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德國88炮——二戰(zhàn)中最著名的炮(第1章/共6章)傳說

正文共: 32601字 58

預計閱讀時間: 82分鐘

第一章

傳說

到1941年末,有消息稱,德國人擁有一種秘密武器,可以在超出敵人無法反應的范圍內擊潰任何盟軍坦克。這種 "神奇的武器 "在射程、裝甲穿透能力和全面火力方面超過了當時所有的反坦克炮,一個軍事傳奇就此誕生。
這種武器,即8.8厘米FlaK 18或36,后來成為所有德國火炮中最廣為人知的武器,它是如此令人畏懼,以至于直到現在它還保留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最著名火炮的稱號,盡管有一長串其他潛在的候選人。1941年,盟軍的情報人員拼命想知道他們普遍認為的 "88 "的 "秘密"。結果發(fā)現,88式炮并不是主要作為反坦克武器而設計的,實際上是一種高射炮(FlugzeugabwehrKanone或FliegerabwehrKanone--即FlaK,是高射炮的意思),被兼職了反坦克的任務,利用其潛在的火力對付地面目標,其中包括不幸的盟軍坦克。
隨著時間的推移,88炮發(fā)展成為一個包括專用坦克炮和反坦克炮以及防空炮的家族,而隨著戰(zhàn)爭的繼續(xù),許多次要的改型,包括自行式炮等,也會出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技術先進的88式高炮型號出現,將88式家族擴展為三個不同的分支,每個分支都有自己特定類型的88毫米彈藥,而當繳獲的蘇聯高射炮被改裝為發(fā)射德國88毫米彈藥時,該家族進一步壯大。88式高射炮,以其最初的防空形式,是少數幾個在整個戰(zhàn)爭年代仍在批量生產的德國武器之一。它成為德國防空部隊的主力之一,包括Heer(陸軍)和Luftwaffe(空軍),其部署也擴散到其他非德國武裝力量。對于其中的一些非德國武裝力量來說,88炮直到二十世紀末仍然是一種可行的武器。
88炮并不是憑空出現的。如果盟軍能更多地注意到這一事實,那么自1936-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zhàn)以來,88炮就一直是德國的一種反坦克選擇。不幸的英國遠征軍(BEF)于1940年5月在阿拉斯的戰(zhàn)斗中首次體驗到了88炮;而法國人在早期的馬斯河渡河戰(zhàn)役中也受到了它的火力攻擊。到1941年中期,88炮在北非戰(zhàn)場上發(fā)揮了它的殺傷力,到該年年底,它又在巴巴羅薩行動后的東線戰(zhàn)場上增加了它的桂冠。從1939年開始,88炮成為了德意志帝國防空的支柱。
88炮的起源現在可以追溯到1916年,如果不是之前的話。

起點,8.8厘米的FlaK 18。

起點

到1916年,軍用飛機開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術形勢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在西線。盡管航空業(yè)在1916年仍處于起步階段,但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飛機進行偵察和炮兵觀察,同時正在進行戰(zhàn)術轟炸的初步試驗。在雙方中,到1916年,空對空的戰(zhàn)斗已經確立,試圖剝奪敵人觀察其行動或部署的優(yōu)勢。地面部隊也在尋求某種形式的武器來對付空中的威脅,不僅是針對飛機,也包括針對觀察氣球。
就德國人而言,自1870年普法戰(zhàn)爭以來,軍用氣球一直是一個潛在的對手。在隨后的幾年里,各種高射炮的項目被醞釀出來,1906年,德國艾哈特公司(后來成為萊茵金屬-博西格集團的一部分)將一門5厘米的Ballon Abwehr Kanone(簡稱BAK,反氣球炮)安裝在一個裝甲卡車底盤上,并向不以為然的德國總參謀部展示。戴姆勒在1909年又推出了5.7厘米的FlaK Panzerkraftwagen(防空裝甲車)。盡管這個概念在1914年年底前再次出現,但這兩款車都沒有被接受用于服役。

早期的日子。1906年的艾哈特/萊茵金屬公司的5厘米Ballon Abwehr Kanone(BAK)。

1908年的一項實驗,將一門6.5厘米的萊茵金屬公司的高射炮和一輛艾哈特卡車底盤結合起來。該炮車有6名乘員,由80馬力的發(fā)動機提供動力,可以達到60公里/小時的公路速度,而火炮本身可以達到25發(fā)/分鐘的射擊速度,最大射高為7900米。這種火炮和車輛的組合仍然是一種原型型號。

早在1914年,一支小型的德國防空部隊就已經形成。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時,這個新生的武裝力量只裝備了18門炮。其中大部分都是簡單的野戰(zhàn)炮,通常是77毫米口徑,野戰(zhàn)炮車位于不穩(wěn)定的框架上,以提供必要的炮管仰角和一定水平角度的旋轉來追蹤潛在目標。由于當時通常的炮管長度被限制在27倍口徑左右,適度的炮口速度導致射出的炮彈飛向目標的時間延長,射程也受到限制。顯然需要更好的設計,于是德國軍方向德國工業(yè)界提出了威力更強大的、定制的防空武器的要求。結果是一系列的57、75、77和80毫米高速炮,炮管加長(以提高炮口速度),并有更實用的高仰角設計。一些炮被安裝在自行式炮架上。1916年末,第一批88毫米火炮出現。
之所以選擇88毫米口徑,是因為88毫米火炮早已被確立為德國海軍的標準武器,主要是因為一發(fā)88毫米彈藥被認為是一個人可以處理的最大和最重的定裝彈,也就是說,彈丸和裝填推進劑的彈殼被連接在一起作為一個單元進行裝填,以提高可能的射速(總重量是15.3公斤)。因此,克虜伯公司和萊茵金屬公司(以下簡稱 "萊茵金屬")的生產設施中,炮管和彈藥的生產設備都是現成的,并且都生產了所要求的Geschütze 8.8cm KwFlaK(Kw - Kampfwagen - 軍用車)。
克虜伯公司和萊茵金屬公司提交的設計幾乎完全相同。兩者都有45倍口徑的炮管(即炮管長度是88毫米口徑的45倍),可以發(fā)射9.6公斤的高爆定時炮彈(也是源自海軍的),炮口速度為765到785米/秒,實際作戰(zhàn)高度約為6850米。最大可能的射程是10800米。兩種近乎相同的安裝方式都被固定在平板的雙軸拖車上,通過兩側的折疊炮架在行動中保持穩(wěn)定。一個先進的特點是,拖車從一開始就打算用機動拖拉機來拖動,這在1916年是一個非常不尋常的設計,它使火炮具有高度的機動性。他們的總牽引重量約為7,300公斤。瞄準主要是通過車上的直視瞄準器,但到了1918年末,已經開始采用初級形式的集中火力控制。

一輛萊茵金屬公司的Geschütze 8.8厘米KwFlaK準備作戰(zhàn),其L/45炮管處于最大仰角。

克虜伯版的Geschütze 8.8厘米KwFlaK的一個幸存型號,仍然在馬里蘭州的阿伯丁試驗場博物館展出。

馬里蘭州阿伯丁試驗場博物館的克虜伯型號的Geschütze 8.8cm KwFlaK的正面圖。

到1918年底,德國的防空部隊已經不復存在。在1918年11月停戰(zhàn)前幸存下來的高射炮被盟軍扣押,要么被報廢,要么作為戰(zhàn)爭戰(zhàn)利品展覽,其中似乎很少有幸存的。由于新成立的帝國國防軍打算將其范圍限制在內部安全部隊的職能上,因此德國陸軍的整體防空幾乎完全依賴于步槍口徑的機槍,除了幾個裝有60倍口徑炮管的萊茵金屬公司75毫米炮的炮組(代號為Fahrabteilung),這些炮被認為是不令人滿意的,一旦88炮開始配發(fā),就注定要賣給西班牙。但是88炮的下一步計劃已經在進行中了。

發(fā)展

1919年《凡爾賽條約》的條款對德國軍備工業(yè)基礎設施,特別是克虜伯和萊茵金屬這兩個工業(yè)巨頭實施了嚴格的制裁。埃森的克虜伯公司受到的影響尤其大,因為條約中的具體條款禁止它設計和制造口徑在170毫米以上的火炮,而這個市場領域實際上完全是它自己的,迄今為止它的大部分收入都來自這個市場。此外,它每年可以制造的火炮數量也受到嚴格限制。因此,在20世紀20年代初,克虜伯(和萊茵金屬)的活動不斷受到條約觀察員小組的監(jiān)督,以確保條約條款得到遵守和執(zhí)行,因此高級管理人員尋求某種方式來克服阻礙其持續(xù)商業(yè)野心的限制。
萊茵金屬和克虜伯采取的策略是與德國以外的國防制造商建立聯系,因此不在條約觀察員不受歡迎的注視之下。萊茵金屬公司與荷蘭和瑞士的公司建立了聯系,而克虜伯公司則與瑞典的AB博福斯公司重新建立了密切的聯系--這兩家公司在19世紀80年代就建立了各種形式的合作和許可關系(AB博福斯公司制造的第一門火炮是根據克虜伯公司的許可制造的)。
新的博福斯/克虜伯公司于1921年成立。從廣義上講,克虜伯的設計師團隊(最初只有三名)和技術人員被允許使用AB博福斯在瑞典卡爾斯科加的設施,以換取克虜伯的制造許可和技術、設計專業(yè)知識和一般的技術訣竅。AB博福斯公司提供了他們的研究和設計場所及活動的使用權。克虜伯還購買了AB博福斯公司的股權。隨著1920年代的發(fā)展,博福斯和克虜伯的人員在一系列新的火炮設計以及火炮和彈道研究方面進行了合作。到1922年,這種關系中的德國部分得到了德國陸軍部的秘密補貼。陸軍部與克虜伯公司一起在柏林設立了一個名為Koch und Kienzle的 "幽靈 "辦公室,通過該辦公室可以將資金用于資助瑞典的團隊,而不會引起條約觀察員或德國議會的審查。
20世紀20年代進行的許多博福斯/克虜伯合作項目仍然是 "紙上 "設計。然而,一個注定要進入硬件階段的項目是一門75毫米高射炮,炮管口徑為60毫米,旨在能夠應對性能遠高于當時的空中目標。其目的是為了滿足瑞典武裝部隊的要求,并可能成為下一代德國防空炮的基礎。為了滿足可能的出口訂單,提出了一個80毫米的版本,而76.2毫米的型號已經生產出來并交付給蘇聯和芬蘭。在博福斯的標簽下,瑞典武裝部隊訂購了固定式和機動式的75毫米炮,還有一些炮被出口到巴西等國家。也有一些75毫米炮被送到了德國,但數量很少。它們被德國海軍采用,其中大部分最終用于保衛(wèi)德國的船塢設施。
但德國陸軍對其印象不深。到20世紀20年代末,《凡爾賽條約》的條款逐漸變得奄奄一息,參謀部的規(guī)劃人員越來越多地采取措施來確定他們認為對未來有必要的下一代武器的性質。利用從1914-1918年的作戰(zhàn)報告中收集到的數據,他們決定,在條約條款允許他們用來武裝帝國國防軍的兩種火炮口徑,即75毫米和105毫米,都不適合他們預測需要的野戰(zhàn)用 "重型 "防空炮。75毫米口徑被認為在彈頭方面太輕,而105毫米定裝彈則被認為太過笨重,個人無法舒適地裝填。88毫米口徑再次形成了一個方便的中間數字。從博福斯公司獲得的經驗告訴克虜伯公司的設計人員,早期的克虜伯/博福斯75毫米設計可以很容易地被用作88毫米炮的基礎。

克虜伯/博福斯合作的成果之一是出售給芬蘭的76.2毫米口徑的1927型。這門樣炮現在作為戰(zhàn)爭紀念品放在赫爾辛基附近的芬蘭堡(Sveaborg)的島上。

