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xué)那會,每次放假回家,碰到親戚和街坊,總聽見這樣的叮嚀:
“大學(xué)生回來了,在市里好好讀書,找工作也在那邊,以后就可以把你的爸媽接到大城市享福”。
每每這個時候,我都會想,得努力賺錢,帶上父母到新城市生活。 工作那會,每天轉(zhuǎn)站很晚才能回單位,每當(dāng)坐在車?yán)?,我就愿意靠近車窗看這座城市,那亮起的一盞盞燈照亮的就是一個家庭。我確定,有一盞燈一定是為我而點(diǎn)亮。
后來,認(rèn)識我現(xiàn)在的老公,有了我們的小家,雖然地不大,卻也溫馨。
再后來,有了孩子,產(chǎn)假結(jié)束就去單位
工作了。孩子由奶奶和姥姥兩家人輪番照顧。
那時候,我的父母已經(jīng)從老家搬到了和我所在的一座城市,所以過來也比較方便。而婆婆則得坐公交車從家里一個多小時的路途趕到我家。在這里照顧孩子得住上一段日子。
想想那時候婆婆挺辛苦的,來這照顧孫女,而家里老媽生病在床也需要有人照顧,雖然有哥哥們輪番照顧,但也抵不上做女兒的細(xì)心。
所以用公公的話講:“你媽就是個空中飛人,不是在兒子家就是在老媽家,在自己家的日子都少的可憐”。
異地生活,又沒有周圍的親戚朋友,對哪里都不熟悉,估計那時候的婆婆一定挺無聊的吧。
看過一篇文章,文章中把離開自己家鄉(xiāng),去其他地方務(wù)工、跟子女團(tuán)聚、幫自己子女帶小孩的那部分老人叫做“隨遷老人”。
報道中講到,隨遷老人最喜歡去超市,打折的蔬菜和肉蛋區(qū),收銀付賬。
偌大的超市他們不逛,來來回回去的地方,只有固定的那么幾個。
也陪婆婆去過幾次超市,她就目標(biāo)很專一,缺啥就趕緊買啥,買完就走,從來不在超市里逛逛,圍繞的區(qū)域也就是生活區(qū)。
年輕的我們帶著孤注一擲的熱血和夢想,來到大城市辛苦打拼,從青年到中年,終于安家結(jié)婚,生兒育女。
前幾天和朋友閑聊,她家孩子辦了異地戶口,孩子需要到外地上學(xué),她們兩口子要工作,無法抽身,這時候年邁的父母又主動站出來,陪孫子去異地陪讀。
年邁的父母,不得不像候鳥一樣遷徙到新的生活地點(diǎn),開始帶孫子孫女,做家務(wù),買菜做飯,進(jìn)行又一輪的奉獻(xiàn)。
這讓我回想起撒貝寧說過的一句話:
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那不是孝順。
撒貝寧和妹妹都在北京生活,父母在武漢老家,二老時常說掛念子女。
小撒就把二老接到北京,和自己一起生活。
但是,事情并沒有朝著他想要的方向發(fā)展。他原本以為,子女在身邊父母還有什么不踏實的呢?
后來,他明白了:
從熟悉的家鄉(xiāng),來到陌生的大城市,父母失去了一樣很重要的東西:
那就是,切斷了和熟悉生活環(huán)境、人際關(guān)系之間的強(qiáng)韌鏈接。
如今,給孩子送去了異地上學(xué),每周都去那里陪她幾天,特別能感受到異地生活的不熟悉。沒有朋友,孩子上學(xué)、老公上班,我就自己去商場溜達(dá),好在有家書店能收留我,在這里才有一種安全感。
開始,奶奶還打算過來陪讀,我們兩口子覺得自己能克服的困難就不再麻煩老人,畢竟老人有他們生活軌跡,他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把他們丟在一個陌生環(huán)境,就丟失了過去熟悉的事物和人物,他們在巨大的恐慌里,承受著孤獨(dú),卻又不愿意和子女說,怕給子女添麻煩。
如果生活無法改變父母幫我們帶娃的事實,我們可以在能力范圍內(nèi)幫他們多做一些: 帶他們熟悉這個小區(qū)的陌生環(huán)境,買菜購物的地方多帶他們?nèi)マD(zhuǎn)轉(zhuǎn),介紹樓下老人給他們認(rèn)識,手機(jī)購物便捷就多教教父母操作方法,當(dāng)著外人面多給父母肯定:“得虧父母在身邊,要不我們怎么辦?” 我們踩著父母的肩膀來到更大的城市打拼,也要多的給父母耐心和守候,讓他們的晚年舒展健康。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