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禽獸多出沒”的“禽”字,這個字原為象形字。甲骨文①的上部是個網(wǎng)形,下部是網(wǎng)具的柄,可見“禽”本為捕捉禽獸的工具。②是金文的形體,從象形字變成了上聲(今)下形(網(wǎng)形)的形聲字.反而變繁雜了。③是小篆的形體,變得更為繁雜了,其上部的“今”字與楷書的“今”字有所不同。④是楷書的寫法,基本上與小篆相同。
“禽”字的本義就是捕捉禽獸的工具,后來又引申為鳥獸的總稱,如《三國志·魏志·華佗傳》:“吾有一術(shù),名曰五禽之戲。”大意是:吾有一種鍛煉身體的方法,名字就叫“五禽戲”,也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鳥這些“禽”(鳥獸)的動作?!扒荨弊忠嗫蓪V给B類,如《爾雅·釋鳥》:“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也就是說:兩只腳而長羽毛的叫做“禽”,四只腳而長細毛的叫做“獸”。至于《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所說的“禽滅六王”,不是“禽鳥”滅了六王的意思。這個“禽”字后世寫作“擒”,加了個“提手旁”,表示活抓之意,如杜甫《前出塞》:“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請注意:“禽”與“犢”(小牛),古代常常連用,寫作“禽犢”,這個詞多指饋贈札物。所以“禽犢”也可以作為取悅于人的東西,如《荀子·勸學(xué)》:“小人之學(xué)也,以為禽犢。”這就是說:小人的學(xué)問,是用來夸耀自己,像以禽犢之物贈送別人一樣地來取悅于人。
——左民安《細說漢字》
擴展閱讀
象形字。像長柄有網(wǎng)的狩獵工具,即“畢”的初文。“禽”最早見于甲骨文,本為會意字,從手持網(wǎng)以示捕捉意。西周金文添加聲符“今”,并將下面的手形變?yōu)榕c“萬”、“禹”等字下部相同的構(gòu)形,此后一直保持這種構(gòu)形,并逐漸地將“今”與下面的部分融為一體。至楷書變?yōu)閺娜藦碾x,作“禽”,沿襲至今。本義當為“捕獸網(wǎng)”,但在甲骨文中用作“捕捉”之義,本義反而不用。后寫作“擒”。《說文》:“禽,走獸總名。”馬敘倫《六書疏證》:“禽,實'擒’之初文,禽、獸皆取獲動物之義。禽字金文……皆從本書'田網(wǎng)也’之'畢’,今聲。'畢’所以捕取動物,故即從畢。”《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禽”作為一種狩獵活動,又成為“田獵”的代稱,《書·五子之歌》:“內(nèi)作色荒,外作禽荒”由“捕捉”義引申出“獵物”、“戰(zhàn)勝”等義,再由“獵物”引申為“飛禽走獸總名”。漢代華佗所創(chuàng)“五禽戲”中的“五禽”,就是指虎、鹿、熊、猿、鳥五種不同的動物。此外“禽”還能特指“走獸”或“鳥類”。古人常用獵物作為禮物,尤其是行聘禮時要用雁來納彩,故“禽”又有“禮物”的意思。(王穎)
——李學(xué)勤《字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