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們有多久沒有認真面對和討論“愛情”了?不知從何時開始,“愛情”不知不覺成了一個難以定性、卻又彼此心照不宣的詞匯。
明星感情破裂后的頭條新聞,曾經(jīng)帶來過極大倫理沖擊,如今無論底線如何下探,吃瓜群眾竟越發(fā)淡定了。普通人感情中的理性計算,過去常常要粉飾包裹和含蓄表達,如今無論怎樣明碼標價,竟也都習以為常了。在一條26歲女性因與多名男性發(fā)生關系而被判流氓罪死刑的短視頻評論中,很多人說這等重典若放在今天,怕是至少會判掉一半人。
人性之復雜常常經(jīng)不起推敲,人類的感情天然地與人性交織伴隨。
那么,愛情還是高尚而寶貴的嗎?
今天,我們跟隨毛姆,再來談談這一既熟悉又陌生的命題。
提起毛姆,我們不會陌生。在《月亮和六便士》中,特里克蘭德放棄六便士,而為月亮不醒不寐,用盡一生的長度尋找藝術的永恒,曾感動了很多在現(xiàn)實中踽踽獨行的人。
他的另一部作品,用細膩的筆觸洞察了人與人感情的幽微和隱晦。不得不承認,他對飲食男女之間情感的探秘深刻且精到。
《面紗》的內(nèi)容概括起來很簡單:一個背叛丈夫、有了婚外情的女人凱蒂,意外在丈夫的蓄意報復中獲得了自我救贖。
電影《面紗》劇照
1、扯下面紗,我們的愛情不堪一擊
丈夫沃爾特發(fā)現(xiàn)妻子和有夫之婦湯森有了婚外情,他首先想到的是報復,他決定要把妻子帶到瘟疫之地讓其飽受瘟疫之苦,被迫死掉。
對此,他做了最壞的打算,他甚至自己也是來赴死的。對于出軌的妻子他撕下了溫情的面紗,變成了一副冷血無情的報復模樣,甚至到了小說故事的結(jié)尾他也不由得感嘆:“死的那是狗”。
“死的那是狗”出自英國作家奧利弗·哥德史密斯的《一只瘋狗之死的挽歌》,該作品講述了一個好心人救了一條狗,但狗出于私利咬了他。所有人都以為好心人最后會死,但最后好心人的傷口愈合了,而死去的恰恰是那條狗。
對于沃爾特死前的這句話,充滿了他對自己人生的理解,他認為“這遺言不僅是自嘲,更是憂憤的控訴”。
其實自嘲是不難看出的,但在“憂憤的控訴”之外更多應該是一份“釋然的清醒”。
在凱蒂眼中,沃爾特當初并不是理想的對象,一開始她也僅出于緊迫感而選擇沃爾特的,她對沃爾特的印象并不好:
他完全不是她喜歡的類型。他個子矮小,也不健壯,身板有點兒單薄,皮膚發(fā)黑,長著非常普通、棱角分明的五官。他的眼睛不大,目光有些呆滯,落在什么上面就死死盯住,這是一雙不太討人喜歡的眼睛。……他的表情略顯譏諷,當凱蒂對他稍有了解,便發(fā)覺跟他相處不太自在,他不具備快樂的品性。
《面紗》片段,有刪減
她答應他的求婚也只是因為近期的獲益,原因是如此草率:
這樣一來,她就不用去每周花五個基尼租下的鄉(xiāng)間房子跟父母一道度夏了。
《面紗》片段
沃爾特以為自己愛她,但實際上他一開始就沒有分清何為愛,更多時候凱蒂就像他圈養(yǎng)的一只小寵物,經(jīng)常送她小禮物,滿足他的需求愿望,把她當成“鄉(xiāng)間別墅的客人”一般寵著。
他放棄了自己的愛好努力去取悅她,用面紗遮去本就沉悶而孤僻的自己,他戴上面紗取悅凱蒂,自以為愛得深沉而忘我,實際上他如同蠟人一樣,呈現(xiàn)的是外表的熱情,內(nèi)心卻是枯槁而虛弱的。
撕去外表的面紗,沃爾特的愛是千瘡百孔的病態(tài)的愛。他沉浸在自我的方式里,包裹自己傷痕累累的枯槁的心,用熱情的方式取悅愛的對象,用華麗填充浪漫的幻想,當虛構(gòu)的幻想被妻子以“出軌”的方式擊垮,他首先是無法原諒自己的。
