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辭?!飞辖忉專簭V義上的文化,是指人類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比如歷史文化遺產等等。狹義上的文化,是指意識形態(tài)。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十分廣泛。世界上對文化的定義,比較著名的有一百多種。余秋雨先生對文化的理解是:“文化是一種精神價值以及與之相互應的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彼慕忉岆m然是狹義的、不全面的,但是卻指出了文化最核心的內容和本質。
所謂“中國文化”,簡要的說,就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chuàng)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fā)展的一種文化體系。她以儒家思想文化為基線、涵括各種不同的外來思想文化內容;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傳統(tǒng)優(yōu)良、內涵博大精深。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針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中國文化的淵源和傳承下來的客觀存在的文化遺產。而從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東西我們就可以稱之為傳統(tǒng)文化元素。
究竟有哪些東西能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稱其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呢?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一個淵源流長而完整的文化體系,傳統(tǒng)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羅很廣。我們可以選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內容為例來說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如中國書法、文房四寶、唐詩宋詞、中國畫、祥云圖案、中國瓷器、篆刻印章、京戲臉譜、中國結、甲骨文、八卦、中國剪紙、如意紋、石獅、唐裝等。
歷史是人類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從古代到今天逐漸演變的過程。人的智慧及其創(chuàng)造就在這個過程里積累和提高,文化也就在這個過程里不斷演變和豐富。割斷了古今,割斷了歷史,也就割斷了文化。我們這些人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了根基和依據。因此,了解中國文化,必須首先了解中國的歷史。
【中華文化的三大思想淵源】
中華文化的三大思想淵源是氏族社會的道德主義思想遺產、農耕社會的人生經驗、自然籠罩下的宗教情感主義。中華文化的人生態(tài)度是溫和的現世主義和溫和的道德主義,所關注的中心是個人的生存狀態(tài),實現道路是在實現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道路上把握個人命運。由于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分化已經發(fā)生而且不可逆轉,所以整體利益的實現缺乏可以依靠的力量,需要人們的有意識的努力和合作,中華文化從而具有深刻的積極政治理念。
儒家學派主張以道德主義實現社會整合和社會教化,雖然“大同”不可能但是還應該為實現“小康”而努力,儒家代表的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源流——道德主義。
法家認為道德主義的黃金時代已經無可奈何地過去了,所以引入新的社會管理手段是必須的。但是中國法家思想與西方的法治思想根本不同,西方法治思想的中心是基于物權和利益關系的調整,而中國的法家的目標是維護社會道德的地位。
道家特別是老子對道德主義失落的社會后果認識十分深刻,而且也認識到管理的悖論——要調和不同地位的主體去為共同的目標努力是何其困難,失去了道德自覺,社會管理就沒有根本出路。
墨家思想除了來源于氏族社會的道德主義遺產之外,更集中體現了農耕社會的人生經驗。墨子主張“強本節(jié)用”,實際上就是一種審慎的經濟決策方式,這種決策方式用今天的語匯來替代,可以稱之為“低成本運營方式”,因為農業(yè)的收獲很少,如果不盡量節(jié)省開支和避免風險,足以產生簡單再生產都難以維持的困難。
兵家思想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的綜合應用。
