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為詩”的優(yōu)點與用法
霍松林、胡主佑
■按
本文節(jié)選自霍松林、胡主佑編寫的《宋詩三百首》前言,主要介紹宋人“以文為詩”的運用技法與語言表現(xiàn)力上的優(yōu)點,可作為學詩參考。標題為公眾號編者添加。
從來揚唐抑宋的理由,主要是:唐人以詩為詩,主性情;宋人以文為詩,主議論。
這種論調(diào),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違反文藝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各種文藝樣式,既各有特點,又有共同性;既各自獨立,又相互影響、互相滲透。試看中國詩歌發(fā)展史,《詩經(jīng)》中的周民族史詩,杜甫的《北征》、《赴奉先詠懷》等都有“以文為詩”、“以議論入詩”的特點;韓愈的某些詩,這種特點更突出。然而這些詩的價值是誰也不能抹殺的,即以《北征》為例略作解釋?!侗闭鳌废蛴小霸娛贰钡拿雷u,內(nèi)容深廣、篇幅宏大,非寫景抒情小詩可比,因而僅有寫景抒情而無敘述、議論,便很難完成如此杰作;僅用比、興而不用賦,僅“以詩為詩”而不吸收其他文學樣式的表現(xiàn)手法,也很難完成如此杰作。宋人葉夢得就曾指出:
長篇最難,魏晉以前詩無過十韻者,蓋常使人以意逆志,初不以敘事傾盡為工。至老杜《述懷》、《北征》諸篇,窮極筆力,如太史公紀、傳,此固古今絕唱。
這就是說,《北征》是從司馬遷的紀傳體散文中吸取了營養(yǎng)的。
說《北征》具有“以文為詩”的特點,不僅指它雜有某些散文化的詩句,而且指它運用了陰開陽合、伸縮變化、波瀾頓挫之類的散文章法。應(yīng)該說,這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新開拓。
“以文為詩”,其目的在于吸取散文的句法、章法和表現(xiàn)手法以提高詩的表現(xiàn)力,而不是相反。簡單地說,“以文為詩”是為了寫好詩,而不是把詩寫成文。
至于詩中的議論,當然與哲學論文、政治論文中的議論不同,它應(yīng)該來自形象思維,來自對社會生活或歷史事件的強烈感受和深刻理解,伴隨著不可壓抑的激情。如果在詩中發(fā)一些不帶生活血肉、不含抒情色彩的空泛議論,那當然不算詩。
盡管“以文為詩”、“以議論入詩”古已有之,但在宋詩中表現(xiàn)得特別突出,這卻是事實。對于宋詩從總體上區(qū)別于唐詩的這個顯著特點,僅從宋人“求變求新”,力求有異于唐人而“使自己成為新一代的大師”方面去解釋,顯然是不夠全面的。從根本上說,宋詩“以文為詩”、“以議論入詩”的特點之所以特別突出,是與宋代特定的歷史條件以及一大批重要詩人的生活實踐分不開的;與此相適應(yīng),隨之而來的才是藝術(shù)上的“求變求新”。
《宋詩三百首》點擊圖片可購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就受契丹(遼)和西夏的威脅、侵略,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統(tǒng)治集團對外妥協(xié)、納貢,對內(nèi)剝削、壓迫,人民備受其苦。所以當那些西昆派的館閣詩人用“綴風月,弄花草,淫巧侈麗,浮華纂組”(石介《怪說》)的詩作粉飾升平的時候,“都城外不數(shù)里,饑寒而死者甚眾”(《宋史·呂蒙正傳》)。于是一些憂心國事,關(guān)懷民瘼,要求政治改革的詩人,以蘇舜欽、梅堯臣、歐陽修為代表,開展了一個反西昆的詩歌革新運動,從使詩歌更便于抒情達意,反映現(xiàn)實,進行“美”、“刺”,革新、發(fā)展了“以文為詩”、“以議論入詩”的傳統(tǒng),為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開辟了道路。
契丹馬具