到了1930年,克虜伯/博福斯公司正處于收尾階段。這一年,瑞典政府通過了一項法令,嚴格限制海外公司對瑞典公司的所有權。因此,克虜伯團隊回到了埃森,帶著他們的圖紙,成為88炮的基礎。回到埃森后,他們對博福斯/克虜伯的設計進行了改進和適當的放大,因此在1932年初,88毫米炮的原型已經準備好進行測試。
在最初的測試階段結束后不久,第一批生產計劃就悄然制定,以便在1933年希特勒的德意志民族主義工人黨(NSDAP)上臺后,可以將承認《凡爾賽條約》存在的最后一點殘余拋之腦后,幾乎可以立即開始批量生產了。到1933年底,第一批88炮已經到了德國國防軍手中,這是舊帝國國防軍新成立的全軍后裔,盡管直到1936年初才開始按預期規(guī)模進行全面的批量生產。新炮被命名為8.8厘米FlaK 18,"18 "是作為一個沒有說服力的措施來表示該設計可以追溯到1918年。這是為了誤導越來越多的條約觀察員而采取的最后步驟之一。

一張早期的照片,是德國空軍炮兵準備發(fā)射8.8厘米FlaK 18的照片。

8.8厘米FlaK 18炮,炮管處于接近最大仰角。注意,該炮仍然有裝彈盤的位置 - 它們經常被取消,因為作用很尷尬。

一門8.8厘米FlaK 18型高射炮的炮手正在魯爾區(qū)進行戰(zhàn)前訓練。

在1939年之前的一次訓練中,8.8厘米FlaK 18的炮手在休息時合影。注意,該炮的主要運輸工具是某種形號的重型卡車。

改裝

8.8厘米FlaK 18炮立即獲得了成功。它是一種半自動武器,當火炮開火時,后坐力被用來拋出已用完的彈殼,并在下一發(fā)炮彈裝入后膛時重新鎖定發(fā)射裝置,無論是用手還是用動力輔助的夯實器。機動性很強的炮臺前后都有輪軸轉向架(由林德納公司設計),十字形的射擊炮臺需要降下來進行操作。一旦進入戰(zhàn)斗狀態(tài),炮管在任何方向上最大可能有兩個360度的弧度,也就是說,炮管可以旋轉整個360度,如果有必要,還可以再旋轉第二個360度。有兩個折疊式側臂,每側一個,可以降下以增加射擊的穩(wěn)定性。56倍口徑的火炮及其彈藥的整體彈道性能足以應對當時考慮在未來服役的任何飛機。在訓練有素的機組人員的配合下,該炮每分鐘可以發(fā)射20發(fā)炮彈,盡管每分鐘最多發(fā)射15發(fā)炮彈是比較常見的。
盡管FlaK18在1933年是很好的,但德國的Heereswaffenampt(HWA,大致相當于以前的英國供應部)預見到需要對炮管及其制造方法進行一些修改。這些修改對88炮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因此值得進一步描述,并說明了德國軍事機構在為他們所預見的未來戰(zhàn)爭時準備了多少細節(jié)。

一門新出廠的8.8厘米FlaK 18,可能是在希勒斯萊本的克虜伯打靶場測試時拍攝的。

這幅8.8厘米的FlaK 36的圖紙很重要,因為它取自原廠底片,顯示了88系列炮經典型號的主要側面特征。

8.8厘米FlaK 18有一個傳統的一體式(單段式)炮管。使用無煙發(fā)射藥和帶有銅質驅動帶的高爆彈,這兩者在1933年仍然被廣泛使用,這使得炮管在磨損到無法繼續(xù)實際使用之前,使用壽命大約為900發(fā)。德國的戰(zhàn)爭計劃者認為這個使用壽命太短,他們預計歐洲戰(zhàn)爭持續(xù)時間短但強度大,以至于大量磨損的FlaK18槍管需要更換,可能是在野外條件下,對延長的運輸和維修設施造成很大的壓力。此外,由于必要的高質量原材料的相對短缺,建立完整的更換炮管的儲備將是非常昂貴和困難的。

Rohr Aufbau 9(RA 9--炮管結構9)的主要部件。這張圖來自美國陸軍在1943年6月編寫的關于8.8cm FlaK 36的TM E-9 369A手冊。

杜塞爾多夫的萊茵金屬公司第一次在FlaK 18/36/37的故事中扮演了一個角色。炮管壽命的問題被交給了這家公司(毫無疑問,因為當時克虜伯公司已經忙得不可開交了),它設計了一個在工程方面可能很優(yōu)雅的解決方案,但從長遠來看,這個解決方案會帶來不幸的結果。它設計了一個三段式炮管的解決方案,其依據是大多數炮管的磨損發(fā)生在彈殼錐(彈殼頸部結束的地方)和內徑的初始膛線上。根據萊茵金屬公司的計劃,改進后的炮管被稱為Rohr Aufbau 9(RA 9--槍管結構9),由外套、套筒和內管三部分組成,其中中心部分承載著彈殼錐和膛線的第一部分。一個鎖環(huán)將后膛組件固定在外套上,三部分的內管由一個靠近炮管前部的夾緊環(huán)和一個位于后部的夾緊環(huán)固定在套筒內。為了更換內管,炮管可以由戰(zhàn)場技術維護人員,甚至是炮組人員將其拆卸下來,以便只更換磨損的中心部分。作為減少中心部分磨損的額外措施,槍管內的初始彈丸旋轉率被略微降低--但出現的旋轉率仍和以前一樣。
因此,不再需要儲存完整的替換槍管。只有相對較小的內管中心部分需要在火炮附近的某個地方準備使用。RA 9的參考資料可以在8.8cm FlaK 18, 36和37的Ersatzrohre中找到。原來的一體式FlaK 18炮管成為RA 1。
毋庸置疑,RA 9有其缺點。其一是在結構上必須使用高價(和稀缺)的高質量鋼材,因為獨立的部件缺乏傳統的一體式結構所能帶來的剛性。制造過程中涉及到非常嚴格的加工公差,特別是與內部部分有關的公差,而且在制造過程中所需要的熟練工時遠遠超過了更傳統的炮管組件所需的工時。此外,成品的重量比傳統炮管的重量要大,因此炮座部件,如后坐力和平衡器機構必須進行相應的修改或調整。
在當時,所有這些缺點都被承認和接受,因為RA9賦予了它所需要的所有優(yōu)點。然而,一旦獲得了大規(guī)模的經驗,就必須引入進一步的修改。該系統不得不改為雙段式內筒,這一措施是由于炮膛和彈殼錐之間的連接處磨損過快而必須采取的。這種不可預見的磨損是由發(fā)射藥燃氣泄漏和幾乎不可避免的定裝彈裝填時帶入的磨蝕性碎片造成的。此外,被彈殼前端覆蓋的同一連接處被證明很容易出現輕微的溫度膨脹差異,使薄壁彈殼膨脹到連接處,導致彈殼被硬生生地拔出時,從而造成卡殼??朔@些缺點的唯一直接方法是將RA9炮膛和中央內筒部分制成一體,而不是兩塊。
1937年期間,RA9型火炮和炮架的裝備導致了一個新的服役名稱,即8.8cm FlaK 36。這個'36'型號可以很容易地從炮管三分之二處的突出夾環(huán)上識別出來。原來的FlaK 18炮管在整個長度上有一個平滑的,漸變的輪廓。
隨著時間的推移,萊茵金屬公司在早期生產的8.8厘米FlaK 41(后期型生產數量會有更多)和10.5厘米FlaK 38和39中保留了RA 9的多段炮管原理,但是隨著戰(zhàn)爭的繼續(xù),多段炮管的優(yōu)勢逐漸消失。造成這種意外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采用了新的發(fā)射藥,如Diglycol和Gudol,這些發(fā)射藥的燃燒溫度比舊的發(fā)射藥低,因此對炮管的磨損和侵蝕要小得多。另一個因素是杜塞爾多夫的Kaiser-Wilhelm-Gesellschaft公司開發(fā)的熱壓彈帶取代了銅制彈帶,該公司將其新產品命名為Weichstahl(軟鋼)。熱壓彈帶也產生了較少的磨損,此外還比稀缺的銅更便宜。這兩個因素結合在一起,使炮管的壽命至少增加到6000發(fā),有時甚至達到10000發(fā),所以生產多段式炮管的主要原因消失了。但是,過度擴張的德國工廠只能大規(guī)模生產昂貴的多段式炮管,這需要昂貴的高質量鋼材和過多的熟練工時,而此時他們是最無法承受的。生產線不可能在不中斷急需的成品設備流向戰(zhàn)場的情況下,輕易地進行簡單的重組,所以直到戰(zhàn)爭的最后一年,才有可能在88高射炮系列中重新采用簡化的分段式炮管。分段式炮管結構的選擇是強制的,而不是選擇的,因為當時制造廠幾乎所有的機床都是為生產分段式炮管而設計的,因此機床的尺寸沒有大到可以改裝成生產單體炮管。到1945年戰(zhàn)爭結束時,在引進了新穎的垂直離心鑄造工藝后,皮爾森的斯柯達公司開始生產一些88毫米單體炮管。

兩門繳獲的炮顯示了8.8厘米FlaK 18和36之間的主要識別差異。前面的是FlaK 18,而背景中的FlaK 36則清楚地顯示了其獨特的炮管輪廓。

事后看來,現在可以說RA 9的引進形成了德國戰(zhàn)爭計劃的一個典型例子,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持續(xù)的時間比德國戰(zhàn)爭計劃者預期的要長得多,所以出現了嚴重的錯誤。

更多的改裝

如上所述,8.8cm FlaK 18的改裝是為了適應更重的RA 9炮管,這導致了一個新的命名,即8.8cm FlaK 36。新的火炮還采用了修改后的炮架系統,Sonderanh?nger 201。雖然還有其他的變化,但主要的變化是修改了炮架,整個炮和炮架被安裝在上面,炮管指向后面。這種安排是在FlaK18在西班牙的早期戰(zhàn)斗經驗后引入的,在內戰(zhàn)期間,德國禿鷹軍團的 "志愿者 "在那里部署了這種火炮,為國民黨服務。這種經驗不僅涉及到防空,而且還包括越來越多地使用88炮作為間接射擊的火炮,它可以超越大多數當代的野戰(zhàn)火炮,并最終達到直接射擊反坦克和地面目標的作用。在后一種情況下,人們很快發(fā)現,如果炮管一直指向后方,可以減少進入和退出作戰(zhàn)行動的時間。然而,如果認為有必要的話,火炮和炮車仍然可以在炮管指向行駛方向的情況下進行牽引。

一個德國空軍炮手在安裝在半永久性炮臺中的8.8厘米FlaK 36上合影。

8.8厘米FlaK 36左側的詳細圖示,摘自美國TM E-9 369A手冊。

原始型號的特殊拖車(Sonderanh?nger)201型炮架上安裝8.8cm FlaK 36的插圖,也來自TM E-9 369A手冊。

在西班牙獲得的戰(zhàn)斗經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被證明對88系列非常重要。到了1939年,另一個修訂的炮架系統已經被引入,這次是特殊拖車(Sonderanh?nger)202型,主要的外形變化是在每個車輪軸上采用了兩個公路負重輪,懸掛系統也做了相應的修改。在早期型號中,只有后轉向架有兩個負重輪,所以前后轉向架不能互換。在特殊拖車(Sonderanh?nger)202型炮架上,額外的負重輪不僅在崎嶇的地形上提供了更平穩(wěn)的行駛,而且當戰(zhàn)術情況需要這樣做的時候,火炮可以更容易地從負輪上射擊--從降低到地面上的十字形平臺上射擊仍然是首選。一旦安裝了雙負重輪,兩輪轉向架就可以互換。其他的變化涉及到車體的調平裝置。
雙輪的特殊拖車(Sonderanh?nger) 202型炮架被證明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在可能的情況下,它們被改裝到FlaK 18和FlaK 36的早期型號上,即使火炮和車體的總牽引重量從大約7000公斤增加到8200公斤。而名義成本也增加了。一輛FlaK18的核算成本是31,750馬幣,而FlaK36的核算成本是33,600馬幣。到了1940年,許多火炮都加裝了炮盾(有些炮盾是鉸鏈式的),特別是那些支援地面部隊的88炮--炮盾通常不提供給本土或固定防御型88炮。