各家學說都面臨一個難以預知和確知的自然界,在農業(yè)作為人們生存的主導產業(yè)的時代,這個自然界偏偏又無法回避而且對人們的生存狀況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各家對此無不含糊其詞地“任以自然”和言“天道”,并給予高度重視。所以儒家的基本經典中有《易經》,老子的“道”更是無所不在,墨子也一樣主張“天志、明鬼”,鬼神和自然也一樣關乎人倫道德,人倫社會甚至還是“參天地之化育”,中國的“天人合一”境界全面參雜著道德主義的現世情懷。
【中華根文化】
中華文化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幾乎包羅萬象。中國特有的哲學、文學、藝術、宗教、音樂、風土民情、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等都是中華文化的范疇。因而本文只談中華根文化。
中華根文化的含義有兩個方面:一是中華文化的總根和源頭;二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與核心。當我們了解了中華根文化以后,我們就象站在高山頂上,萬里山河、古今萬事,盡收眼底,一覽無余。就會增長無限的智慧。
中華文化的總根是《易經》、《道德經》和儒家《四書》。《易經》、《老子》、《莊子》被稱為“三玄”。玄就是指幽深、高遠的意思?!兑捉洝吩从?500多年前伏羲的八卦,成于3000多年前周文王的《周易》?!兑捉洝钒_宇宙萬象,博大精深。由《易經》產生了中華文化,產生了計算機的二進制,產生了和諧理論?!兑捉洝返年庩柪碚摵秃髞淼奶珮O圖就是講宇宙萬物都是陰和陽的對立統(tǒng)一。核心是和生萬物。“和”就是指陰陽平衡協調,認為對立統(tǒng)一與和諧是宇宙的總規(guī)律。和諧是國家、社會、家庭、個人最高的價值觀。《易經》的對立統(tǒng)一強調陰陽的統(tǒng)一性,認為和諧的主要途徑是自我調節(jié)平衡。《易經》開始只有象、數,而沒有理。以形象表示的《易經》就是64卦。64卦描述了宇宙萬物循環(huán)的軌道、狀態(tài)和結果。其中最重要的一卦是地天“泰卦”。一陰一陽,外柔內剛,陰陽和諧,國泰民安。在《易經》里,“和”與“泰”是同義詞。所以和諧是中華根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文化最高的價值觀。中華文化主流中的道家、儒家、墨家雖然各有分歧,但是都以“和”為中心思想。老子說:“天地相合,以俞干露”;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在民間,“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成為口頭禪。和諧的核心是平衡,途徑是協調,狀態(tài)是融合。其中平衡最為重要。失去平衡,無法協調,不可能融合。平衡是系統(tǒng)內部各要素之間、系統(tǒng)與系統(tǒng)之間質和量合理的關系和比例。治理國家、治理單位、治理家庭、治理自己的妙要就是平衡。平衡包括平等、均衡,但是不等于平等、均衡。更重要的是科學合理的關系和比例。
世界上很多學者都在研究,而且搞不明白為什么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巴比倫滅亡了,古印度和古埃及四分五裂為很多國家,唯有中國完整的保留下來。因為和諧、統(tǒng)一是中國人的根,是中國人最高的價值觀。
【三皇五帝】
舊時有句話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盤古是傳說中開天辟地的英雄,是創(chuàng)世紀的大神。那么,“三皇五帝”是什么人呢?是我們傳說中的始祖,是中國歷史上的傳說人物。關于他們的情況,歷史文獻有不少零零散散的記載,但都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而且世系錯亂,叫人摸不著頭腦。他們都是些什么人呢?古書記載說法不一。
“三皇”有六種說法:(一)天皇、地皇、人皇;(二)天皇、地皇、泰皇;(三)伏羲、神農、祝融;(四)伏羲、女媧、神農;(五)燧人、伏羲、神農;(六)伏羲、神農、黃帝。
“五帝”也有三種說法:(一)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二)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三)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從社會發(fā)展和科學認識的角度來看,燧人、伏羲、神農這一三皇序列,反映了中國原始先民由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轉化過程。燧人表明人類對火的發(fā)現和利用,伏羲則表明處于漁獵階段,神農則表明已進入農耕時代。但歷代王朝所崇祀的三皇五帝是這樣一個序列: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盎省钡谋玖x是“大”,而“帝”的本義是王的稱號。三皇五帝所處的遠古時代,并沒有這樣的稱呼。這是到了春秋戰(zhàn)國以后,人們認為他們算得上是稱王稱帝的人物,才尊奉他們?yōu)槿饰宓邸?/span>
