偶像之一。
燃燈佛身上108個穴位處,各鑄有一窩狀大孔,孔內(nèi)置燈芯,加油悉數(shù)點燃時, 渾身通亮,信徙身體每有不適,在其對應之處的穴位點燃其燈,消災祛病,甚是靈驗,因而遠近聞名,補叫做燃燈古佛。
㈧客家公園
1928年由洛帶團總,袍哥舵把子劉惠安倡導地方民眾和袍哥集資修建,占地約60余畝。園內(nèi)綠樹成蔭,花草繁茂,廳榭廊柱,古風濃郁。
㈨巫氏大夫第
位于洛帶鎮(zhèn)下街“大夫第”巷 15號,為巫作江建。清雍正年間,廣東惠州府長樂縣的巫錫俊偕妻攜子入蜀,落業(yè)成都府簡州鎮(zhèn)子場(洛帶)。巫式第二代巫作江開燒房(烤酒作坊),富甲一方,于是營建大夫第格局的廣廈:集數(shù)重宅院、祠堂、樹林于一體,占地數(shù)十畝。今祠堂、園林部分以毀,但主體建筑保存尚好。該建筑保持了客家長幼尊卑分明的住房格局,即數(shù)重縱向布局的正房中,以最后一層的建筑最高,體現(xiàn)最尊。在同一院落中,又以中間的正房高于兩邊廂房,保持了客家民居建筑中的護衛(wèi)意識,墻體厚達60公分。大門前有八字龍門,與四川富貴人家講究臉面的民居一樣很有氣勢:四川陰天多,室內(nèi)采光要求高,于是把中間兩個廂房改為兩個廊房,增大采光,擴展空間,且為卷棚式,十分美觀。
㈩紅豆木古樹
位于鎮(zhèn)東山坡上現(xiàn)成人教育學校內(nèi)。這是清前朝從廣東入川的客家人,思念故鄉(xiāng),從嶺南帶來的紅豆木樹種,栽植于新落居的土地上,現(xiàn)長得挺拔蔥綠,陰翳一片。睹物思情,使人念記王維的《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狈路饌鬟f出客家人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
[+-]金龍長城
金龍長城位于洛帶鎮(zhèn)(原龍泉驛區(qū)長安鄉(xiāng))境內(nèi)。該長城距離洛帶古鎮(zhèn)景區(qū)較遠,在洛帶客運中心站乘坐公交車即可到達。攀登金龍長城不用買票,即可登上。在山腳下放眼望去:青磚、條石、烽火臺;垛口、射口、望口……此“長城”似乎除了“高矮胖瘦”與彼長城不太一致,“長相”上還真沒有太大的區(qū)別。
一路望去,“長城”內(nèi)外風景宜人。特別是順山脊上至山峰,兩邊全是郁郁蔥蔥的樹木,高大的野生植物上還掛滿了鮮紅誘人的果子。也不失為成都市民生態(tài)休閑的一個“步道”。
洛帶客家婚俗
婚姻乃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它作為一種人生儀禮,在我國各民族和地區(qū)都得到普遍重視,其間的風俗樣式和文化內(nèi)涵也十分絢麗和豐厚?;橐隽曀椎淖罨靖裾{(diào),既不同于人生之時的躁動和不安,也不同于人死之際的沉郁和蒼涼,因而呈現(xiàn)出一種游藝性質(zhì)十分明顯的熱辣風格。
洛帶鎮(zhèn)客家人的婚姻習俗在具備這一基本風格的同時,還摻雜了大量的民間歌謠,以及一系列的地方性儀禮法則,顯得更為熱鬧和繁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認識水平的提高,其中一些舊的禮俗,過于繁瑣的細節(jié)已經(jīng)在慢慢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更為文明和實用的新風尚。但是,他們傳統(tǒng)婚俗的獨特和新奇卻是有目共睹的。
㈠合八字