在Sonderanh?nger 202上的8.8厘米FlaK 36炮,炮管指向后方。

88FlaK系列還增加了一個改型,即8.8cm FlaK 37,它的火力控制傳輸系統經過修改,在1939年底開始服役。在8.8cm FlaK 18和FlaK 36上,針對飛機目標的火力控制是通過一個集中的火力指揮中心進行的,其中一個機電預測器,Kommandoger?t 36或40,計算測距儀,跟蹤和其他目標數據,以確定當發(fā)射的炮彈花時間到達空間的同一位置時,目標將在哪里。為了確保炮管指向正確和所需的方向,通過108芯電纜向每門炮不斷傳輸數據。在火炮上有一個被稱為Ubertragungsger?t 30(UTG 30)的系統,包括一個由三個同心圓的小燈泡組成的顯示器,各炮必須通過轉動控制輪,移動相應長度的指針,在燈泡亮起時,機械地跟蹤燈泡。一個顯示陣列用于火炮的仰角,另一個用于水平(方位角)。覆蓋燈泡的控制,從而控制炮管的位置,是通過右側的兩個手輪進行的。后面的手輪控制炮管的升降,而前面的手輪則控制水平旋轉。旋轉齒輪可以通過機械方式斷開,以便通過一名炮手拉動或推動上部炮身來更迅速地進行大范圍的水平角度變化。在少數的火炮上,據說只限于50門左右,刻度盤被安排成一個操作者可以同時控制水平和仰角,但更常見的是讓兩個人參與防空炮的瞄準任務。

在北非的8.8厘米FlaK36型火炮的末端,帶有炮盾,在Sonderanh?nger 202炮架上。

芬蘭8.8厘米FlaK 37炮上的兩個火控數據顯示盤。

在8.8厘米FlaK 37上,這種燈泡和指針的安排被更簡單的selsyn或 "跟隨指針 "的數據顯示系統所取代,稱為Ubertragungsger?t 37(UTG 37)。UTG 37取代了燈泡,其特點是表盤上有馬達驅動的移動指針,瞄準器必須通過轉動控制輪,機械地跟隨指針。事實證明,UTG37比UTG30更容易、更順暢、更快速地使用,而且還有一個額外的優(yōu)勢,那就是它可以很容易地集成到雷達控制的火控系統中。此外,所涉及的數據傳輸電纜只需要46根芯線,整個系統被證明比早期的燈泡和指針安排更容易維護。
可以預見,FlaK 37可以容納多段式RA 9炮管組件,而且很多都做到了,盡管實際上使用的是現有的或翻新的FlaK 18單體炮管。
8.8厘米的FlaK 37打算只用于帝國本土相對靜態(tài)的防御,不過也有例外。例如,在1945年,挪威皇家空軍接管了不少于194門的8.8厘米FlaK 37(55門機動式,139門固定式),這些都是德國人離開挪威時德國空軍留下的。此外,在1943年和1944年期間,90門FlaK 37炮被賣給了芬蘭。

默茲河渡口

到1939年,德國總參謀部已經列出了入侵其大多數鄰國的計劃,包括老對手法國。這些 "紙上談兵 "的戰(zhàn)略大多是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思路設想的常規(guī)進攻,因為當時許多人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裝甲師的潛力。然而,人們接受的是,任何入侵法國的部隊都必須遭遇馬奇諾防線,這是一條覆蓋法國與德國(和意大利)整個邊界的可怕的防御工事。
究竟如何克服這些廣泛的防御工事,占據了總參謀部大量的計劃時間。有人設計了用超重型火炮炸開法國防線的方案,但這是一個昂貴和耗時的措施,需要時間來開發(fā)。一個替代方案實際上是測試類似的防御工事,看看是否可以利用一些其他方法。1938年,在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議》之后,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地區(qū)的防御設施完整地落入德國人手中,這就出現了這樣的機會。
法國技術人員就他們的防線向捷克人提出了建議,以使德國人對捷克斯洛伐克的任何攻擊都是代價高昂的,因此捷克人在馬奇諾防線的工事中加入了許多先進的功能。因此,德國人能夠詳細地研究捷克的堡壘,并確定即使不攻下它們,也能確切地將其制服。到了1939年初,來自西班牙的報告中多次提到了西班牙國民黨軍隊是如何利用他們的88炮來打敗野戰(zhàn)工事的。德國炮兵軍官決定更進一步,看看他們如何對付全面的防御工事,蘇臺德地區(qū)的防御工事就是他們的實驗性駕駛艙。
他們的實彈射擊實驗包括了除88炮以外的各種類型的火炮,但很快就發(fā)現,88炮對鋼制圍殼和鑲嵌在混凝土中的觀察穹頂和孔隙非常有效,從而有效地解除了防御工事的武裝并使其致盲。實驗結果為88炮的穿甲彈的開發(fā)增加了重點,馬奇諾防線當時是這種彈藥的主要目標。
當1940年5月入侵法國的時候,馬奇諾防線已經不再是總參謀部集體思考的重點了。大膽的選擇了 "Sichelschnitt行動"(德語意思是 "鐮刀切割行動"),即由集中的坦克編隊通過中立的比利時阿登地區(qū)入侵法國。其目的是,馬奇諾防線將被繞過(該防線沒有向北延伸到阿登地區(qū)),因此沒有必要攻擊它。與往常一樣,這個計劃有一個缺點,但與攻破馬奇諾防線相比,這個缺點相對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缺點是默茲河,它橫跨了計劃中的入侵路線。德軍在1870年普法戰(zhàn)爭期間的行動中對默茲河非常了解,而在1940年,法國人也充分認識到它作為一種防御措施的重要性。到1940年,幾乎每一個潛在的過境點都被精心設置的防御結構所覆蓋,這些結構從英國人所說的碉堡到配備了反坦克炮和機槍并由步兵支持的掩體都有。所有現有的橋梁都準備被拆除,因此德國人知道他們將不得不面對最危險的軍事行動,即面對有準備的防御設施渡河。

在法軍的碉堡被88炮火力消滅后,德軍拖著8.8厘米FlaK18在馬斯河上的浮橋上。

1940年5月13日,在色當周圍和北部,馬斯河防線將接受考驗。在穿過阿登山脈后,三個裝甲部隊將參與渡河,但由于他們沒有固定的橋梁,渡河的最初階段必須由戰(zhàn)斗工兵(Pioniere)使用小型突擊艇來完成。
幾乎在所有情況下,最初的渡河行動都很糟糕。常規(guī)火炮在大多數情況下都無法摧毀防守的地堡,而很快就臭名昭著的斯圖卡俯沖轟炸機往往太不準確,或者他們的炸彈無法穿透混凝土覆蓋層。因此,第一波戰(zhàn)斗工兵的傷亡慘重,很少有渡口被證明是成功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色當以西的弗洛英(Floing)郊區(qū)附近的渡口,那里的坦克和Sturmgewehr(突擊炮)在掩體對面的河邊排成一排,以掩護行動的最初階段。他們的火炮很快就被證明無法打掉河對岸的防守碉堡,所以面對射界明確的機槍火力,戰(zhàn)斗工程兵們的渡河行動失敗了。
直到有一門88炮在接近河邊的街道上被拖過來,才得以攻克對面的法國碉堡。這門單炮能夠直射法軍的碉堡,破壞法軍的防御武器,用打傷或打殘地堡內的人員,或者通過在地堡上炸出彈洞來完全摧毀地堡。只有少數法軍地堡必須以這種方式處理,因為幸存的地堡里的人,他們的士氣已經動搖,很快就意識到發(fā)生了什么,并爭相逃跑。因此,更多的戰(zhàn)斗工兵能夠在相對安全的情況下過河,一旦到了對岸,他們就可以開始為建造浮橋和突擊橋做準備,這將使裝甲部隊能夠跨越馬斯河并開始向仍然遙遠的海峽沿岸進攻。類似的作戰(zhàn)行動幾乎發(fā)生在所有的馬斯河渡口。
如果沒有這些88炮對法國碉堡的直接射擊,德國在1940年5月13日的馬斯河渡口就會被嚴重拖延或付出巨大的傷亡。事實上,確實將德軍的前進速度推遲了一段時間,德軍的傷亡也很大(但比預期的要輕),但幾門88炮的部署使德軍的行動取得了圓滿成功。
以下幾頁的插圖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8.8厘米FlaK 18炮。

技術描述:FlaK 18/36/37
8.8厘米的FlaK 18、36和37所使用的單體式或多段式炮管都是56倍口徑的,也就是說炮管長度是88毫米口徑的56倍,即4930毫米。因此,在發(fā)射高爆炮彈時,炮口速度名義上是820米/秒,但實際數字可能會根據發(fā)射的彈藥類型而略有不同(后面彈藥類型會有更多),最大可能的射高為14860米。然而,由于實際情況和火力控制的因素,發(fā)射表上的最大射程被限制在10,600米,盡管8000米是一個更可能的數字。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初,這個射程足以使88炮對付幾乎任何當代高空飛行的戰(zhàn)術飛機目標。
該炮的設計遵循了當時德國的常規(guī)做法,它有一個巨大的水平炮閂,炮閂向右滑動。炮膛的驅動可以是手動的,也可以是自動的。當后膛打開時,空彈殼自動彈出,用手動或在動力操作的夯實器的幫助下從 "折疊式 "裝彈盤中裝入新的定裝彈。裝彈盤和夯實器被證明是很麻煩的,所以它們經常被拆除。射擊是通過手動或自動(電)的擊發(fā)裝置來實現的,通常的射擊保險裝置也被納入其中。扳機涉及到炮膛左側的杠桿和裝彈裝置。

8.8厘米FlaK 18,L/56倍徑炮管處于最大仰角。

一名盟軍士兵在北非某地被繳獲的8.8厘米FlaK 36炮的炮膛旁擺出姿勢。

所有三種8.8厘米FlaK 18/36/37型號的后坐裝置都是一樣的(盡管在安裝較重的多段式RA 9炮管時必須進行一些調整),并根據標準的水壓原理進行操作。換氣筒位于炮管上方,而較長的后坐力筒則位于炮管下方。兩者都含有甘油-水混合物和氮氣,以吸收發(fā)射時的后坐力并使炮管回到其裝載和發(fā)射位置。
火炮被安裝在一個托架上,托架上有兩個向后彎曲的耳軸,耳軸又被安裝在一個圓錐形的基座上。從這個基座上,火炮可以被調平和360°旋轉,不過與數據傳輸盤和其他部件的內部電纜連接限制了在任何方向上的最大可能旋轉弧度為兩個360°?;还潭ㄔ谏鋼羝脚_上,該平臺由一個前后的長箱梁組成,帶有向上擺動的支臂,在作戰(zhàn)時可降至地面。在作戰(zhàn)時,火炮可以直接從輪式炮架上射擊(支腿臂降低到水平線以下),但為了長期使用,十字形炮架平臺必須從兩輪轉向架的上降到地面上,并用靠近支腿鉸鏈的重型杠桿螺栓牢牢鎖定。此外,支腿臂被花鍵固定在位置上,花鍵通過臂部末端的槽口被敲打入地面。當火炮要在堅硬的地面上射擊時,或者在閱兵場上訓練時,花鍵被圓形或方形的鋼墊所取代。炮臂的粗調是由支腿炮臂兩端的調平螺旋千斤頂實現的。最后的精細調平是由一個允許最大移動5°的基座調平裝置來實現的。

