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時期國力空前強盛,經(jīng)濟高度繁榮。景德鎮(zhèn)窯瓷器單色釉的燒造在清代最為鼎盛,其品種之富、水平之高均達到了歷史頂峰。
中國瓷器的釉彩始于單色釉。單色釉也稱“一色釉”、“純色釉”或“一道釉”。
?由于瓷釉內(nèi)含不同化學(xué)成分,瓷器燒成后就呈現(xiàn)出不同的單一色澤,如青釉、紅釉、黃釉、黑釉、綠釉、藍釉和白釉等。
在唐代以前,單色釉的燒制工藝一般。單色釉在宋代進入了蓬勃發(fā)展期,于明代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清代繼承和發(fā)展了明代單色釉瓷器制作工藝,達到了鼎盛時期。
特別是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單色釉瓷器胎體優(yōu)雅、流暢,釉色純正、明快,部分單色釉瓷,釉下的暗刻刻花,似有似無,既不失單色釉的素雅,又有圖案可供養(yǎng)眼品賞,可謂雅上加雅,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瓏,精美無比。
雍正皇帝像
雍正的單色釉是極致中的極致,根據(jù)唐英在雍正十三年著《陶成紀事》所載,此時已能燒制出多達五十七種釉彩,其中有三十七條是專講單色釉的,可見當時的盛況。
其釉色有白粉青、大綠、米色、玫瑰紫、海棠紅、茄花紫、梅子青、騾肝、馬肺、天藍、霽紅、霽青、鱔魚黃、蛇皮綠、油綠、歐紅、歐藍、月白、翡翠、烏金、紫金諸種。
大凡唐英《陶成記事》提到的釉色幾乎都囊括在內(nèi),仿古諸釉的凝重;淡黃釉的典雅;霽紅釉的高貴;霽藍釉的肅穆;胭脂水釉的嫵媚;天藍釉的靜謐;粉青釉的晶純;秋葵綠釉的鮮嫩;灑藍釉的飄忽;窯變釉的奇妙,美不勝收。
雍正瓷器一改康熙古拙渾厚之風(fēng),代之以輕巧俊秀之貌,器形式樣多變,具有線條美,比例協(xié)調(diào)恰到好處,具高雅之美。由于雍正本人的藝術(shù)愛好,親自參與瓷器畫樣與款式的策劃,加上唐英擔(dān)當景德鎮(zhèn)御窯廠督陶官,使雍正單色釉瓷器獲得極大成功。
一、黃釉
清雍正《黃釉盅》
清雍正《黃釉盅》口徑6.7cm,足徑2.9cm,高5cm。故宮博物院藏
盅敞口,直斜壁,圈足。盅內(nèi)施白釉,外施黃釉,釉色純正,釉面光亮瑩潤。足底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清宮的黃釉瓷器多在重大儀式中,如祭祖時使用。
黃釉放在第一位,因為這是皇家獨有的顏色。
在中國古代,黃色具有極為特殊的象征意義,“黃”與“皇”同音,成為帝王之色。明清兩代,黃色只能用于皇帝和皇后,任何人不得僭越。黃釉瓷器成為皇家專屬,變得至高無上。
清代黃釉瓷燒制最好、藝術(shù)水平最高的當屬雍正一朝,數(shù)量上不及康熙朝,然而他的特色最顯著。雍正黃釉不僅在于此時期的黃釉瓷造型完美、做工精細、胎薄、質(zhì)細,更重要的是此時期在釉色上有所創(chuàng)新,燒制出了多種新釉色。
清雍正《黃釉弦紋盤口瓶》高27.6cm 成交價 RMB 1,400,000 拍賣時間 2009-11-11 拍賣公司北京翰海拍賣
瓶盤口,直頸,頸部飾兩道弦紋,豐肩,圓腹下收,近足部突起一道弦紋,足部微外撇。造型挺拔雋秀,胎體堅質(zhì)細膩,圈足修整圓潤,底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數(shù)款。器內(nèi)及底罩施白釉,外壁通體罩施雞油黃釉,釉質(zhì)豐腴,釉色鮮研,均勻明快。整器形制端莊秀美,為雍正官窯經(jīng)典器型。
黃釉一般分為“澆黃”和“檸檬黃”兩種。
明清時期大多的黃釉器都是“澆黃”,所謂“澆黃”,是指采用“澆釉”的方式來施釉,然后再經(jīng)低溫焙燒而成,因此俗稱“澆黃”。
明代黃釉瓷器創(chuàng)燒于明宣德。弘治時期,澆黃釉瓷器燒造技術(shù)達到歷史最高峰,因呈色淡雅,給人以恬淡嬌嫩之美,人們給它起了一個極富詩意的名字 —— “嬌黃”。
雍正窯澆黃器,釉色較康窯稍淺,勻凈明亮、光潤無紋,呈半失透狀,胎骨均極精細。
清雍正《檸檬黃釉萊菔尊》高16.5cm 成交價 RMB 920,000 拍賣時間 2018-06-26 拍賣公司敬華(上海)拍賣股份
此器小口微撇,細長頸,豐肩,斂腹,器形端莊秀美,胎體輕薄,外壁施檸檬黃釉,通體素雅無紋,僅于頸部飾三道凸弦紋。起弦之處因釉層較薄可見白胎,自成其美。其器形秀麗,釉色均勻瑩潤,十分名貴。底以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萊菔尊也稱“蘿卜尊”,乃康熙時期新創(chuàng)品種,常見以豇豆紅釉和天藍釉為飾,為康熙御窯名品,后世則少有燒制。本品為雍正檸檬黃,即為珍罕少見。因“萊菔”與“來?!蓖簦嗜∫庖允炯?。
“檸檬黃”則到清代雍正時才創(chuàng)燒出來。
檸檬黃又稱淡黃。淡黃釉瓷器創(chuàng)燒于雍正時期,其著色劑采用西方進口化學(xué)材料的氧化銻作為瓷器釉色,比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傳統(tǒng)澆黃釉淺淡,故名“淡黃釉”。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黃色,故又稱“蛋黃釉”。
檸檬黃釉瓷器是中西合璧的瓷器釉色,由于采用了西方進口化學(xué)材料,督陶官唐英撰寫的《陶成紀事》中也稱之為“西洋黃”。
檸檬黃釉瓷器釉色呈現(xiàn)粉質(zhì)的乳濁彩釉,不透明,鮮嫩如洗嬌媚可人,釉面光潔明麗、勻凈柔和,屬雍正窯粉色釉系中的名貴品種,世人以此黃釉為清代黃釉瓷的最高水平。
雍正淡黃釉瓷器的造型多為小件的瓶、盤、碗、杯、碟等,小巧的形體配以淡雅的釉色,頗顯俊秀典雅。這種黃釉品種一直延續(xù)燒制到嘉慶、道光,到了清代晚期就比較少見了。
清雍正《淡黃釉瓶》
清雍正《淡黃釉瓶》高14.6cm,口徑3.3cm,足徑1.7cm。故宮博物院藏
瓶撇口,細頸,溜肩,肩下漸斂,圈足。通體及足內(nèi)施淡黃釉。外底暗刻篆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此瓶由康熙時的柳葉瓶演變而來,其嬌美之形體,恬靜之釉質(zhì),集中體現(xiàn)了雍正瓷器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清雍正《蛋黃釉盤》
清雍正《蛋黃釉盤》口徑13.3cm 底徑8cm 高2.8cm。故宮博物院藏(捐獻自孫瀛洲)
盤敞口、弧腹、圈足,通體施黃釉,素面無紋飾。外底施白釉,署青花楷體“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外圍雙方框款。該素面黃釉盤是雍正御窯大量生產(chǎn)的器型,當是宮廷常用之物。
