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調理肝脾法治療閉經一例
白某,女,27歲。
初診∶1956年5月11日。
主訴及病史∶月經已兩年半未潮,自覺臍下有包塊,按之則痛,身體消瘦。近一個月頭暈目眩,心慌、胸膈不舒,睡眠不佳,飯后腹脹,納差,二便尚調。
診查∶脈搏82次/分,體溫37.4℃,血壓104/64mmHg;頸部右側淋巴結腫大約1cm×1cm。心、肺正常,肝在肋下可觸及邊緣;子宮大小正常,后傾位,左右穹隆無捫痛,子宮頸口有輕度糜爛。脈象兩寸微,兩關弦,兩尺沉澀。
辨證∶肝郁脾弱、心腎不交引起上述癥狀?!饵S帝內經》謂∶"二陽之病發(fā)心脾…女子不月",治宜先調肝脾。
治法∶疏肝解郁,補益脾氣。
處方∶茯苓10g炒白術10g當歸6g白芍6g醋柴胡4.5g丹皮4.5g炒梔子4.5g甘草3g制香附10g夏枯草10g吳茱萸3g生姜3片
二診∶1956年5月15日。服上方藥4劑后,頭暈、目眩略減,飲食漸增,胸膈略舒,大便正常,月事仍未至,頸部淋巴結腫大。脈如前。原方加消瘰之品。
處方∶抱木茯苓10g當歸6g白芍10g甘草3g炒白術9g醋炒竹柴胡4.5g丹皮3g川芎3g炒梔子4.5g制香附9g夏枯草9g莪術6g三棱6g海藻9g牡蠣12g
三診∶1956年5月20日。服上方藥5劑,食眠較好,渾身皮膚覺癢,頸淋巴結略軟,午后微短氣,并見手足心熱。舌脈如前。此經閉日久,絡脈受阻,氣血不和,仍宜調和肝脾,并應通經和絡。病程日久,宜以丸劑徐圖,兼服下方藥。
處方∶(1)當歸6g白芍9g白術9g桂枝6g澤瀉6g川芎6g茯苓9g甘草3g制香附9g鱉甲15g雞內金9g川楝炭6g
(2)大黃蟄蟲丸10丸,每夜服一丸,開水送下。
四診∶1956年5月25日。上方藥5劑服后,腰腹脹,僅下白物,未見紅色,午后手足心熱減,大便正常,消化稍差。舌苔穢滯,舌脈如前。宜原方加減續(xù)服藥。
處方∶(1)當歸6g白芍6g醋柴胡6g白術6g川芎4.5g制香附6g三棱6g莪術6g官桂3g雞內金15g川楝子6g炒小茴香3g藕節(jié)15g,3劑
(2)大黃蟄蟲丸6丸,服法同前。
五診∶1956年5月28日。藥后3天下少許紅液,似月經,間日又見少許;腰痛,小腹脹痛,二便正常。脈象轉為弦滑,此血滯絡阻日久,身體消瘦,若不通經消瘀,終必經閉血枯,今經有欲通之象,宜乘勢續(xù)進。
處方∶(1)當歸6g川芎6g白芍9g桂枝9g三棱9g莪術6g丹皮6g元胡6g五靈脂9g炙鱉甲15g乳香3g沒藥3g川楝子6g雞內金15g,3劑
(2)大黃蜃蟲丸6丸。
六診∶1956年5月31日。服藥后下血之量雖不多,兼有黏膜及白物。小腹按之痛。脈沉小緊,大積大聚,衰其半而止。改用調胃理氣和血之劑。
處方∶茯苓15g白術6g當歸6g白芍9g桂枝6g香附9g橘核6g川楝子9g澤瀉6g雞內金15g官桂3g木香3g,5劑
七診、八診∶病情緩解,陰戶下氣(陰吹),時有黏膜脫出;小腹及腰仍有脹痛。脈弦滑。改為疏肝理脾、疏利積氣。
處方∶竹葉柴胡4.5g制香附9g當歸6g川芎4.5g川楝子6g五靈脂9g京三棱6g蓬莪術6g雞內金9g,10劑
并送茴香橘核丸,每次6g,日2次。
九診∶月經來潮,量尚不多,有小血塊,色紫黑,共行四天;腰已不痛,食、便正常。脈弦滑。病人至此經事已通,氣血初順。仍以原法調理。又過兩個月,體力精神漸復,以后妊娠。
【按語】月經閉止而見身體消瘦,頭暈目眩,氣短心慌,手足心熱,飲食較差,欲作風消之候,人見之莫不知其為虛,但頸部有淋巴結核,乃氣郁之象;少腹包塊能移,乃血痕之征;根據《黃帝內經》"二陽之病發(fā)心脾",宜先,調肝脾,使其飲食漸增、頭暈目眩漸減,而后通經化瘀、以法攻之。若只知其為虛而補氣補血,不知其月經久停、絡脈受阻、氣血不知、瘀結已成而忽視通經化瘀,則虛者愈虛、閉者日閉、瘀者日瘀而為血枯經閉。故用三攻之法,而月經即有欲通之機。雖不木而衣已寓其中;氣.以通為補,血以和為補。三攻之后。即用調理脾胃、舒肝理氣和血之劑,雖不再攻而攻已盡其用,"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