那么,究竟有沒有三皇五帝這些人呢?不能簡單地肯定,也不能簡單地否定。不論有無具體的人存在,他們的名稱和流傳的事跡,都反映了原始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他們很可能是某一社會階段的概括和象征,也有可能是某些氏族部落的名稱或部落聯盟首領的名稱??瓷先ナ老岛芑靵y,但仔細研究起來,又不是沒有歷史的脈絡可尋。當然,在歷史文獻里記載的這類人物很多,并不止三皇五帝,有名稱的就有數十人。為什么只講三皇五帝呢?這可能是后來的儒家選擇、加工的結果。儒家以天、地、人為“三才”,故以三皇相配;以金、木、水、火、土為“五行”,故以五帝相配。正是由于儒家的大力推崇,從秦漢時起,“三皇五帝”就被奉為神明,列入祀典,進行祭祀。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下詔為三皇五帝立廟奉祀,詔曰:“三皇五帝,創(chuàng)物垂范,永言龜鏡,宜有欽崇?!彼谓≡?公元960年),宋太祖派人尋訪三皇五帝的陵墓,并且設戶守陵,春秋兩季祭祀,一直相延到明清。因此,現在還有不少有關三皇五帝的遺跡保留下來。
【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
易卦系統(tǒng)最基本的要素為陰陽概念,而陰陽概念包括陰陽的性質和狀態(tài)兩層意義。如果不理會陰陽的狀態(tài),只論及其性質,則可以用陽爻(-)和陰爻(--)表示陰陽。將上述陰陽爻按照由下往上重疊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八個基本卦,稱為八經卦。再將八經卦兩兩重疊,就可以得到六個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稱。如果再考慮陰陽的狀態(tài),則陰陽概念又進一步劃分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種情形,可以用“X,O,--,-,”四種符號分別代表之。六十四別卦每一卦的每個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種陰陽狀態(tài),于是全部易卦系統(tǒng)就共有4096種不同的卦。如果將陰陽性質構成相同的各個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種分系統(tǒng),可以稱為某某卦系?!吨芤住方洸课淖终f明的內容就是對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義的解釋以及相應的人事吉兇判定(稱為占斷)。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條內容是相應的全靜卦的占斷,其后的六條(乾坤卦系有七條)內容是順次排列的對相應卦系一爻動的卦的占斷。秦漢以后的易學對此都存在錯誤或者說模糊的認識。
占筮及《周易》一書起源于甲骨卜的實踐,或許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寫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辭。后來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繼承了孔子對周易的發(fā)現,著了《易傳》。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李斯將其列為醫(yī)術占卜書而幸免于難。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那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不僅為我們展示了一幕幕壯麗的歷史畫卷,同時亦給我們構筑了一個撲朔迷離的神秘殿堂。提到中國文化,使人自然想起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道德經》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皇帝內經》的代表的中醫(yī)體系。而《四書》、《五經》首經《周易》,《道德經》有88句來源于《周易》,《皇帝內經》里講的很多都是陰陽、五行、八卦。由此可見它們都來源于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總之,我國古代就是以 “陰陽”文化,“五行”文化,“干支”文化,“易學”文化這四大系統(tǒng)文化為主導文化。
1、“易學”文化,為什么稱做“易學”而不用“周易”這個詞來代表這種文化呢?“周易”這個詞代表的范疇太窄。易學界是不能講“專家”的。一到易學“專家”水平,往往可能就沒什么用了。易學不講“專”,講“博”。一“?!绷?,就走向死胡同沒什么用了。因為“易經”講的是“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紋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作八卦。此類萬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边@說明了,易學要求我們每位學習和研究者,要盡量多的了解掌握“天人地”之間一切事物的規(guī)律,盡量具備多方面的知識。
