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是隸書發(fā)展的高峰,隸書作為漢代的通行書體,廣泛應(yīng)用于官方與民間。漢代人對樹碑刻石非常熱衷,所以我們今天的接觸到的漢代碑刻文字,大部分是隸書寫成,這些隸書各具面貌,遠遠不是我們今天一些朋友經(jīng)常見到的電腦字體隸書可以概括的。漢代的隸書燕瘦環(huán)肥、千姿百態(tài)。比如方正端莊的《乙瑛碑》、《衡方碑》,妍美舒展的《曹全碑》,渾厚寬博的《張遷碑》、《鮮于璜碑》等等,而其中最奇特的無疑是《夏承碑》。
《夏承碑》局部
《夏承碑》全稱《漢北海淳于長夏承碑》,又名《夏仲兗碑》。東漢建寧三年(170)立,隸書。14行,行27字。夏承碑的發(fā)現(xiàn)時間很早,至晚在北宋時期就已經(jīng)出土了。當時的著名金石學家趙明誠(著名詞人李清照的老公)曾記載《夏承碑》是在治理河堤時出土的,出土于宋代洺州廣平郡,即今河北省永年縣。據(jù)趙明誠《金石錄》記載《夏承碑》“刻劃完好如新,余家所藏漢碑二百余卷,此碑最完?!笨梢姰敃r夏承碑是完好無損的狀態(tài)。
到了明代,成化十五年(1479),廣平知府秦民悅發(fā)現(xiàn)《夏承碑》仆倒在知府衙門的后堂,就在后堂東側(cè)建立一個亭子,把《夏承碑》放在亭子里保護起來。但這個時候,《夏承碑》下半截有一百一十字已經(jīng)被人毀壞掉了。到了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為了筑城,當時的人毀掉了《夏承碑》。也就是說,在明朝時,《夏承碑》原碑已經(jīng)在世界上消失了。
后來,知府唐曜找到《夏承碑》以前的拓片,按照拓片,重新刻一座碑放在原來的亭子中。重刻碑高259.2厘米,寬124.8厘米,文13行,行35字。有額,碑末有“建寧三年蔡伯喈書”一行八字及唐曜重刻題記,都是楷書。
今天我們見到《夏承碑》字帖,大多是重刻的碑文拓本。據(jù)稱存世唯一的原石拓本,為明無錫華夏(字東沙)真賞齋本,缺三十字。有翁方綱長跋,世稱孤本?!断某斜方裉炝粝聛淼陌姹局挥幸环N可能是最早從原碑上拓下來的,而且也僅僅是可能而已。
我們看《夏承碑》的“守”字,這個字上邊的點,隸書一般寫成一段豎線,而《夏承碑》的點有一個明顯的轉(zhuǎn)筆,出鋒的動作,很想楷書里的點。再看下面的鉤,隸書的豎鉤,最后一般會向左推出,鉤部比較長,而《夏承碑》的豎鉤短而尖,也是楷書的樣子。
《夏承碑》
隸書 《張遷碑》中的“守”字
王羲之小楷“守”
我們再看“山”字,《夏承碑》的“山”字兩邊都是圓筆,篆書的“山”字是這樣寫的,取一種圓勢;而隸書的“山”字兩邊直立,取方勢。
《夏承碑》的“山”
篆書 《城隍廟碑》的“山”
隸書中的“山”字
《夏承碑》中的字大部分是隸書,但也有很多點畫或者部首是楷書的或者篆書的,同一篇文字里,雜揉了隸書、篆書、楷書三種字體,這在其他的漢代隸書碑刻中幾乎沒有,獨樹一幟。
歷代研究者、書法家對《夏承碑》的評價很多。
元代的王惲在《秋瀾集》中說:
“近觀(按指蔡邕)公建寧三年所書《五官功曹掾夏承墓表》,真奇筆也,如夏金鑄鼎,形模怪譎,雖蛇神牛鬼,寵雜百出,而衣冠禮樂已胚胎乎其中,所謂氣凌百代,筆陳堂堂者乎?”
明代文壇泰斗王世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中評價《夏承碑》:
“其隸法時時有篆籀筆,與鐘(繇)、梁(鵠)諸公小異,而骨氣洞達,精彩飛動,疑非中郎不能也。然蔡集不載,而他書亦不可考,姑闕之以俟知者。”
清代大書法家翁方綱在《兩漢金石記》評價:
是碑體參篆籀,而兼下開正楷法,乃古今書道一大關(guān)捩。
清代著名書法理論家劉熙載在《藝概》中說:
《延光殘碑》、《夏承碑》、吳《天發(fā)神讖碑》,差可附于八分篆二分隸之說,然必以此等為八分,則八分少矣。
清末的改革家、書法家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推測:
吾謂《夏承》自是別體,若今冬心、板橋之類,以《論語》核之,必非中郎書也。
這些評價都說明了《夏承碑》融合篆書、開啟楷書,面貌獨特,藝術(shù)水準極高。對作者是誰有爭論,元代的王惲認為是蔡邕所書,明代的王世貞認為不能肯定,康有為則直接否定。
還有更奇特的,清代書法理論家王澍在《虛舟題跋》中說:
此碑字特奇麗,有妙必臻,無法不具。漢碑之存于今者,唯此絕異。然漢人渾樸沉勁之氣,于斯雕刻已盡,學之不已,便不免墮入惡道。學者觀此,當知古人有此奇境,卻不可用此奇法。
這個評價有些自相矛盾,一方面說《夏承碑》寫得很好,“有妙必臻,無法不具”,就是說在審美上豐富完美,所有的技法都完善??墒呛竺嬗终f學了《夏承碑》會墜入惡道,《夏承碑》的技法是奇法,不能用。既然好,為什么不能學?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仔細分析,《夏承碑》的藝術(shù)達到了很高水準,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夏承碑》誕生于漢代,在隸書流行的同時,篆書逐漸沒落,楷書正在興起?!断某斜冯s揉三體,很生動地表明了當時時代的書法發(fā)展狀態(tài),這個特殊的時代不會再來,所以后來的學習者很難復(fù)制當時的文字發(fā)展狀態(tài)與時代審美心理,所以也就很難把“自是別體”的《夏承碑》寫好。
因此,初學者肯定不適宜學習承載了多個書體發(fā)展變化的《夏承碑》。不過成熟的書法家還是可以在《夏承碑》中吸收精華,為己所用的。清代大書法家吳熙載、何紹基等都臨習過《夏承碑》,著名書法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奚岡就從《夏承碑》中汲取了營養(yǎng),寫出了格調(diào)高古的隸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