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習(xí)俗 來 源: 塘棲政府網(wǎng)
?
? 入贅 “入贅”又稱“招贅女婿”。舊時頗為流行,入贅者一般均是女方家中無男丁,故選擇其中一女留在家中不嫁,俗稱“坐家女兒”,然后招一男丁入贅為子。做招贅女婿的男方,其原因往往均是家中經(jīng)濟困難或家中兄弟眾多,無力下聘禮娶妻所致。招贅女婿進門后必須從妻姓,既有瞻養(yǎng)妻家長輩的義務(wù),也有繼承妻家財產(chǎn)的權(quán)利。 舊時,塘棲附近鄉(xiāng)問此俗很盛。解放后依然流行,直至近年來,隨著鄉(xiāng)民主生活條件的好轉(zhuǎn),此俗才逐漸稀少。 養(yǎng)媳婦 即“童養(yǎng)媳”,塘棲鄉(xiāng)間俗稱為“養(yǎng)媳婦”。在舊時,鎮(zhèn)上、鄉(xiāng)間一些經(jīng)濟條件尚為富庶的人家,不少都喜歡撫養(yǎng)童養(yǎng)媳。他們覺得這樣先領(lǐng)來為女,先母女,后婆媳的關(guān)系,會使家庭關(guān)系更容易和睦柏處。除此之外,還柯一些人家是因為其予身有殘疾,為恐日后討不到老婆,放才先招養(yǎng)貧窮人家的女兒養(yǎng)著。養(yǎng)媳婦大都備受折磨,吃盡苦頭。此俗解放后隨著國家婚姻法的明文禁止而告終。調(diào)換親 在塘棲鄉(xiāng)問,此俗也叫“兌面親”。是指男女雙方家庭均因貧困而無法使子女男婚女嫁,經(jīng)媒人說合后,雙方各自以自己的女兒嫁于對方的兒子,一切彩禮全免。這舊俗曾經(jīng)撮合了不少貧困家庭“親上加親”,使一些因貧窮而不能成家的青年成了家庭,但同時也釀制了不少悲劇,悲劇的主人往往均以女方居多。隨著人民生活的好轉(zhuǎn)和計劃生育的實施,此俗已廢。纏紅 又叫“定親”、“相親”?!岸ㄓH”是指男女雙方在經(jīng)過媒人說合后由男方正式向女方提出求婚。事先選擇好求親的日子,由男方通過媒人預(yù)先通知女方。是同,男方備上彩禮,彩禮有蠟燭炮仗一盤、豬頭一盤、雞一盤、米粉團子一盤(剛子的尖頭染紅)、禮洋一封(尾數(shù)必須逢六)、衣服一套、男辦家長具名的拜帖、媒帖、求親帖各一個、禮單一份。這些東西由媒人送往女方,女方如嫌少,則開出價碼,由媒人往返增補。女方收下后則必須出具寫著女方生辰八字的庚帖(系一張紅紙,中問豎著寫有“花女XX年X月X 日 X時逢生火吉”字樣),并且由媒人轉(zhuǎn)交男方。除了生辰八字,女方還需還帖四個,媒帖、親翁帖、收禮謝拜帖和允結(jié)秦晉之好帖。除此之外,還需返回一定的禮品,返回的禮品是根據(jù)男方來禮而返回,魚盤里還魚尾,雞盤內(nèi)還雞爪,豬頭盤內(nèi)還豬尾或豬爪。是日,男女雙方各請至親到自己家中吃酒,名為吃“定親酒”。吃完“定親”酒,納聘算全部結(jié)束,姑娘已可算作是男方的人了。自此之后每逢節(jié)日,男方都得去女方“拜節(jié)”了。 通日 又稱“準日”。是由男方定下迎娶之日,媒人將寫有迎娶之日的紅紙封套連同各式果子和現(xiàn)金送達女方家中,定下迎娶日子。送去的現(xiàn)金含有請女方辦嫁妝之意,尾數(shù)必須逢六。 通日后,男女雙方都各自發(fā)請?zhí)ㄖ约旱挠H友屆時參加婚禮。同時,姑娘還要去女方親戚家輪流做客,名叫吃“預(yù)嫁酒”,告別娘家親人。 起媒 結(jié)婚的前一天,男方請媒人請晚飯,邀近房族人和主要親戚作陪,名為吃“起媒酒”。 娶親 也叫結(jié)婚,俗稱“討老娘”、討新娘子。 前兩日,男家的左鄰右舍便開始來幫忙了,男方家長不插手掌管,而由同族近房中輩份最高年令最大的男子行使主持人之職,稱“族長阿爹”或“東河阿爹”?,F(xiàn)在,一般由男方聘一信得過的親朋做“總管”。 結(jié)婚前一日,男方派人去女方接嫁妝,同時送去開臉盤。開臉盤內(nèi)備有姻脂花粉等物。 結(jié)婚之日,男方出門迎娶,由媒人、喜娘、娘舅、姑夫、密友、同輩兄弟、小輩侄兒、樂隊等組成迎親隊伍,人數(shù)必須是偶數(shù),由叔伯兄弟中年長者搖船,稱為“搖船大伯”。媒人迎娶時身帶幾十個紅包,以應(yīng)付女方要求。紅包的種類名目眾多,有開門包(給女方為迎親人開大門者)、開水包(給女方?jīng)_開水者)、燒茶包(給燒茶者)、裁縫包(給為新娘做嫁衣的裁縫)、屠宰包(給屠工)、司工包(給廚師)、燒火包(給灶頭燒火者)、開籠包(給管新娘箱籠者)、煞浪包(給阿舅)、肚痛包(給岳母)、干金包(給新娘)、捏手包(給新娘捏在手心)、喜娘包、謝媒包等等。