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常用醫(yī)學檢查指標及其臨床意義
第一節(jié) 血常規(guī)檢查
一、白細胞計數(WBC)
白細胞除廣泛存在于血液、淋巴、血管等中。
白細胞能吞噬異物產生抗體,在機體損傷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對疾病的免疫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ㄒ唬┖喪?參考范圍:
成人末梢血(4.0~10.0)× 109/L 成人靜脈血(3.5~10.0)× 109/L
新生兒(15.0~20.0)× 109/L 6個月-2歲嬰幼兒(5.0~12.0)×109/L
(二)臨床意義
1.白細胞減少
?。?span lang="EN-US">1)疾病 主要見于流行性感冒、麻疹、脾功能亢進、粒細胞缺乏癥、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疾病。
(2)用藥 應用磺胺藥、解熱鎮(zhèn)痛藥、部分抗生素、抗甲狀腺制劑、抗腫瘤藥等。
?。?span lang="EN-US">3)特殊感染 如革蘭陰性菌感染(傷寒、副傷寒)、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病毒感染(風疹、肝炎)、寄生蟲感染(瘧疾)。
?。?span lang="EN-US">4)其他 放射線、化學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響。
2.白細胞增多
(1)生理性主要見于月經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婦女,劇烈運動、興奮激動、嚴重酷熱、飲酒、餐后等。新生兒及嬰兒明顯高于成人。
?。?span lang="EN-US">2)病理性主要見于各種細菌感染(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化膿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惡性腫瘤、尿毒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以及有機磷農藥、催眠藥等化學藥的急性中毒。
影響白細胞計數的因素較多,其總數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均為異?,F象,必要時應結合白細胞分類計數和白細胞形態(tài)等指標綜合判斷。
二、白細胞分類計數(DC)
參考范圍:成人與兒童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中性粒細胞)0.50~0.70(50%-70%)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0.01~0.06(1%~6%)
嗜酸性粒細胞0.01~0.05(1%~5%);兒童0.005~0.05(0.5%~5%)
嗜堿性粒細胞0~0.01(0%~1%)
淋巴細胞0.20~0.40(20%~40%)
單核細胞0.03~0.08(3%~8%)
(一)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主要吞噬細胞,在白細胞中占的比例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殺滅病毒、瘧原蟲、隱球菌、結核分枝桿菌等的作用。中性粒細胞計數增減的臨床意義如下。
1.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增多
?。?span lang="EN-US">1)急性、化膿性感染 包括局部感染(膿腫、癤腫、扁桃體炎、闌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敗血癥、猩紅熱、白喉、急性風濕熱)。輕度感染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可>10.0×109/L;重度感染可>20.0×109/L,并伴明顯的核左移。
?。?span lang="EN-US">2)中毒 尿毒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代謝性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鉛中毒;或催眠藥、有機磷中毒(農藥)。
?。?span lang="EN-US">3)出血和其他疾病 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術后、惡性腫瘤、粒細胞白血病、嚴重組織損傷、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2.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減少
(1)疾病 傷寒、副傷寒、瘧疾、布氏桿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過敏性休克、再生障礙性貧血、高度惡病質、粒細胞減少癥或缺乏癥、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
?。?span lang="EN-US">2)中毒 重金屬或有機物中毒(含碳化合物,如苯酚、醇、醚,石油、天然氣、棉花、染料、化纖、天然和合成藥物等)、放射線損傷。
?。?span lang="EN-US">3)用藥抗腫瘤藥、苯二氮(艸卓)類鎮(zhèn)靜藥、磺酰脲類促胰島素分泌劑、抗癲癇藥、抗真菌藥、抗病毒藥、抗精神病藥、部分非甾體抗炎藥等有可能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
白細胞計數減少表示有病毒感染或正在使用抗病毒藥
重金屬中毒、有機物中毒:中性粒細胞減少
早期汞、鉛中毒,有機磷中毒:中性粒細胞增多 容易混淆
(二)嗜酸性粒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可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過敏反應)或細菌。
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span lang="EN-US">1)過敏性疾病 支氣管哮喘、蕁麻疹、藥物性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食物過敏、熱帶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血清病、過敏性肺炎等。
?。?span lang="EN-US">2)皮膚病與寄生蟲病 牛皮癬、濕疹、天皰瘡、皰疹樣皮炎、真菌性皮膚病、肺吸蟲病、鉤蟲病、包囊蟲病、血吸蟲病、絲蟲病、絳蟲病等。
?。?span lang="EN-US">3)血液病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等。
(4)用藥 應用羅沙替丁、咪達普利,或頭孢拉定、頭孢氨芐、頭孢呋辛鈉、頭孢哌酮等抗生素等。
