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條 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本條與163條互看,都有痞硬,都有表未解。但一個是表里皆熱,一個是表里皆寒。
“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是指表不解?!鞍l(fā)熱”經(jīng)過發(fā)汗都解不了,說明熱重。
“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患者少陽素虛,陽明素熱,所以僅僅是發(fā)汗,并沒有誤下,就出現(xiàn)了“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這些里不解的證候。上焦虛,出現(xiàn)“心中痞硬,嘔吐”,胡希恕胡老將“心中痞硬”改為“心下痞硬”,心中也好,心下也好,都在中位,不在兩脅的少陽位,也是偏陽明。而我堅持認為就是“心中痞硬”,這里強調(diào)痞硬的病位高,相當于在膈之上的賁門位置。如果是“心下”,就成了胃脘的位置。其次,“嘔吐”也是偏陽明的證候,不能算少陽證,少陽是“心煩喜嘔”,不一定能吐出胃內(nèi)容物,而“嘔吐”肯定吐出了胃內(nèi)容物,病位偏陽明。下焦虛,出現(xiàn)“下利”。吳謙認為“下利之'下’字,當是'不’字,若是'下’字,豈有上吐下利,而以大柴胡湯下之之理乎”?這個觀點不能茍同,不過,劉渡舟劉老與胡希恕胡老都有精彩論述,不再贅述。如果沒有表不解,單從嘔、痞、利上看,是三瀉心湯證,但既然有“汗出不解”的表不解,當先解表,不能用三瀉心湯攻里。163條人參桂枝湯雖然是治表里不解的痞、利,但那是“數(shù)下之”所致里虛寒的表不解,是個虛證。本條沒有誤下,表邪不解,化熱入里,表里皆熱,雖有“下利”也是偏實證。
“大柴胡湯主之”,康平本為四個空框后一個“之”字,說明仲師當時考慮的不一定是大柴胡湯。況且“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指的是太陽病不解,大柴胡湯能治療少陽陽明合病的“往來寒熱”,但治療太陽病的“惡寒發(fā)熱”就非其長項。那為什么注家大多認可大柴胡湯呢?因為病機相對還是符合的。表邪入里,結(jié)于心中,心中痞硬,阻塞氣機。汗出不解是表里氣機出入不暢,嘔吐下利是上下氣機升降不暢,上逆則嘔吐,下迫則下利。所以,雖然不是最佳選擇,但能解決問題。
大柴胡湯有一個爭論數(shù)百年的問題,方中到底有沒有大黃?個人觀點,大柴胡湯中有大黃,但具體到本證而言,應該沒有!這倒不是某些注家所說因為有下利,有協(xié)熱下利是可以用的,胡希恕胡老治療急性痢疾經(jīng)常用到大黃。這種成功經(jīng)驗對后學來說,是寶貴的財富。主要是因為本證有“汗出不解”,有表不解,如果方中用了大黃,大黃下行的力量會牽制柴胡發(fā)表的力量,使邪氣不能由表而解。如果沒有表不解,就可以加大黃,劉渡舟、胡希恕二老用臨床實踐證明了方中不但可以有大黃,而且效果還好。
第166條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課前思考:
1.“病如桂枝證”主要指何證如桂枝?
2.既然胸有寒,為什么用苦寒的瓜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