客家一旦有媒人上門提親,第一件事就是考察男女雙方的“八字”是否相合。按照客家傳統(tǒng)的婚姻觀:合,則令后子孫康健,恩愛同心白頭借老;不合,則家境不寧,妻離子散,家庭解體,因而它是婚姻能否成功的先決條件。八字又分“草八字”和“紅八字”。草八字,是指媒人最初向女家討取的八字帖,由于多書于草紙上,故稱“草八字’。另外還有一種用嘴說的,稱作“口八字”。兩者都不屬于正規(guī)的八字帖?!凹t八字”則不然,它是將男女雙方的八字寫在很正規(guī)的紅紙封套內(nèi),表示兩家正式定親。
客家合八字,是請專門的“八字先生”進行查看和確定的。
1949年以前,客家另有一種合八字的土辦法,即不通過“八字先生”的查看,而直接由男家把雙方的八字裝入碗中,放于水缸之內(nèi),缸口用蓋封嚴,經(jīng)一日夜,再揭開看視。如果二碗相偎相倚有并蒂之勢,那么說明這對新人的八字相合;反之,則不然。男家討取女方的八字帖后,通常要和自己的八字帖一起,雙雙壓于家中神龕的香爐下,讓家中的天地神靈和歷代先祖再作考察。若八字合不來,家中便會出現(xiàn)某種不祥的預兆。當然,以上這些都屬舊的封建禮俗,早已為現(xiàn)代客家人所摒棄。另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等陳舊觀念,也不再作為洛帶客家人擇偶的重要標準。
洛帶鎮(zhèn)客家人結(jié)親,一般被安排在冬臘二月。這時正值農(nóng)閑,人們剛剛從忙碌的收獲季節(jié)里安閑下來,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操辦婚事??图医Y(jié)親歷來都是伴隨著豐收之后的喜悅,因而呈現(xiàn)出一種無比歡快和閑適的熱鬧氣氛。
㈡過禮
過禮是在結(jié)親的當天上午(或前一日)進行,也就是由男女雙方互相交換結(jié)婚禮物。首先由男方選年輕健壯的男子數(shù)名,作為前往女家的送禮之人。這些人裝扮潔凈,相貌英俊。禮物多為用紅墨水點染過的花生、雞蛋、核桃,以及一個完整的豬頭和數(shù)十把掛面。關(guān)干豬頭,客家人有專門的順口溜述說它的好處:“豬頭扁尖,換你屋里的大毛辮?!迸交囟Y實際是娘家的陪奩和嫁妝,這些回禮勿需自送,就由男方的送禮之人順便帶回。由于“過禮”通常是用籮裝肩挑,因此到了冬臘月,客家聚居地的鄉(xiāng)村田野便呈現(xiàn)一種花花綠綠的過禮奇觀,一撥剛?cè)ィ粨苡謥?,引得過往行人和田中農(nóng)夫翹首觀盼。
㈢殺喜豬
客家結(jié)親時的殺豬和年節(jié)殺豬不同,年節(jié)殺豬一般在院外空曠處,而結(jié)親時的殺豬則在堂屋中。家主以是否一刀致命判別結(jié)親后的吉兇。
㈣哭嫁
新娘在過門的前一天晚上,須于娘家傷傷心心大哭一場。謂之“哭嫁”??耷坝谒爸悬c七星燈,父母焚香祭祖,稟告女兒即將出嫁的消息。女兒跪紅氈或蒲團上,哭述親爹親娘、哥嫂弟兄以往的好處,對過門以后的陌生生涯感到惶悚和驚恐。父母雙雙坐高凳上,也隨之淚眼婆娑??图铱藜薜母柙~哀婉凄絕,自成體系,表達出舊時代女子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傷心情。客家哭嫁還喻示著女子的貞潔,因此哭得越是長久和動容,越是能引起人們的同情和好感。
㈤上頭開臉
新娘于出嫁這日清晨需早起,穿好嫁裳坐在妝臺前,背上背一面鏡子、一本日歷,腳下踏著一面竹篩。懂得“皇歷”的婦女于新婦背上耐心翻看日歷,待擇得上頭吉辰,再由另一名女客操梳。梳只梳三下,然后用絲線搓絞新婦臉上頸下的汗毛。此時忌毛臉姑娘、孕婦、寡婦在旁窺看。
㈥迎親送親
