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單向街的許知遠老師和馮小剛聊了聊,煙霧繚繞里,他說:
馮小剛不太愿意提起自己 70 年代那段日子,他是 58 年生人,青春期趕上了文革,認識了和王朔以及他那幫“大院子弟”朋友圈,經(jīng)歷了一段“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按照一些學者的定義,大院子弟是建國后在北京黨政軍機關大院長大的干部子弟(高級進化版叫紅色貴族),以 50 、 60 后為生力軍,文革時期,大院子弟留守在京,他們在當代中國文化、政治版圖上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落和現(xiàn)象。
馮小剛算半個大院子弟,他小時候長在北京西郊的市委黨校的大院里。后來父母離異,他和母親、姐姐搬出了大院。
沒成名之前的 90 年代初,馮小剛死纏爛打、千方百計地討好王朔這幫正牌大院子弟們,據(jù)說為了加入他們的圈子,馮小剛在飯局上被攆來攆去,吃剩飯也在所不辭。
幾十年后,馮小剛卻成了這圈子里最受世俗認同的真正大腕。
脫離王朔成名之后,他也有些擰巴,有些自卑。比如他說最怕別人請吃飯,尤其是高大上的粵菜,最喜歡吃開水泡飯就剩菜,因為是小時候貧寒養(yǎng)下的重口味?!案F人家的孩子發(fā)了財也學不會享福?!?/p>
王朔的好朋友、導演葉京很看不上馮小剛,擠兌他說:“馮小剛最大的聰明,就是善于借鑒和利用比他還要聰明的人,如果聽到別人說了什么段子,他第二天就能用上。不過馮小剛確實沒什么文化知識,經(jīng)常白字連篇。他現(xiàn)在卻成了中國最出名的導演,引領著大眾的電影口味。我戲里的馮褲子,動不動就哭,這個細節(jié)就來自馮小剛。我認識的馮小剛渴望成功,做夢都想出名,為了成功,什么架子都能放下來,他很會做人。多少次他都在王朔面前痛哭,光在我面前就有好幾次?!?/p>
電視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改編自作家王朔的小說《玩的就是心跳》。葉京擔任了導演與編劇,由佟大為、陳羽凡、白百何、文章主演。故事講述的是一群出生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生長在北京某軍隊大院的孩子們所共同經(jīng)歷的特殊年代的青春往事。
葉京找了個酷似馮小剛的演員演個甩不掉的跟班——“馮褲子”(最右),既丑又窮,不愛干凈,貪生怕死,見色忘義,對了,還是個愛粘人的哭包兒。
在《我把青春獻給你》一書中,馮小剛也寫了一段自己當年的故事——為了給片子爭取過審的機會,他請人吃飯,席間拍馬屁說:“您是誰啊,您是站天安門城樓上,看看北京城這邊說‘這邊燈太多有點晃眼’,這邊的燈就都要立刻給滅了。”
80 年代是個危險又浪漫的年代,南海畫圈,改革開放,人們脫掉軍大衣,從文革陰霾里走出,大家第一次發(fā)現(xiàn)“崔健可以那樣唱歌,王朔可以那樣寫小說”,一切充滿了自由和浪漫的可能。
馮小剛那時候特喜歡去海淀影劇院聽中央音樂團的新星音樂會,但他又覺得“臊得慌”。
“因為文革太假了,所以對假的反感形成一種巨大的反作用力,對所有虛偽的假的東西,全都被打翻在地......你比如說我喜歡聽古典音樂,這說出來是不是臊得慌?別裝,成為了一個時代,就是這二十年的一個潮流?!瘪T小剛回答。
由于文革的口號喊得太大太亮,他們那一代人大概是得了一種“崇高尷尬癥”,王朔的“沒正形兒”、“不靠譜兒”反而是真實的、是受人喜歡的。反崇高導致了真崇高也羞于表現(xiàn),這是“偉光正”的后遺癥。
“從現(xiàn)在開始,又有人開始裝了。”
80 年代過去了,馮小剛很懷念他。
《十三邀》《十三邀》90 年代,馮小剛早年間以聯(lián)合編劇的身份和王朔策劃了不少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編輯部的故事》收視率很好,馮小剛有點驕傲地覺得“拍一電視劇讓觀眾喜歡這事兒很難嗎?”
