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洞——不一樣的時空,不一樣的故事,歡迎訂閱的樹洞公眾號。點擊標題藍字“樹洞書社”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孔子是我本人最喜歡的古圣賢先哲之一,今天我會把我所熟知的,整理并分享孔夫子的一些處世哲學:期望大家對孔子的《論語》有更深的了解,并學以致用。
孔子說: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危險的國家不進去,戰(zhàn)亂的國家不居住。
這次疫情開放,希望大家呆在安全地帶,做好自我隔離防護,危險的地方不要去。堅持進入決賽!
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論語》中最精華的句子。
關于“仁”的句子
《論語學而》
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論語八佾》
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5、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于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論語里仁》
6、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8、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9、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10、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11、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12、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論語公冶長》
12、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3、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5、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雍也》
1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17、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仁義之路)也?”
18、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19、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0、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1、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述而》
21、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23、冉有曰:“夫子為衛(wèi)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24、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5、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論語泰伯》
26、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2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28、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論語子罕》
28、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30、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顏淵》
3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3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3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34、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35、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36、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子路》
36、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7、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39、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論語憲問》
40、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4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42、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43、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44、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4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論語衛(wèi)靈公》
46、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47、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48、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49、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50、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陽貨》
50、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51、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52、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5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55、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論語子張》
56、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7、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論語堯曰》
58、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59、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關于義的句子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論語》
【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span>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摘孔子《論語》
【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摘孔子《論語》
【君子有九種事情需要考慮到:看,要考慮是否清楚;聽,要考慮是否明確;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語,要考慮是否忠實;做事,要考慮是否認真;疑惑,要考慮是否求教;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后患;利益當前,要考慮是否該伸手?!?/span>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于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論語》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孔子說:“講信用要符合于義,(符合于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關于禮的句子
1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3.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4.恭近于禮,遠恥辱也.
5.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6.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7.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8.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10.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11.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12.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14.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15.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16.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17.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
18.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
19.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20.“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21.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21.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2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
22.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23.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24.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25.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
26.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27.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28.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30.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關于“信的”句子
1.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一個大國,要嚴肅認真地處理政事,講究信用,節(jié)省財用,愛護臣下,根據(jù)農事的忙閑合理使用民力。”
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年輕弟-子,在家孝順父母,出門敬重兄長,言語謹慎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人。做到這些后還有余力,就用來學習文化典籍。”
3.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說:“對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獻出生命;與朋友交往,說話守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經過學習,我必定說他學習過了。”
4.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不會有威嚴;從事學習,學業(yè)就不會鞏固。要把忠誠和信實作為(待人處事的)主導思想。不跟與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犯了錯誤,要不怕改正。”
5.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有子說:“諾言符合義的原則,才可以實踐諾言。恭敬符合禮的原則,才可以免遭恥辱。依靠自己的親族,也就可靠了。”
6.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哩!(就像)大車少了輗,小車少了軏,車子還怎么能走呢?”
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古代文獻,行為規(guī)范,對人忠心,誠實守信。
8.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譯文孔子說:“說話一定兌現(xiàn),做事一定果決。這是(不懂變通的)固執(zhí)的小人呀!不過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9.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span>“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譯文子張問孔子,怎樣做可以稱仁??鬃诱f:“能將五種品德施行于天下,就可以稱仁了。”子張說:“請問哪五種。”孔子說:“恭敬,寬厚,信實,勤勉,(給人)恩惠。恭敬就不會招來侮辱,寬厚就能得到眾人擁護,信實就會得到別人任用,勤勉就會有成績,(給人)恩惠就足以使喚人。”
10.曾子曰:“”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辦事沒有盡心盡力嗎?與朋友交往沒有做到誠實守信嗎?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沒有經常復習嗎?”
11.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張書諸紳。
本章為《論語》:衛(wèi)靈公篇
譯文子張問怎樣才能處處行得通。孔子說:“言語忠實誠信,行為篤厚恭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qū),也能行得通。言語不忠實誠信,行為不篤厚恭敬,即使是在本鄉(xiāng)本土,能行得通嗎?站立時,就好像看見'忠實、誠信、篤厚、恭敬’的字樣直立在面前;在車上時,就好像看見這幾個字靠在車前橫木上,這樣才能處處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衣服大帶上。
12.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本章為《論語》:顏淵篇
子張向孔子請教怎樣去提高品德修養(yǎng)和辨別是非。孔子說:“以忠厚誠實為主,行為總是遵循道義,這就可以提高品德。對于同一個人,愛的時候希望他長期活下去;厭惡的時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長壽,又要他短命,這就是迷惑。'這樣對自己實在是沒有益處,也只能使人感到奇怪罷了’。”
《論語》雖然厲害,確是管理人間之說,經世致用之學,為人之學,為官之道,處世之方。想把人做好,《論語》是必學之書。
以上就是樹洞君整理的《論語》,方便大家點對點的去學習,像查字典一樣懂得去活學活用。
作者:丞子Yi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