因為他為這虛幻的構(gòu)想犧牲了自我,到頭來不過是一聲疲倦的嘆息,他為自己惋惜,也為自己的靈魂痛惜。
最后他沒有直接正面回應凱蒂請求他原諒的話,只是說了一句“死的是那條狗。”
是的,他就是那條報復的狗,他以傷害別人的方式去折磨別人,結(jié)果卻是換了一種方式變本加厲地在折磨他自己。
最后凱蒂的傷口愈合了,他卻在無形的傷口中死去,他戴上那個完美愛情的面紗,向外看不清凱蒂,向內(nèi)看不清自己,他是死在自己設置的面紗里的,撕去面紗,他也不復蘇醒。
電影《面紗》劇照
2、我墮入你的溫柔鄉(xiāng),又從欲望沉淪中覺醒
情夫湯森有著所有女人想要的男性的魅力:
他深沉、渾厚的嗓音里帶著愛撫,那親切、明亮的藍眼睛里充滿愉悅之情,讓你覺得跟他在一起會自由自在。他身材高大,在她看來至少六英尺二英寸。體形也很漂亮,身材很好,渾身上下沒有任何多余的贅肉。他穿著考究,整個房間里數(shù)他最會打扮,衣服也很合體。
《面紗》節(jié)選
即使最后凱蒂發(fā)現(xiàn)自己被騙得一無所值,她還為他作了一次又一次辯解,她來到湄潭府做了這樣一個夢:
查理·湯森朝她走來,用雙臂摟住她,把她從轎子里抱了出來,告訴她這一切都是個錯誤,他絕不是有意那樣對待她,因為他愛她,沒有她他就活不下去。
《面紗》節(jié)選,有刪減
在外人眼中,湯森自私且狡猾,對于女人最善于逢場作戲,凱蒂也只是他豢養(yǎng)的一只小夜鶯。他用甜言蜜語圈住凱蒂,讓她暫時放棄飛離鳥籠的想法。
他戴上面紗時是謙謙君子,面紗是他的遮羞布,遮住了他內(nèi)心的淺薄與晦暗。他用面紗隱蔽自己內(nèi)心的卑劣,掩蓋自己的獸性,他對凱蒂只有動物性的欲望,談不上愛情。
暴露在面紗之外的是他多情的體貼,而腐爛在面紗之內(nèi)的是獸性的陰閉。凱蒂醉倒在他遮羞布里的溫存,把獸性誤認為是愛情。甚至到了小說末尾部分,凱蒂依然無法拒絕他的身體,又一次淪陷在那本能的欲望里:
他朝她的臉湊過來,但她扭過頭去,他又朝她的嘴唇湊過去。她不知他在說著什么,斷斷續(xù)續(xù),一句句熱切的情話。他的胳膊摟得那樣堅實,讓她覺得自己像一個走失的孩子,現(xiàn)在終于安全回了家。她輕聲呻吟著,眼睛閉起,臉已被淚水打濕。接著他找到了她的嘴唇,他的唇吻像一股上帝的火焰燃遍她的全身?!阉Я似饋?,她輕盈地待在他的懷里。他抱著她,她緊貼著他,充滿渴望和愛慕。她的頭陷在枕頭里,他緊貼上來,與她唇吻相合。
《面紗》節(jié)選,有刪減
她作為欲望本身,又一次委身于湯森的獸性里,盡管她知道他的靈魂多么骯臟與卑鄙,她更知道自己只是他“捕獲的一個獵物”而已。
德國當代女神學家溫德爾(E.Wendel)說:“身體不是私人性的表達,而是一個政治器官,是宇宙的和社會的實在之鏡像,反映著人的病相、毒害和救治過程。在身體這個位置上,人們可以審美地、社會地、政治地、生態(tài)地經(jīng)驗世界?!?/span>
凱蒂的又一次淪陷,是一次詩意的自我救贖,她曾在獸性里尋找愛情的詩意,如今她明白獸性完全出于本能,是不受精神控制的,當湯森扯下他們關系的遮羞布,暴露在她面前的肉欲的卑劣與脆弱,她再也看不到其中的美感,只看到兩個欲望的奴隸在相互墮落。
電影《面紗》劇照
曾經(jīng)以為詩意的溫柔鄉(xiāng),只不過是湖面的倒影,她愛上的是那倒影本身,還是它在湖面蕩漾搖曳的倩影,帶著朦朧不醒的模糊,只是額外多添了幾筆自幻的美感?