2.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span lang="EN-US">1)疾病或創(chuàng)傷 見于傷寒、副傷寒、大手術后、嚴重燒傷等。
?。?span lang="EN-US">2)用藥 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皮質素、坎地沙坦、甲基多巴等。
傷寒、副傷寒:嗜酸性、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減少。
(三)嗜堿性粒細胞
嗜堿性粒細胞:無吞噬功能,有許多生物活性物質,其中主要為肝素、組胺、慢反應物質、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在免疫反應中與IgG具有較強的結合力,結合了IgG的堿性粒細胞再次接觸相應的過敏原時,發(fā)生抗原抗體反應,細胞發(fā)生脫顆?,F象。括號內看一遍,了解)繼而引起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縮,腺體分泌增加等變態(tài)反應。
1.嗜堿性粒細胞增多
?。?span lang="EN-US">1)疾病 慢性粒細胞(增多)白血病,常伴嗜堿性粒細胞增多,可達10%以上;或淋巴網細胞瘤、紅細胞增多癥,罕見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骨髓纖維化或轉移癌。
?。?span lang="EN-US">2)創(chuàng)傷及中毒 脾切除術后,鉛中毒、鉍中毒以及注射疫苗后也可見增多。
2.嗜堿性粒細胞減少
(1)疾病 速發(fā)型過敏反應如蕁麻疹、過敏性休克等。
?。?span lang="EN-US">2)用藥 見于促皮質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過量及應激反應。
?。裕┝<毎籽。褐行浴⑹人嵝?、嗜堿性粒細胞均增多
早期鉛中毒:嗜堿性粒細胞增多、中性粒細胞增多
重金屬中毒:中性粒細胞減少
(四)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參與體液免疫。
1.淋巴細胞增多
?。?span lang="EN-US">1)傳染病 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結核病、水痘、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肝炎、結核及許多傳染病的恢復期。
(2)血液病 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細胞計數絕對性增多;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也可引起淋巴細胞百分率相對性增多。
?。?span lang="EN-US">3)其他 腎移植術后發(fā)生排斥反應時。
2.淋巴細胞減少 多見于傳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細胞免疫缺陷病、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或接觸放射線等。此外,發(fā)生各種中性粒細胞增多癥時,淋巴細胞相對減少。
(五)單核細胞
單核細胞轉化為巨噬細胞,除了能吞噬一般細菌、組織碎片、衰老的紅細胞、細胞內細菌(結核分枝桿菌)外,尚可通過吞噬抗原,傳遞免疫信息,活化T、B淋巴細胞,在特異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單核細胞增多可見于:
(1)傳染病或寄生蟲病 如結核、傷寒、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瘧疾、黑熱病。
?。?span lang="EN-US">2)血液病 單核細胞性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癥恢復期(淋巴細胞增多)。
?。?span lang="EN-US">3)其他疾病 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三、紅細胞計數(RBC)
(一)簡述
紅細胞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呼吸載體,能在攜帶和釋放氧氣至全身各個組織的同時運輸二氧化碳,協(xié)同調節(jié)維持酸堿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免疫黏附作用可增強吞噬性白細胞對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消除抗原抗體復合物的作用,防止復合物在易感區(qū)域形成可能有害的沉淀物。
參考范圍:
男性(4.09~5.74)×1012/L 女性(3.68~5.74)×1012/L
新生兒(6.0~7.0)× 1012/L 兒童(4.0~4.5)×1012/L
(二)臨床意義
1.紅細胞增多
(1)相對性增多 連續(xù)性嘔吐、反復腹瀉、排汗過多、休克、多汗、大面積燒傷,由于大量失水,血漿量減少,血液濃縮,使血液中的各種成分濃度相應增多,為一種暫時的現象。
(2)絕對性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如機體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兒、新生兒、劇烈運動或體力勞動、骨髓釋放紅細胞速度加快等;
②病理代償性和繼發(fā)性增多,常繼發(fā)于慢性肺心病、肺氣腫、高山病和腫瘤(腎癌、腎上腺腫瘤)患者;
③真性紅細胞增多,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進,紅細胞計數可達(7.0~12.0)×1012/L。
2.紅細胞減少
?。?span lang="EN-US">1)造血物質缺乏由營養(yǎng)不良或吸收不良引起:
如慢性胃腸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鐵、葉酸等造血物質不足,或蛋白質、銅、維生素C不足均可致貧血。
?。?span lang="EN-US">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原發(fā)性或由藥物、放射等多種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癌癥骨轉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span lang="EN-US">3)紅細胞破壞或丟失過多如先天失血或后天獲得性溶血性貧血、急慢性失血性貧血、出血等。
?。?span lang="EN-US">4)繼發(fā)性貧血如各種炎癥、結締組織病、內分泌病。
四、血紅蛋白(Hb)
(一)簡述
血紅蛋白是由珠蛋白和亞血紅素組成的結合蛋白質,血紅蛋白除能與氧結合形成氧合血紅蛋白外,尚可與某些物質作用形成多種血紅蛋白衍生物,在臨床上可用以診斷某些變性血紅蛋白癥和血液系統(tǒng)疾病。如缺鐵性貧血時,血紅蛋白量減少程度較之紅細胞減少程度明顯;巨幼細胞性貧血時,則紅細胞計數減少程度較之血紅蛋白量減少程度明顯。
