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青,字解很美,是人們對宋代景德鎮(zhèn)燒制的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的俗稱,由于它釉色介于青白之間,青中帶白、白中閃青,加之瓷胎極薄,所刻劃的花紋迎光照之內(nèi)外皆可映見,因此而名。
要說起這期的主題,寫影青瓷也是一個偶然的決定。近期多飲茶,尤其愛上一種宋代的點茶法。這么喝著喝著,就聯(lián)想起了一個浪漫的人物——宋徽宗趙佶。
“淺酒人前共,軟玉燈邊擁?;仨氡Э偤锨?,痛痛痛。輕把郎推。漸聞聲顫,微驚紅涌。試與更番縱,全沒些兒縫,這回風味成顛狂,動動動,臂兒相兜,唇兒相湊,舌兒相弄。”皇帝為名妓李師師而作一詞,雖有些艷色,但畢竟能列絕妙好辭。就這樣一個人物,他的藝術(shù)遠遠不及此。他對宋代的藝術(shù)史可有重大的推動力。
正因為他是皇帝,他的偏愛不僅讓影青瓷出落得亭亭玉立,也讓影青瓷脫穎而出,多了幾分嬌貴,人人望而不及,當然,載入史冊是毋庸置疑的。
皇帝也鐘愛,不斷為之寫詩做宣傳。那么,究竟影青瓷的定義是什么呢?所謂“影青瓷”,就是宋、元時期在南方生產(chǎn)的一種青白瓷,其胎體致密潔白,釉質(zhì)含鐵元素較少,焙燒后的釉色白中泛青,釉薄質(zhì)細,光澤晶瑩。影青瓷的釉色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白中閃淡青色,厚處閃深綠色,瑩潤精細,晶亮透徹,前人把它稱為“假玉器”,有晶瑩如玉的美稱;二是淡青閃黃,這種釉色的影青瓷最為大量。 另外,影青釉中還有一種在器物周身加繪褐色的彩種,人們稱為“點彩”。宋時點彩位置隨便、自然,面積往往較小,彩色有非常明顯的濃淡區(qū)別,中心處最濃,呈鐵斑色。
要說再往前追溯一下影青瓷的前輩,我們就從青白釉瓷器入手,來個大調(diào)查。青白釉的瓷器早在在隋、唐時期就有燒造,至唐代瓷窯已達很高成就。發(fā)展至宋代,在河北定州達到歷史高峰。當時,在南方以景德鎮(zhèn)窯為主的一批窯口所燒造的青白瓷,受了到北方定窯、鈞窯、耀州窯等瓷窯的影響,在影青瓷中,就可以看到上述窯口的某些特點。而景德鎮(zhèn)地區(qū),由于瓷土、木柴、交通、技術(shù)等方面的種種優(yōu)越條件,使其燒制的青白瓷胎質(zhì)精細、薄透而又堅硬,釉色白中閃青、晶瑩如玉,深受大家的喜愛。所以,以景德鎮(zhèn)為主的青白瓷系也就列為當時江南的兩大瓷系之一。
宋代影青瓷的胎色是潔白的,淘洗得很精細,有的器物精細到幾乎脫胎的程度,迎光薄可透亮。如遇干枯無光,釉面粗糙,或反之過于濁潤熟滑者,就可能是山寨版的了。
古代畢竟是條件不如現(xiàn)代,手工淘洗的結(jié)果很明顯是,其胎質(zhì)細中有粗,而且,宋代的影青瓷在底足露胎之處,在白胎中間應(yīng)有焦狀像傷疤一樣的鐵質(zhì)析出,這是重要特征。然而,在制坯和上釉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不夠均勻的地方,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所以,如果你遇見一款影青瓷,胎質(zhì)過分精細潔白,狀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是光潤無瑕疵的,那么,博物館不是管理不善,就一定是遭到打劫了。
我們還需要了解一下影青瓷的另一個背景,宋代是一個崇尚玉器的時代。可是玉器太貴,百姓哪能人人都享用玉器生活呢,所以,就在燒瓷上做文章,把瓷器做得極盡精細,燒造出一種玉的效果,其質(zhì)感猶如青白玉一般。
這么一燒,還把皇上給吸引了過來,宋徽宗大為稱贊,還為之寫詩,又說什么雨過天青色等等之類。想想,這皇上都喜歡了,民間肯定是跟風的,于是影青瓷在宋代形成了一種潮流。
影青瓷在燒制的方法上,在整個宋代也是有變化的。在北宋前期的影青瓷,釉面多光素無紋,正燒和覆燒都有;北宋中期以后,就出現(xiàn)刻花、篦點、篦劃和印花裝飾,也有少數(shù)貼塑。至南宋則盛行印花,并在這一時期大量生產(chǎn),而且“著行海內(nèi)”,是市場上的搶手貨。當時的影青瓷絕大部分為薄剔而成的透明飛鳳等花紋。這些花紋由技藝高超的陶瓷藝人在坯體上刻制之后,以透明青釉,以高溫燒制而成。
宋朝雖然消亡,可影青瓷還是延續(xù)了下來。元朝是個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時期,他們在欣賞中原文化的同時,更加入了自己的文化。
元代影青瓷制作漸粗,顯得笨拙,不如宋影青瓷精細靈巧。在燒制方法上只有少數(shù)采用覆燒,大部分恢復正燒,器物一般口部有釉,而足部無釉。造型還是基本沿襲宋代。元代影青瓷在裝飾上,歸于簡潔,印花減少,有的改為刻花和劃花,很多器物則又光素無花了,少數(shù)器皿出現(xiàn)紅褐色裝飾點。器型上,影青瓷的燒制以日用器皿為主。一般多見于杯碗盤碟、執(zhí)壸、注子、盞托、瓜棱罐、瓷枕、香,、盒子、蓋瓶和谷倉等。
往事已矣,有詞云“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是不是因為這樣,影青才慢慢走向了落寞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