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下午,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提名作品發(fā)布,晚上我就干了兩件小事:一是度娘查詢了一下茅盾文學獎的歷史與規(guī)則;二是網(wǎng)上下單,買了幾本還沒讀過的提名作品。雖然我知道無論是否得獎,這中間都有一些不是我的菜,這又何妨?誰能保證自己買回來的每一本書都是心頭所好呢?不愛讀就等待將來有機會,和有興趣讀的人玩一場有借無還的游戲。
二
茅盾文學獎每四年一屆,算來也有四十年的歷史、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全過程。盡管獲獎作品歷來褒貶不一,但并不影響茅盾文學獎號稱中國最重要的文學獎項。事實上也是如此,如果一個當代中國小說家還沒有得過茅盾文學獎,不管聲名有多顯赫,總歸都有一點兒遺憾。當然不要把王朔當人算,他不在乎;格非、蘇童都得獎了,余華心里怎么想?天知道。
三
本屆(2015-2018)提名十部作品有一個有趣現(xiàn)象:2015年沒有作品入選;2016年有一部入選;2017年有兩部入選,2018年一下子入選了七部,而且很多都是年底前匆匆面世。明顯旱澇不均嘛。以我簡單粗暴的邏輯看,就是中國當代文學還缺乏歷史感,還缺少能夠流傳一段時間的作品,因此,時間才過幾年,作品就已經(jīng)被評委們忘記了,只好從剛剛出版的作品中草草選擇幾本。從另一角度看問題就是,作家創(chuàng)作也要把握節(jié)奏:憑經(jīng)驗判斷,今年出版的小說,如果沒有超乎尋常的意外影響力,基本上就跟茅盾文學獎無關(guān)了,明年出版的也夠嗆,而有心之士應(yīng)該學會當“憋精”,無論如何也得憋到2021年之后(溫馨提示:秘笈慎傳)。
四
茅盾文學獎與諾貝爾文學獎最大的區(qū)別:前者是對作品的評選,后者是對作家的褒獎,作品往往有偶然性,但作家卻必須要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偶然性的作品不具備獲獎價值,比如《芙蓉鎮(zhèn)》。古華至今保持著最年輕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紀錄,但除獲獎作品之外,極少見到古華的其它作品,典型的一紙風行。盡管如此,個人還是以為,《芙蓉鎮(zhèn)》也算是獲獎作品中經(jīng)得起考驗的作品之一。而諾貝爾文學獎則絕大多數(shù)給予了垂垂老者,以至于很多作家人比作品命短,抱憾棄世。
五
當然還是得說一下今年的提名作品??吹接腥酥蛔x過一本,我就有點欣欣然。
六
從媒體傾向看,最有可能得獎的作品非李洱的《應(yīng)物兄》莫屬。據(jù)說李兄為此憋了13年,沒有功勞還有苦勞,90萬字的作品,死趕活趕在2018年12月完成出版,隨后就獲得《收獲雜志》和中國小說學會的年度小說獎。如果這樣的作品不得獎,李洱肯定會憋出內(nèi)傷。
作品還是有趣的,但有人說是可以比肩《紅樓夢》,不知道角度是什么;說是當代《圍城》,反正尖刻的錢鍾書早已作古,沒人會計較。個人感覺得獎在情理之中,但過早給予太高評價多少有點炒作的意味。好文章如酒,年份很重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