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凍癥又稱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是一種進行性神經系統(tǒng)疾病,它選擇性侵犯腦與脊髓的上、下運動神經元的神經系統(tǒng)變性疾病,具有不可逆、致死性的特征,可導致進行性肌肉萎縮和癱瘓,最后死于吞咽困難和呼吸衰竭。
漸凍癥在1869年由JeanMartinCharcot首次確診。屬于世界罕見病,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為與艾滋病、癌癥、白血病、類風濕等并列的五大絕癥之一。
在我國大約有20萬漸凍人患者,實際上可能更多。ALS有家族性和散發(fā)性兩種類型,散發(fā)性以男性多見,男女之比約為1.5∶1~2∶1。中年后起病,多數(shù)患者為50~70歲,平均發(fā)病年齡為55歲。發(fā)病也有報告20~30歲發(fā)病約占5%。家族性ALS占5%~10%,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男女發(fā)病率相等發(fā)病年齡較早,平均為49歲。漸凍人發(fā)病率在我國為十萬分之四,多發(fā)生在40歲以后。
ALS的當前療法
漸凍癥具有復雜的病理學特性,在現(xiàn)階段醫(yī)學研究過程中,科學家還未能研發(fā)出有效且精準的漸凍癥藥物,單一藥物或靶向策略效果不佳,對患者的疾病進程和存活影響不明顯。
自1996年美國FDA批準利魯唑用于ALS的治療以來,20多年超過50種藥物被研究開發(fā),但均無進展,其神經功能的恢復依然是個未知數(shù)。因此探尋其它有效治療方法尤為重要。
近年來有很多研究證實了干細胞在ALS上取得較好療效。Mazzini等人對干細胞移植ALS進行了一系列的臨床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干細胞移植安全可行。
在“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網站上,查詢到有一項“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聯(lián)合神經干細胞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的療效評估和安全性研究”申請1、2期臨床試驗,這是一項干預性研究。
干細胞移植干預ALS的五種機制
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間充質干細胞療法的主要目標是細胞替代和神經保護。
1、細胞替換:將新功能性運動神經元替代退化運動神經元,并保護和支持運動神經元,恢復神經功能。
2、營養(yǎng)因子遞送:分泌正常神經元與多種細胞因子,改善黑質紋狀體系統(tǒng),促進受損部位組織修復。
3、免疫調節(jié):通過減少B細胞產生抗體,減少或抑制DC和T細胞活化,抑制NK分泌細胞因子調節(jié)免疫細胞功能,減少炎癥反應。
4、歸巢性:提供存活并歸巢到損傷區(qū)域細胞源,分化為預期細胞類型,改善腦內微環(huán)境,重建神經功能區(qū)和傳導通路 。
5、外泌體分泌:干細胞具高分泌外泌體能力,外泌體具有抗神經炎癥的能力,及功能性修復和神經血管重建能力。
臨床研究
方 法:研究者共入選ALS患者9例,年齡32~65歲,男6例,女3例,平均(53.1±11.7)歲。病史8個月~3年,平均1.79年。將干細胞通過蛛網膜下腔植入患者體內,術后平臥3 d。所有患者均在移植前和移植后第1、 3、6個月進行Norris肌萎縮側索硬化量表評分、功能獨立性評定量表(FIM)、Barthel指數(shù)評定。
結 果:9例患者移植后均出現(xiàn)肌肉束顫減輕(24 h內),1周內最為明顯;1個月內主動運動功能逐漸出現(xiàn)改善,呼吸動度、咀嚼恢復較為明顯;2例患者移植后第3個月時自覺癥狀改善最為明顯。移植后第1個月功能量表均體現(xiàn)出明顯好轉,評分變化差異明顯。第3,6個月的評分,僅Norris量表體現(xiàn)出有效性。移植前和移植后第1,3,6個月Norris、FIM、Bathel評分變化,見表1。
移植后肌電圖呈現(xiàn)改變,復合肌肉動作電位波幅好轉,F(xiàn)波引出率增加,主要是第3個月以后改善明顯,移植前與移植后6個月比較復合肌肉動作電位波幅改善最為顯著,F(xiàn)波出波率表現(xiàn)類似,見表2。
干細胞移植過程中,有3例出現(xiàn)骨痛(胸骨、骶尾骨),1例出現(xiàn)發(fā)熱(低熱,< 38 ℃),5例無明顯不良反應,未見不能耐受者。移植后,4例出現(xiàn)一過性發(fā)熱(體溫37.4~38 ℃),持續(xù)24~36 h,未接受特殊處理,自行恢復。
總 結:經干細胞移植后,患者運動功能逐漸改善,呼吸動度、咀嚼恢復明顯,Norris、FIM、Bathel評分變化明顯。說明干細胞是一種潛在治療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漸凍人的生存時間,改善了漸凍人的神經功能,遏制運動神經元的進行性損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