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其脈絡體系大致如此:在儒學之前是堯舜“禪讓”、夏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以禮樂治天下的“周禮”等原始禮儀,而影響最為深遠的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管仲提出的“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在“四維”之后,儒家倫理開始形成,孔子提出了知、仁、勇“三達德”,并提出了禮、孝、悌、忠等一系列德目,構建了一部堪稱完整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孟子則提出仁、義、禮、智“四德”, 并將其擴充為五倫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漢代董仲舒把 “仁、義、禮、智、信”推為“五常”,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推為三綱,“三綱五常”將儒家倫理推向了新高度。到了宋代,開始形成了“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一直延續(xù)到清末民初,孫中山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新“八德”。直至當前,我們推行的是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20個字”的公民道德規(guī)范,以及“八榮八恥”的榮辱觀。
中華民族的道德觀的發(fā)展歷程,大致分四個階段:以孟子“五倫”為標志,形成了“以人為本”的倫理道德觀。以宋代“八德”為標志,形成了“以家為本”的倫理道德觀。以孫中山新“八德”為標志,形成了“以國為本”的倫理道德觀。這“三個為本”經(jīng)歷了三千年。而今,中國又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歷史的巧妙輪回,亦是“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哲學原理的生動寫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