黃色釉包括蛋黃、嬌黃、雞油黃、姜汁黃、鵝黃、魚子黃、蜜蠟黃、鱔魚黃等。器形有瓶、尊及盤、碗、杯、碟等。
清宮的黃釉瓷器主要包括生活用瓷、祭祀用瓷、陳設(shè)用瓷。
雍正黃釉總體上看釉色溫潤、晶亮,器型工整、端正,給人以高貴的感覺,彰顯皇家氣派。
清雍正《鱔魚黃釉缽》
清雍正《鱔魚黃釉缽》高32.7cm 口徑30.6cm 足徑27.3cm。故宮博物院藏
缽斂口,圓腹,腹下漸收,瘦底,圈足。缽內(nèi)外通體施鱔魚黃釉,底陰刻篆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缽器型規(guī)整,釉色偏黃,色如鱔魚皮,釉面細膩、勻凈,為典型的雍正朝制品。
鱔魚黃釉是瓷器的釉色名稱,也稱“鱔皮黃釉”,是顏色釉的一種。
鱔魚黃釉是因其在配釉時加入少量石英和鎂,經(jīng)過1300℃的高溫氧化焰燒制,燒成后釉色黃潤,帶黑色或黑褐色斑點,像鱔魚的皮色,故名“鱔魚黃”。
鱔魚黃釉在清代宮廷的檔案中稱為“廠官釉”。據(jù)文獻記載,廠官釉是雍正時期著名督陶官唐英仿明代的廠官釉燒制的一個新品種。雍正十三年唐英《陶成紀事碑記》記載,景德鎮(zhèn)御窯廠“仿廠官釉,有鱔魚黃、蛇皮綠、黃斑點三種。這三種均是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只是因燒成氣氛的不同而呈色不同。清期廠官釉品種名目繁多,如蟹甲青、鱔魚黃、瓜皮綠等。雍正廠官釉器以瓶類琢為多見,造型既有傳統(tǒng)造型,又有仿古青銅器。
清雍正《鱔魚黃釉綬帶葫蘆瓶》
清雍正《鱔魚黃釉綬帶葫蘆瓶》瓶高28.4厘米,腹徑15厘米,口徑3厘米。1954年由故官博物院撥旅順博物館藏。
葫蘆狀,直口,圓唇,直頸。上部橄欖形,中束腰,有箍形裝飾,刻蓮瓣紋,下部球形腹,圈足。底陰刻篆書“雍正年制”款,為先于胎上刻寫后覆釉。兩側(cè)對稱的飄帶將上下相連,形成秀美雋雅的造型曲線。通體施鱔魚黃釉,釉色幽雅,釉面勻凈潤澤光滑。
旅順博物館藏的這件瓷器釉色偏黃,色如鱔魚皮色,是典型的雍正朝檔案中記載的“廠官釉”瓷器。這件藏品是難得的宮中調(diào)撥品,身價不菲,更是國家一級文物。
葫蘆是中華民族吉祥文化象征之一,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jù)《尚書?洪范》上記載,“?!庇形鍌€方面,分別是“壽、富、康寧、好德和考終命”。因此作為一種吉祥物和觀賞品,葫蘆瓶千百年來一直備受世人所喜愛和珍藏。
這件鱔魚黃釉葫蘆瓶,輕巧中透出俊秀,“S”形的線條柔和含蓄,尤其是中腰處變形的蓮瓣紋裝飾,使原本秀美的造型更增添幾分動感,除了給人美的享受外,更多的是賦予了葫蘆形器所代表的一種“?!蔽幕瘍?nèi)涵。
二、紅釉
清雍正《霽紅釉玉壺春瓶》通高24厘米、口徑8厘米。首都博物館藏
撇口,束頸,垂腹,圈足。通體施霽紅釉,呈暗紅,釉面布滿大小不等的氣孔。底書青花雙圈“大清雍正年制”6字雙行楷書款。器型較前代厚重飽滿。具有典型的時代風(fēng)格。
祭紅釉玉壺春瓶為清代官窯經(jīng)典品種,線條優(yōu)美流暢,在宮廷中常作為陳設(shè)器使用。
紅釉有銅紅、金紅和鐵紅之分。
銅紅釉,又稱霽紅釉,也叫祭紅釉。霽紅釉瓷器以銅為著色劑,將黃金、珊瑚、瑪瑙、玉石等珍貴之物碾成粉末摻入其中經(jīng)過1300度的高溫?zé)於桑粌H不惜成本,而且燒造難度大,歷來是單色釉中燒成難度最高的品種?!毒暗骆?zhèn)陶歌》里記載:“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晝精心合,一樣摶燒百不同?!膘V紅釉瓷器除用作祭器以外,也做文房用具、日用瓷等,但是只是限于皇宮之中。
明宣德以后銅紅釉的燒制幾乎失傳,到了康熙時又有了恢復(fù)和發(fā)展,至雍正這種名貴而難度極高的釉色才達到了最成熟的階段,燒制出華麗幽靜,失透深沉,呈色均勻的霧紅器。
清雍正《霽紅釉膽式瓶》
清雍正《霽紅釉膽式瓶》高27.8cm 口徑3.5cm 足徑8cm。故宮博物院藏
瓶直口,細長頸,削肩,鼓腹,圈足。因形似懸膽,故名“膽式瓶”。
通體施高溫銅紅釉,釉面勻凈,色澤純正。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圈。膽式瓶屬于陳設(shè)用瓷,一般用于插花。這種器形創(chuàng)燒于宋代。
霽紅釉瓷器釉色深沉失透,釉質(zhì)均勻釉面均勻凝厚,色澤深沉。霽紅釉瓷器胎質(zhì)細膩潔白,溫潤如玉。霽紅釉瓷器釉色以暗紅色為主,少數(shù)釉質(zhì)不純,伴有黑色小點或血絲狀紋釉色。
霽紅釉瓷器在明清時期都或多或少的有橘皮紋,這是鑒定霽紅釉瓷器的關(guān)鍵方法之一。
霽紅釉瓷器年底越往后釉色越鮮紅,從暗黑到濃紅色到晚清的淺紅色,道光以后紅釉色澤多似紅蕓豆色。
清雍正《胭脂紅釉盤》
清雍正《胭脂紅釉盤》高2.9cm 口徑15cm 足徑9.3cm。故宮博物院藏
盤敞口,弧壁,圈足。盤內(nèi)及足內(nèi)均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紅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圈。
金紅釉又稱胭脂紅釉。
胭脂紅釉是一種在色釉中摻入萬分之一、二左右的金為呈色劑,于低溫彩爐中,經(jīng)800℃左右焙燒而成淡粉紅色的名貴釉種。
胭脂紅釉創(chuàng)燒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慶、光緒等朝均有燒造,其中以雍正朝產(chǎn)量最大,質(zhì)量最精。雍正金紅釉器尤以釉色鮮嫩柔和,精致動人,充滿了纖巧綺麗的女性美和濃厚的浪漫色彩。成為雍正器中最名貴,最受歷代藏家推崇的品種之一。
清雍正《胭脂紅釉罐》高18.4厘米 口徑6.5厘米 底徑18厘米。現(xiàn)藏于廣東省博物館。
底為雙圈排六字青花楷書款“大清雍正年制”。沒有花紋,全為一色胭脂紅,釉色鮮艷奪目,勻凈細膩,給人一種非常美的感覺。
清雍正《淡粉釉瓶》
清雍正《淡粉釉瓶》高19.5cm 口徑2.2cm 足徑6.7cm。故宮博物院藏
瓶口內(nèi)斂,口形如蒜頭,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微外撇。通體施淡粉色釉,屬低溫金紅釉。瓶里及底均施白釉。底青花雙圈內(nèi)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瓶胎質(zhì)潔白細潤,造型秀美,釉色均勻純正,淡粉色如三月桃花,淡雅宜人。金紅釉瓷器為雍正時創(chuàng)燒,在官窯傳世品中亦很罕見。此瓶是典型的雍正官窯制品,為傳世之珍。
由于這種紅料是從歐洲轉(zhuǎn)入,故被稱為“洋金紅”或“西洋紅”,而西方多稱之為“薔薇紅”、“玫瑰紅”。又由于這種紅釉頗如婦女化妝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紅”。
