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之夢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我曾天真地以為,真有那樣一個美麗祥和的村子。村子里,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人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世事滄桑。人事紛擾,物是人非之后,我才明白,這不過是古人一道最華麗的想象。
而我,依然不知不覺跟隨你的筆頭,想象你筆下的恬淡、寧靜、和樂的村莊。那里流水淙淙,山谷幽碧,百花爛漫,青草萋萋,樹葉莫莫,村舍儼然,寧靜樸實。
讀《桃花源記》,我總是想起這首詩:
我與誰都不爭
與誰爭我都不屑
我熱愛自然,其次是藝術(shù)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熄了,我也該走了。
這里,熨燙的是失意者的靈魂,撫慰的是苦悶者的人生,關(guān)照的是疲倦浮躁的心靈。
撐一支竹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或許,就真得尋得了這一片寧靜的天地:沒有塵世的紛紛擾擾,勾心斗角;沒有江湖的爭爭斗斗,血雨腥風(fēng);沒有人心的刀槍劍戟,砍殺削剁。
竹篙搖搖,碎影點點,穿越歷史的風(fēng)云,終于來到一片田園,在這離奇而真實的洞天里別居,與陶淵明對坐,狂飲酒,發(fā)長嘯,彈無弦琴,采菊東籬下,帶月荷鋤歸,再也不長恨此身非我有,因為我早已忘卻營營。
阡陌縱橫,栽桑植柳;月夜明朗,績麻紡紗。深巷煙暖,翁媼喁喁,孩童唧唧,雞犬之聲相聞。這樣逍遙自在,安樂恬靜的生活,不正是你遺世獨立,超然絕俗的情懷勾勒出的畫卷嗎?
看夠了耀武揚威、貪污腐朽官員的嘴臉;嘗夠了饑寒交迫、貧病交加的生活苦境;受夠了你爭我奪功名利祿的擠壓,桃源是夢,也是你生活的最高理想,亦是你人生歸宿的逐求。
這里人人平等,無貴賤之別,天性自然,古樸淳厚,恬淡平和,也無衣食之憂,更無紅塵煩憂。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一切都那樣的寧靜平和,自然舒展,心靈不受綱常名教的束縛,性靈不受禮法陳規(guī)的約束,天性自然不受陳規(guī)陋習(xí)的壓抑剪裁。
人人沉醉在這樣祥和沖淡的生活環(huán)境中。無寵無辱,看房舍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天外云卷云舒。
陶淵明也一定是受夠了現(xiàn)實生活的齷齪不堪,紅塵滾滾的煩憂驚懼,寵辱無定的喜怒擾心,人世爭斗的你來我往,悟透了人生的真諦,看清了自我的面目,看懂了人世的虛幻假象,才從心靈深處尋找這么一片明凈如月、清透如鏡的世外桃源的吧。
桃源,是無數(shù)人在明暗交替的光陰里做過的夢。多少人想學(xué)陶淵明歸田園居,隱居山谷,棄置塵世的浮沉喜樂,再也無須低眉順眼地看顧白眼青面,虛禮浮言,無須虛言假巧地地應(yīng)對人事的紛爭打斗,更不需要去應(yīng)對上司或官員的居高臨下、頤指氣使。
但蕓蕓眾生,于俗世中衣食行走,塵緣豈是說斷就斷得了,隨波逐流,人海浮沉,忙忙碌碌,塵灰滿面,只有在夜深人靜時,尋找晉人的高古曠達(dá),隨性自然,在內(nèi)心深處筑一座桃花源,隔絕塵世,放下世間的塵心凡憂,修復(fù)自己受傷的靈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