2、“陰陽文化”。“陰陽文化”都包括哪些內容?包括:太極理論及其指導下發(fā)展起來的“太極文化”;也包括“易學”中的陰陽爻(“一陰一陽之謂道”),上下卦、內外卦、交錯卦;還有中醫(yī)學中的“陰陽”等。弄清楚這些規(guī)律的意義,這是中華文化最基礎的內容。易經理論中有一種“不易”的思想?!安灰住彼枷胫傅氖鞘篱g有一種根本不變的道理。但是,哪個是根本不能變的道理呢“一陰一陽之謂道”,即“陰陽文化”這個道理。所以說,它是中華文化最基本的道理,也是最根本的規(guī)律。
3、“五行文化”里包括“生、克、制、化”。它有“相生”的過程、“相克”的過程,互相制約的過程、還有互相“化”的過程(包括:“正化”、“對化”、“反化”等各種“化”法)。誰和誰搭配“化”作什么東西,它都有個生克制化的規(guī)律。
4、“干支文化”包括些什么?即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及其搭配規(guī)律。還有甲子、六十甲子、“六甲”、“空亡”等等。什么“批八字”、“十筮正宗”、“大六壬”,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的往里一配,十天干、十二地支它們之間互相搭配,這些搭配又跟“五行”和“陰陽”文化配合,進行“沖”“合”“刑”等找出事物的規(guī)律。
【河圖洛書】
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被譽為“宇宙魔方”。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境內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范》?!兑住は缔o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河圖上,排列成數陣的黑點和白點,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洛書上,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個數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對此,中外學者作了長期的探索研究,認為這是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第一個里程碑。《周易》和《洪范》兩書,在中華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中國歷史文化淵源的河圖洛書,功不可沒。
伏羲是中華文明的肇啟者,以畫八卦為標志,將中國歷史帶入新的文明時代。然而伏羲畫八卦又是建筑在河圖的基礎之上,關于河圖歷史上眾說紛紜,在此有必要作出一點探討。
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之根,是中國道德根文化初始的基因文化,是八卦靈感的源起,是陰陽五行術數文化的發(fā)端。河圖洛書誕生于伏羲天人合一深度狀態(tài)的真知中。他是在運用修之身內求法,達到天人合一之境后,通過體之于身獲得此圖案,然后繪畫成可觀性的圖形進行保存,一直保存至周末而被毀。春秋戰(zhàn)國時期,因為貴德修身、天人合一的內求法,已經在社會上明顯隱退,能夠通過內求法獲證至內境出現河圖而與宇宙外河圖相應的人,明顯稀少下來。人們都開始外求于前人書畫記錄下來的河圖進行探索研究。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河圖、洛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找到最原始的河圖、洛書就等于找到了中華民族的最初源頭。直到周成王時代,記錄下來的河圖、洛書還在皇宮陳列著;經幽王之亂,西周的國寶被犬戎劫掠一空,河圖、洛書從此也就不見蹤影。
河圖洛書,是中國道德根文化中來自上古時代修身內求法而產生的圖案,伏羲正是通過修之身而內求,進入天人合一狀態(tài)以后,觀察到而誕生出這一圖案,并且記錄下來,并且由此而產生易理哲學而畫出八卦。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源生于此。它們被廣泛應用于中醫(yī)、易經、風水、五行、子平八字、紫微斗數、擇日等占卜學中。
河圖洛書釋義,《易·系辭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故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笨鬃酉嘈藕訄D、洛易的存在,并以二者作為圣人作《易》的四條依據之一。
關于河圖洛書的傳說,散見于各種史籍上,但說法不一,見解各異。這里介紹幾種較為普遍的說法。
