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唯一的著作是《史記》。《史記》所敘述的范圍,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漢武之時。其內容為本紀十二篇、書八篇、表十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司馬遷之著這部書,其用意是“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實際上這部書,確是中國歷史學出發(fā)點上的一座不朽的紀念碑。
用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的體裁寫著歷史,這種歷史方法,即所謂紀傳體的方法。司馬遷的不朽,就是因為他開創(chuàng)了這種前無先例的嶄新的歷史方法。
《史料與史學》
作者: 翦伯贊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年: 2016-6
定價: 36.00元
所謂紀傳體的歷史方法,即以人為主體的歷史方法。此種方法,即將每一個歷史人物的事跡,都歸納到他自己的名字下面。一個歷史人物如此處理,所有的歷史人物都如此處理,于是從這許多個別歷史人物的事跡中,顯出某一歷史時代的社會內容。《史記》就是用這種歷史方法寫成的一部漢武以前的中國古史。
在《史記》中,本紀、世家、列傳,都是以人為主體而記事的。本紀記皇帝,世家記貴族,列傳記官僚、士大夫等。雖作為其主題之人物的政治地位不同,但其皆以人物為記事的主體,則是相同的。或曰:在《史記》中亦有總述文物制度的“書”,及排比年代關系的“表”,這都不是以人為主體的。但我們知道,在《史記》一百三十篇中,本紀、世家、列傳,共占一百一十二篇,書、表合計只占十八篇,故知《史記》是以紀傳為本體;至于書,則不過是《史記》的總論,表則為《史記》的附錄而已。
紀傳體的歷史,從今日科學的歷史眼光看來,自然還是缺點甚多。這種方法最大的缺點,就是把一件史實,割裂為許多碎片,錯陳于各人的紀傳之中;而且同一史實,到處重復。例如司馬遷下腐刑事,在《司馬遷傳》中必記,在《李陵傳》中,也不可不提。同樣,李陵降匈奴事亦然,這就是一個例子。
但是在司馬遷的當時,他能開創(chuàng)這樣一個歷史方法,是值得贊嘆的。因為在當時,所有的古史資料,都是一盤散沙,正像一些破磚亂瓦混在一堆,需要有一個分類的歸納,而紀傳體就是一個最好的方法。司馬遷能夠開創(chuàng)這樣一個方法,并且用這個方法,“協(xié)六經(jīng)異傳,整齊百家雜語”,把漢武以前的古史,歸納到一百多個歷史人物的名下,“自成一家之言”。這如果不是有過人的史學天才,是不可能的。
近人或以為紀傳體的歷史,簡直就等于家譜或墓志銘的匯編。誠然,司馬遷的學生(班固在內)的著作,確有此種傾向;但司馬遷的《史記》,并不如此。
從《史記》中可以看出,被司馬遷紀傳的歷史人物,并不是毫無歷史價值的人物;而是可以從他的歷史行為中,透露出一些有關于他的歷史時代之社會內容的人物。簡而言之,即能特征歷史時代的人物。例如他紀五帝,是因為這些神話人物可以暗示出中國史前社會的若干內容。他之傳孔、孟及老、莊、申、韓等,是因為從他們的言論中,可以顯示出先秦諸子學說的分派。他之傳蘇秦、張儀,是因為從他們的政治活動中,可以指示出戰(zhàn)國時期的國際關系。一言以蔽之,司馬遷紀傳一個歷史人物,至少可以從這個被紀傳者身上,透露出若干歷史的消息。所以當他寫完了一百一十二篇人物紀傳以后,漢武帝以前的中國古史,便第一次放出了光明。