有的女方會想出各種各樣的名堂來要紅包,男方如果沒準備或準備不足的話,那媒人只有回家拿了再來,毫無通融作地。據(jù)說,最多者紅包競達七十二個。在這些林林總總的包中,其中給新娘的捏手包必須當場打開,女方要按男方包中的錢一比一放入,錢全歸新娘所有。 按鄉(xiāng)間的舊俗,迎親人到女方家門口,由媒人先遞進開門包,如女方看門者要求加錢或加喜糖、喜煙,叫做添喜,必須滿足了要求后才開門請迎娶者入內(nèi)。然后女方上茶,擺開酒席招待娶親人員,并由女方長輩落座陪同。此席不久便撤席,男方起身交付完帶來的雞鴨魚肉(明天辦回門酒用的),然后便催促新娘動身上轎。 新娘此時正由舅母、姑母或小姐妹陪同,躺在被里不起床,鄉(xiāng)間俗稱“賴轎”。男方喜娘就拿著男方做的新衣鞋襪(上面綴有紅線),協(xié)同女方舅母幫新娘起床更衣,然后由新娘的哥嫂陪著洗臉,由嫂嫂用紗線為新娘“開臉”,卷去臉上的絨毛,以示將由閨女變成少婦。 新娘上轎前,新娘要抱住母親哭上一陣,以示戀娘家,俗稱“哭嫁”。然后由娘舅或抱或背,抱到堂前上轎,女家放炮仗四個,以送女兒出門。此時,前來娶親的新郎的朋友和侄子輩,乘亂將女方的小茶杯帶回男家,可持此向新郎多要喜果子,鄉(xiāng)間有“一只空碗一碗糖”之說。 花轎抬上娶親船后,新娘的長輩均在河邊留步,只由新娘的娘舅、姑夫、兄弟、姐妹等隨船送親。開船時,舅佬須在船頭重重地蹬上幾腳,謂之“煞浪”,取一路平安之意。 新娘乘坐的船和轎,如在路上遇到同樣迎親的船和轎時,必須互拋糖果,以避喜氣被沖。到了男家后,先發(fā)上嫁妝,由男方親友搬運.。唯有馬桶(子孫桶)必須由阿舅拎至大門的門檻里,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婆婆遞給阿舅包,接過馬桶徑直前往新房放好。這馬桶里(子孫桶)放有一個紅包和喜果,由新郎的小侄兒或男方其它的小男孩拿走果子和紅包,然后在里面撒上第一泡尿。新娘如果是坐船來的,上岸時必須由男方的娘舅或者姑夫抱著或背著進男家中堂坐下。從船上到男家的這段路,新娘的雙腳不能落地,意思是“不是我自己送上門來的,而是你們隆重把我娶來的”。新娘如果是坐轎來的,則轎子直接抬入男家中堂。接下去,便是舉行拜堂儀式。塘棲舊俗通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儀式后,新郎用紅綢將新娘牽入新房,在新郎新娘腳下,有幾個人用五只新麻袋交替鋪墊,嘴里還不停地喊著“傳代接代”;使新郎新娘腳不落地,直鋪到新床前,小倆口坐在床沿上。有的男方在新床上面放一只大匾,意思是將媳婦壓得匾匾服服。也有的新娘坐下去時悄悄地將新郎的衣角壓在自己身下,意思是將丈夫壓服。 此時,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旁邊有人講著“樂樂淘淘,夫妻和睦,樂樂淘淘,夫妻到老。”“早生貴子跳龍門。五代榮華樂無窮”等吉利話。交杯酒喝罷,新郎退出,由喜娘為新娘卸裝。外面,喜宴開席。 席間,新郎新娘必須為賓朋倒酒遞煙。先由婆婆帶新媳婦向男方的長輩們一一敬酒,并介紹稱謂。每介紹到一人,被介紹的長輩在新娘開口叫她后,須給新娘子一紅包,謂之“見面禮”。 解放后,塘棲的婚俗有了很大的改變,特別是鎮(zhèn)上,早就沒有了拜堂的禮儀,結(jié)婚時召集雙方親友在賓館酒樓辦場喜宴。不過,“馬桶包”、“見面禮”之俗尚存,雖然現(xiàn)在都不用馬桶了,但人們用痰盂替代。農(nóng)村個別地方舊俗還是存在,并且近年來還有所抬頭。 回門 舊俗婚后第二天新郎必須陪新娘回娘家,稱作“回門'。此日,女家辦“回門酒”,費用均由男方承辦。也就是說,舊時嫁女兒,是在女兒結(jié)婚的第二天辦酒的。“回門酒”上新郎成為中心,由岳父領(lǐng)著參見女方長輩親戚,接受女方親戚的“見面禮”。舊俗,此日新郎新娘要呆到天黑才能回家,稱之“不見腳”。 謝媒 婚后第三天,男方特為媒人設(shè)宴,稱之“謝媒酒'。酒后還得封一紅包,表示酬謝,稱作“媒人包”。舊時有句俗話,叫“起媒吃到謝媒”,是指一些好朋友幫忙,從起媒那天開始,一直要到謝媒那天結(jié)束,歷時四天。 !六朝探女 又稱“親家婆上門”。舊俗在婚后第六天,男方由新郎去接岳母、嬸母、舅母、嫂嫂等人來看望新娘?,F(xiàn)在一般均在婚后第三天舉行。甚至有的第二天就上門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