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浦興路街道成立于1997年,去年在街道成立20周年之時,由道黨工委、辦事處編寫了《浦興路街道歷史文化資料匯編》一書。《資料匯編》追溯了浦興路街道的歷史沿革,敘述了其自然、地理、經(jīng)濟、文化、和風土人情概貌,是一本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生動教材。編寫此書意在讓生活、工作在浦興的人,了解浦興過去,感知今日浦興。近期,“大愛浦興”微信公眾號,將擇取部分精彩內(nèi)容展示給大家。
以前結婚時用自行車接親,陪嫁的被子扎起來叫堆被山,喜酒要連吃三天三夜……除了結婚、生孩子“規(guī)矩”多,連造房子、做壽都有很多本地習俗。
婚嫁
傳紅
新中國成立前
婚姻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未婚男女以門當戶對為準則,由媒人從中周旋撮合。先由男方托媒人向女方取姑娘生辰時間,請算命先生占卜,“排八字”。無相沖或相克,并對女方滿意,便央媒求婚。女方應允后,男方擇日傳紅。男方請媒妁吃飯,順勢攜帶紅貼向女方表示誠意。男方選擇黃道吉日舉行訂婚禮儀。俗稱“傳紅”。
富裕人家邀請至親好友,設宴招待。宴后,男方當眾點交茶禮。
茶禮一般是金銀首飾,多則全金“六禮”(發(fā)簪、耳環(huán)、項鏈,紐扣、戒指、鐲頭),茶葉數(shù)簍,內(nèi)混代代紅、千年紅,還有胡桃、桂圓、棗子、紅綠長生果,附萬年青一顆。
普通人家一般憑財力而定。女方認為滿意,收下禮物。女方家不收彩禮,則表示拒婚。
新中國成立后
繁瑣禮儀逐漸被廢棄,訂婚方式簡單方便。
過門
過門俗稱“通腳”,即請姑娘到未婚夫家第一次走動的禮儀。由男方要求,托媒人征得女方同意后擇日進行。當日,男方捎帶糕點禮品,抬小轎接未婚媳婦到家,邀請至親與媒人吃飯。自此后,姑娘便可像走親戚一樣來往,不受拘束,惟不得過夜。新中國成立后此習俗仍在延續(xù),更加簡化,男女雙方均可自由往來。小伙子上門去姑娘家,稱作“毛腳女婿”。
結婚
舊時訂婚后至結婚前要送“年夜禮”,有鮮肉、咸肉、魚等并貼上紅紙。男方打算結婚,先請算命先生選定黃道吉日,俗稱“看日”。
結婚時,男女方都有排場,一般為三天,稱三日排場。男女家都會請廚師、茶房(俗稱茶擔),設宴招待親朋好友。
舊時茶擔
新時期茶擔
第一天“下預告”
女方招待宴請自家親戚朋友。男方設宴招待媒人和至親好友,稱“拿衣裳酒”。
第二天“正日”
正日請結婚酒。媒人攜帶禮盤、引花轎前往女方家送禮迎親。
禮盤里裝有鮮肉、咸肉、公雞、青魚、皮蛋,另外白鵝一只(表示求偶情真)。轎子到女方場角,女方放鞭炮相迎,由阿舅迎接新郎,入內(nèi)后拜見岳父母及諸尊長,然后進茶食和入酒席。女方阿舅搬動馬桶蓋后,方可發(fā)嫁妝并讓新娘上轎。新娘經(jīng)過一番留戀惜別(哭出嫁)后,才辭別父母尊長。出娘家門后,眾鄉(xiāng)鄰用花架、長凳攔轎討喜糖,熱鬧一番后才放行。到新郎家,預候吉時,舉行婚禮。禮畢入洞房。
深夜,新郎、新娘入座進晚餐,俗稱吃暖屋飯。散席后,有部分人跟隨新郎、新娘去新房鬧新房。更深夜盡親友散去,新娘還得靜守花燭,名為“望花燭”。男家正日晚宴款待阿舅及陪同,俗稱“阿舅酒”。
第三天“敲甏底”
新娘受娘家邀請,與新郎攜帶糕點等禮品回娘家,稱“回門”。男女家都留至親長輩們吃剩余的酒菜,名為“敲甏底”。
新中國成立后
提倡男女自由戀愛,結婚的流程也簡化了。
嫁妝升級
20世紀70年代、80年代時行“32只腳”(三門衣櫥、五斗櫥、小方臺椅、收音機、三五牌鐘),和疊得像小山一樣高的16條棉被,還有自行車、縫紉機(當時一票難求)。
集體婚禮
1986年至1990年,共青團川沙縣委先后舉辦以“艱苦創(chuàng)業(yè)樹新風,移風易俗做新人”為主題的迎新春集體婚禮活動12次,共有115對青年男女參加。
生育
新中國成立前
有些人家生了孩子(特別是生男孩)后,第十二天就邀請至親好友,設宴招待,分發(fā)紅蛋等,以示喜慶,稱作“十二朝”。
大多數(shù)人家在孩子滿月后請客招待,曰“彌月”,俗稱“滿月酒”。
等到孩子滿一周歲時,大擺宴席,稱“滿歲酒”。
現(xiàn)在
幾乎每家人家生了孩子,都會舉辦“滿月酒”、“滿歲酒”。
壽慶
俗稱“做壽”,也稱“做生日”。一般年至五十歲稱壽慶,六十歲稱大壽慶。80年代起,為父母做66歲慶壽甚為時興。民間還有提前一年逢九做大生日的習俗,稱為“做九不做十”,認為“九”與“久”諧音,寓意天長地久。
慶賀造房
蓋新房時,正梁一上好,燃放鞭炮(高升)拋糕和饅頭,說吉利話,稱拋“高樑饅頭”。當天晚上設宴招待工匠,名曰“上梁酒”。新房蓋好入住后,一般要設宴招待至親好友以示慶賀,名曰“看屋酒”。
中國傳統(tǒng)習俗,
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以及
獨具風格的傳統(tǒng)文化特征,
隨著時代的變遷,
盡管有些禮儀已經(jīng)逐漸淡出,
但保留下來的精髓依然獨具魅力。
金橋小學、錢橋中學……
這些都已成過去。
生產(chǎn)大隊的高音喇叭
播著新聞、好人好事。
晚飯后,
拿著小板凳去打谷場看電視。
文化館、大禮堂都是
當時重要的文化場所。
下期,我們將介紹曾經(jīng)的
學校、文娛場所等,
敬請期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