1995 年和 1997 年,他拍了改編自劉震云小說《單位》的電視劇《一地雞毛》,和改編自王剛同名小說的電視劇《月亮背面》,沒多久就因為尺度過大被禁了。馮小剛覺得那是他拍過的非常好的東西,至今都想再重新看看,但是連母版都找不到了。
《月亮背面》講的是愛情與現(xiàn)實的撕扯,《一地雞毛》則講的是體制和權力使人迷失,題材放到現(xiàn)在也不過時。
經(jīng)歷了這兩次挫折,馮小剛開始把目標轉向電影,他說那時候電影不景氣,沒人拍,到了北影廠,“只要有錢,隨便(拍)”。 1997 年《甲方乙方》橫空出世,隨后 98 年的《不見不散》和 99 年的《沒完沒了》接踵而來,開啟了中國電影的賀歲片市場。
這三部電影里,都由葛優(yōu)擔綱男一號,他飾演的是王朔小說里那種典型頑主的人物:沒正形,混不吝,蔫兒有主意,玩世不恭,不著調兒,甚至有點兒可疑,有話不好好說非得拐一彎兒,但骨子里是善意的。
大概由于早年的自卑陰影,馮小剛把自己的編劇才華一股腦地傾倒在葛優(yōu)飾演的角色身上,補償性地讓主角光環(huán)亮到耀眼,臺詞金句頻出,機靈幾乎抖不過來。三部電影里,其貌不揚的葛優(yōu)和劉蓓、徐帆、吳倩蓮三個大美女輪番談戀愛,三個女主角對葛優(yōu)又愛又恨,放不下也離不開。
2000 年,他以王朔小說《過著狼狽不堪的日子》為藍本,以自己的經(jīng)歷為原型,拍了一部他至今最鐘愛的作品《一聲嘆息》,講了一段情感與道德沖突的三角關系。可惜票房一般,觀眾并不買賬,他至今耿耿于懷。
進入千禧年,馮小剛越來越自信,開始嘗試其他電影類型,《手機》、《天下無賊》、《夜宴》、《集結號》、《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都不是典型的商業(yè)喜劇,古裝片、戰(zhàn)爭片、甚至災難片他都一一試過。男一號也不再由葛優(yōu)一人承包,男主角的顏值范圍擴大到劉德華這樣的老牌偶像,張涵予這樣的實力硬漢,甚至吳彥祖這樣的盛世美顏。
拍電影也變成了一種隨性、甚至有點不負責任的事情,拍一部想拍的,再拍幾部賺錢的讓投資人回本:《非誠勿擾》系列和《私人訂制》都是馮小剛為自己的任性買單的產(chǎn)物,他承認,他消費了觀眾對自己的信任。
作為演員,他在《功夫》和《讓子彈飛》和《老炮兒》里的表演倒是可圈可點。
現(xiàn)在,《我不是潘金蓮》這部文藝片讓他重新找回對電影的敬畏,舍棄經(jīng)驗,找回重新拍電影的感覺,每次拍完一條,都要和攝影指導探討一下圓形畫幅的構圖,常常問自己:“是不是太正常了?”
有意思的是,早年間第五代導演都在拍文藝片的時候,馮小剛在商業(yè)片領域里一往無前;這些年大家都在“啪啪啪”按著計算器的時候,他興致勃勃地開始拍屬于自己的文藝片。
“像個遲到的長跑者嗎,有沒有背道而馳的孤獨感?”許知遠問。
“性格使然,我不愛隨大流?!瘪T小剛答。
以防有人想看馮小剛的原版采訪視頻,我給大家 po 下面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