最后她帶著清醒離開了多蘿西的公寓,離開了象征著欲望沉淪的湯森身邊,回到了香港,自己父親的身邊,完成心里的徹底救贖。
3、世界不過是流放之地,一個人的一生便是他們樂于背負的十字架
莎士比亞說,“人生是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著喧嘩和騷動,卻找不到一點意義。”
一個人的一生說起來是夠漫長的。
在和現(xiàn)在四五十歲的中年群體閑聊時,其實聽的最多的是他們在子女人生中的自我消耗。
他們活了大半輩子,省吃儉用把孩子養(yǎng)大成人,一分滿足自己價值的意念也不敢留。他們把心力耗盡在孩子的人生里,甚至給自己買一套化妝品都能有“兒子還要留一筆錢買房娶媳婦”的長遠打算??煳迨畾q了,雖然談不上白發(fā)橫生,但臉上、心里都能清楚地看出了他們生命的枯槁、消瘦。
這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60后、70后的現(xiàn)狀:無法真正接受新時代賦予的福利,只能被迫地在下一輩的人生里耗盡自己人生的欲望,對于他們而言,人生是流放之地,沒有一處是屬于自己的,充滿著下一代的喧囂和躁動,毫無一點意義。
但在湄潭府,凱蒂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種方式。
放棄“六便士”,甘愿在痛苦與隱忍中禱告,甘愿在信仰中忍受悲憫與隔絕的修道院女院長;還有滿族女人放棄皇家身份,對沃丁頓至死不渝的愛情。她們的人生無不在流放,但甘愿背負自己內(nèi)心的十字架,忍受生命賦予她們的缺憾。
電影《面紗》劇照
在這充滿缺憾的人生中,每個人都有他的隱晦,今山事在《一杯茶垢》中談到:這世間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隱晦和皎潔。
我一直很喜歡這句話,比起將它理解為人性,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作人生,正像特蕾莎修女說得那樣:“將你所擁有的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你可能會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樣,還是要把最寶貴的東西獻給世界?!?/span>
每個人總要學會在人生的晦暗里找到皎潔的一面,世界不過是流放之地。而每個人都要樂于背負自己人生的十字架,那是隱晦與荒蕪之間屬于自己的皎潔。
愛情在這個充斥著物欲橫流的時代越發(fā)玩世不恭起來,那固然是愛情的晦暗。但晦暗不可避免,我們總要從晦暗而消極的愛情新聞里抽身出來,在晦暗中借鑒皎潔,背負生命的荊棘,創(chuàng)造人生的積極性,從而走向永生的死。
羅翔老師在《法治的細節(jié)》一書中說:霧霾蔽日,太陽依舊在云端。愿我們面對世界的負面,人生的荊棘和愛情的落俗,都能有這樣的態(tài)度。
(作者:白晴蘇,一個在風餐露宿中抱著文字自我取暖的墨客。本文為正在讀作者投稿,相關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