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acxi
寫在開頭的一些話:“今天感觸頗多,最近壓力也很大,此文獻給目前有壓力和焦慮的你和我,希望大家處理好情緒,生命就像燭火,要去照亮更多的人。請耐心讀完?!?/span>
強大的腦袋,讓我們習慣于理性思考和控制情緒。但過分的壓抑,讓很多人開始焦慮和抑郁。越優(yōu)秀,越焦慮。
我覺得人不管在哪個階段,都會有焦慮的時刻。是不是會覺得:我現(xiàn)在的生活不夠好,但好像也不算差。目之所及,好像也沒有什么特別感興趣的事情去做;再說,如果我去做了,去嘗試了,也可能會失?。坏遣蝗L試,又好像會后悔。在兩者選擇中無限循環(huán),時間長了就是維持現(xiàn)狀;好幾年下來,似乎什么也沒有改變。
這是一種虛無感,它會吞噬我們對生命的熱情和向往。當今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點精神疾病,但這不是把自己當成「病人」的借口。不管被生活所欺負成什么樣,若仍然有追求陽光的心,那黑暗便吞噬不了你。若你自己不愿被拯救,那你便是你自己的黑暗。
生活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但你可以賦予它一個意義。你要找到一件高于個體的事情,把自己融入進去,讓自己成為它的一部分,這樣它才能為你提供存在的意義。
舉個例子。人為什么要工作?一方面是為了維持生計,另一方面是形而上的東西,比如你喜歡這項工作,再比如這份工作可以為你提供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當然也會有一部分群體,只是為了穩(wěn)定找一份還算輕松的工作,本身對于從事的工作也沒有追求和希冀。
不管初心為何,起碼每天有事可做,這時候,就是工作為你提供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因為你的時間可以換取報酬,報酬可以與你喜歡的物品做交換。
而試想,假如你不工作?部分群體可能喜歡待業(yè)(這部分人群暫且不談),我相信大多數(shù)長時間的待業(yè)者如果沒有經(jīng)濟來源,是會有壓力的。所以在待業(yè)的過程中,除了焦慮和空想,如果找不到一件高于個體的事情,便會覺得空虛、毫無價值。至少我在待業(yè)階段,有時毫無事情可做時,便覺得像是行尸走肉一般。
所以,拿自己舉例。我會去做一些能為我提供存在價值的事情,比如閱讀。因為我覺得求知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了解世界的運行規(guī)律是什么,了解這個世界我不知道的一面,也就是說,在我眼里,我覺得追求知識和真理,是一種高于個體的事情。
可能我沒辦法保持天天都做一些高于個體的事情,但是我不會放棄。階段性的做,會讓我覺得“我思故我在”。
這些事情,對我的生活質(zhì)量可能不會有直接的影響和作用??赡芪铱磿剿?,都不會成為作家,但起碼這一刻,我正在輸出。文字是我思考的最好證明。不管觀點的表達是否正確,這是我對自己的救贖。
正是我對這個事情的追求和投入,我才會覺得我的生命變得有意義;也正是你所投入的事物,才構(gòu)成了你生命的意義。
你
反過來,如果你只是出于功利和收益而去追求某件事物的意義,那么最終一定會面臨焦慮。你會想,我如此拼搏,我這么做就是為了讓自己擁有更多的財富或收益,可是后來呢?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死循環(huán):一種是追逐欲望過程中的痛苦,另一種是達到欲望之后的空虛和無聊。其實,對于抑郁癥的研究發(fā)現(xiàn),無非就是負面循環(huán)是一個很重要的成因。
你長期處于情緒低落的狀態(tài)中,就會失去行動的動力,從而更少地去參與能給你帶來愉悅感的活動,這就是你進一步感到孤獨,從而加重抑郁狀態(tài),使你在這種狀態(tài)里越陷越深。
他們本質(zhì)上覺得:因為我有這個病,所以我無法參與到有意義感的活動中去。但是你反推:首先你得先有一個行動,去參加有意義感的活動,才能判定這個活動能否為你帶來愉悅感。所以說,人死于執(zhí)行力。說再多,不去做,有什么用?
不要讓生活狀態(tài)去掌控我們的心態(tài),而是要反過來,讓自己掌控我們的心態(tài),再去適應(yīng)和調(diào)整生活狀態(tài)。你越早主動掌握自己的心態(tài)和行動,越早去采取行動,就越能脫離負面情緒的沼澤。
我希望,當你覺得生活非常單調(diào)無聊時,每一天都無所事事時,不要得過且過,不要只停留在想法上,而是動手、動腦、去創(chuàng)造,去找到屬于自己喜歡的事物,去影響更多的人。
生命就像燭火,要去照亮更多的人。
END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