參考范圍:
男性131~172g/L
女性113-151g/L
兒童120-140g/L
新生兒180~190g/L
【也有其他資料定為: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可以作為參考,與本書給定范圍有一點差別】
(二)臨床意義
血紅蛋白量減少是診斷貧血的重要指標,但不能確定貧血的類型,需結合其他檢測指標綜合分析。
1.血紅蛋白量增多
?。?span lang="EN-US">1)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發(fā)紺型先天性心臟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高原病和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等。
?。?span lang="EN-US">2)創(chuàng)傷 大量失水、嚴重燒傷。
(3)用藥 應用對氨基水楊酸鈉、伯氨喹、維生素K、硝酸甘油等。
2.血紅蛋白量減少
?。?span lang="EN-US">1)出血 血紅蛋白量減少的程度與紅細胞相同,見于大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及急、慢性腎炎所致的出血。
(2)其他疾病 血紅蛋白量減少的程度比紅細胞嚴重,見于缺鐵性貧血,由慢性和反復性出血引起,如胃潰瘍、胃腸腫瘤、婦女月經過多、痔瘡出血等;紅細胞減少的程度比血紅蛋白量嚴重,見于大細胞高色素性貧血,如缺乏維生素B12、葉酸的營養(yǎng)不良性貧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貧血。
五、血小板計數(PLT)
?。ㄒ唬┖喪?span lang="EN-US">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細胞的胞漿脫落而來,每天產生的量相當于每升血液中增加35×109個,其壽命僅有7~14d。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有:①對毛細血管的營養(yǎng)和支持作用;②通過黏附、聚集與釋放反應,在傷口處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產生多種血小板因子,參與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進一步止血;④釋放血小板收縮蛋白使纖維蛋白網發(fā)生退縮,促進血液凝固。血小板計數在一日內的不同時間可相差6%~10%。
參考范圍:
兒童、新生兒、男性(100~300)× 109/L
女性(101~320)× 109/L
(二)臨床意義
1.血小板減少
?。?span lang="EN-US">1)血小板生成減少 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再生障礙性貧血、各種急性白血病、骨髓轉移瘤、骨髓纖維化、多發(fā)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紅斑狼瘡、惡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
(2)血小板破壞過多 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進、體外循環(huán)等。
?。?span lang="EN-US">3)血小板分布異?!∑⒛[大、各種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釋。
?。?span lang="EN-US">4)其他疾病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陣發(fā)性睡眠血紅蛋白尿癥、某些感染(如傷寒、黑熱病、麻疹、出血熱多尿期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粟粒性結核和敗血癥)、出血性疾?。ㄈ缪巡?、壞血病、阻塞性黃疸、過敏性紫癜)。
?。?span lang="EN-US">5)用藥 藥物中毒或過敏引起。如氯霉素、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減少;抗血小板藥噻氯匹定、阿司匹林、阿加曲班,抗凝血藥肝素鈉、依諾肝素、磺達肝癸鈉也可引起血小板減少;應用某些抗腫瘤藥、抗生素、磺胺藥、細胞毒性藥亦可引起血小板減少。
2.血小板增多
(1)疾病 見于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多發(fā)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類白血病反應、霍奇金病、惡性腫瘤早期、潰瘍性結腸炎等。
?。?span lang="EN-US">2)創(chuàng)傷 急性失血性貧血,脾摘除術后、骨折、出血后,可見一過性血小板增多。
六、紅細胞沉降率(ESR)
?。ㄒ唬┖喪?span lang="EN-US">
紅細胞沉降率也稱血沉,是指紅細胞在一定的條件下在單位時間內的沉降距離。紅細胞的密度大于血漿密度,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產生自然向下的沉力。一般說來,除一些生理性因素外,凡體內有感染或壞死組織的情況,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變的存在。
參考范圍: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ǘ┡R床意義
1.紅細胞沉降率增快 生理性增快見于女性月經期、妊娠3個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內);而病理性增快見于:
?。?span lang="EN-US">1)炎癥風濕病(變態(tài)反應性結締組織炎癥)、結核病、急性細菌性感染所致的炎癥。
?。?span lang="EN-US">2)組織損傷及壞死心肌梗死發(fā)病后1周可見血沉增快,并持續(xù)2~3周,而心絞痛時血沉多正常。較大的手術或創(chuàng)傷可致血沉加速,多于2~3周恢復正常。
?。?span lang="EN-US">3)惡性腫瘤、迅速增長的惡性腫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腫瘤血沉多正常。
(4)各種原因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癥如多發(fā)性骨髓瘤、慢性腎炎、肝硬化、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巨球蛋白血癥、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貧血、高膽固醇血癥。
2.病理性減慢 主要見于紅細胞數量明顯增多及纖維蛋白原含量明顯降低時,如相對性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晚期。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