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之際,司馬氏在高平陵政變奪權(quán)成功后,便大開殺戒,鏟除異己,天下名士減半,能活下來的,要么投奔司馬,要么隱居山林。
嵇康與向秀,這對好基友,屬于隱居做消極抵抗得那類。
嵇康性剛直、好臧否,這在處處潛藏“白色恐怖”的魏晉之際,很容易招惹禍患,何況他還是曹魏女婿。
大概是看穿了司馬氏的殘忍陰毒,也深刻意識到自己“惟此褊心,顯明臧否”的本性難移,他最終還是選擇大發(fā)議論、慷慨陳詞,在好友呂安被誣陷請求他出面作證時,仗義執(zhí)言,并為此付出生命代價。
每每讀到嵇康之死,都特別唏噓,作為雞中孤鶴、人中龍鳳,竟因為替人說話被殺,這種死亡方式,腦洞再大的編劇也想不出來。
據(jù)此可窺那個時代的風云詭譎、亂象叢生。
嵇康極富個人魅力,天賦高,長的帥,口才好,反應快,好名理,善清談,走到哪條街都是最靚的仔,可他卻常常土木形骸,不自藻飾,這種刻意自毀,更使他顯得“龍章鳳姿,天質(zhì)自然”。
很多人愛圍著他轉(zhuǎn),聞名千年的“竹林之游”,主場便在山陽嵇康家附近一帶。
司馬氏把持朝政后,山濤、阮籍等人先后出仕,嵇康堅持隱居山陽,寧愿打鐵種菜,也不愿與司馬家同流合污。
那時,依然默默陪在他身邊的竹林名士,只有向秀。
康善鍛,秀為之佐,相對欣然,傍若無人。
這畫面,不要說《晉書》,就是翻遍《二十四史》,都找不到第二個。
此等溫馨,只有《詩經(jīng)·鄭風》里的“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勉強可以匹敵,可這句是用來形容夫妻婚姻生活的和諧。
嵇康死后,向秀無以自處,為保命,違心投奔司馬。
赴任前,特意繞道山陽,尋找故友舊跡,重溫昔日情誼。聽到鄰家笛聲,獨自惆悵徘徊,想他啊,想他,反復尋找,卻再也找不到他的蹤跡。
忘又忘不掉,尋又尋不見,笛聲依然嘹亮,感音而嘆,《思舊賦》應聲而落,流轉(zhuǎn)千年。
余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羈之才,嵇意遠而疏,呂心曠而放,其后并以事見法。嵇博綜伎藝,于絲竹特妙,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逝將西邁,經(jīng)其舊廬。于時日薄虞泉,寒冰凄然。鄰人有吹笛者,發(fā)聲寥亮。追想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嘆,故作賦曰:
將命適于遠京兮,遂旋反以北徂。濟黃河以泛舟兮,經(jīng)山陽之舊居。瞻曠野之蕭條兮,息余駕乎城隅。踐二子之遺跡兮,歷窮巷之空廬。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于殷墟。惟追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棟宇在而弗毀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嘆黃犬而長吟。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托運遇于領會兮,寄余命于寸陰。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尋。佇駕言其將邁兮,故援翰以寫心。
?同代及后世之人,多將向秀投奔司馬視為對嵇康的背叛。
發(fā)此議論之人,大概都沒有將《思舊賦》認真細品。但凡能拋開陳見、靜下心來慢慢咀嚼,都能嚼出隱藏在這篇短賦中的無限眷戀。
魯迅先生品出了《思舊賦》中“為了忘卻的紀念”,我品出的,卻是“永不忘卻的諾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