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兒園后變得 “愛告狀”?背后的心理很簡單,家長要讀得懂
家長們是否發(fā)現,孩子自從上了幼兒園以后,就格外喜歡“告狀”了?有時候,是告訴別人,他要告狀了:“我要把你告訴老師!”孩子愛告狀,這樣的行為讓不少家長既歡喜,又有些發(fā)愁。歡喜在于,孩子知道去表達了。發(fā)愁在于,孩子這樣告狀,會不會影響他的人際交往?會不會讓孩子變成小肚雞腸的人?孩子上幼兒園后變得 “愛告狀”?3-6歲的孩子,正值“愛告狀期”首先,家長要知道,3-6歲的孩子“愛告狀”,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因為他們這個年齡段,是剛接觸到社會,是非判斷能力、獨立處事能力相對而言,都非常薄弱。隨著孩子年歲的增長,所接觸事物的增多,視野的開闊,“愛告狀”的習慣,也會逐漸減少,甚至慢慢消失。所以,孩子“愛告狀”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不知道孩子背后的心理是什么,面對孩子的告狀,家長又該如何處理、引導。這篇文章,便會從告狀對象、告狀事情等角度,去分析孩子背后的心理。孩子“愛告狀”,總的來說,其實就是一種“依賴心理”。因為依賴一個人,所以會去告狀,這樣的心理原因,是否很簡單。因此,別嫌棄孩子告狀。當然,遇到具體的事情,還需要具體分析孩子的心理想法。這樣的告狀,在家長看來,似乎有“搬弄是非”的嫌疑,但是,通過孩子說出來,那意義就不一樣的。因此,孩子告狀之前,他事先已經進行過是非判斷,他覺得“爸爸玩游戲”就是一件不對的事情。這和家庭教育氛圍有關,家長平日里陪娃不玩手機,這是約定俗成的,爸爸這時候破壞了規(guī)則,那么孩子就會覺得無法理解:為啥說好了一家人在一起玩,不玩手機,但是爸爸玩了?如果孩子告的狀,是對的,那么家長就要去給孩子耐心與關注,告訴孩子,爸爸在家庭時間內玩游戲,確實是錯誤的行為。這樣的安撫,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這時候,寶媽得去讓爸爸將手機放在固定位置,然后去陪孩子、做家務等,回歸家庭時間。這一步是讓孩子知道,一些正確的規(guī)則,是需要遵守的。這時候孩子告狀,大多是因為想要獲得父母的關注,以及肯定,這也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一個顯著特點。一般來說,會這樣告狀的孩子,性格會比較活潑,甚至是調皮搗蛋的那種。他們用告狀這種方式,來追求自我表現:別人不好而我很好!他希望大人也能給自己肯定。孩子渴望的,是父母的關注、夸贊,這樣的心理是非常正常的。孩子告狀之后,對于孩子對的、好的行為,家長一定要給予肯定,這樣的夸贊,會讓孩子學會判斷、克制,持續(xù)這樣的好行為。然后,將“被狀告的孩子或行為”作為一面鏡子,讓孩子自己“照一照”,正視自己身上的缺點。比如,媽媽可以說:“那個小朋友要老師喂飯的行為不對,那么甜甜(孩子的名字)邊吃飯邊玩的行為,對不對呢?”這樣的反問,會讓孩子學會反思自己,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三種: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發(fā)生矛盾”之后告狀孩子告狀,主要有兩個心理因素,第一種很多家長都忽視了。孩子受了委屈,遭遇了不快,在向大人告狀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宣泄自己緊張、不開心的情緒。情緒宣泄完了,有些孩子或許自己就能想到方法,或者內心就平衡了。面對矛盾、霸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辦法,而且在這段矛盾中,孩子處于劣勢的一方,他急于“翻身”,這時候,孩子能夠想到的最好的幫手,就是自己的父母。無論孩子是否能自己解決,家長都得專心去聽孩子在說什么,家長的專注,會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在意的,自己的告狀,是有用的。如果家長不認真聽,那么孩子或許以后再也不愿意和家長說了,若是真遇到霸凌,家長也無從知曉,孩子只能被動接受。教孩子怎么處理問題,不如引導孩子主動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家長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該怎么處理合適呢?這對你來說,是個問題嗎?”然后家長看孩子的反應,讓孩子有自主思考的機會。孩子所經歷的終究比父母少,大多數時候,都需要父母給出一些關鍵方法。家長需要注意的是,換位思考、正面處理矛盾、學會交際技巧等,是問題分析常見的切入點。然后,家長可以引用孩子所熟悉的人物、事件等,比如小豬佩奇等動畫片的內容,讓孩子學會思考。最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們不提倡告狀這樣的行為,但是,對于孩子的告狀,家長不能不聞不問。畢竟,他們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相對來說還比較欠缺。最重要的是,對于孩子而言,父母才是自己的依靠,“告狀”本就存在依賴心理,若是在孩子還無法獨立、需要依賴的時候,父母置之不理,那么孩子很難真正獨立,未來很有可能會成為校園被霸凌的對象。我是開心果媽媽,右手執(zhí)筆,左手育兒,成為60分媽媽、90分的自己,是我正在努力的目標。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讓我們一同探討育兒、育己的問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