司馬遷為什么要把紀傳體的歷史,別為本紀、世家、列傳,而又再益之以書、表?這不是隨便的劃分,而是一種嚴謹?shù)牟渴?。從這種分類,我們可以看出,他第一步是將他選定的歷史人物,依其政治的或社會的地位之不同而別為三類,即以帝王為一類,貴族為一類,官僚士大夫等又為一類。然后分別為帝王寫本紀,為貴族寫世家,為官僚士大夫等寫列傳。于是把所有的破碎的、零星的史料,分別歸納于這三類的人物的名字之下,使之各成系統(tǒng)。但是人各一傳,沒有相互的聯(lián)系,于是又為之書,總述這一時代社會文物制度的演變,以為紀傳的總論。尚感不足,又益之以年表,排比人與人、事與事間之時代的順序,以為附錄。
司馬遷之作本紀,據(jù)其《自序》中云:是為了追尋“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用近代話說,就是要從王朝的更替,帝王的嬗遞中,提綱挈領,表現(xiàn)出整個歷史發(fā)展的線索。換言之,即用本紀作為全書的提綱,指明歷史發(fā)展之具體的過程。
即因如此,所以本紀的任務,是要顯出史實發(fā)生和發(fā)展之時間的順序。因而本紀在體例上,雖以史實分別系于各個帝王,即以事系人。但在內容上又要將某一帝王之事,依次系于其年。換言之,本紀的作法,是既將其人之事系于其人,又要將其人之事系之以年。所以本紀,是紀傳體與編年體之混體。
亦因如此,所以本紀雖為帝王的專傳,但并不能詳記帝王個人的瑣事,只能逐年記載在某帝某王時所發(fā)生的大事;否則,混淆了他所要顯出的歷史發(fā)展的大勢。例如焚書坑儒,在《秦始皇本紀》中,僅記某年焚書,某年坑儒,說明甚簡略;而在《李斯傳》中,則敘述甚詳。又如漢武帝擊匈奴,在《武帝本紀》中,只記某年遣某某伐匈奴;而在衛(wèi)青、霍去病及其他征伐匈奴的將領的列傳中,則對于每一個戰(zhàn)役,皆有詳盡的記錄。由此看來,帝王雖為本紀的主人,但帝王本人在本紀中,只是被當作一個歷史時代的符號。
又因如此,所以寫本紀時,對于帝王,沒有選擇的自由;因為他們之中的每一個人,不論善惡,都占領一個時間。圣如“堯”、“舜”,固應為之紀,暴如“桀”、“紂”,亦必為之紀;英武如秦皇、漢武,固應為之紀,昏暴如二世,亦必為之紀??傊?,凡屬帝王,必為之紀。
雖然,亦有例外,有名非帝王而司馬遷亦為之作本紀者。如項羽,失敗之英雄也;呂后,專政之母后也,司馬遷并為之作本紀。何也?司馬遷曰:
秦失其道,豪杰并擾。項梁業(yè)之,子羽接之。殺慶救趙,諸侯立之;誅嬰背懷,天下非之。作《項羽本紀》。
惠之早霣,諸呂不臺(怡)。崇強祿、產(chǎn),諸侯謀之。殺隱、幽友,大臣洞疑,遂及宗禍。作《呂太后本紀》。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紀項羽,是因為項羽在殺慶(宋義號慶子冠軍)救趙之后,曾為諸侯所立,名雖西楚霸王,實即當時天子。在誅子嬰、背懷王之后,秦已滅而漢未興,支配這秦漢之際歷史時代的,實為項羽?!疤煜路侵?,為時人之主觀;“諸侯立之”,為客觀的事實。故司馬遷紀之。
司馬遷之不紀惠帝而紀呂后,是因為惠帝未死以前,已為虛君;及其既死,呂后實以母后而即于帝位。而且崇強諸呂,幾移漢祚。在漢高既死,文帝未立的歷史時代中,實際上之時代支配者,確為呂后,故司馬遷紀之。
司馬遷之作世家,據(jù)其《史記·自序》云:“二十八宿環(huán)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p>
由此看來,世家所錄的人物,都是接近歷史動力的人物。他們對于當時的歷史中心,正如列星之拱北辰,眾輻之于車轂,“忠信行道”,環(huán)繞在歷史中心的周圍。這些人物,自然,非割據(jù)一地的貴族,即執(zhí)政一時的輔相??傊?,他們不是支配過某一局部的空間,便是支配過某一短期的時間。
(因篇幅限制,有刪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