胭脂紅釉的呈色有深、淺之分,深者稱“胭脂紫”,淺者稱“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淺淡者稱“淡粉紅”。
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紀事》中記載當時歲例貢御的57種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紅色器皿”。
從傳世品看,雍正朝胭脂紅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盤、碗、杯、碟等,均胎體輕薄,玲瓏俊秀,多數(shù)為內(nèi)白釉,外胭脂紅釉,極少數(shù)為內(nèi)外均施胭脂紅釉。
清雍正《珊瑚紅釉長頸瓶》高25.2cm 成交價 RMB 253,000 拍賣時間 2013-11-17 拍賣公司北京誠軒拍賣有限公司
拍品頸部細長,器形秀美挺拔,如美人娉婷婀娜,全器滿施珊瑚紅釉,釉色細膩勻凈,鮮艷純美。品相保存良好。
底部貼BERNAT COLLECTION標簽,此標簽亦見于玫茵堂藏品,該圖錄記載為美國著名收藏家Paul & Helen Bernat收藏標簽。
鐵紅釉又稱礬紅、珊瑚紅釉,創(chuàng)燒于清代的康熙年間。珊瑚紅釉因其釉色紅中閃黃,色如紅珊瑚而得名。
珊瑚紅釉是以鐵為著色劑,低溫?zé)斐缮?;是一種低溫鐵紅釉,是在白瓷胎上釉,低溫?zé)於傻模桓僦t一樣采用的工藝是吹釉上釉方式,燒成后釉色均勻、光潤。
康熙時期珊瑚紅釉,紅色比較深,釉色發(fā)暗紅,沒有光澤,有種木木的感覺;雍正時的珊瑚紅釉釉色閃黃,顏色光亮,更接近天然珊瑚的顏色了,這是工藝的進步;乾隆時期的珊瑚紅釉色顏色深,而且釉層厚,應(yīng)該是吹釉的次數(shù)更多造成的。
雍正時的珊瑚紅器釉層薄透而均勻,有明顯桔皮紋,色調(diào)沉著光潤精美,呈現(xiàn)出富麗堂皇、精致典雅的宮廷氣象。
三、青釉
清雍正《青釉荸薺式三系瓶》
清雍正《青釉荸薺式三系瓶》高14.6cm 口徑7cm 足徑11.1cm。故宮博物院藏
瓶撇口,短頸,斜肩,肩部有三系,腹大而扁,圈足。通體及足內(nèi)均施青釉。腹部凸起兩道弦紋,近底處有凸蓮花瓣紋一周。足內(nèi)書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荸薺式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種瓷器瓶式,首創(chuàng)于康熙時期。其直頸較粗,有撇口與直口之分,器腹均為扁圓形,狀如荸薺,故此得名,又稱直頸瓶。品種有青花、黃釉青花、豆青釉、郎窯紅等。
青釉是中國最古老的顏色釉。至清雍正時,這種高溫青釉瓷器的單色釉品種,景德鎮(zhèn)窯師們才真正成功地掌握了燒造技術(shù),達到了燒瓷史上的最高峰。
此時的青釉包括豆青、冬青、粉青、梅子青、蟹殼青諸種。
清代青釉瓷器之制作技術(shù)爐火純青,無不精致細膩。雍正時期的青釉釉面光潤、堅致、細密,此特點一直保持到乾隆、嘉慶時期。
清雍正《粉青釉觀音瓶》高27cm 來源:日本藏家舊藏 成交價: RMB 6,900,000 拍賣時間 :2015-06-06 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此粉青釉觀音瓶,束頸、豐肩、修腹、斂足,線條比例之和諧如觀音玉立,令人有不能妄加增減一分一毫之感。此式觀音瓶創(chuàng)燒、流行于康、雍間,器形雋雅高貴,釉面素潔溫潤,于穆穆之中透出一股尊貴典雅之氣。設(shè)計甚得天然意趣,線條舒展柔美,富有韻律感,與粉青一色結(jié)合宛如天成。工藝精湛細致而無造作之痕,為雍正時期內(nèi)府花器的上品。
雍正御窯青釉以鐵為呈色劑燒造的高溫青釉器,因色澤的深淺濃淡有不同的叫法,有粉青、冬青和豆青之分,顏色由淡而漸深。其中以粉青釉色最為雅致美觀。
?此種釉色與雍正一貫追求文雅、素凈的審美標準暗合,深得皇帝喜愛。為求形神兼?zhèn)?,御窯廠除竭力燒出粉青釉外,更創(chuàng)造了不少新研器形,以求更好的展現(xiàn)純凈的釉色之美。其色調(diào)清新柔和質(zhì)地光潤如玉,意境幽遠,氣質(zhì)高華。
清雍正《粉青釉葫蘆瓶》高32cm 來源:日本私人收藏 估價HKD 300 ~ 380萬 拍賣時間 2016-10-04 拍賣公司保利香港拍賣有限公司
瓶小口,直頸,上下腹圓鼓,細腰,臥足。底足一圈無釉,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雙圈六字雙行篆書款。瓶造型端莊秀美,釉色瑩潤,釉質(zhì)細膩。造型線條簡練而流暢,與勻稱淡雅的釉色相得益彰,為雍正官窯瓷器代表作之一。
此式葫蘆瓶可謂當年宮廷藝術(shù)的經(jīng)典之作。整器滿施粉青釉,釉色柔和瑩潤,色調(diào)清新雅致,醉人心扉;器型規(guī)范端莊而優(yōu)雅,線條柔美,氣度雍容,盡顯單色釉純凈之美,達到器型與釉色完美結(jié)合之境地,是為雍正朝粉青釉的精品,值得細細品味。而優(yōu)美的器型與純凈的釉色完美結(jié)合,堪稱粉青瓷器一代之冠,完美展現(xiàn)了當時制瓷業(yè)冠絕古今的工藝水平。
清雍正《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頭瓶》
清雍正《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頭瓶》高22.9cm 口徑4.2cm 足徑9.9cm。故宮博物院藏
瓶口呈蒜頭形,短頸,碩圓腹,口、肩之間對稱置如意耳,圈足。瓶內(nèi)外及圈足內(nèi)均施粉青釉。外壁以凸花裝飾,口部為纏枝蓮紋,頸部為卷草紋,肩部為如意頭紋,腹部為纏枝蓮紋,上結(jié)蓮花四朵,近足處為蓮瓣紋。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屬清雍正時期新創(chuàng)的造型,輪廓線條富于變化而又不失穩(wěn)重,釉面勻凈瑩潤,凸花自然流暢,層次分明,頗具美感。
粉青釉創(chuàng)燒于南宋的龍泉窯,含鐵量約在1%-3%,在生胎上掛釉,釉層較厚,以鐵為呈色劑并含有少量的錳、鈦。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窯燒制的粉青釉,還含有微量的鈷元素,呈現(xiàn)淺湖綠透微藍的色調(diào),素雅勻凈。以1180℃~1230℃高溫還原燒成的粉青釉,釉面瑩潤如玉,為青釉中的最佳色調(diào)之一。
清雍正《冬青釉六孔瓶》沈陽故宮博物院藏