客家迎親由媒人率新郎及十二名童男,一起前往女家。去時,媒人手提一只紅毛線拴縛了提梁的烘籠,預備為新娘暖轎時使用,因為過去的客家新娘出嫁,無論貧富,都是坐轎前往。烘籠的另一個用處,據(jù)說是為了新娘解手方便。倘若遇到幾十里、上百里的路程,有個烘籠在轎中,也可免新娘內(nèi)急之苦。娘家送親,需選四至六對童男女(哥嫂除外)隨同新娘和媒人一起,前往男家。
㈦攔媒謝媒
媒人率新郎等來到女家迎親時,女家需用長凳攔住大門,其余通道也派人把守,俗稱“攔媒”。攔媒反映了舊時婦女對待媒人的客觀態(tài)度。謝媒則不同,當媒人把新娘迎回男家時,并不急于進入男家院落,而是于大門外高傲立住,等待新郎及其父母前去謝媒(客家也稱“謝紅”)。媒人此時信口謅說四言八句,到一段落,男家需馬上遞以“紅包”。不滿其欲,則不肯進屋。
舊時花轎抵達男家,還要行“回車馬儀”。俗傳新婦出嫁,本家死去的祖宗也要前來送親,故此時需將其遣回。通常主持回車馬儀的都是客家廚師,因廚師對當?shù)氐募t白習俗大多了如指掌。先在托盤上盛一碗米,點燃九品大蠟,然后廚師一面念回車馬詞,一面抓盤中米各處撒打。鞭炮過后,廚師操刀,割破一只雄雞的喉嚨,速以血環(huán)灑花轎四周,一直灑到新房門前;并捋一片雞毛,沾血貼于新婦門楣上。
轎夫一直將轎抬入男家天井,一頭在堂屋臺基上,一頭在下面天井里,形成一種不均衡的斜勢。男家這時需上前謝轎夫。當轎夫?qū)⑥I落于堂屋平坦處時,需念:“轎子落地,買田置地;轎子放平,兒女成群?!毙聥D下轎,烘籠交與一活潑可愛的男孩提住。一人急急趨上,端米篩于新婦頭上猛篩。篩內(nèi)置柏樹枝,椏上拴小銅錢。又一人接過小孩手中烘籠,奔人廚房,添火加炭,提出后置堂屋地下,用一大籮筐翻轉(zhuǎn)扣住。娘親牽引新娘坐籮上,號日:“烘胎”。烘胎之時,有婦女在旁念誦歌謠:“今年坐籮籮,明年做阿婆......盼其早生早養(yǎng),及早完成承嗣香煙的任務。
拜畢高堂,新郎引新娘緩緩進入洞房。
新郎穿著鞋跳上床去,將席子四角—一踩踏,踩后新娘方能落坐席上。這種踩席習俗,據(jù)說可以免除新婦今后外遇的可能性。烘籠這時也提入洞房,置于床前,謂之“暖房”。
婚宴開始后,新郎新娘挨桌敬散煙酒糖,務必成雙。受敬者需即興說唱祝賀詞。送親而來的娘家人單坐一桌,位置在堂屋正廳,且桌上的菜要比其他桌子多出三樣,這三樣還不能是“重皮子”(不與其他菜重復)。既然男女兩家已結(jié)為秦晉,男家在道義上理當對娘家的人格外優(yōu)待。
㈧鬧房
客家鬧房儀式實際上是安裝床榻的戲謔儀式,并通常由木匠主持,一面安裝和架接著床板、床框,一面和圍觀的人一道共同取鬧。這時鬧房的人大多為男子,個個出口成章,言語粗放。木匠不時穿插具有固定格式的“斗床歌”,以此作為儀式的引導。
男子鬧過,則由婦女、老人和孩子前去鬧房。客家有經(jīng)驗的鬧房者,往往能夠觸景生情,隨手拿起一物,即能編成合輸壓韻的順口溜。這種順口溜,實際也就是中國古老的“撒帳詞”,一詞既出,新人必須向謅說者散發(fā)喜糖喜錢。
新娘于結(jié)親后的次日清晨,需向公公婆婆敬奉洗臉水。尤其是第三日清早,需焚香膜拜男家的灶神。祈盼灶神賜福自己,燒火熊旺,煮出的飯菜可口香甜?;亻T過后,男家還要舉行“會親”儀式,遍邀女家親友前來赴席,加深彼此間的了解和認識。自此以后,一對新人的人生歷程就算正式開始。
特色名吃
豆腐是中國的特產(chǎn),更是閩西客家人日常生活離不開的菜肴,真可稱為“豆腐王國”??图胰擞捎陂L期的遷徙,艱苦的生活,和豆腐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創(chuàng)造了一整套制作獨特的豆腐菜肴。
㈡豆腐干
豆腐干是客家著名的“八大干”之一。其大小約二寸半見方,薄如紙,呈金黃色,透明,嚼起來略帶咸味,便于攜帶、保存,一般可保存兩至三個月。這便是客家人為適應遷徙生活而制造出來的一種特殊食品。