1942年左右,在德國某地舉辦的展覽中,向公眾展示了8.8cm FlaK 18。左邊看起來很奇怪的設備是Ringtrichter-Richtungsh?hrer(RRH)聲學測向設備,而右后方可以看到12.8厘米口徑的FlaK 40。

當拖曳時,炮管被固定在主平臺橫梁上的一個鉸鏈夾中。當火炮處于射擊位置時,鉸鏈夾組件被折疊起來,不受影響。在特種拖車(Sonderanh?nger )202型上,火炮和炮車通常是在炮管指向后方的情況下被牽引的,盡管也有規(guī)定允許炮管指向前方。一旦進入戰(zhàn)斗狀態(tài),炮管的后坐力就會被兩個裝在圓柱體內的彈簧平衡器所克服,這兩個彈簧平衡器從炮耳下方向前滑出。
上文已經概述了針對飛機目標的集中火力控制方法,不過也有可能使用車載火力控制儀器來瞄準火炮,包括一個直視光學望遠鏡(Flakzielfernrohr 20)和一個手持測距儀,位于(或在后者的情況下,靠近)火炮本身。這種直接控制方式在防空領域似乎很少使用。
當作為間接射擊火炮部署時,FlaK18和36使用RundblickFernrohr32(RblF32)全景(表盤)瞄準器,安裝在炮管上方的換氣筒上的一個環(huán)形支架上。當火炮轉到射擊位置后,這個瞄準器也被用來對準炮臺上的指揮裝置(Kommandoger?t)36或40型。為了在直射時瞄準地面目標,配備一個ZielFernrohr 20或20E(ZF 20或20E)望遠鏡,射程信息來自一個手持式測距儀,測距儀(Entfernungsmesser)34(EM 34)。
在對飛機目標進行射擊時,通常射擊的是帶有彈頭定時引信的高爆彈。在FlaK 18和36型上,時間引信是由一臺引信設置機,即Zünderstellmaschine 18(ZSM 18)設置的,由專門的操作員控制。這臺機器安裝在左耳軸的一側,使用了類似于中央火控數據傳輸顯示盤的燈泡和指針顯示系統。在FlaK 37上,這臺機器是ZSM 19或37型,使用的是selsyn "跟隨指針 "系統。

德國空軍人員在布置在Jersey島的8.8厘米FlaK36上訓練。在Zünderstellmaschine 18 (ZSM 18)引信裝定機中裝入兩發(fā)炮彈。

使用中的Zünderstellmaschine 18 (ZSM 18),其中一發(fā)炮彈已經在引信裝定機中,用于設置引信,而另一發(fā)炮彈準備由K7插入。

兩個型號都采用了類似的引信裝定機。裝有彈殼的彈頭被插入引信裝定機頂部中,其中一組連續(xù)旋轉的棘爪與引信體的凹槽嚙合。這就使整個輪子轉動起來,直到它碰到預先設定的棘爪。然后由發(fā)條操作的引信根據從中央火力控制位置傳輸的最新目標數據被正確設置,而彈丸則被內部的彈簧裝置推出裝定機。在戰(zhàn)爭的后期,一些FlaK 37火炮被改裝上ZSM 18/41型引信裝定機,它位于裝填盤上,并在裝填盤上操作,從而減少了 "死區(qū)時間",即引信設置和裝填/發(fā)射之間不可避免的間隔時間,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彈丸引爆的一致性,從而提高精確度。如果由于任何原因,引信裝定機無法運行,那么可以使用一個手持式設置鍵來設置時間引信。

8.8厘米 FLAK 18/36/37數據


口徑

88mm

炮管長度

(L/56倍口徑) 4,930mm

膛線長度

4,124mm

膛線


8.8cm FlaK 18

右旋, 纏度從1:38到1:30

8.8cm FlaK 36/37

右旋, 纏度從1:40到1:30

膛線數量

32

膛線深度

1.5mm

膛線寬度

5mm

炮膛容積

3,650毫升

水平旋轉

2 x 360°

俯仰角

-3° to +85°

后坐距離


仰角0°時

1,050mm

仰角25°時

850mm

仰角85°

700mm

最大后坐距離

1,080mm

射速

15–20發(fā)/分鐘

擊發(fā)裝置

機械撞擊

炮口初速


Sprgr (高爆彈)

820m/s

Pzgr (穿甲彈)

795m/s

最大射程

14,860m

最大射高

10,600m

牽引重量


FlaK 18

7,000kg

FlaK 36 和 37

8,200kg

戰(zhàn)斗重量

約 5,000kg

戰(zhàn)斗全長

7,620mm

戰(zhàn)斗全高

2,418mm

戰(zhàn)斗全寬

2,305mm

炮耳高

1,625mm

炮組人員

11人

進入戰(zhàn)斗狀態(tài)(6人)

2.5 分鐘

退出戰(zhàn)斗狀態(tài)(6人)

3.5 分鐘

阿拉斯

一旦實現了馬斯河的穿越,裝甲部隊就被釋放出來,沿著所謂的裝甲走廊快速推進,并穿過法國東北部向英吉利海峽海岸前進,其目的是切斷法國東北部和比利時的所有盟軍部隊。漸漸地,裝甲部隊的速度超過了他們的輔助步兵部隊,以至于裝甲部隊的矛頭幾乎與他們的步兵 "尾巴 "切斷了聯系,這引起了德國高層指揮部越來越多的警覺,他們越來越害怕盟軍對走廊上暴露的側翼進行某種形式的打擊,從而孤立他們寶貴的裝甲部隊。
如果德國最高指揮部知道盟軍指揮官們的混亂和優(yōu)柔寡斷狀態(tài),他們可能就不會如此擔心了。裝甲部隊推進的速度和進度不僅使盟軍感到困惑,而且增加了不安全感,嚴重地影響了各級的士氣。盟軍的編隊似乎在不斷地后退,以避免以某種方式被似乎幾乎從各處接近的裝甲縱隊包抄。
必須采取一些措施,但盟軍方面沒有產生堅定的想法。戰(zhàn)斗部隊和裝備的嚴重短缺對他們沒有幫助,而許多可用的編隊已經與前進中的德軍直接接觸,這也是一個因素。通訊和行動被難民阻塞的道路所阻擋,而德國空軍似乎能夠隨意干預,法國或英國空軍幾乎沒有任何反應。
名義上,英國遠征軍(BEF)由法國人指揮,但他們的指揮官戈特將軍有他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得到了他的上司艾隆賽德將軍的支持。伊倫賽德在1940年5月的第三周結束時決定,命令戈特以他能調動的所有部隊向南進攻阿拉斯附近,盡管伊倫賽德無法說服他的法國同事對他的提議提供一點象征性的支持。
從紙面上看,戈特有兩個未投入使用的師和第一陸軍坦克旅可以支配。然而,這兩個師的兵力嚴重不足,而坦克旅在抵達法國時有100輛坦克,也處于同樣的狀態(tài)。到5月21日進攻開始時,即使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兵力也已經被駐守阿拉斯的要求和其他優(yōu)先事項(例如需要援助處境艱難的法國人)削減殆盡。因此,進攻于21日14時開始,只有兩個步兵營參加,加上由少數法國人補充的坦克?;鹆χг畞碜杂趦蓚€野戰(zhàn)炮連和兩個反坦克炮連。沒有立即提供空中支援。攻擊從阿拉斯的西部開始,以兩個縱隊向南推進,坦克處于領先地位。
盡管他們的兵力不多,但進攻者卻讓德軍完全失去了平衡,許多車輛被摧毀,俘虜被俘。德軍以他們一貫的方式很快就恢復了過來,并開始用他們手頭的一切進行反擊。除了常見的野戰(zhàn)炮外,還包括迫擊炮、反坦克炮、機槍、輕型火炮和零星的88炮。此外,德國空軍還使用了俯沖轟炸機和其他攻擊機。不久之后,步兵就被壓制住了,他們不可能長久地守住陣地,但對于坦克來說,情況就不同了。
第一陸軍坦克旅大部分裝備了 "馬蒂爾達 "I型步兵坦克,但由于故障和其他損失,在進攻開始時只有58輛可用,加上16輛較重的 "馬蒂爾達 "II型,也是步兵坦克。他們還加入了一些維克斯輕型偵察坦克。為了以步兵的速度前進,"瑪蒂爾達 "是一種緩慢的車輛,裝備相對較少?,數贍栠_I型只有一挺7.7或12.7毫米的機槍,而瑪蒂爾達II型有一門2磅(40毫米)火炮。然而,兩者都有很厚的裝甲, "馬蒂爾達 "I型的正面裝甲厚度達到60毫米,而 "馬蒂爾達 "II型的裝甲厚度達到78毫米。這種裝甲保護使他們對當時德國的標準反坦克炮,即3.7厘米的PaK35/36反坦克炮時堅不可摧。每當德國反坦克炮手試圖向馬蒂爾達開火時,他們不得不忍受他們的炮彈被目標厚厚的裝甲彈開的情景。因此,一個由6輛馬蒂爾達坦克組成的小編隊能夠毫無損失地殲滅整個德國反坦克炮連。一個2厘米的輕型FlaK炮連也遭遇了類似的命運。這時,許多德國部隊開始撤退。

馬蒂爾達并沒有進攻多遠,因為隆美爾少將正在指揮第7裝甲師。他能夠指揮并組織起一條由任何炮兵部隊組成的炮線。這包括隸屬于他的師的8.8厘米FlaK炮群,其中包括第23高射炮團的炮群,它們在韋利村附近的一個小樹林里占據了射擊位置,從那里可以封鎖一片寬闊、開闊、平坦的田野,英國坦克必須在那里前進。
就在那里,88炮作為反裝甲武器的職業(yè)生涯真正開始了,因為匆忙組織起來的炮擊線讓馬蒂爾達付出了代價。一個88炮兵連成功地擊毀了9輛馬蒂爾達,而其他炮兵連也取得了類似的成功。毫不奇怪,英國的坦克部隊,由于與支援他們的步兵隔開了,于是開始后退,阿拉斯的進攻也逐漸停止。到了晚上,德國裝甲部隊也加入了進攻,以至于英國的進攻以更多的坦克損失而告終。整個作戰(zhàn)行動只持續(xù)了幾個小時。5月24日,戈特勛爵下令讓英國空軍的剩余部隊開始向海峽港口撤退并隨后撤離。

阿拉斯進攻時期的一個典型場景,英國步兵從一輛馬蒂爾達I型坦克前走過。

一輛Sd Kfz 7半履帶裝甲車牽引著8.8cm FlaK 18穿過法國北部城鎮(zhèn)。

然而,阿拉斯的攻擊給了德國人一個沉重的打擊,這個打擊在24個寶貴的小時內擾亂了他們的前進步伐,而且隨著報告在指揮鏈上的過濾,這個打擊似乎被放大了。關于 "數百輛坦克 "和 "五個英國師 "的攻擊的報告。緊張的高級指揮官們把阿拉斯的攻擊看作是他們對進攻太遠的裝甲縱隊最擔心的表現。因此,英國人的進攻,加上造成的裝備和人力損失,獲得了遠遠超過了眼前的結果,使許多德國高級指揮官更加謹慎和猶豫。這種不確定性發(fā)展成為一個因素,給原本自信的戰(zhàn)地指揮官帶來了更多的行動限制,導致后來5月24日在通往英吉利海峽港口的道路上向裝甲部隊發(fā)出了奇怪的停止命令。
因此,阿拉斯的進攻對德軍后來的行動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在指揮方面,阿拉斯攻擊使德國高層指揮層更加緊張。從優(yōu)點來看,88炮已經成為一種有價值的反坦克武器,這個因素將對未來的戰(zhàn)斗產生許多影響。