此器由6個連體觀音瓶組成,一個居中口徑稍大,5個繞其周圍如梅花形;上部瓶口部、頸部各自獨立,為撇口、直頸,肩部、腹部內(nèi)部相通,造型豐滿,構(gòu)成一個整器,腹下部收斂,至底部形成5瓣梅花形,矮圈足,露胎。器物里外遍施冬青釉,六個瓶頸部各有一圈凸起花紋,上下皆飾有白色鼓釘紋;肩部上面均暗刻一圈如意云頭紋;瓶底部中央梅花圓心內(nèi),有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6字3行款。該瓶造型獨特,極具匠心,精致的青綠色冬青釉使其成為雍正官窯器中的上佳品。
清雍正《冬青釉八方瓶》高34.5cm 來源:日本藏家舊藏 成交價: RMB 9,200,000 拍賣時間: 2015-06-06 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瓶呈八方形,撇口折肩,直腹內(nèi)收,圈足。造型周正,寓意“八方升平”。 外底書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方形款識,字體雋秀工整。通體施冬青釉,色澤淡雅肅穆,溫潤厚腴,秀美天成,撫之似玉,渾然天成。
本件所施青釉遠視猶如一泓碧水,又若梅子初青,當為冬青之色,其純凈與細膩的肌膚質(zhì)感,給人無限的遐想。此式八方瓶正是雍窯的創(chuàng)新之作,設(shè)計甚得天然意趣,線條舒展柔美,富有韻律感,工藝精湛細致而無造作之痕,為雍正時期內(nèi)府單色釉瓷的上品。
冬青是一種淡青色的青釉,又稱“東青”、“凍青”,相傳起源于北宋開封東窯的瓷器品種。
清代冬青釉瓷器各個時期都有燒造,雍正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廠仿燒的東青釉十分成功,而且數(shù)量和品質(zhì)都是清代一流的。雍正冬青釉瓷器在繼承了康熙的冬青釉色以外還有創(chuàng)新,呈色有深淺兩種,稍深者偏綠,施釉均勻,釉面滋潤細膩,而淡淺色的冬青釉瓷器顏色泛白。
清雍正《豆青釉三系弦紋梅瓶》高29.5cm 來源:北京內(nèi)務(wù)府慶寬家族舊藏
撇口,短頸,圓肩,鼓腹,腹下內(nèi)收至底,圈足,肩部飾三環(huán)形系,肩部和腹部各飾三組突起的弦紋裝飾。通體施豆青釉,釉面潤澤,頗有玉質(zhì)感,色調(diào)清新雅致,底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本件梅瓶之豆青釉,釉色純正亮麗,釉質(zhì)溫潤細膩,正合古人“類玉”之稱。此瓶形制亦極為典雅,線條柔美,過渡柔和,收放自如,透著舒適和含蓄,紋飾的選擇上也追古溯源,與之呼應(yīng),以凸起的弦紋和肩部的環(huán)形系為飾,古樸大方,氣質(zhì)雍容。
豆青釉是青釉派生釉色之一,起源于宋代的龍泉窯,系明清官窯仿燒龍泉青瓷釉而形成的獨具美感的一種單色釉。
豆青和東青原屬一類,以后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黃色,至清代純近綠色。清代雍正豆青釉淡雅柔和,色淺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綠中泛黃,釉面凝厚。
雍正青釉瓷器以銅為呈色劑燒造的中溫青瓷,有孔雀綠、瓜皮綠、翡翠綠和松石綠等,尤以后兩種為貴。
清雍正朝時新創(chuàng)一種低溫淡綠釉,黃中偏綠,習(xí)稱“秋葵綠”或“西湖水”。
四、綠釉
清雍正《錐拱八寶綠釉盤》
清雍正《錐拱八寶綠釉盤》高3.4厘米 口徑15.5厘米 足徑10厘米。沈陽故宮博物院藏
盤為敞口,淺壁,圈足露胎,胎體較厚。器里外均施綠釉,盤里為素地?zé)o紋飾,盤外壁錐拱暗刻纏枝花卉、八寶圖案,將佛教法物寶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罐、金魚、盤腸等借用纏枝花形完美表現(xiàn)在外壁,外壁紋飾清晰, 蓮花下有蓮蓬座,結(jié)帶飄逸。盤底為白釉地,中央有青花雙圈,內(nèi)楷書“大清雍正年制”6字2行款。 雍正時期的綠釉,施釉勻凈,釉面肥腴,平整光潤,堅致細密,玻璃質(zhì)感強。較之康熙時期釉色深且濃,此時的綠釉器常見刻、印花卉紋飾,有纏枝蓮、八寶、如意云頭等。此件綠釉盤為典型的雍正綠釉器。
錐拱 — 瓷器裝飾技法之一,又稱錐花。用尖細的錐狀工具在瓷坯面劃刻出龍鳳、花草等細線紋飾,再罩釉燒制。這種工藝始于明永樂年間,清朝的錐拱工藝得到了更好地發(fā)展。
雍正帝崇信佛教,此時瓷器上的八寶紋飾較康熙時要多,以日常用器為主, 也有一些供器及陳設(shè)瓷。雍正八寶多有飄帶, 勾描細膩傳神,或纏枝八寶、或蓮?fù)邪藢殹?或結(jié)帶八寶,并首創(chuàng)了云托八寶。
綠釉以氧化銅色為著色劑,以鉛作為化合物的助溶劑,低溫?zé)伞?/span>
宋代定窯所燒造的綠釉被后世稱“綠定”,為名貴品種;明代正德時期的孔雀綠很突出,明中期出現(xiàn)了瓜皮綠;清康熙時綠釉的燒制達到鼎盛,色調(diào)比較豐富,有郎窯綠、瓜皮綠、孔雀綠等。
清代雍正時期的綠釉瓷器主要是孔雀綠釉、松石綠釉、瓜皮綠釉,以及黃綠釉等。
清雍正《孔雀綠釉花盆》高13.6cm 直徑20.5cm 成交價:RMB 92,000 成交時間:2017-03-31 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唇口板沿,直壁下收,圈足外撇。底心微凹,足底三孔以泄水通氣。圈足底部釉下暗刻“雍正年制”四字篆書款。通體施孔雀綠釉。釉面密布細碎紋片,釉厚處呈現(xiàn)玻璃質(zhì)感,釉色濃重。
孔雀綠釉屬低溫釉,顏色類孔雀尾毛綠色,故得名。此種釉始于宋代磁州窯,到明代永樂時期,孔雀綠釉已經(jīng)十分成熟,但有官窯款的完整傳世品始見于明成化。明正德時此品種釉色呈色普遍較成化時淺淡。清康熙時,孔雀綠釉再度盛行,雍正、乾隆時繼續(xù)生產(chǎn),但少見有釉下青花裝飾的,多為單一色釉的祭器及瓷塑和盆奩等陳設(shè)用瓷。
雍正時的孔雀綠釉與康熙時期的作品相比顏色要更深一些,而且施釉較厚,有細碎的開片,玻璃質(zhì)感較強,造型主要是瓶、洗、盆等。
清雍正《秋葵綠釉如意耳瓶》
清雍正《秋葵綠釉如意耳瓶》高26.3厘米 口徑5.3厘米 足徑1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瓶蒜頭口,細頸,頸部有凸弦紋一周,圓腹,圈足,口、肩部連以如意形雙耳。口及腹部均有暗刻纏枝蓮紋,肩部凸起弦紋三道,弦紋下飾如意頭紋一周。瓶內(nèi)及足內(nèi)施白釉。外部通體施秋葵綠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秋葵綠釉是雍正時期創(chuàng)燒的釉色品種,釉色綠中帶黃,淡雅宜人。此如意耳瓶的造型為雍正時期所創(chuàng),體態(tài)穩(wěn)重,線條優(yōu)美,具有較強的裝飾性。
松石綠釉,其呈色與綠松石色澤相似,故名,亦稱“秋葵綠釉”,是清雍正時期創(chuàng)燒的綠釉新品種。