傳說之一:相傳在伏羲氏時,伏羲氏教民“結繩為網以漁”,養(yǎng)蓄家畜,促進了生產的發(fā)展,改善了人們的生存生活條件。因此,祥瑞迭興,天授神物。有一種龍背馬身的神獸,生有雙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龍鱗,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負圖點,由黃河進入圖河(今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送莊鄉(xiāng)境內),游弋于圖河之中。人們稱之為龍馬。這就是后人常說的“龍馬負圖”。伏羲氏見后,依照龍馬背上的圖點,畫出了圖樣。接著,又有神龜負書從洛水出現。伏羲氏得到這種天賜的用符號表示的圖書,遂據以畫成了八卦。這就是《易*系辭上篇》記載的,“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即伏羲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故后人在伏羲氏龍馬負圖處修建了負圖寺。以紀念伏羲氏開拓文明的功績。
傳說之二:據傳在黃帝時,黃帝體察民情,親自勞動,受到人民的愛戴。同時也感動了天神,于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民安居樂業(yè)。一天,天神告訴黃帝說,洛水里有龍圖龜書,你如果得到它,將會把天下治理的更好,于是黃帝便帶領眾頭領,巡游于洛水之上。一日,時值大霧,隱約看見一條大魚被困于河灘上,黃帝非常同情這條大魚的遭遇,但又想不出什么好的解決方法,便命人殺五牲、祭天帝,并親自跪下向天帝求助。天帝感動,連下大雨七天七夜,致使洛水暴漲,大魚得以解救。大魚走后,黃帝在洛水岸邊得到了河圖洛書,即《河圖視萌篇》,上面用象形文字記載著人類所需的各種知識。這就是傳說的“洛書魚獻”。據傳,得書的地點在洛陽漢魏故城南,舊伊洛河匯流處。
傳說之三:唐堯時,堯帶領眾酋長東游于洛水。在太陽偏西時,偶然把玉璧沉入洛水,忽見洛水上光芒四起,有靈龜出而復隱。于是,堯便在洛水邊修了一個祭壇,選擇吉日良辰鄭重其事的將璧玉沉入河底。稍傾,河底便光芒四射,接著又飛起一團云霧,在云霧中有噴氣吐水之聲。一陣大風過后,云開霧散,風平浪靜,水上漂過一個大龜殼,廣袤九尺,綠色赤文。殼上平坦處文理清晰,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并記錄著各代帝王興亡之數。此后,易理文字便在人間傳開。這就是傳說的“靈龜”。
傳說之四:傳說虞舜時,舜習堯禮,沉璧于洛水,水中有赤光忽起,有龜負圖書而出。接著一卷甲黃龍,舒圖書于云畔,將赤文篆字以授舜。這就是傳說的“黃龍負書”。
傳說之五:傳說禹時,禹治水來到洛河,見神龜負文,列于背,有數自一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疇。《冊府元龜·帝王部》也說“夏禹即天子位,雒出龜書,六十五字,是為洪范,此所謂雒出書者也”。這是說,大禹因治水有功,有德于天下,故萬民稱頌,上天賜瑞。洛河出神龜,龜長1.2尺,龜背上有65個赤文篆字。有人說,此即《尚書》里的《洪范》篇,是治理國家的九種大法。
【遠古伏羲“易道文化”】
距今8000多年前的遠古時期,伏羲創(chuàng)立了“易道文化”,這是有記載的中華傳統(tǒng)“道德學”文化的開始,簡稱“道學”。后來經過軒轅黃帝的進一步提升和發(fā)展,創(chuàng)立了黃帝“法道文化”。又到后來2500年前的東周春秋時期,大智慧老子自身修煉道德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站在宇宙本源“道”的高度,洞察陰陽兩個世界的自然規(guī)律,撰寫了巨著《老子·德道經》,創(chuàng)立了老子“德道文化”,使中華道德學說臻于完善,成為容有世界上最高真理的傳統(tǒng)道德文化大系統(tǒng)理論,自古至今沒有任何人能夠超越。
要掌握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根文化——道德學說,首先要了解道學根系的歷史源泉。概括說來,中國漢民族從遠古流傳下來的文化,發(fā)源于西北的黃河中上游流域。在本人紀初期,人類逐漸建立了天地、太陽、月亮、雷電、道路、高山、江河以及人與動物的基本自然概念,走出了初始的、蒙昧的混沌狀態(tài)。經盤古氏、有巢氏、燧人氏、女媧氏,一直到伏羲原始社會的時代,中國道學文化的雛形露出了地平線。據考古資料,伏羲氏老祖生于甘肅隴東谷地,長于河北新樂,葬于河南淮陽,相傳他在位115年,在世197歲。他所代表的文化時代是“道治社會”時代,雖然物質生活貧乏,但是全體民眾的道德素質非常高。
在原始社會及以前的結繩記數的年代里,生產力低下,幾乎沒有許多剩余的生活物資,人民群眾的心靈淳樸,少私寡欲。治理天下的民族領袖伏羲尊道而修身,進入深度天人合一狀態(tài)以后,從而感悟出無相的自然大道和有相宇宙的真理,用“內求法”慧觀身內記錄了一種圖案,能表達生命和宇宙深層的自然規(guī)律,叫作“河圖”,將中國歷史帶入新的文明時代。隨后他又依據河圖畫出八卦,產生了易理哲學。伏羲慧識和智識同步雙運,具有豐富的科學創(chuàng)造力,發(fā)明了建屋技術、結網等技術,帶領人民生產和生活。現代人們多見史書記載說,“伏羲王天下時,龍馬出黃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大禹治水時,神龜出洛水,背上負文而列,謂之洛書”,都認為古人觀察身外的實景而產生“河出圖,洛出書”,這種傳說是后來伏羲、黃帝的子孫們沒有修身實踐的誤解而已。實際上,河圖洛書原來源于祖先們“修之身”的內求實踐。