金人南侵,北中國人民陷于金奴隸主貴族的鐵蹄之下,痛苦不堪,而南宋統(tǒng)治集團不但不發(fā)奮圖強,反而變本加厲地壓榨人民,以稱臣、納幣的屈辱條件,換取荒淫享樂的“偏安”之局,直至元軍進逼,舉國覆亡。在這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之下,“以文為詩”(包括“以議論入詩”),就成了許多愛國詩人大聲疾呼以反映抗戰(zhàn)要求、激昂慷慨地發(fā)表政治主張、尖銳激烈地揭露政治黑暗、無微不至地反映民間疾苦的有效形式。從蘇舜欽開始,至陸游達到高峰,至文天祥等人仍波瀾壯闊的大量激動人心的愛國詩篇,是宋詩特有的藝術(shù)瑰寶;揭露政治黑暗、同情人民疾苦的大量詩篇,也有超越前人的新特點;至于旨在針砭時弊的政論詩、詠史詩、詠物詩,乃至禽言詩,也都跳動著時代脈搏,其數(shù)量之多與質(zhì)量之高,值得重視。
前面提到,杜甫“以文為詩”(包括“以議論入詩”),主要表現(xiàn)于《北征》等長篇;而宋詩,則不論長篇、短篇,都有“以文為詩”的特點。例如梅堯臣的《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張俞的《蠶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睔W陽修的《畫眉鳥》:“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绷稚摹额}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倍际撬木湟皇椎男≡姡瑓s都有議論,但那議論是被特定現(xiàn)實激發(fā)出來的,既有思想深度,又飽含激情;既體現(xiàn)宋詩“尚意”的特點,也不乏情韻。
就長篇說,例如王安石的《明妃曲》前篇先寫“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然后評論道:“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睋?jù)《西京雜記》記載,畫工毛延壽由于王昭君未行賄賂,故意把她畫丑,所以當匈奴入朝求美人時,漢元帝按圖挑了個丑的,恰恰是王昭君。昭君臨行,元帝看見她美麗非凡,于是追究原因,殺了畫工。這個故事本身就有諷刺意義,可以入詩。王安石的獨創(chuàng)性在于不是把矛頭指向畫工,而是指向漢元帝,通過個別體現(xiàn)一般,闡發(fā)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大道理:“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睂τ谝粋€人的精神風貌、美丑善惡,是要通過親自接觸才能辨認清楚的,僅憑第二手材料,怎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呢?很清楚,如果只復(fù)述那個故事,而無從形象描繪中迸發(fā)出來的這樣新穎、精辟、發(fā)人深省的議論,其藝術(shù)質(zhì)量必將大大降低。歐陽修的《再和明妃曲》,一開始也只是就故事內(nèi)容進行概括:“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接著發(fā)議論:“雖能殺畫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這和王安石的那兩句一樣,都是從昭君故事里開掘出來的大道理,其普遍性包括了王安石、歐陽修感慨甚深的現(xiàn)實,因而那議論并不是干巴巴的教條,而是洋溢著既來自歷史,又來自現(xiàn)實的激情。
宮素然《明妃出塞圖》局部
就句法看,五言的常規(guī)是上二下三,七言的常規(guī)是上四下三。宋人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內(nèi)容,敢于打破這種常規(guī)。例如梅堯臣的《田家語》,在揭露統(tǒng)治者不顧農(nóng)民死活、“互搜民口”的罪惡之前,先寫了這么兩句:“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薄凹取薄ⅰ坝帧焙魬?yīng),突出了“天災(zāi)”之慘,為以下寫“人禍”作了有力的鋪墊。黃庭堅寫給蘇軾的“我詩如曹鄶,淺陋不成邦;公如大國楚,吞五湖三江”的第四句,以“五湖三江”作“吞”的賓語,形象地表現(xiàn)了蘇詩豪放壯闊的氣勢。這幾個句子,都突破了上二下三的格式,因散文化而加強了表現(xiàn)力。就七言句說,例子更多,如歐陽修《戲答元珍》“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的上句,陸游《長歌行》“哀絲豪竹助劇飲,如鉅野受黃河傾”的下句,都由于吸收散文句法的優(yōu)點而變得富有彈性,更好地表現(xiàn)了特定的思想感情。至于以散文中常用的虛詞入詩,只要用得恰切,往往會起到“傳神阿堵”的妙用。例如范成大《催租行》中的“我亦來營醉歸耳”,由于用了一個表示限止語氣的“耳”跟“亦”呼應(yīng),把那個“里正”的無賴神態(tài)活畫出來了。
