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國科大為了慶祝楊振寧院士70歲生日,舉辦了一場學術報告會,潘建偉第一次見到楊振寧,現(xiàn)場聽不懂的演講卻深刻影響他的科研道路,讓他受用終生。
潘建偉,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量子信息領域戰(zhàn)略科學家,近些年來成果斐然,不斷挑戰(zhàn)量子霸權。他于1987年-1995年在中國科大就讀,那年中國科大為了給科學巨擘楊振寧慶祝生日的報告會上,本科畢業(yè)的潘建偉第一次見到大名鼎鼎的楊振寧。
那時候演講還是采用膠片幻燈片展示資料,參會的謝希德、葛庭燧等老先生在幻燈機旁娓娓道來,初出茅廬的潘建偉卻沒怎么聽懂。
只是楊振寧的一句話讓他記憶猶新:對于你們年輕人來說,聽這樣的報告不一定馬上就能有所收獲,但也許在將來某個時刻,你會發(fā)現(xiàn)你以前所聽到的會影響你的一生。
一言成讖,沒過幾年楊振寧的話就應驗了。1995年,潘建偉參加了葛墨林在南開大學舉辦的物理前沿研討會,作為葛的導師,楊振寧也一并出席。
會議上,潘建偉了解到楊振寧認為“波色——愛因斯坦凝聚(BEC)”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果不其然,199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頒給了發(fā)現(xiàn)激光冷卻原子的科學家,200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發(fā)現(xiàn)BEC的物理學家。
潘建偉為楊振寧能在剛剛實驗才初見成效時,就能看到其發(fā)展前景及重要性深深折服,也對他以后科研方向的指引起了關鍵作用。
1996年,潘建偉前往奧地利留學,師從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的?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教授,從此進入了量子信息這一新一領域。
最初,潘建偉開展的是量子光學的實驗,但是隨著理論和實驗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BEC而興起的超冷原子量子調控對于量子模擬和計算的重要價值日漸凸顯,因此,潘建偉從事該項研究初期就擬定了超冷原子模擬和量子計算這一長遠目標,這與楊振寧的關切不謀而合。直到今天,也是潘建偉實驗室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
2001年,潘建偉在中國科大組建了實驗室,開始光量子信息研究工作。3年后在國際上首次實現(xiàn)了五光子糾纏,從而將該項研究帶入世界前列。這也引起了80多歲的楊振寧極大的興趣,邀請潘建偉去給他介紹一下。
兩人第一次是在清華高等教育研究院的辦公室見面,談了整整一上午,這位科學界的大先生與新銳一見如故,末了,楊振寧還再三邀請潘建偉到家里吃飯,要知道在國內到家里吃飯可以算是朋友間最高禮儀了。
楊振寧雖然已經80多歲,但是思路清晰,邏輯縝密,尤其是對新鮮事物如同孩子般好奇,這一切都讓潘建偉驚嘆不已,終于理解了楊振寧之所以成為物理學界泰斗的根源所在。
楊振寧充分肯定了潘建偉在光量子信息方面的工作,并且意味深長地說道:“激光有無限可能”,除了談工作,楊振寧還勸潘建偉早日回國。
2008年,潘建偉學成歸國,在中國科大扎下根,除了繼續(xù)開展光量子研究,再就是依據(jù)楊振寧對超冷原子的判斷開展研究。此后,潘建偉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領域取得得舉世矚目的突破。
回國研究之后,潘建偉和留學的導師塞林格成了競爭關系,一度鬧得很僵。楊振寧聽說了此事,就邀請了塞林格教授到清華來訪問,并親自和其吃飯,協(xié)調師徒兩人的關系。這一舉動取得了良好效果,潘建偉和塞林格成為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
楊振寧促成了潘建偉團隊和奧地利科學院基于“墨子號”衛(wèi)星開展洲際量子通信方面的合作。2019年,“墨子量子獎”頒獎典禮在合肥舉行。因為身體原因楊振寧沒能參加,但是還是發(fā)來了祝賀的視頻。
楊振寧說:“量子力學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智力革命。由于量子力學的誕生,人們學會了制造半導體,之后又有了現(xiàn)代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產業(yè),這些都對20世紀人類的生產力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到了21世紀的頭20年,顯而易見量子的進一步發(fā)展,特別是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將主宰21世紀?!?/span>
這是對潘建偉等科學家的勉勵和肯定,也是對于我國以后物理學研究方向的一次指引。在潘建偉將“墨子號”樣機捐贈給國博時,90多歲的楊振寧親自出席儀式。他感慨道:“我們這一輩人過去總是盼望著中國'天亮’,如今我們終于可以看到中國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span>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放到科學領域也是一樣適用的。正如楊振寧80年代就說“高能物理的盛宴已過”一樣,多年來他一直反對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更希望大家將目光聚焦在量子學和固體物理學等上面。
在教育和科學領域,楊振寧雖然年數(shù)已高,但是還是十分關心,這樣的例子枚不勝舉,從他與潘建偉之間的交往就可以看出一二。他是偉大的物理學家,杰出的愛國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