松石綠釉的釉質(zhì)非?,摑櫍怯赫龝r期比較名貴的瓷器品種。松石綠釉的造型多為碗、盤、杯等日常器物。雍正時創(chuàng)燒的松石綠釉器物雖然器物不多,但色彩豐富,打破了清代低溫綠釉以孔雀綠、瓜皮綠釉為主流的格局。
松石綠釉往往多為彩瓷色地,以彰彩繪之美,而此式工藝不獨如此,更多突出松石綠釉之勻凈質(zhì)感。松石綠釉雖為低溫色釉,然調(diào)配亦頗費功夫,調(diào)配得當在施彩時候可得均勻效果,燒成之后現(xiàn)勻凈厚潤之感。
清雍正《瓜皮綠釉玉壺春瓶》高26.8cm 成交價:RMB 230,000 拍賣時間 2018-09-19 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撇口、束頸、垂腹,下承圈足,足底及內(nèi)壁施白釉,釉面光潔瑩潤。瓶外壁滿施瓜皮綠釉,釉色沉著光雅,均勻潤澤。底心雙圈內(nèi)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本品線條流暢,亭亭玉立,形制尚具康熙玉壺春遺風(fēng)。其釉質(zhì)如翡翠般瑰麗奪目,甚是耀眼。
瓜皮綠釉是一種以氧化銅為呈色劑,氧化鉛為熔劑的低溫顏色釉,因其釉色似西瓜皮,故而得名。又因其施釉方法是將釉漿澆在素?zé)^的瓷胎上,故也稱“澆綠釉”。
瓜皮綠釉創(chuàng)燒于明代初期,發(fā)展至清初,景德鎮(zhèn)御窯廠窯工已掌握非常成熟的配方和燒造技術(shù),所出之品,釉質(zhì)瑩透,翠色怡人。康、雍、乾三朝時的瓜皮綠釉呈色有深、淺之分,釉面無開片,玻璃質(zhì)感強。既有光素器,也有錐拱花紋者。
此種釉色器物以盤碗為多,立件極其少見,器外底有青花楷書或暗刻的六字官窯年款。且多見于康雍兩朝,其后漸趨斷絕。
清雍正《綠哥釉小橄欖瓶》高14.3厘米 口徑4.5厘米 足徑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瓶橄欖形、直口、隱圈足。通體施綠哥釉,并有細開片,外底米色釉,亦見開片。綠哥釉,又稱綠郎窯,它是和郎窯紅并存的品種。器物內(nèi)外釉均為蘋果青綠色,開細小紋片綠郎窯器物存世量很少,完整器十分珍貴。
黃綠釉,是一種低溫銅綠釉,其造型多為一些日常器物,如碗、盤、杯等。
紋飾方面,雍正綠釉大多是光素之器,但是也有部分器物是刻印的紋飾。
署款多為“大清雍正年制”青花三行篆書款,或者青花雙圈六字兩行楷款等。
五、藍釉
清雍正《天青釉浮雕夔龍紋如意耳洗口瓶》高61cm 估價RMB 2,800,000 ~ 3,500,000 拍賣時間 2010-12-21 拍賣公司北京中招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此瓶體型碩大,通體施青釉,胎質(zhì)細膩,釉面溫潤肥厚,尊圓口束頸,豐肩弧腹,圈足微撇,款識:“雍正年制”款。自口沿向下刻夔龍紋,制作精湛細膩,紋飾生動規(guī)整,線條流暢自然,刻工細膩。
藍釉又稱“積藍釉”、“祭藍釉”、“霽青釉”。明、清藍釉習(xí)稱“霽藍”,一種高溫石灰堿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diào)濃淡均勻,呈色較穩(wěn)定。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凈,呈色穩(wěn)定,后人稱其為“霽青”,又因其呈色穩(wěn)定明亮如寶石,又被舉為把它和白釉和紅釉并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藝繼承元代傳統(tǒng),延燒不斷,主要造型為祭器和陳設(shè)用瓷。
清雍正《霽藍釉梅瓶》高30.2cm 成交價 HKD 1,460,000 拍賣時間 2009-10-08 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
藍釉類瓷器最早見于唐三彩,元明兩朝時被沉寂,直到康熙朝時期迎來了復(fù)興。霽藍釉是整個藍釉瓷體系中,色調(diào)最純正的。
清代霽藍釉的燒造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昰仿燒明代宣德時期盛名在外的“寶石藍”,另一種就是具有清朝時代特色的“霽藍釉”。
清代的霽藍釉瓷器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此后生產(chǎn)歷代未斷,均有佳作傳世,但后人還是更喜歡清代的霽藍釉。
清雍正《霽藍釉橄欖瓶》高40.8cm 成交價:RMB 13,758,280 成交時間:2011-04-08 拍賣公司: 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
撇口,收頸,斂脛,平底。形如橄欖,故曰橄欖瓶。外壁施霽藍釉,色澤勻亮,器內(nèi)白釉,口沿作燈草邊。底白地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清雍正年制」楷書款。
橄欖瓶為清三代官窯中的典型器,雍正的比例則最為勻稱,線條最顯秀雅。雍正橄欖瓶品種頗多,霽藍釉的橄欖瓶更顯優(yōu)美。
雍正時期,霽藍釉瓷器造型古雅端莊,線條優(yōu)美圓潤,器內(nèi)與底部均施白釉,通體施藍釉。胎薄體輕,造型規(guī)整,釉色均勻潤澤,釉面藍中泛紫,因其釉色艷麗而獨步有清一代。
雍正的藍釉有霽藍、天藍、天青之分,天青釉比之天藍釉更淺色相呈淡藍中微現(xiàn)青綠色,粉嫩柔和,似是仿宋汝釉而來。自宋迄明代有作者,至康雍集其大成,幽雋淡永兼而有之。
天藍釉或天青釉是清早期仿宋汝釉而創(chuàng)燒的高溫釉,因其淺藍的釉色淡雅瑩潔,宛若雨后晴空,故名。
清雍正《霽藍釉長頸弦紋盤口瓶》高27cm 成交價 HKD 5,780,000 拍賣時間 2009-10-08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
盤口,直頸,凸二道弦紋,豐肩,收腹,撇足,底部「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青花雙圈楷書款。
霽藍是一種含百分之二左右的氧化鈷的失透釉,在高溫還原焰中燒成,色相沉穩(wěn)肅穆,均勻滋潤釉面有明顯桔皮紋,與同期之霖紅釉很相似。
低溫藍釉在唐代已經(jīng)普遍應(yīng)用在唐三彩陶器上,而高溫藍釉器創(chuàng)燒于元代,是以適量天然鈷料作為著色劑,在1280℃-1300℃窯內(nèi)一次燒成的石灰堿釉,傳世品不多,因而十分珍貴。
據(jù)資料,雍正御瓷霽藍品種,為仿宣德寶石藍釉燒制而成,清宮舊稱「霽青」。霽藍釉色與天壇祈年殿瓦色一致,亦為「禮天」之器,氣質(zhì)極為尊貴。
清雍正《天藍釉浮雕“鴻福齊天”圖洗口瓶》