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之根,是中國道德根文化初始的基因文化,是八卦靈感的源起,是陰陽五行術數文化的發(fā)端。找到最原始的河圖洛書就等于找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最初源頭。
道德文化本身具有的科學性最早體現在伏羲河圖之中。早在先秦時期,伏羲就已經被確認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古籍《尚書》“序”說:“古者伏羲氏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由河圖畫出陰陽八卦圖,稱作“先天陰陽八卦”,所謂“先天”純屬天然,是大自然的本來規(guī)律和面貌,沒有摻雜一點點主觀邏輯思維的意識,這就是東方中國人最早的科學文化和所形成的哲學觀,稱謂“易道文化”,這個道學雛形是中華道德根文化傳統(tǒng)的源頭。
【中古黃帝“法道文化”】
什么是“法道文化”?距今約5000年的年代,軒轅黃帝吸收了遠古文化的精華,締造了道學哲學,名叫“法道文化”,是“修身治國”思想體系:修之身而平天下 。這是黃帝創(chuàng)造道學思想的靈魂。
黃帝法道文化與伏羲易道文化,有著極深厚的緣源。都是源出于“修之身天人合一”以后,感悟自然大道法則規(guī)律誕生的大智慧和科學創(chuàng)造力。軒轅黃帝上承、提取、吸收、升華了盤古時代以來的所有文化,在伏羲“易道”文化、神農“連山”易學文化的基礎上,他本人效法天道而修身,“黃帝于是辭其國大夫,上于博望之山,談臥三年以自求也?!彼才藕脟罗o別大臣們,獨自登上博望山,依照天人合一、圣人之治的修身方法清靜苦修了三年,在自己的身體中內證法道治理,成就了他的仙體大智慧,并且應用治理國家,從而撰著了珍貴的文獻——《道法》《道源》等著名修身治世的經典。黃帝為修身治國,曾到甘肅省崆峒山問道于得道真人廣成子,到四川青城山問道于得道真人寧封子 ,拜他們?yōu)槔蠋?,請教關于如何修身長生之道和安幫治國的方法,誠信地修之身而成道,同時以道德治理社會,使各民族部落長期安定繁榮,國家十分昌盛。
黃帝締造的文化體系中突出了法治身國和依法治理社會,從“法”上面非常深刻地闡明人類如何進入自己生命的道、社會的道、自然的道,如何以身證道、修身合道,故稱“法道文化”。黃帝的這一龐大的文化體系稱謂“黃帝學說”,簡稱“黃學”,是中華民族尊道貴德、修身治國的道學根文化的瑰寶。
黃帝給后世留下了許多經典,包括哲學、陰陽、政治、軍事、天文、歷譜、五行、雜占與醫(yī)經、修真內功、按摩等多個領域的著作,不僅深刻地揭示客觀自然規(guī)律,而且創(chuàng)建了人類如何實踐回歸于道的方法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著作《黃帝四經》[11],為中國最古之經典,乃中華文化之源泉。該經含“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四個部分,主要闡述修身合道治國的原理和方法論。
【黃帝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一、黃帝文化——中華文明的源頭。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即以《五帝本紀》開篇,而《五帝本紀》又以黃帝居其首。司馬遷寫歷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認為,自春秋以來至西漢時期,人們對古史的追尋已超出了夏、商、周三代而頗重視關于黃帝的傳說,反映出一種普遍的歷史文化心理?;诖?司馬遷根據有關文獻,把黃帝“著為本紀書首”,從而在中國史學發(fā)展上產生了深遠和巨大的影響。
司馬遷所謂“上記軒轅,下至于茲”,在《史記》的《三代世表》和《歷書》中也各有反映。本紀,記大事;表,譜年爵;書,寫制度;《史記》從這三個方面來反映“上記軒轅”,從而對后世的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黃帝文化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道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黃帝文化乃是偉大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源頭。
二、歷史認同與文化認同源遠流長。
黃帝文化精神的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在于它培育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認同的傳承和發(fā)展。這里說的歷史認同,主要表現在血緣、地理和治統(tǒng)觀念等幾個方面;文化認同主要表現在心理、制度、道統(tǒng)觀念等幾個方面。
關于歷史認同的傳統(tǒng),首先說血緣觀念。先秦時期,血緣和政治的關系十分密切。人們的這種觀念是跟傳說中的黃帝、炎帝有關的。根據《國語·晉語》所載,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其中有姓者的十二人成為中原文明的先祖。這種觀念,當是先民口耳相傳,對于中國古代歷史的書寫有重大影響。
