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鳴秋
中華文明的五千年悠久歷史,構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質量:以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和儒家以“和為貴”的處世之道,兼有佛家的入世濟世的理念,滋養(yǎng)了中華民族博大、包容、和諧的文化特征。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文化是其核心?!昂汀弊肿钤缫娭诩坠俏暮徒鹞?。它的初義是聲音相應和諧?!兑捉洝樊斨小昂汀弊?,有和諧、和善之意?!渡袝分械摹昂汀眲t指對社會、人際關系諸多沖突的處理。一直以來,“和”文化存于中國人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貫穿中華文明的思想血脈。
中國的農耕文化將人、地、天與自然和諧結合,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蘊育了道家、儒家等思想體系的哲學基礎。其中,道家思想將人與天,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xiàn)得最為系統(tǒng)化。
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叭朔ǖ亍?,是農耕文化的核心體現(xiàn)。人們依地而居,因地制宜,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決定了人們的耕作植物和生活方式也多種多樣,我們稱為“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暗胤ㄌ臁?,在農耕社會,人們必須依據(jù)天氣的變化進行有規(guī)律的農業(yè)勞作?!胺哺荆谟谌r。得時之和,適地之宜?!斌w現(xiàn)了前人對自然規(guī)律的重視?!疤旆ǖ馈?,老子在《道德經》里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下怠,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币馑际?,有一個東西渾然天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huán)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我理解“道”指的是不依賴于人的意志的自然規(guī)律。宇宙和地球都依照自然規(guī)律形成,并且構成了萬事萬物。萬事萬物必須依照自然規(guī)律生存、發(fā)展和消亡。
“道法自然”,老子的《道德經》沒有詳細論述自然是什么,但將自然放在了道之上,給后人留下了無限的探索和推測空間。他說“大道無形”,在物質世界背后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推動著物質世界的運行,而這個運行又是自然而然的,或者是順其自然的。因此,按照老子的哲學思想,人的一切行為都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不能干違背大自然規(guī)律的事,如果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就要受到自然的懲罰。
老子提倡“自然無為”,倡導治理國政不能違背自然規(guī)律亂作為,只有尊重自然規(guī)律,天下才會太平,社會才會安寧。老子的哲學思想對于今天人類的發(fā)展仍然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老子的人與自然的哲學思想,告訴人們人類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應當以處理好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前提。他提倡水的境界最接近于道?!八f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傊?,老子的“自然無為”“不爭之德”,“不敢為天下先”的哲學理念和“水”的境界,都對人類解決文明沖突、促進人類和平進步、和諧相處具有積極意義。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最高審美理想,中國傳統(tǒng)哲學家認為天地萬物都要建立在“中和”的狀態(tài)下,找準自身位置才能得到良好發(fā)展?!爸姓咭?,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春秋時代齊景公和晏嬰曾以“烹魚肉”為例,討論了“和”與“同”的問題?!安煌笔鞘挛锝M成和發(fā)展的最根本的條件?!巴?,是絕對的一致,沒有變動、沒有多樣性、沒有活力。“和”,是相對的一致性,是建立在以差異為前提和基礎上的協(xié)調,既不是相互抵消、溶解,也不是簡單地排列組合,而是融合不同因素的積極方面結成和諧統(tǒng)一的新整體。例如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五味;又如音樂,須有“短長徐急”、“哀樂剛柔”等不同,才能相濟相成。
孔子倡導“和而不同”的行為準則,反對“同而不和”的處世方式。“和”的精神,就是要協(xié)調“不同”,既承認差異,又和合不同的事物,通過互濟互補,達到新的和諧統(tǒng)一??鬃又鲝垺岸Y之用,和為貴”,認為治國處事、禮儀制度,以“和”為價值標準,針對的是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相處。他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指的是治國者,對百姓要行“仁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關注民生;在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要以“禮”相待,也就是現(xiàn)在我國提倡的不同文化之間的和平共處,和諧相處,睦鄰友好,和而不同。
和諧合作與沖突對抗,和睦相處、“不為天下先”與爭奪世界霸主地位,是兩大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中華文明的包容、柔和、“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理念,源自于華夏文明奠基時期對“協(xié)和萬邦”的治世追求。
“協(xié)和萬邦”昭示了中國人的社會理想,是中國文化一貫的精神和傳統(tǒng)?!渡袝虻洹酚涊d:“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眻虻邸皡f(xié)和萬邦”的理念,平息各國紛爭,建立了天下合作的秩序。儒家傳統(tǒng)認為,“萬邦協(xié)和,則所為必成也?!眻猿帧皡f(xié)和萬邦”原則,實現(xiàn)世界的普遍和平,是建設好國家、強國、富國的重要條件。墨子認為,使人們“兼相愛,交相利”是制止社會動亂的根本辦法,如果天下之人都相親相愛,就會出現(xiàn)“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詐不欺愚”的理想社會狀態(tài)?!皡f(xié)和萬邦”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和諧”的價值觀念和追求。
綜上所述,中華文明的五千年悠久歷史,構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質量:以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和儒家以“和為貴”的處世之道,兼有佛家的入世濟世的理念,滋養(yǎng)了中華民族博大、包容、和諧的文化特征。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成為了世界各國面對的國際環(huán)境。在促進人類的和平與發(fā)展中,世界多元文化和文明同時并存,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對于多元文化的互學互鑒,不同文明的和諧共存、和平發(fā)展必將有著積極的貢獻。
(作者系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本文首刊于《東方文化》雜志2016年第1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