天藍釉是一種含氧化鈷在百分之一以下的高溫釉,釉面細致勻凈無開片,玻璃質(zhì)感強,發(fā)色柔和淡雅,清新雋永宛如雨后之藍天。天藍釉由'天青'演變而來,是清康熙時期創(chuàng)燒的釉色新品種,因顏色似晴朗天空中的藍色而得名。
天藍釉在康熙朝時顏色優(yōu)雅深沉,為當時名貴瓷種,由于燒制難度較大,為官窯制造,傳世數(shù)量很少,多為重要陳設(shè)器皿和小件的文房用具。
雍正朝燒造技術(shù)有了長足進步,天藍釉瓷釉色亦有深淺之分,深者呈湖藍色或碧藍色,色澤柔和悅目。淺者顯得更為淡雅,極少數(shù)者近似于月白色。器物除文房用具外,多了一些形體較大的瓷器,如罐、瓶、缸、花盆等。乾隆之后,天藍釉極為罕見。
清雍正 天藍釉雙龍耳瓶
清雍正《天藍釉雙龍耳瓶》高51.8cm 口徑11.7cm 足徑13.7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瓶洗口,細頸,溜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通體施天藍色釉,凸起數(shù)道弦紋,兩側(cè)口、肩之間對稱置龍形柄,肩部有八組橢圓形模印貼花裝飾。外底署青花篆體“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此瓶造型仿自唐代白釉或三彩雙龍耳瓶。
雍正時期的天藍釉瓷器較前一時期普遍顏色略深一些。釉質(zhì)均瑩潤堅密,釉面亮澤,有較強的玻璃質(zhì)感。施釉勻凈。器物口沿及棱角處釉層稀薄多為白色。多數(shù)器表與內(nèi)壁的釉色一致,內(nèi)壁施釉均勻程度較器表略微欠佳,而總體上能夠保持與器表一致的瓷釉質(zhì)量,在鑒別時要引起足夠重視。有些器物內(nèi)壁則施以白色釉,此種情況以碗類居多。大件琢器類的底足多施天藍色釉,如:各種瓶類、方缸、花盆等。但其中部分施釉不夠均勻,有細微的露胎現(xiàn)象。小件器物,如:盤、碗、文具類,底足處均施白色釉。胎釉結(jié)合處做工同于康熙時期。足際露胎處多為渾圓的“泥鰍背”狀。其胎骨質(zhì)量與前期一致,只是小件器物較康熙時期的略顯輕薄。大件琢器胎骨較厚,但不顯笨拙。這時期的天藍釉瓷器常見有各種裝飾,多為弦紋、乳釘紋、貼塑輔首耳、模印花卉等裝飾效果。
在款識書寫方面,官窯器于底足處書寫青花料“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兩行楷書款,外套雙方框或雙藍圈,或為雙藍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字體工整,筆法剛勁有力。此類款識多見于盤、碗、水盂等實用器皿。民窯多有仿寫此類款識者,但字體不及真品挺拔有力。亦有手寫或陰刻“雍正年制”四字兩行篆書款者?!按笄逵赫曛啤绷秩凶瓡疃嘁娪诟魇狡?、缸、花盆等大型陳設(shè)瓷底足處。另見有水仙盆、茶托一類器物,底部以青花從右至左書寫“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單行篆書款。此種器物民國有所仿制,但青花發(fā)色不及真品柔和,筆畫風(fēng)格出入較大。
清雍正《天青釉六棱尊》高14cm 直徑21.5cm為民國收藏家仇炎之舊藏 估價RMB 1,300,000 ~ 1,800,00 拍賣時間 2012-06-24 拍賣公司上海泓盛拍賣有限公司
侈口,折肩,鼓腹下收,覆體式圈足外撇,底部“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肩部至腹底呈六方倭角形,肩環(huán)一棱弦,與豎向倭角交錯成飾,穩(wěn)重大氣之余不乏生動意趣。器身內(nèi)外通施天青釉,釉色清潔,溫潤致雅。
此尊肩部凸弦以及倭角積釉,即為原本平實溫和的釉色增添出些許律動,仿佛平水之微波,輕泛而起的靈動。顯見,明清御窯青瓷本意雖出于宋代傳統(tǒng),實則更勝一籌。賞之,形制端雅,足端露臺,修足規(guī)整,胎質(zhì)潔白細膩,流線疏朗雋秀,確屬雍正御窯上品細作。
清雍正《天青釉菊瓣凸雕葫蘆瓶》高29.3厘米 成交價 RMB 1,380,000 拍賣時間 2013-12-05拍賣公司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葫蘆瓶造型端莊秀美,比例合宜,婀娜流暢,通體施仿官釉,釉面呈現(xiàn)天青色,純凈無暇,豐腴潤澤,不見開片,如一汪清泉,令觀者神往。又菊瓣形器物、菊瓣裝飾乃雍正皇帝所鐘愛,此瓶中段束腰處及脛部,皆以凸印菊瓣紋裝飾,為器型增加幾分變化,不單單以釉色取勝。圈足澀胎,足底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製”官窯款識。
天青釉,特指宋代河南汝窯燒制御用青瓷的一種釉色,又名“雨過天青色”,是一種幽淡雋永的高溫釉。青中帶藍,謂之天青。也就是天藍色。
單色釉中,往往不同時期、不同批次、不同配方和窯溫的差別,會出現(xiàn)同一色系呈現(xiàn)色差的現(xiàn)象,這種色差不一而足。有時候很難用一個詞來準確界定和表述。如即使是青色,其間有豆青、粉青、天青、梅子青、灰青以及它們之間的中間色等。
雍正天青釉色澤青翠,有汝窯天青的韻味,也有梅子青的呈色,釉面勻凈,釉質(zhì)細膩。
六、白釉
清雍正《白釉凸花獸面紋觶》高13.7 cm 估價RMB 80 ~ 120萬 拍賣時間 2020-12-03 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
本品圓唇,撇口,束頸,溜肩,垂腹,下承高圈足,圈足外撇,造型仿青銅觶。胎土細膩,胎體堅致潔白,圈足修整精細。通體施白釉,釉面潔凈。通體淺浮雕仿古銅器紋飾,近口沿及圈足外飾回紋,腹部飾獸面紋,目以三環(huán)表現(xiàn),眉須若冠,較為抽象。外底心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字體工整,屬于宋槧體小楷,發(fā)色淡雅沉靜。
觶,本為禮器,盛酒之用,《禮記·禮器》中記載:“尊者舉觶。”鄭玄注曰:“三升曰觶?!绷餍杏谝笊掏砥谥廖髦茉缙?,造型也經(jīng)歷了從矮胖向瘦長發(fā)展的過程。
本品以銅觶為型,配合仿古獸面紋古意盎然,不僅為雍正御窯佳作,亦增添幾分金石趣味,十分難得。
白釉始于漢代,歷千年,涌現(xiàn)青白、卵白、甜白、象牙白等名品,為諸多帝王雅士所青睞。
白釉瓷器于永樂一朝達至鼎盛。該時期創(chuàng)燒「甜白釉」,為中國古代白釉品種之佼佼者。
雍正帝對顏色釉情有獨鐘,多次令御窯仿燒前朝白釉瓷器,《清宮檔案》記載:「雍正四年五月十三日,據(jù)圓明園來帖內(nèi)稱太監(jiān)雅圖交白瓷把杯一件,交年希堯照樣燒造。欽此?!箍梢娪赫蹖Π状傻溺姁?。
