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心底,一直有著那樣一個人,他的身邊仿佛有著說不清的孤寂,哀愁與纏綿。他是一位江南才子,連筆墨都帶著水鄉(xiāng)的滋潤與清香。他也是一名熱血勇士,雖曾負笈冬瀛,卻不改赤子之心,為祖國流盡他最后一滴血。他便是近代作家郁達夫。細數(shù)他的作品,大多都含有他那數(shù)不盡的憂愁,但是一縷縷希望也從他那濃郁的憂思中緩緩滲出。
他幼小喪父,卻磨練了他堅韌的性格。他幼時出國留學日本,卻始終心系祖國,掛念祖國。他的一生都在漂泊,卻一直默默守護他的大“家”。他遭受日軍憲兵的壓迫,即使自己的文人氣節(jié)被辱沒,但仍忍氣吞聲為抗日戰(zhàn)爭做奉獻。你說,郁達夫這一生都伴有憂愁與離端。但我要說,郁達夫是伴著希望而生而存的。
十七八歲大概高中在讀的時候特別迷戀郁達夫和魯迅的文章,(當時因為特定條件限制,沒有過多的去考慮)至于現(xiàn)在也有一些批評的聲音存在,都理解。畢竟不能簡單的用現(xiàn)代的視點看向過去,在忍受了七八十年的剝削壓迫的當時,郁達夫用文學作手術刀刨向自己,用另一種方式呼喚著斗爭反抗,喚醒民族的意識。
談到郁達夫就必不可少地說到點兒魯迅吧,我覺得兩個人的風格異曲同工又完全不同很難明白,魯迅嬉笑怒罵一針見血是大才子毋庸置疑,郁達夫則屬于一看就是大才子的類型。魯迅紅一個原因是他的路是和我們政治需求一致,可以當范文,好榜樣。郁達夫雖然也是鐵骨錚錚,但是他的小說里關于性,個人孤獨,都是一種只有在文壇內(nèi)部才愿意靜心品讀的東西,就以當下快餐來說,郁達夫比較小眾。郁達夫的詩歌更有味道,許子東也十分欣賞地承認,就算到整個明清朝,也數(shù)得著,然而現(xiàn)在人看古詩還是少之又少,那么就只有達夫游記了,所以這樣下來,他的普及不如魯迅是必然的。等到全民文學風,那么再重新看郁達夫,大家會有不同答案。單就文學,不談立場,不談對國家的貢獻,另外的林語堂,梁實秋,周作人也是大師級別。其實關于古典文學,郁達夫是二十世紀出生的,受過古文比如四書五經(jīng)的熏陶,也經(jīng)歷過,實踐過真實的五四文化,所以當代的作家跟五四的作家在古典文學修養(yǎng)方面是跟不了的,再說郁達夫本人就沒有極其豐富的感情,都是嚴肅文學的范疇,難度系數(shù)太大,讀不懂正常,讀懂了反而不正常,如果一個人標榜自己讀懂了,那恰恰相反了。其實就我本人來說對一個作家的熱愛程度對于我個人而言郁達夫僅次于魯迅了,因為郁達夫的文筆要比民國大多數(shù)作家流暢,讓人感覺仿佛不是那個時代的人。我說的文筆流暢只是閱讀體驗,其他作家比如魯迅先生依然是那個時代最優(yōu)秀的作家。我是讀了郁達夫的《春風沉醉的晚上》才喜歡上他的作品的藝術表達效果和文風,之前人教版也學過他的《故都的秋》節(jié)選吧,只是有點印象,當時也不是說喜不喜歡,而是極度壓抑難以理解,直到看到《春風沉醉的晚上》,才有想多看看他其他作品的沖動,且極為強烈,文風真的如同他的姓名,沉郁又有著深深的吸引力。而且他的文讀起來特別的唯美而不失風骨,不像魯迅那樣遒勁刁鉆,也不像朱自清那樣過分婉約抒情,到今天我也只能這么感慨而已。
郁達夫是憂郁,郁悶的,包括他的品性和文字意識流和革命性傾向的寫法對于國人來說是嚴肅的,政治立場明顯,很容易接受可以說他和王小波,王衛(wèi)國,張廼瑩差不多的人物了,但從年齡數(shù)上來講,但也不同,因為其他三位是因病而死,郁達夫受日本軍國的迫害而死,想到這里我的心是憤概的,對于他的死時長憤怒而涌出的血淚。
讀他的作品,就像是把自己代入了那個社會,接觸那個歷史時期的特殊記憶,也是不同代人們所熟知的記憶,一切遵從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像時間一樣在無情的流逝有情的進步變化著。說到底我是不懂郁達夫的,不是單不懂他,也是不懂那個年代和那個世紀長河的德育精神和黎明與白晝,昏黃與黑暗的背景,當時的他連同他的記憶和文學,都是影響至深的。
也沒想過會談郁達夫,主要是路過小密林,聞到的都是桂花的清香,心想秋天來得正合適,想起了故都,聞到了秋天的味道,聽到了樹葉嘩嘩掉落的聲音就想到了郁達夫先生,想到了自我坎坷的一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