FlaK 18/36/37彈藥

在發(fā)射任何火炮彈藥的時候,都要記住,炮手的武器是炮彈,而不是火炮。造成傷害的也是炮彈。在武器系統方面,火炮只是一個投送系統。
一份1944年的德國軍械設備清單列出了不少于19種不同型號的88毫米FlaK 18/36/37彈藥。如果考慮到實驗彈,這個數字還會進一步增長。乍一看,這份清單似乎相當令人生畏,但很快就會發(fā)現,各種類型的彈藥只歸結為兩種主要性質,外加一些不常遇到的其他類型。這兩種主要性質是高爆彈(HE)和穿甲彈(AP)。其中,八種是高爆彈,七種是各種形式的穿甲彈(如果包括空心裝藥的穿甲彈,則為八種--其他都是動能實心彈)。
FlaK 18/36/37系列的所有炮彈都是定裝彈,也就是說,炮彈和彈殼被固定在一起,因此它們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裝填和射擊。此外,彈殼還具有一定程度的后膛封閉性(密封性),因為采用的水平炮閂不能形成完全的密封。在所有與FlaK 18/36/37系列有關的情況下,有緣彈殼(Kartusche)的長度為568毫米。三個主要的子類型的彈殼可能涉及到,只是在金屬結構上有所不同。設計編號為6347的早期型號是用黃銅制造的,這很快就變成了一個昂貴的設計,并且由于使用稀缺的原材料而出現問題。因此改用了鋅涂層的拉制鋼彈殼,盡管這在火炮受熱后的長時間射擊中往往會產生拋殼問題。一個涉及到鍍銅鋼的折中方案緩解了拉制鋼彈殼的一些缺點,盡管這種方法沒有被證明是完全成功的,但它是最終被采用的方案。涂漆鋼也被嘗試過。
彈殼內裝有長短不一的Diglycol(硝化纖維素和乙二醇)或Gudol(添加了硝基胍的Diglycol)雙基發(fā)射藥推進劑,以及硝化纖維素點火器和一小段紡紗鉛絲,作為脫氣劑。一個C/12 nA的打擊式底火被穿入彈殼底部的中心。所采用的發(fā)射藥推進劑被描述為無閃光,但任何見證了夜間射擊的人都會不同意。
為了增加可能遇到的彈藥類型的數量,在北非等炎熱地區(qū)使用的特殊炮彈被標記為Tropen或Tp,表示熱帶地區(qū),化學成分被稍微修改以適應可能遇到的較高環(huán)境溫度,通常測量為+25°C(歐洲戰(zhàn)區(qū)的溫度估計為+10°C)。

FLAK 18/36/37 彈殼數據


設計編號

6347 或 6369

長度

568mm

口徑

89.53mm

頸徑

96.7mm

底徑

103mm

底緣徑

111.5mm

內部容量

3,650毫升

空重 (6347型)

3.06kg

炮彈被涂成黃色,有黑色的鋼印標記,被稱為8.8cm Sprenggranate Patrone L/4.5(Sprgr Patr)。后來的Sprgr Patr 39和它的衍生型號除了細節(jié)之外幾乎完全相同。有兩個彈帶。早期的炮彈使用銅制彈帶,但到了1940年,熱壓彈帶(有時是鍍銅)被用作成本較低、磨損較小的替代品。帶有熱壓彈帶的炮彈在彈體上印有FES字樣。爆炸物的填充物可以是860克的TNT/蠟(Füllpulver)或倒入40/60 Amatol炸藥(Füllpulver 40/60)。對于高爆彈來說,主要有兩種類型的彈頭引信。當對飛機目標進行射擊時,發(fā)條式時間引信是唯一的類型。到了1945年,在發(fā)條引信中加入了一個撞擊引信的結構。在對地面目標射擊時,彈頭的引信可以是撞擊式的,也可以是時間式的,后者能夠在目標區(qū)域內產生空爆。相關的引信可以因彈種不同而不同,這也是所列七種高爆彈的主要區(qū)別之一。一枚高爆彈重約9.44公斤,一整發(fā)彈重14.4公斤。一枚完整的炮彈總長為932毫米。

8.8厘米FlaK 18彈殼的橫截面圖和尺寸。8.8厘米FlaK36和37的彈殼應該是相同的。

一本德國軍械手冊中關于Sprenggranate L/4.5高爆彈主要尺寸的插圖。

Sprenggranate 39型高爆彈除了尺寸和細節(jié)之外,與Sprenggranate L/4.5型幾乎完全相同。

到1945年,一些高爆彈在彈體外部加工了大約15個縱向凹槽,每個凹槽深4毫米。這種創(chuàng)新,通過在炮彈名稱中添加Gerillt(溝槽)一詞來表示,顯然是利用了繳獲的蘇聯彈藥改裝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彈丸的破損效率。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也是一種誤解。后來的研究表明,在高爆彈的外部開槽對破片沒有什么影響--刻槽必須在彈體內部才會有影響。事實上,德國的開槽彈并沒有大量配發(fā),因為它們在戰(zhàn)爭中出現得太晚了。
穿甲彈(AP)使用與高爆彈(見上文)相同的彈殼,但發(fā)射藥推進劑的重量為2.42公斤。彈體被涂成黑色,上面有紅色的鋼印標記。基礎彈是8.8厘米的Pzgr Patrone(Pzgr Patr),這是一種動能彈,彈體的質量和速度提供了穿透裝甲板的能量。彈體的主要部分,即彈芯,是鉻鉬鋼,彈芯的護帽也是用同樣的材料制成。該彈帽又被一個由薄低碳鋼制成的尖頭防彈帽所覆蓋,防彈帽的作用是為原本有些鈍的彈體和彈帽增加一定程度的流線型。在許多與這些炮彈有關的英國情報報告中,這種彈丸被稱為被帽穿甲彈(APCBC)。
在彈丸底部的空腔里有一個小型的TNT/蠟或PETN/蠟爆炸藥,重約156克,目的是在彈丸打入或穿過目標裝甲后增加殺傷力,同時,作為一個有用的補充,它為炮手提供一個命中指示。這個裝藥在短暫的延遲后由一個BdZ 5127底座的撞擊式引信點燃,底座上有一個曳光元件。炮彈重約9.52公斤,一整發(fā)炮彈重14.97公斤。一發(fā)完整的炮彈總長度為869毫米。飛到1,000米的時間只有1.25秒。
8.8厘米口徑的穿甲彈有兩條銅質彈帶,而在8.8厘米口徑的39型和8.8厘米口徑的39-1型上,彈帶被換成了熱壓軟鋼彈帶。所有這些炮彈在其他方面都是一樣的,不過最終對8.8厘米的PATRONE 39型基礎彈進行了一些小的修改,導致了名稱的適當修正。甚至還有一種改型,在彈頭上安裝了撞擊式引信,但似乎很少被使用。與早期型號相比,主要的變化是裝有小型高爆炸藥的彈底戰(zhàn)斗部比以前小了,只裝有60克的環(huán)硝石/蠟90/10(RDX/蠟90/10)。
一個更重要的變化來自于8.8厘米的Panzergranate Patrone 40型,也是涂成黑色,有紅色的標記。這種炮彈的彈體是低碳鋼,彈體上有一個由碳化鎢加工而成的亞口徑穿甲彈芯,彈體底部有一個曳光元件。這種炮彈是所謂的'AP40'系列的一部分,幾乎所有的德國反坦克炮和坦克炮都會發(fā)射這種炮彈。它們都含有碳化鎢穿甲彈(沒有裝炸藥),在穿甲方面比傳統的實心彈有很大的優(yōu)勢,特別是在較短的射程內,因為其高密度的穿甲彈,在增強的炮口初速下,可以為其重量和尺寸提供更多的能量。然而,也有一個缺點。碳化鎢的主要來源礦物是黑鎢礦或白鎢礦,德國很少有機會獲得這些礦物,除了德國境內的兩個小礦,甚至無法滿足德國的需求。盟軍的海軍封鎖嚴重限制了從被占領的歐洲以外地區(qū)進口所有原材料,因此黑鎢礦和白鎢礦很快成為德國工業(yè)的一個關鍵供應瓶頸,特別是由于德國所有國防生產所依賴的機床急需碳化鎢和類似的鎢基產品。因此,幾乎在AP40彈藥開始生產時,它就不得不嚴重削減,到1943年,它已經完全停止了,所有可用的鎢基材料庫存都被保留用于機床。已經生產的AP40彈藥,包括8.8厘米的Panzergranate Patrone 40,被置于緊急儲備類別,只在關鍵的戰(zhàn)術情況下使用。

Pzgr 39穿甲彈的橫截面圖和尺寸,從頂部顯示被帽、穿甲帽和穿甲彈體的主要部分。注意彈體中的空洞,用于裝填高爆炸藥。

一枚8.8厘米的Panzergranate Patrone 40型彈頭重達7.27公斤,而一發(fā)完整的炮彈重達13.8公斤,總長度為863毫米。次口徑的碳化鎢穿甲彈的直徑為35.7毫米,長140毫米,重1.93公斤。

Pzgr 40穿甲彈的橫截面圖和尺寸,顯示了作為主要穿甲彈的內部碳化鎢彈頭。彈頭被固定在一個塑料載體上。

還有一種AP彈依靠的是化學能,而不是動能。它是8.8厘米的Granate Patrone 39 Hohlladung FlaK L/4.7型(Gr Patr 39 Hl),采用一個依靠空心裝藥原理來穿透裝甲的炮彈。簡而言之,空心裝藥,也被稱為異形裝藥,似乎為德國炮兵提供了很多東西,因為它的高爆彈頭是圍繞著創(chuàng)造一個極度高溫的射流而配置的,可以燒穿裝甲板或混凝土。這種高溫射流的形成被稱為門羅效應,或者在歐洲被稱為諾伊曼效應。
不管叫什么名字,由于高溫射流只在撞擊的瞬間形成,它在較遠的距離上仍然和短距離上一樣有效。射流是由910克環(huán)狀物/蠟(RDX/Wax)裝藥點燃后形成的,它作用在一個薄的金屬襯墊上,形成一個倒錐形,錐形的內側形成并引導射流以高速和高溫(約8000℃)向前。
當空心裝藥彈頭被裝在非旋轉的射彈上時,它們對幾乎所有當時裝甲車輛都是非常有效和致命的。然而,當使用在快速旋轉的彈丸時,如88毫米FlaK系列發(fā)射的彈丸,彈丸旋轉時,離心力會驅散試圖形成的高溫射流,使其穿透性能大大低于靜態(tài)試驗時的表現。事實上,這些結果讓德國人非常失望,以至于他們很快就允許從有膛線的炮管中發(fā)射空心裝藥炮彈的想法消失了。任何已經生產出來的88毫米空心裝藥炮彈都在適當的時候被使用(至少它們還有爆炸/破片性能,并且在任何距離內都可以穿透90毫米厚的裝甲板),但是它們在FlaK 18/36/37系列中沒有被大量使用。他們中的大多數似乎都被轉移到了虎I坦克上的8.8厘米KwK 36上使用,這將在后面討論。在那里,它們可以作為一種有用的通用高爆/殺傷/破甲彈使用,盡管由于它們的炮口初速相對較低,在較遠的距離上精度往往會下降。一枚8.8厘米Granate Patrone 39 Hohlladung FlaK L/4.7型炮彈重7.65公斤,一發(fā)完整的炮彈重10.65公斤。彈體被涂成灰色,上面有黑色的鋼印標記,包括識別代碼HL FES,HL表示Hohlladung(空心裝藥),FES表示有兩條熱壓軟鋼彈帶。
其余要提到的8.8厘米FlaK 18/36/37炮彈,與上面提到的高爆彈和穿甲彈相比,數量相對較少。其中最多的是8.8厘米Leichtgranate Patrone FlaK L/4.4 (Ltgr Patr FlaK),這是一種照明彈,除了照亮目標外,還有許多其他用途。它們還被用作飛機導航信標,向夜間戰(zhàn)斗機指示飛機目標的位置,甚至在FlaK炮臺靠近沿海地區(qū)時,還可以照亮海上目標。該彈是將現有的88毫米海軍炮彈與通常的88毫米FlaK 18/36/37系列彈殼相配,含有2.09公斤的推進劑,彈體內有一個降落傘信號彈。當炮彈發(fā)射時,發(fā)條式時間引信在選定的時間間隔后發(fā)揮作用,點燃一個小的黑火藥,產生足夠的內部壓力,迫使炮彈底座脫落并彈出照明體。在短暫的延遲之后,照明彈在其直徑為559毫米的降落傘下懸空下降時被點燃,燃燒了23秒。在燃燒的過程中,照明彈產生了375,000燭光的亮度。一枚8.8厘米的Leichtgranate Patrone FlaK L/4.4型炮彈重達9.3到9.5公斤,一發(fā)完整的炮彈重達13.9公斤。
另一種很少使用的炮彈是燃燒彈。這個想法最初來自于克虜伯公司的一個建議,即定向拋射原理,在防空炮彈的底部,一組錐形實心彈芯被高爆炸藥向前拋射出,以30°的錐形從彈頭拋射。這個想法被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即彈丸承擔了燃燒的功能,并被裝在高爆炸藥周圍。這種方法產生了8.8厘米的Schrapnell Spreng Granate Patrone L/4.5型,但它注定不會投入使用。萊茵金屬公司的設計,8.8厘米Brand Granate Patrone Flak L/4.5型(Br Spgr Patr FlaK)被選中,并在1944年2月被下令投入批量生產。在這種設計下,炮彈包含了72個圓柱形的金屬子彈藥,每個子彈藥都包含了由撞擊引信點燃的硝酸鋇/鎂的混合物。炮彈內的裝藥將彈丸向前和向外拋出,以便在撞擊目標時點燃,造成必要的殺傷。但是投入使用后,這種炮彈被證明是令人失望的。子彈藥在飛行中的穩(wěn)定性可能不穩(wěn)定,而子彈藥的點火失敗率很高。有計劃用更穩(wěn)定和更可靠的爆炸性子彈藥來取代燃燒彈,但戰(zhàn)爭的結束阻止了它的使用。