其次說地理觀念。人們都很熟悉詩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小雅·北山》)戰(zhàn)國時期,人們用夏禹的名義提出了“九州”的觀念。在歷代史書的地理描繪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這種地理觀念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再次說治統(tǒng)觀念。“治統(tǒng)”是政治統(tǒng)治的繼承性,它本質上是關于中國歷史上歷代政權的連續(xù)性的觀念。《史記》中的帝紀、諸表以不同的表述形式清晰地描述出了“治統(tǒng)”的軌跡。正如清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皇帝祭黃帝陵文所說“惟致治莫先稽古”、“四千年帝緒王猷”。歷史表明,歷代皇朝的最高統(tǒng)治集團,都承認并尊重這個“治統(tǒng)”的傳統(tǒng)。
關于文化認同的傳統(tǒng)。關于心理方面。這主要指人們在心理上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溝通和包容,如《左傳》所記戎子駒支賦《青蠅》詩句一事。在這方面,孔子是一位雍容大度的學者,他曾表示愿到文化邊緣的地方居住??鬃拥倪@種文化心態(tài),反映了當時“諸華”與“諸夷”在文化上走向融合的趨勢。此后,歷代多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各族在心理上的文化認同。
關于制度方面??鬃诱f:“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這表明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是有連續(xù)性的。西漢以下,歷代“正史”的書、志反映出這種制度文化的連續(xù)性和多民族性的特點。
【太極是中華文化之根,世界哲學之源】
太極圖在我國原始社會就初露端倪,一萬年前的巖畫上有螺旋圖,5000年前的屈家?guī)X文化陶紡輪上有太極雛形。
所以太極圖的歷史比八卦和周易久遠的多,太極——八卦——周易六十四卦,是這樣的發(fā)展過程。
太極圖是文字出現以前的時代的哲學表達,八卦是太極圖的闡釋,而周易是文字時代的發(fā)展和應用。
從太極圖揭示的陰陽平衡原理上,我們就會自然的找到它們的答案。這就是因為儒道佛三家在學理上陰陽互補、相互平衡,使中國文化格局臻達了和諧的太極境界。儒家理論教人知書達禮,求知求善,積極向上,努力奮斗,追求事業(yè)高峰,代表著上升的理論,適應于中、青、少年;道家理論則教人逍遙修身,無為而治,清靜自然,返璞回歸,代表著向下(回歸)的理論,適應于中、老年。這一上一下,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陰陽互補、相互平衡的兩大思想體系。儒、道在中華歷史進程中,對輔政國民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功績。然而,儒、道理論講的是現實,未涉及人的生、老、病、死、痛苦等問題,佛教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佛教講來世,重點解決人生的痛苦問題。佛教認為人在苦海中掙扎,主張忍、讓,認為修行(做到六根清凈、四大皆空)是脫離苦海到達彼岸——極樂世界的途徑。這樣,儒道講現實、佛教講來世,儒道未涉及痛苦與佛教解除痛苦,形成了陰陽平衡的互補關系。
圖騰,作為一個民族的標志,它所衍生的文化不僅塑造著一個民族的體魄,更塑造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氣質,成為一個民族的象征。
對中華民族影響至深的圖騰有兩個,一是龍圖騰,二是太極圖騰。
龍,是華夏先民為表現理想和愿望,組合虛擬多種生物優(yōu)異形象,并經不斷創(chuàng)造、完善而成的能上天入淵,能消災降福,無所不能的、神化的、吉祥的藝術形象。而這種形象在各種載體和各種形式的應用中,被升華為更高的信仰和象征:華夏祖先的圖騰。
龍代表著力量,它的宏偉雄渾、剛健有力、飛動無靜,象征著中華民族陽剛之美。曾幾何時,“龍”、“威”二字的搭配,成了力量、威猛和強大的象征,龍圖騰象征著中華民族勇敢、頑強和一往無前的精神。也正是因為龍圖騰和龍文化所蘊含的剛毅、力量和威猛,塑造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使中華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fā)、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qū)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作為中華第一哲圖的太極圖,是以圖形語言表達和記錄華夏祖先對神秘自然的認識和思考。它所蘊含的哲學思想,自誕生那天起,就一直引領著華夏祖先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思想上,太極圖所孕育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千萬年來,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和氣質,使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最能容忍、最能包容、最大度,同時也是心態(tài)最為平和的民族。太極圖所蘊含的陰陽平衡思想,正是當今時代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世界大同的建立的最根本的原則。