散文化的句法還可擴大一句詩的容量,使句內(nèi)有對比、有轉(zhuǎn)折、有頓挫,如范成大《后催租行》里的“舊時高岸今江水”、“傭耕猶自抱長饑”,王安石《北山》里的“細數(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之類,其例甚多,不勝枚舉。
當然,散文化的詩句必須是著意錘煉出來的,必須更有表現(xiàn)力。在一篇詩中,散文化的詩句也不宜太多,太多則有損于詩的形象性和音樂性。如歐陽修的《答楊子靜祈雨長句》:“軍國賦斂急星火,兼并奉養(yǎng)過王公。終年之耕幸一熟,聚而耗者多于蜂。是以比歲屢登稔,然而民室常虛空?!彪m然意思不錯,但用一連串并非錘煉而出的過于散文化的句子發(fā)議論,既無形象,又乏情韻,因而略無藝術(shù)感染力。
散文化的特點在律詩對偶句上的表現(xiàn),其優(yōu)點是:一、自然。如黃庭堅《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觴字韻》:“但知家里俱無恙,不用書來細作行?!标惻c義《次韻謝表兄張元東見寄》:“燈里偶然同一笑,書來已似隔三秋?!弊匀幻鲿?,卻字字對偶,都非信手拈來,而是經(jīng)過烹煉,達到渾然天成的境界。二、流走。如蘇軾《過永樂文長老已卒》:“三過門間老病死,一彈指頃去來今?!秉S庭堅《題胡逸老致虛庵》:“能與貧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痹~語對偶而一氣單行,化板滯為活潑。三、開闔動宕。如黃庭堅《次韻王定國揚州見寄》:“未生白發(fā)猶堪酒,垂上青云卻佐州。”陸游《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睂φ坦し€(wěn)而文氣跳蕩,可使一篇皆活。
宋代的許多杰出詩人同時也是杰出的散文家,吸取散文的句法、章法和表現(xiàn)手法以入詩,從而提高詩的表現(xiàn)力,乃是很自然的事。例如蘇軾的《韓幹馬十四匹》,全詩只十六句,而縱橫變化,不可方物。如方東樹所說:“章法之妙,非太史公與韓退之不能知之?!庇秩缤醢彩摹睹麇泛笃?,通過昭君“含情欲說”、“傳語琵琶”、“彈看飛鴻”的表情、動作和“侍女垂淚”、“行人”勸慰的多側(cè)面襯托,突出地表現(xiàn)了昭君身去胡而心思漢的無限哀愁,并以“尚有哀弦留至今”收尾,與杜甫的“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同一意蘊。有人把“行人”講的兩句話看成作者的議論而痛加非難,顯然不懂作者所用的表現(xiàn)手法。這首詩吸取了散文的章法,篇幅極短而容量極大,許多意思不是明說出的,而是從前后的關(guān)合、照應(yīng)、轉(zhuǎn)換中暗示出來的。這首詩還吸取了司馬遷開創(chuàng)的傳記文學,乃至唐、宋人小說的表現(xiàn)手法,用多種人物的表情、語言來烘托出王昭君的心態(tài)(參看評析),從而把主人公寫得栩栩欲活。像這樣突破詩歌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而取得成功的例子,在宋詩中并不是個別的。
以上講了一些宋人“以文為詩”(包括“以議論入詩”)的優(yōu)點。舉凡體現(xiàn)了這些優(yōu)點的宋詩,與唐詩相較,盡管有尚意、尚氣骨、尚新奇的特點,但也并不缺乏情韻之美。有一些,既情景交融,又興象超妙,達到了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含難顯之情見于言外的妙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