與單發(fā)88毫米高爆彈一起的是用于攜帶和儲存三發(fā)炮彈的柳條鋼彈藥箱。

用來裝載單枚88毫米炮彈的管狀鋼制運輸容器。

另一個炮彈項目也遭遇了類似的令人失望的命運,該項目涉及到向迎面而來的轟炸機彈射降落傘懸空的 "地雷"。從1940年開始,克虜伯公司以D-Geschoss的名義進行開發(fā),但這個想法被證明是不切實際的,而且對于當時的技術來說過于復雜,因此該計劃在1943年底被放棄。

撞擊引信 23/28型

撞擊式引信,可選擇0.1秒延遲。

撞擊引信 38型

撞擊式引信。

撞擊引信 38 St型

與Aufschlagzünder 38型相同,但是采用鋼材質。

時間引信 S/30型

發(fā)條時間引信,最長可延時30秒,制造商:Thiel。

時間引信 S/30 Fgl型

發(fā)條時間引信,最長可延時30秒,采用離心式解除安全鎖定。制造商 Junghaus。

雙引信

發(fā)條式時間引信,有60、90或160秒的固定延時。用來產生在地面上空爆,用于遠程野戰(zhàn)炮兵。

Brennzünder 8.8cm Pzgr型

撞擊式底座引信,帶有可變煙火劑延遲元件,可使炸藥在目標內引爆。

Brennzünder 5127型

撞擊式底座引信,帶有可變煙火劑延遲元件,可使炸藥在目標內引爆。

Brennzünder 5103型

撞擊式底座引信,帶有可變煙火劑延遲元件,可使炸藥在目標內引爆。

Brennzünder 5103/1型

撞擊式底座引信,帶有可變煙火劑延遲元件,可使炸藥在目標內引爆。

惰性訓練彈和演習彈幾乎是為上述每一種類型的炮彈生產的,還有用于禮炮和訓練的空包彈。作戰(zhàn)用炮彈在交付和儲存時,有的單獨裝在管狀鋼桶里,有的裝在帶鋼蓋的木頭和柳條箱里,每個箱子里有三枚炮彈。
下表概述了可能與8.8厘米FlaK 18/36/37型炮彈有關的引信系列。
除了88毫米FlaK系列基礎彈之外,其他口徑的88毫米炮彈也有特色。例如,88毫米高爆彈被開發(fā)為10.5厘米FlaK 38和39防空炮的次口徑炮彈,88毫米次口徑炮彈在發(fā)射時被裝在彈托中--一旦次口徑炮彈離開炮口,彈托就會脫落。88毫米高射炮的另一個可能的用戶是野戰(zhàn)炮,即10.5厘米LeFH 18/40輕型野戰(zhàn)榴彈炮,在這種方式下,稍加修改的炮彈被稱為8.8厘米Sprenggranate 42 TS型。在所有的情況下,想法是增加通常的炮口初速,以提高射程和彈道性能,但除了10.5cm leFH 18/40的有限的戰(zhàn)場使用外,這個想法似乎并沒有超過戰(zhàn)場試驗階段。
在8.8厘米FlaK 18/36/37型炮彈中進行了許多次口徑炮彈實驗。最常見的次口徑直徑為70毫米(也有一個72毫米的次炮彈項目),主要分為兩類,即彈托拋棄式和法蘭式(或稱裙邊式)。這些次口徑炮彈與各種膛線類型和旋轉速度一起進行了許多實驗,幾乎所有的實驗都是針對彈道研究的,而不是試圖生產直接用于服役的批量生產型。每枚次口徑炮彈的重量約為4.4公斤,由此產生的炮口初速約為1,085米/秒(拋棄式彈托)或1,195米/秒(裙邊式彈托)。
實驗還包括對許多引信的研究,因為德國軍械部門一直在尋找方法來降低成本,提高該領域的效率和可靠性。因此,各種先進技術(對當時來說)的引信都被開發(fā)出來,從初級的電子和聲學引信到光電引信,這些引信都是為了對付探照燈照射的飛機目標。后者的開發(fā)很快就被終止了,而近炸引信項目沒有一個接近成果。

牽引車

8.8厘米FlaK系列的標準牽引車是mittlerer Zugkraftwagen 8t(Sd Kfz 7),Sd Kfz全稱是Sonder Kraftfahrzeug,即特殊用途機動車的意思。它是一種半履帶式車輛,專門設計為炮兵牽引車,只在前面的轉向軸上裝有傳統的輪胎。該車由邁巴赫140馬力汽油發(fā)動機驅動,最初是克勞斯-瑪菲公司的設計,于1938年首次生產,并一直生產到1945年,更多的數量來自博格沃德和索雷爾工廠。

一隊8.8厘米FlaK 18炮在Sd Kfz 7半履帶車后面牽引,似乎是戰(zhàn)前的演習。

Sd Kfz 7的半履帶式使該車具有良好的越野機動性,而在堅實的地面上,它的速度可以達到50公里/小時??蛰d重量為7950公斤,不過有些車輛由于增加了裝甲,特別是駕駛室周圍的裝甲而導致重量超過了這個數字。每輛車都有多達12個座位,加上有限的彈藥和個人裝備的儲存空間。

繳獲的8.8厘米FlaK 18在Sonderanh?nger 201上的標準情報鏡頭,加上破損的Sd Kfz 7半履帶車。

一輛早期生產的Sd Kfz 7牽引安裝在Sonderanh?nger 201上的8.8cm FlaK 18炮。

雖然Sd Kfz 7可能是8.8厘米FlaK系列的一個很好的牽引車,但它是一輛機械結構復雜的車輛,而且價格昂貴--每輛車的標價是36,000馬幣。8.8厘米口徑的FlaK火炮并不是它們唯一的牽引物,因為它們也被用來牽引口徑為150毫米的中型野戰(zhàn)炮,在戰(zhàn)爭后期,有些被用作2厘米和3.7厘米的輕型FlaK火炮的機動射擊平臺。

北非

1941年5月26日,時任德國非洲軍團(DAK)中將的隆美爾在其日記中寫道

在修筑哈法亞和208高地的陣地時,我們表現出了極大的技巧,為反坦克任務建造了88毫米炮的炮臺,因此,在炮管水平的情況下,幾乎露不出地面。我對這種安排的有效性抱有很大希望。
隆美爾的希望得到了充分的實現。
隆美爾于1941年3月抵達北非,奉命組織和部署一支實際上是德國遠征軍的部隊,以支援表現不佳的意大利部隊,這些部隊當時已被駐扎在埃及的英國和英聯邦部隊趕出利比亞。德軍主要由一支雜牌軍組成,即先前駐扎在意大利的第5輕騎兵師和第15裝甲師。德國空軍中隊為該部隊提供了空中支援??偟膩碚f,DAK的兵力不多,盡管他們可以調用意大利陸軍部隊來增加他們的人數,但即便如此,DAK在人員、坦克和火炮力量方面都比他們的英國和英聯邦對手要多得多。

從散落在陣地周圍的空彈殼的數量來看,這個挖得很好的8.8厘米FlaK 18在被英軍占領之前造成了英軍相當大的損失。

然而,英國方面并非一切順利。盡管他們在利比亞對意大利人取得了成功,但許多部隊隨后被轉移到希臘和克里特島,這種轉移對留在北非的部隊的實力和裝備水平產生了重大影響。指揮層也有一種普遍的自滿情緒,因為許多英國高級軍官都被訓練成按照常規(guī)路線打一場常規(guī)戰(zhàn)爭。因此,德國人在的黎波里的到來,特別是隆美爾的到來,沒有給他們帶來什么疑慮,因為預計DAK將需要時間來組織和準備未來的戰(zhàn)役。因此有時間來計劃他們將做什么。
這是個輕率的假設。隆美爾幾乎是一來就把他所有可用的部隊都趕到了戰(zhàn)場上(第15裝甲師還沒有到達非洲),突破了與昔蘭尼加的邊界,因此早在1941年4月就占領了重要的城鎮(zhèn)索倫。這種快速推進使英軍完全失去了平衡,盡管實力懸殊,通過快速的機動,深入到英軍的南翼,隆美爾能夠保持進攻的勢頭,試圖進一步推進并 "反彈 "重要的供應基地和托布魯克港口。然而,事實證明,托布魯克的防守太強,隆美爾的大膽嘗試無法成功,所以他退回到他在索倫和哈法亞山口的防御陣地。到那時,DAK的補給情況已經很危急了,燃料和彈藥的供應已經降到了危險的地步,而且處于一條漫長而脆弱的補給線的末端。現在是鞏固陣地的時候了。

這門88炮在被拋棄后,接受了這些英軍的檢查。它的炮盾上顯示,除了通常的坦克或飛機的戰(zhàn)果之外,它還摧毀了兩艘船只。這門炮可能是通過通常的程序自毀的,即在以通常的方式發(fā)射另一發(fā)高爆彈之前,將無引信的高爆彈倒著裝入炮膛。