清雍正《白釉模印菊瓣刻纏枝花卉紋花澆 》尺寸高25cm 成交價 RMB 3,277,500 拍賣時間 2020-01-03 拍賣公司保利(廈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花澆,通體施白釉,口部形如鳳首,長頸,頸部頸肩凸起一周弦紋,圈足。通體紋飾以暗刻之法,口沿下一周焦葉紋,頸部中央刻朵花紋,下段刻蓮瓣如意紋和幾道弦紋,肩部刻纏枝花卉紋,腹部刻施纏枝卷草紋,腹部上下模印菊瓣造型,整體格調(diào)淡雅素凈,純潔高貴。
花澆形狀源于對西亞銅器的慕仿,流行于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清代雍正時期的花澆造型雖有追慕永宣之意,但比例更顯得穩(wěn)重大方,和諧優(yōu)雅。這只花澆不設(shè)手柄,頗為別致,且兼有瓶之神韻,更富陳設(shè)觀賞意趣。
雍正白釉是一種有玻璃質(zhì)感的透明釉,完全依靠胎土本身的白度呈現(xiàn)出白色。雍正時期的白釉沒有添加任何呈色劑,只是將胎與釉中的鐵降低到最底限度,再施一層高質(zhì)量的透明釉,完全依靠胎土本身的白度呈現(xiàn)出白色。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白釉瓷器胎土的精純度要求非常高,稍微有一點雜質(zhì)就會影響釉面的純凈。一般認為是最容易控制的,其實不然。因為所有的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氧化鐵,燒成之后會呈現(xiàn)出或深或淺的青色調(diào),必需把胎釉中的鐵元素降低到0.75%o以下,才能燒出純正的白色。
白釉瓷的燒造水平達到了極高的水平,無論是釉的透明度還是胎的白度均大大超過了明永樂時期的白釉瓷,為雍正及以后各朝的琺瑯彩瓷、粉彩瓷的燒制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清雍正《白釉模印仿龍泉大瓶》高69.0cm 成交價:RMB 2,270,025 成交時間:2019-03-31拍賣公司: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此瓶造型碩大,通體施白釉,侈口長頸,垂肩斂腹,平足。大瓶自上而下以模印手法裝飾紋樣,口沿下部為多層深弦紋,頸部為前后分布的兩組纏枝花卉紋,肩部出階梯狀凸弦紋,腹部為橫向連續(xù)分布的纏枝花,近底部為仰蓮瓣紋。紋飾分布錯落有致,主次分明,模印清晰。瓶足底部中央有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款。
大瓶口沿微殘有修補痕跡,通體白釉如玉,兼有開片,清新雅致,并有皇家氣象,為難得之瓷器大作。
此瓶通體施白釉,釉水瑩光,視如冰雪,溫其如玉,釉面光亮潤澤,似玉若脂,給人以「甘甜」之感。
清雍正時白釉瓷的燒制工藝達到了極高的水平。白釉器的暗刻與劃花器物上見有變龍、鳳、菊花、葡萄、三果、八寶以及竹子等紋飾。
雍正時白釉器有瓶、玉壺春瓶、梅瓶、觀音瓶、蒜頭瓶、雙魚瓶、尊、琵琶尊、觚、罐、僧帽壺、太白壇、盒、洗、筆筒、盤、菊瓣盤、碗、高足碗、斗笠碗、杯等生活用瓷。有不少仿永樂甜白的高足把杯,釉下暗刻雙龍紋或纏枝花卉,杯里心有暗刻雙圈六字楷書款“大清雍正年制”,十分典雅。
雍正時期款識多為“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青花楷款,也有仿永樂甜白釉器物而書“永樂年制”的。
雍正官窯白釉瓷器與康熙官窯類器大致相同,胎體精細,釉白純正如雪,釉層較薄,比較均勻。其底足或足墻留有積釉痕跡,微顯青色。民窯白釉瓷的胎質(zhì)細膩,釉色或青白或粉白,釉面較為勻凈。燒造工藝講究,無釉砂底無滑細潤。
七、仿宋釉系
清雍正《仿龍泉青釉暗靈芝紋五岳真形圖三孔扁瓶》高50.8cm 成交價 HKD 20,820,000 拍賣時間 2010-12-01 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瓶口三管獨立,中間較高,左右較矮。唇口,頸飾一道弦紋,頸肩相交處飾對稱靈芝形耳,扁圓腹,圈足外撇。通體施青釉,滿刻靈芝紋。腹部凸起印五岳真形圖,中有嵩山如臥,左上恒山如行,右上泰山如坐,左下華山如立,右下衡山如飛。足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篆書款。
此器造型新穎獨特,紋飾帶濃厚的道教風(fēng)格,甚具時代特色。雍正帝崇尚道教,認為「道教煉氣凝神,與儒家存心養(yǎng)氣之旨不?!?。此器上有三孔,像三座高山巍巍聳立,器腹飾五岳,寓「三山五岳」之意。傳說「三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又稱「三神山」。
唐英在雍正十三年著《陶成紀事》,對雍正瓷生產(chǎn)狀況及品種進行集中簡要總結(jié), 共列舉了五十七個瓷器品種,各類仿古顏色釉瓷占了很大比例,并且列于最前列的均為仿古顏色釉瓷,其中宋代五大名窯排列在最前面, 充分表明仿古顏色釉瓷在雍正瓷中的極重要地位。
宋代是中國瓷業(yè)高峰期之一,汝、哥、官、鈞、定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均為顏色釉產(chǎn)品,彌足珍貴,歷來為世人所推崇。雍正時期在仿宋五大名窯方面大獲成功,精致之作能達以假亂真程度。
清雍正《仿汝釉弦懸紋貫耳方壺》高68cm 成交價 RMB 14,950,000 拍賣時間 2011-12-16拍賣公司北京盈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這件貫耳瓶,瓶為扁方形,直口微敞,下腹略鼓,圈足較高,略外撇,頸兩側(cè)各有一管狀耳,稱為貫耳。胎質(zhì)堅硬,致密。通體施青釉,釉色純正,細潤如玉。釉面有開紋片,此即是模仿宋瓷紋片效果。器物口,頸、腹、足部有突起的弦紋作為裝飾。鈐印款識:《大清雍正年制》款。器型典雅,是雍正時期官窯瓷器中的典范之作。
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作《陶成紀事碑》:“仿白定釉,只仿粉定一種,其土定未仿”相應(yīng),為雍正時期仿宋定窯白釉制品,十分罕見。
由此可見,雍正皇帝對白瓷素雅瑩潔的喜愛尤甚,另可證年窯摹制白瓷的史實和燒造技術(shù)尤佳。
存世所見雍正御瓷之中白釉淺浮雕器皿,極為稀罕。相較清宮摹仿宋代其它名窯之作品,仿定器皿數(shù)量較少,流傳至今者,更是珍稀難得。
清雍正《仿定釉花觚》高19.7厘米 口徑14.1厘米 底徑9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清代康熙、雍正時期仿定釉尤其出色。清雍正仿定釉花觚為雍正年窯產(chǎn)品,造型仿商周青銅觚,釉色潔白,外壁印蕉葉紋。底刻“大清雍正年制”篆書暗款。
清雍正《仿定窯白釉印花蕉葉紋花觚》高19.5cm 來源:意大利藏家舊藏 成交價 RMB 690,000 拍賣時間 2018-12-13 拍賣公司廣東崇正拍賣有限公司