【龍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之根】
海內外華人都以龍作為自己的民族文化標志, 都把自己作為龍的傳人。龍是中華民族力量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奮發(fā)開拓、自強不息精神的代表。但是龍并不是曾經存在過的動物,而是中華文化精神象征的產物,是想象和抽象出來的,從它誕生起,就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天、地、人溝通和統(tǒng)一的寶貴精神。這種精神是我們今天必須珍惜和吸取的思想財富。從更為深層次的意義上說,龍文化首先體現出中華民族團結合力的精神內涵。由于華夏兒女都能在龍的這種精神內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的前景,因此便共同賦予了龍與天地溝通和統(tǒng)一的力量。龍的形象是許多動物形象的綜合提升,成為大家公認的文化標志,反映了各民族的共同意愿。
龍是中華民族團結凝聚的象征,龍文化揭示了“團結就是力量”的深刻道理。在全球化時代,守望民族文化之根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只有物質文明的富足,而沒有了彌足珍貴的精神家園,這是文化傳承上的“自我閹割術”,萬萬要不得。
首先,將龍文化等同于封建思想是非常錯誤的,缺乏起碼的歷史常識和文化修養(yǎng)。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符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征,一個圖章,一個徽記。
所謂圖騰(Totem),原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詞匯,意思是“他的親族”。圖騰崇拜的核心是認為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緣關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親人,從而將其尊奉為本氏族的標志、象征和保護神。世界各國不少學者,都對圖騰崇拜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現象做過考察和研究,普遍認為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曾經有過圖騰崇拜,其殘余在近現代一些民族中還可以看到。
聞一多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說:龍這種圖騰,“是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并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當然這也只是聞先生的一家之言。通常認為,中國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鹿等動物,和云霧、雷電、虹霓、龍卷風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中國龍的形成過程,與中華民族的多元融合的過程同一。
不必回避的是,進入階級社會后,龍的身上又增加了象征帝王皇權的神性。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文明的嬗遞,現代化的沖擊,已使龍身上象征帝王皇權的神性及兆禍、示威的神性呈現弱化的趨勢,相應的,其他的與吉祥物身分相關的神性,卻有強化和發(fā)揚光大之勢。總之,龍精神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中國人心中的圖騰;是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民前進的動力;是人們美好的向往。也是團結兼容、造福人類、開拓奮進、與天和諧的精神。這一奇特的形象蓄涵著中華各民族相互融合團結的歷史,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圖騰,象征著團結、吉祥、歡樂、力量與騰飛,是華夏各民族緊密團結的歷史見證。
說明:文字來自網絡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