盡管這張照片的質量很差,但它清楚地描述了在開闊的北非地形上讓8.8厘米FlaK 18進入或退出作戰(zhàn)行動的緊迫性。

在這一時期,即1941年5月中旬,隆美爾日記中提到的88炮的定位(見上文)開始了。英國指揮官們卻有其他想法。他們很清楚DAK的困難供應狀況,因為他們可以進入Ultra解密網絡,到1941年,該網絡能夠近乎實時地監(jiān)聽德國的無線電通訊。因此,在5月中旬,他們向德軍陣地發(fā)起了進攻,試圖在第15裝甲師的全部兵力到達戰(zhàn)場之前利用德軍陣地的弱點(Ultra已經向英國人表明它即將到來)。盡管雙方都有一些激烈的戰(zhàn)斗和傷亡,但由于德軍的反擊行動比預期的更強大,英軍的行動變成了武力偵察而已。英軍回到了他們的起跑線。
英國的主要反應是 "戰(zhàn)斧 "行動。利用一個運載著近300輛馬蒂爾達和十字軍坦克的補給船隊抵達埃及的機會,英國人決定發(fā)動一次重大攻勢,目的是奪回昔蘭尼加并最終向的黎波里推進。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但實施起來卻不太講究。1941年6月15日上午,"斧頭行動 "開始了,英國和英聯邦部隊只是向索倫和哈法亞山口的德軍預備陣地前進。
隨后的戰(zhàn)斗的一個典型例子是第11印度旅在12輛馬蒂爾達(Matilda)坦克的支持下在哈法亞(Halfaya)的進攻(當時馬蒂爾達II這個詞已經被放棄了,因為所有的馬蒂爾達I在1940年6月就被留在了法國)。英國坦克撞上了13門預設陣地的88炮,這些炮彈迅速殲滅了開始作戰(zhàn)行動的12輛馬蒂爾達坦克中的11輛。毫不奇怪,進攻的步兵立即停滯不前。
馬蒂爾德坦克幾乎無法進行反擊。他們的2磅炮缺乏高爆彈,只能發(fā)射實心穿甲彈,即使他們能夠推進到主炮的有效射程內(很少能做到),也不能對預設陣地中的88炮造成什么傷害。事實證明,哈法亞山口陣地是后來被稱為索倫之戰(zhàn)的關鍵點之一。如果英國人能夠按計劃占領德國人的陣地,索倫幾乎不可避免地會淪陷,那么德國和意大利在北非的陣地就會非常不同。果不其然,88炮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開始 "戰(zhàn)斧 "行動的英國坦克總數從未被最終確定,但可能在170到250輛之間。德軍的坦克總數為196輛,其中并不都是有用的坦克,其中近100輛是意大利的。在戰(zhàn)斗的第一天結束時,英國坦克總數的一半以上已經失去了戰(zhàn)斗力,其中許多是那些精心布置的88炮戰(zhàn)果。后來的分析表明,每發(fā)射20發(fā)88毫米炮彈就有一輛英國坦克被擊毀。其他英國人的傷亡是由更常規(guī)的反坦克炮、反坦克地雷和機械故障造成的,尤其是不可靠的 "十字軍"坦克。為了增加戰(zhàn)斗力,在第一天的晚上,第15裝甲師已經開始從北方抵達。
6月16日,第5輕裝師開始發(fā)揮他們的作用,從西部向哈法亞山口掃蕩,以切斷英軍通往索倫的補給線并孤立在那里作戰(zhàn)的英軍。這一天,以及接下來的日子,變成了一系列的坦克和步兵戰(zhàn)斗,雙方都損失了大量的坦克和人員。17日,英國人決定,由于他們的彈藥和燃料已經不足,而且已經損失了超過90輛坦克(他們早期的一些傷亡人員已經被找回),他們將不得不撤退--隆美爾的DAK無法阻止他們這樣做,因為他們的部隊已經筋疲力盡,再次嚴重缺乏作戰(zhàn)物資。德軍被留在了戰(zhàn)場上,因此能夠恢復和修復他們的許多坦克,為下一階段向托布魯克推進做好準備。
1941年6月,通往埃及的道路對DAK來說是開放的,但北非戰(zhàn)役仍有兩年時間要進行。88炮繼續(xù)發(fā)揮著它們寶貴的作用。在更多的場合,預設陣地中的88炮能夠通過謹慎的戰(zhàn)場策略來阻止英國坦克的移動,將它們引向布置好的火炮。有幾種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其中一個比較常見的方法是暴露一小部分德國坦克,這些坦克在英國人前進時撤退,引誘英國裝甲部隊進入88炮可以造成最嚴重的影響的位置。英國坦克兵花了一些時間才對這種詭計產生警惕,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仍然受舊的騎兵精神的影響,把騎兵沖鋒放在他們戰(zhàn)術理論的最高點。對他們來說,不幸的是,這種直接的戰(zhàn)術在面對德國88炮的遠程攻擊時沒有什么價值。
Sd Kfz 7半履帶車輛總是供不應求,因此許多其他車輛,包括輪式和半履帶式,經常被用來作為替代品。一個典型的替代品是亨舍爾33型D1型6×4輪中型卡車。由于這種類型的車輛在拖曳如此重的火炮時動力不足,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在堅固的路面上進行拖曳任務。因此,半履帶車輛一直是首選。

生產數量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1939年9月開始時,德國空軍在戰(zhàn)場上擁有大約2600門88毫米火炮。1938年,一個雄心勃勃的生產計劃被制定出來。直到1938年,生產總量一直穩(wěn)定在每個月20門。從1939年開始,這個總數將增加到每月155門,計劃到1942年底將有8,200門火炮投入使用。戰(zhàn)爭的開始打亂了這些計劃。
8.8cm FlaK 18/36/37的實際生產數字已經被證明很難確定,原因有幾個。其中一個原因是它們往往是零散的。一些總數僅指交付給德國空軍的數量,而另一些僅指交付給陸軍(Heer)的數量。有些總數不僅包括為德國國防軍生產的,還包括用于出口銷售或 "軍事援助 "的,而另一些則包括8.8cm FlaK 41的總數。下表列出的不是生產量,而是在役總數,即使如此,它們也只是在1942年9月至1945年2月之間。在1945年2月之后,德意志帝國剩下的內部事務處于這樣一種狀態(tài),以至于幾乎不可能以任何程度的準確性來編制庫存總量。

如果不能輕易確定FlaK 18/36/37的生產總量,那么FlaK 18/36/37的制造商還是可以確定的。最初的生產是由位于埃森的克虜伯公司承擔的,但很快就分散到其他工廠。隨著時間的推移,8.8厘米FlaK 18/36/37系列的生產涉及到德國國防制造業(yè)的一個重要部門,必須強調的是,下面的清單只包括主要的制造商。

A-O-Hering, Neustadt

Gebruder B?hler & Co. AG, Kapfenberg-Deuchendorf/Steiermark

JM Voith,海德海姆/布倫茨

F Werleim & Co., Wien

斯柯達公司,比爾森和杜布尼卡

施魏因托克洛維茨的Keuwerk Eintrachthütte公司

弗里德-克虜伯格魯森工廠,馬格登堡-布考

Masch-Fabr Augsburg-Nürnberg (MAN) AG, Augsburg

馬施-法布公司,柏林-埃爾富特

安德里茨馬士基公司,格拉茨-安德里茨

Ost Masch GmbH, Sosnowitz

上述每個公司都雇用了無數的分包商,而其他公司只負責最后的組裝。對于火炮生產中最需要時間、照顧和資源的子部件之一,即RA 9多段式炮管,也可以說是如此。這個關鍵項目的制造商名單包括如下:

艾爾福特的Berlin-Erf Masch-Fabr AG公司

JM福伊特,海德海姆/布倫茨

Masch-Fabr Augsburg-Nürnberg (MAN) AG, Augsburg

斯柯達公司,比爾森和杜布尼卡

Masch-Fabr Andritz AG, Graz-Andritz

Gebruder B?hler & Co. AG, Kapfenberg-Deuchendorf/Steiermark

Ost Masch GmbH, Sosnowitz

炮架的變化

早在1939年,一部分FlaK 18/36/37火炮在交付時沒有配備機動式野戰(zhàn)炮架。由于這些火炮是用于永久安裝在準備好的和受保護的靜態(tài)炮臺上,因此不需要移動炮車或十字形射擊平臺,但為了將這些 "靜態(tài) "火炮運送到需要它們的地方,開發(fā)了一種特殊的拖車,即Sonderanh?nger 205型。一旦它們就位,火炮的底座就會用螺栓固定或以其他方式固定在混凝土床上。這類火炮的名稱中帶有/2的后綴,成為8.8厘米FlaK 18/2,36/2或37/2。到1943年底,由于對生產設施的需求,更不用說原材料資源的減少,所有FlaK 18/36/37的生產中,有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被用于生產/2型車載炮。到1944年底,許多固定的炮臺被前進中的盟軍繳獲,結果是失去了他們寶貴的預設在陣地上的88炮,因為沒有簡單的方法來移除和運輸它們。1945年1月初,為了給固定式/2炮提供某種程度的戰(zhàn)術機動性,訂購了4,000個機動式十字形炮架。其目的是讓這些 "應急 "車架能夠容納除88系列以外的各種固定式FlaK火炮,但是在下達訂單時,已經沒有希望制造出這么多炮架,更不用說交付了。
Sonderanh?nger 201型和202型被用來運輸一些控制88毫米炮的火控設備,有時是以稍微修改的形式。其中一個項目是指揮裝置Kommandoger?t 36型或40型,而同樣的炮架平臺也可以用來運載大型探照燈或雷達天線,例如通常與88毫米防空炮臺相關的Funkmessger?t (FlaK) 39T Würzburg D (Dora) 目標獲取和測距雷達。經過適當的擴大,十字形炮架平臺的配置也被用來安裝10.5厘米的FlaK 38型和39型。后面將討論的8.8厘米FlaK 41型也采用了Sonderanh?nger 202型特殊拖車。
幾乎在FlaK 18于1933年投入生產的同時,就開始考慮開發(fā)一種可以從中央火力控制位置進行操作的遙控型火炮,其目的是使所有的炮管瞄準動作、引信設置和(最終)彈藥處理都能以更高的速度和更高的精度進行,而不是由炮手來完成??颂敳?、萊茵金屬公司和西門子公司聯合開發(fā)了代號為FlaK J的8.8厘米火炮。西門子公司開發(fā)了兩個類似的電液控制系統原型,只是在細節(jié)上有所不同,從1935年開始,克虜伯公司和萊茵金屬公司都進行了一系列平行試驗,每次都是利用安裝在FlaK 18上的其中一個系統。兩個測試的系統都可以斷開,以便在必要時手動進行鋪設。
FlaK J試驗的結果是,雖然獲得的許多經驗和技術知識導致了后來在88毫米火炮故事之外的其他遙控應用。人們發(fā)現,主要是由于當時的技術原因,在現場條件下無法持續(xù)和準確地實現遠程瞄準,而且故障過于頻繁,難以令人滿意。此外,所涉及的結構不能承受長期的振動和壓力。到1935年底,FlaK J項目已經成為一項學術設計研究,因此就88系列而言,它被終止了。
在 "更多的FlaK 41 "一節(jié)中介紹了另一個未被接受服役的項目,即8.8厘米FlaK 37/41,。
FlaK36炮車也被選為1944年期間由比爾森的斯柯達公司設計和制造的防空非制導火箭炮的載體。安裝在基座上的是16個發(fā)射架,每個發(fā)射架發(fā)射一枚105毫米的固體燃料火箭,重量為19公斤。由于幾乎所有的零部件都是由角鐵制成的,所以發(fā)射裝置的建造很簡單,而且相對便宜。發(fā)射層被封閉在一個安裝在發(fā)射器右側的金屬艙內,類似的發(fā)射器正在開發(fā)中,用于船舶和裝甲車的安裝。該計劃似乎被賦予了較低的優(yōu)先級,而且在戰(zhàn)爭中出現得太晚,對戰(zhàn)事沒有任何影響。只生產了幾門。簡要的細節(jié)如下:

火箭彈口徑

105mm

火箭彈重量

19kg

發(fā)射軌長度

3.5m

俯仰角

-3° to +85°

水平角

360°

發(fā)射時總重約

7,000kg

間瞄火力控制

按預測器

直瞄火力控制

光學瞄準鏡

FlaK36的炮架也被改裝成Enzian(龍膽)地對空導彈的發(fā)射裝置。在這個任務中,彈體的改變僅僅是省去了火控和引信設置設備,并且用兩根6.8米長的角鐵發(fā)射架取代了炮管。這種亞音速導彈基于梅塞施密特Me 162 慧星'Komet'火箭動力截擊機的后掠翼空氣動力學設計,由液體燃料火箭發(fā)動機提供動力,用于對付大型日間轟炸機編隊,最大有效射程可達16155米。
1944年初,梅塞施密特公司的維爾斯特博士設計了這種廉價且易于生產的 "龍膽",它主要由層壓木材制成。它通過地面操縱桿控制器的視線無線電連接來引導目標編隊,然后在導彈頭部的紅外線光電管的控制下,對目標進行最終引導。一些型號打算配備半主動雷達或聲學制導系統。

斯科達公司在1944年開發(fā)的10.5厘米火箭發(fā)射器,安裝在8.8厘米的FlaK炮架上。

有五個擬議的型號,其中只有四個被實際建造(第五個將是一個2馬赫的超音速型號),但在測試的三十八枚導彈中,只有幾枚接近于設計規(guī)格。因此,"Enzian "項目在1945年1月被終止。導彈翼展為4米,彈體長度為3.75米;彈體直徑為800毫米。導彈重量,包括四個固體燃料起飛助推火箭,大約為1800公斤,其中大約300公斤是高爆彈頭,將通過紅外線近距離引信引爆。計劃的最大速度為1000公里/小時。最大射程(也是計劃中的)為24,500米,射高2,500米。

一枚裝填在8.8厘米FlaK36型炮架上的Enzian(龍膽)防空導彈。

坦克殺手:8.8cm KwK 36

8.8厘米Kampfwagen Kanone 36 (L/56倍口徑),或8.8厘米KwK 36,這種坦克炮的起源被籠罩在傳說之中。這個故事通常是這樣的:希特勒在目睹了8.8厘米FlaK 18的早期演示后,堅持認為該炮應該安裝在重型坦克底盤上,并且該項目由此開始進行。故事是這樣說的--事實可能更加平淡無奇。正如其名稱所暗示的那樣,KwK36,一個克虜伯公司的設計,早在1936年就被認為是一種可能的坦克炮,而虎I坦克直到1941年才被設計。KwK36的最初生產也是在1941年底開始的。另一個傳說是,坦克炮只是高射炮的改型,但事實上這兩種炮的設計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可以被視為獨立的發(fā)展。事實上,8.8厘米KwK 36與較小口徑的坦克炮,如5厘米KwK 39或長管7.5厘米KwK 40,比8.8厘米FlaK 18/36/37炮有更多的按比例設計特征。
8.8厘米坦克炮和高射炮的內部和外部彈道可能是相同的,但是坦克炮有一個包含在薄外套中的一體式炮管。與其他大多數德國坦克炮一樣,底火是電擊式的,而不是打擊式的,后座有一個垂直的炮閂,而不是高射炮的水平炮閂。其他的區(qū)別是KwK36有一個不同的后坐裝置和一個雙擋板炮口制退器,以減少對載車及其炮架的射擊壓力,而射擊扳機是在炮手的升降手輪上,而不是在后座上。兩個復進機在炮管兩側各布置一個,后坐力緩沖器在右側,換氣裝置在左側。
唯一裝備8.8厘米KwK 36的坦克是亨舍爾Sd Kfz 181 Kpfw 虎式坦克E型,最終被稱為虎式I型,以區(qū)別于后來的虎式II型。這種強大的坦克在作戰(zhàn)時重達57噸,它的發(fā)展歷史已經有了許多公開的描述,這里就不重復了。在這里僅限于介紹它作為虎I的主要武器,8.8厘米KwK36被安裝在一個炮塔上,可以進行360度的旋轉,在一個完全傳統的炮架上可以進行-4°到+11°的仰角。炮塔的轉動可以通過手動或動力控制,但由于裝甲良好的炮塔重量很大(前部120毫米厚),控制裝置必須是低齒輪比的,因此旋轉速度很慢,甚至是笨重的,這個因素挽救了許多盟軍坦克兵的生命。使用液壓驅動的控制裝置(由主發(fā)動機的動力裝置驅動),需要60秒才能將炮塔旋轉360°。當動力驅動被切斷時,水平旋轉手輪要轉720圈才能將炮塔旋轉360°。炮手右側的另一個手輪控制炮管的俯仰,炮管的前部重量由安裝在炮塔左側的圓柱體內的一個大型螺旋彈簧來補償。在遠距離的機動中,例如通過鐵路,炮口制退器(帶鎖環(huán)的重量為56.2公斤)經常被卸下并存放在炮塔內--沒有炮管夾具。

Bovington坦克博物館的一角仍然展示了一輛8.8厘米長炮管的KwK 36坦克炮的體積和長度,其運載工具'虎 I’ 式坦克的體積也是如此。

直接瞄準射擊是使用TurmZielFernrohr(炮塔瞄準鏡,通??s寫為TZF)9、9b或9c型,一種放大倍數為2.5倍的雙目瞄準鏡。另外還提供了一個炮塔位置指示盤,坦克車長可以利用安裝在他的指揮塔上的立體望遠鏡和安裝在炮塔頂部的光學測距儀。在間接射擊的情況下(不常發(fā)生),炮手有一個輔助的測距儀來檢查仰角。其他火力控制設備包括安裝在車長前部潛望鏡內的瞄準器。該炮的準確性,加上其平坦的彈道和穩(wěn)定的射擊平臺,在超過1000米的距離上首發(fā)命中幾乎是司空見慣的。與KwK36同軸安裝在同一個炮臺上的是一挺7.92毫米的MG34機槍,由主炮手操作。
8.8厘米KwK 36發(fā)射的炮彈與上面描述的FlaK 18/36/37系列的炮彈完全相同,但是用C/22電子底火代替了通常的C/12打擊式底火,由12伏的車載電池提供能量。因此,用于坦克炮的炮彈在彈殼上的標記上加上了 "KwK 36";例如,8.8cm Panzergranate Patrone 39 KwK 36。這種彈藥的使用規(guī)??梢詮南旅娴纳a總量表中得到說明。

一輛"虎 "式坦克的標準攜彈量為92發(fā)炮彈,水平放置在炮塔周圍和下面,包括駕駛員旁邊,不過車組乘員們經常攜帶額外的炮彈放置在任何可以找到的空間。大部分(大約三分之二)攜帶的炮彈通常是穿甲彈,包括一小部分珍貴的鎢芯Pzgr Patr 40 AP40炮彈的儲備,以備不時之需?;指揮坦克(Panzerbefehleswagen)的彈藥儲存量被限制在66發(fā),因為額外攜帶的無線電設備對炮塔空間造成了限制。
8.8厘米KwK36火炮的生產數量沒有被記錄下來,但是我們知道 "虎 "式坦克一共生產了1354輛。1942年生產了84門,1943年生產了647門,1944年生產了623門,也就是虎式I型停止生產的那一年。8.8厘米KwK 36炮的炮管壽命為6000發(fā),所以我們必須假設完成的坦克和他們的火炮的總數是緊密相連的。火炮的最后組裝是由馬格德堡-布考的R-沃爾夫公司完成的,完成后的火炮被運往亨舍爾和韋格曼的虎I生產中心。一輛8.8厘米KwK 36的核算成本為18,000帝國馬克。


這張虎I型坦克和8.8厘米KwK36型坦克的正面照清楚地展示了坦克和火炮組合的力量。

虎 I 式坦克和8.8厘米KwK36的組合是如此的先進,以至于當它第一次出現時,虎 I 是任何戰(zhàn)場上最強大的裝甲車輛。該炮的威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可以在遠超盟軍可以反擊的距離內擊潰幾乎所有的盟軍坦克,而精確度又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它常常可以實現一擊必殺的性能。但也有缺點,主要集中在虎I的體積和重量上。這些缺點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機動性受到影響,尤其是該車的動力有些不足(由700馬力的邁巴赫V-12發(fā)動機組成),并且燃料消耗速度驚人。戰(zhàn)術行程最多只能在崎嶇的地形上行駛110公里,而任何遠距離的機動都必須通過鐵路進行(但是需要拆除外負重輪,并且安裝特殊的窄履帶,使虎I坦克能夠符合鐵路貨車的寬度限制)。一旦投入戰(zhàn)斗,"虎 "式坦克就會變得緩慢、笨重,以至于它遲緩的炮塔轉動和無法加速會使它變得脆弱,特別是在近距離作戰(zhàn)時,但8.8厘米的KwK 36炮可以提供致命和準確的射擊,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盟軍能夠制定戰(zhàn)術來克服虎I的火力和重型裝甲的保護,通過采用包抄戰(zhàn)術,使他們能夠前進到一個距離或位置,能夠有效地對付虎I坦克相對較薄的側裝甲。

8.8CM KWK 36技術參數


炮重

1,310kg

炮管長度(含炮口制退器)

4,928mm (L/56)

炮管長度(不含炮口制退器)

4,691mm (L53.3)

膛線長度

4,092mm

炮膛長度

599mm

總長度

5,318mm

炮膛容量

3,650毫升

炮口制退器長度

384mm

膛線數量

32

膛線

右旋, 漸速, 纏度從1:45到1:30

膛線深度

1.5mm

膛線寬度

5mm

水平旋轉角度(炮塔)

360°

俯仰角度

-4° 到 +11°

炮口初速


Sprgr Patr

800m/s

Pzgr Patr 39

773m/s

Pzgr Patr 40

930m/s

Gr Patr 39 Hl

600m/s

最大可能射程

10,500m

炮管壽命

大約6,000發(fā)

裝甲穿透力

88炮和防空型的名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們驚人的反裝甲能力。許多射程和裝甲穿透表已經被編制出來,其中許多是基于數學計算和理想的測試條件數據。在實踐中,炮彈的穿甲性能可能會由于各種因素而發(fā)生很大的波動,這些因素可能從當地的天氣條件到對目標裝甲的實際角度而變化。因此,必須謹慎對待以下數字,并將其作為一個指導。
從1944年的軍械手冊中摘取的有關8.8厘米KwK 36的德軍數據概要是簡單和非?;镜?。它們如下。

大部分的坦克炮反裝甲射擊都是使用8.8厘米Pzgr Patr 39,因為正如其他地方提到的,8.8厘米Pzgr Patr 40 AP40鎢合金彈必須被保留下來,只有在最絕望的情況下才會發(fā)射,而空心裝藥Gr 39 Hl很少發(fā)揮其全部預期性能,在更遠的距離上精度往往會下降。

下表是8.8厘米FlaK 18/36/37炮對垂直裝甲發(fā)射的穿甲彈。

當同樣的炮彈射向與垂直方向成30°的裝甲時,結果也是來自德國的資料,如下所示。

相比之下,1944年2月的一份盟軍情報報告(與8.8厘米Pzgr 39相關)列出了以下針對垂直和小角度傾斜裝甲的穿甲性能:

后一個表格強調了從字面上解釋裝甲穿透力的數據,因為必須強調的是,該表是以英制碼而不是公制米來表示的,所以在這個表格和其他表格之間進行直接比較就會出現問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擎天重劍:二戰(zhàn)德國Flak 40型128毫米重型高射炮小史
小專題:德國Flak40 128mm重型高射炮簡介
二戰(zhàn)中,德國88炮威名遠播堪稱傳奇,它又有什么缺點呢?
德國88毫米防空炮發(fā)展史,從Flak18到Flak41,逐漸蛻變的防空利器
二戰(zhàn)盟軍為什么痛恨德軍88毫米高炮?
二戰(zhàn)德國火炮之88mm Flak18型高射炮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