㈢釀豆腐
釀豆腐是客家人生活中常吃的小吃。其制作方法:把豆腐切成約一寸見方的小塊,投入油鍋中炸少許時間,取出瀝干,再放入調(diào)有八角、五香、辣椒等佐料的肉湯中用溫火慢煨,吃時再撒上些胡椒面、蔥花,味道尤為鮮美。1918年5月,孫中山先生到廣東梅縣松口視察同盟會會員時,特地吃了這道家鄉(xiāng)菜,贊不絕口。
㈣豆腐丸
豆腐丸是這道菜的總稱,它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水煮豆腐丸,將豆腐搗碎后,拌入地瓜粉及肉丁、筍丁、香菇丁,伴以佐料,待湯水煮沸后,用湯匙一個一個舀入鍋內(nèi),待豆腐丸浮上水面,便可食用,此菜常作家肴;第二類是清蒸豆腐丸。將豆腐搗碎后,調(diào)入肉丁、地瓜粉及其它佐料和捏成丸,放入蒸籠蒸熟,伴入調(diào)料食用,味道鮮美,并能充饑;第三類是年節(jié)佳肴,最著名的可算是寧化的“松丸子”。寧化人在正月初一和立春時辰必吃“松丸子”,取其“松”之意,即吃了“松丸子”人可一年輕輕松松,所以,它是客家人年節(jié)中常用的菜肴?!八赏枳印敝髁隙垢湟猿词斓幕ㄉ?、蔥頭、地瓜粉、香菇丁、荸薺丁等等,捏成圓球狀,投入油鍋中炸至黃色,撈起瀝干備用。待春節(jié)期間,有客來訪時,作為整個酒席的最后一道菜,獻給親友,祝愿他們在新一年里事事如意,輕輕松松。
㈤白露雞
選用肥豬鬃腦肉和大雞腿肉,用刀切碎搗爛,再用適量的雞蛋青和精面粉、食鹽調(diào)和后,鋪在盆內(nèi),放到鍋里蒸熟,如認為油膩過甚,可將浮在面上有余的油質(zhì),移作他用,再蒸片刻,取起食之,質(zhì)松滑、味香甜,入口消溶,津津有味。此菜四季適用,非普通的筵席上所有。
㈥布袋鴨
選用肥鴨一只,宰后,先用冷水浸片刻,再用滾水脫毛,然后用清水洗凈,從頸側(cè)處剪開二寸許的大口,把內(nèi)臟取出,洗凈腹內(nèi),用鋒利小刀從兩翅膀處把鴨骨剔除,仍保持鴨體完整,再把在剔出鴨骨上削下的鴨肉,和切碎的金鉤、對蝦、尤魚、瘦豬肉、冬筍(或筍干)、香菇及蓮子,加少許食鹽混合起來,從頸側(cè)開口處納入腹內(nèi),即用線將口縫緊,放在長盤內(nèi),置蒸籠中蒸到熟透,取出食時,剪開線,用筷子夾開,連肉帶餡一起吃,真令人說不出其中的妙味。也有用叉烤的,在鴨腹內(nèi)加灌點肉湯,名為灌湯燒鴨,味比蒸的更香。此菜四季適用,在豐盛的筵席上才有。
㈦全香菇
選用干的厚菇或花菇每盆150克,凈茶油50克,先把菇腳剪掉,洗凈后,用清水浸泡發(fā)胖,倒去清水,將菇面向下貼在扣碗內(nèi),茶油從上淋下,放在蒸籠內(nèi)蒸好,兩手即將扣碗倒在瓷盆內(nèi),加少許麻油,清香可口,別有風味。此菜四季適用,為葷素筵席上的佳品。
㈧伊府面
選用精面粉500克,鮮雞蛋4個去殼,將蛋青蛋黃劃成蛋湯,倒在面粉上,用手工打成面條后,用清水煮沸,取起晾干,再把面干投入油鍋炸到適當程度,舀去余油,加上適量的清水煮到半熟時鏟起,另將已配食鹽炒好的瘦豬肉絲,嫩筍絲、香菇絲、尤魚絲等佐料和面放在鍋里加肉湯同煮,待煮熟時,鏟到碗內(nèi),面上加點蔥花,其味勝過一般煮面好幾倍。這是閩西客家祖地寧化縣鄉(xiāng)賢伊秉綬生前任惠州、揚州知府時,常以此宴客,因其烹調(diào)與眾不同,故被稱為“伊府面”。此菜四季適用,但亦非豐盛席上所常有。蓋恐做得不精,有損其名??图覀鹘y(tǒng)名菜,馳名遐邇,眾口皆碑,顯示出客家人的匠心獨具。這些具有客家風味的傳統(tǒng)名菜,往往使得久居他鄉(xiāng)的客屬游子們難以忘懷,引起對故鄉(xiāng)的無限情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