本拍品漿胎色如米漿,質(zhì)輕而薄。其胎質(zhì)是選擇細致的瓷粉,加水澄清,融成泥漿而制成。其特征是漿胎輕盈,白釉微泛牙黃,釉面上滿布細小開片,為仿宋代定窯印花器風(fēng)格,紋飾借用商周青銅,印花亦是宋瓷常用之技法,頸、脛部飾蕉葉紋,腰部為回紋地獸面紋。底部內(nèi)凹,形成圈足。底部中心為“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筆道清晰,端莊規(guī)整。
本品手法靈動簡潔,構(gòu)思奇巧,古意盎然,充分體現(xiàn)了雍正皇帝獨特的崇古品味及傾心慕古的藝術(shù)追求,應(yīng)為供皇室賞玩的佳作。
說明:觚,侈口外撇。腹微鼓,腹徑小于口徑,脛直至底部微豐,原為先秦時代盛酒用的一種青銅器。宋代開始仿制,成為佛前五供之一,明、清稱之為花觚。
雍正時期的仿古釉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唐英在《陶成紀事》中列載的三十七條單色釉里,有過半是關(guān)于仿古釉的。
景德鎮(zhèn)窯仿宋汝、官、哥、龍泉等仿古釉瓷均能準確的配料和掌握火侯,釉色燒得恰到好處。宋代哥窯的“金絲鐵線”;官窯的“冰裂紋”;汝窯的“蟹爪紋”都仿得自然美觀,仿品的釉面平滑光亮,較之宋代青釉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又以仿鈞釉和仿官釉最為成功。
清雍正《仿哥釉塑貼三羊瓶》
清雍正《仿哥釉塑貼三羊瓶》高27厘米 口徑7.3厘米 足徑9.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瓶口呈淺筆洗狀,細長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撇足。瓶身凸起弦紋4道。瓶里外及足內(nèi)滿施仿哥釉,灰黑色的紋路迂回交錯,分割釉面,使平靜的釉面產(chǎn)生動感,給人以美的享受。瓶脛部塑貼三羊,呈醬黑色,姿態(tài)各異。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雍正六年(1728年),唐英以內(nèi)務(wù)府員外郎的身份被派駐景德鎮(zhèn)御窯廠主持窯務(wù)。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御窯廠仿古創(chuàng)新的各種釉彩已達57種之多,仿哥釉是其中之一。
此瓶在仿哥釉上加飾三羊,因“羊”與“陽”諧音,故寓意“三陽開泰”。《易經(jīng)》云:“正月為泰卦,三陽生于下?!庇鞫ゴ簛恚幭栭L,有吉亨之象。人們常以“三陽開泰”寓意歲首吉祥,祈祝國運昌盛。
清雍正《仿官釉橄欖瓶》高29cm 成交價 RMB 9,545,000 拍賣時間 2014-12-07 拍賣公司北京盈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此件橄欖瓶,撇口,頸細纖長,鼓腹束脛,圈足外撇,釉面瑩潤凝厚,呈青灰色,淳和靜雅,足內(nèi)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款,工整端莊。此件應(yīng)為雍正仿官釉之上品,足可寶也。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天青釉為主,釉在高溫?zé)茣r,釉熔融向下垂流,器口沿處釉層變薄,隱露的胎骨呈紫黑色,故稱為“紫口”。以紫金土為胎,胎中氧化鐵含量高,圈足露胎處呈鐵黑色,故稱為“鐵足”。釉質(zhì)肥潤,由于胎釉膨脹系數(shù)不同,燒造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形成的裂紋,紋片綴嶠淮,紋線變幻莫測,以自然天成的開片釉裝飾瓷器有古樸凝重的美感。清代雍正時仿燒宋代官窯,清人唐英《陶成記事碑》稱為“仿鐵骨大觀釉”。
據(jù)唐英的《陶成紀事》記載:“一仿鐵骨大觀釉,有月白、粉青、大綠等三種”。也就是說雍正把仿宋官放在第一位。這里的“大觀釉”,是指“大官釉”,為了區(qū)分官窯,稱之為“大觀釉”,我們現(xiàn)在叫著“仿官釉”。
雍正時期的仿官釉釉色有粉青、天青、灰白等色,釉面或有冰裂紋片,或無開片,部分器物亦有宋官窯器的“紫口鐵足”的特征。
清雍正《仿官釉漢壺尊》高47.5cm 估價RMB 38.5 ~ 45萬 拍賣時間 2005-01-07 拍賣公司北京時代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大清雍正年制”款,耳足有修。器型巨大,做工古樸,為雍正時期仿漢代青銅器的特殊器型。釉為粉青色,大開片規(guī)整有序。“金絲錢線”明顯,釉質(zhì)肥厚,做工精致,為清雍正官窯釉色器中罕見之物。
雍正朝改變了康熙時期官、民窯并舉的格局,又恢復(fù)到以官窯為主的局面,《景德鎮(zhèn)陶錄》中記載:“官窯器,自來有專仿戶,今惟兼仿,碎器戶亦造。若廠仿者尤佳”,明確說明了御窯廠所燒造的仿官窯瓷器品質(zhì)最高。
雍正仿古顏色釉瓷以仿宋代名窯色釉瓷為主流,溫潤雅致、精工細作、胎釉俱佳,達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高超水平。
清雍正《仿官釉貫耳弦紋大方壺》高68cm 成交價 RMB 11,500,000 拍賣時間 2015-06-06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本品由宋代官窯貫耳瓶樣式略加化裁而成, 高近65厘米,為雍正一朝御瓷之少有高度,亦是目前所知雍正顏色釉瓷器當中尺幅最大的器皿,殊為可貴。其形近乎四方,古拙而硬朗,隨形設(shè)附左右貫耳,頸自上而下裝飾七道凸出的弦紋,使得造型上起伏變化,收點睛之妙。
本品釉古雅厚潤,紋片舒朗自然,頗具舊跡。底足平扁厚實,露胎泛出黑褐之色,乃摹仿鐵足之效果,足外墻兩側(cè)各有一長方形穿孔,可穿系繩帶。雖然此穿帶已無實用之處,但保留其式樣,令人觀之頓覺古意盎然。底款篆法精妙,筆力遒勁,清晰深沈。
就本品而言,其取法宋哥,古雅雋美,色古而寶光內(nèi)蘊,質(zhì)樸而瑩潤凝厚,金絲鐵線各具其神,深得宋人雅韻,魅力非凡,體現(xiàn)了雍正一朝瓷器工藝絕古爍今的藝術(shù)成就,當為曠世奇珍。
清雍正官窯瓷器,在繼承前人的基礎(chǔ)上大膽創(chuàng)新,雖然僅存13年,但精湛絕妙,無與倫比。尤其是單色釉方面成就卓越,仿古創(chuàng)新,新添十數(shù)種鮮艷的新釉色,代表了雍正官窯的最高水平,它所達到的藝術(shù)高峰,至今無人能夠超越。
—完—
說明:圖片文字搜集編輯于網(wǎng)絡(lu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