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知張先,是被“張三影”的雅號所吸引。
除了讓張先聲名鵲起的“三影”,細(xì)讀張先其他的詞,驚嘆于他簡單幾筆便創(chuàng)造出淡雅天然的藝術(shù)境界,填詞水準(zhǔn)令人不得不欽慕。
始于才華,情不自禁去了解張先的生平,發(fā)覺他那淡泊紆徐的人生態(tài)度,一如他那蘊藉雅正的詞風(fēng),令人神往。
張先用自己的一生告訴我們,即使慣看秋月春風(fēng),觀盡宦海沉浮,也依然可以率然隨心,不那么用力地活著。
張先的出生,似乎就注定了他貫徹一生的生活態(tài)度。
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張先出生在烏程,即今浙江湖州。他的父親張維從小酷愛詩文,只是家境貧寒。張維不能完成學(xué)業(yè),為了承擔(dān)起對后輩的責(zé)任,他便躬耕養(yǎng)家,教育兒子。張維的仕途不算通達(dá),沒有成為官居一品的顯貴,卻一生好讀詩書,熱愛自然,與許多文人騷客酬唱交往。他一生無欲無求,享年九十一歲高齡。他崇尚天然、不事雕琢的人生態(tài)度也深深鐫刻在張先的人生軌跡中。
張先的故里湖州美不勝收:何山、弁山、峴山、西塞山林立于此;太湖、霅溪、苕溪潤物無聲。蘇軾稱贊它為“水晶宮”,歷朝歷代的遷客騷人匯集于此,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句。漁父詞人張志和一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更是讓這塊鐘靈毓秀之地的名聲天下皆知。
這里的湖光山色多次在張先之后的作品中留下綽約的妙影。
古代的才子周圍是少不了美人的,張先也不例外。古代女子地位低下,而男子則把求取功名當(dāng)作第一要務(wù),要么把婚姻當(dāng)作仕途通達(dá)的工具,要么始亂終棄,反覆無常,甚至只是把美人當(dāng)作沒有思想的精致器物。
張先則不然。他筆下的女子,皆是獨特而生動的。
他在池東宴會邂逅美人,寫下“朱粉不深勻,閑花淡淡春”,讓這位淡妝女子在一眾濃妝艷抹中獨秀而出;他在玉觀仙道中逢謝媚卿,寫下她在大好風(fēng)光中“日長風(fēng)靜,花影閑相照”的嫻靜身影;他在暮年重逢十年前相識的兜娘,看到對方容顏老去,由衷感嘆“當(dāng)時自倚青春力,不信東風(fēng)解誤人”。
年輕時,張先甚至曾與寺中小尼相戀,但是受到佛門清規(guī)戒律的禁止。為了見一眼戀人,張先偷偷劃船至廟宇,小尼則悄悄放下梯子與他相會。他作詞說“花不盡,月無窮,兩心同”,為了見到所愛之人,他們再辛苦也覺得甜蜜。
然而佛門清凈,這樣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張先遠(yuǎn)走,后得知小尼苦思成疾,觸動心弦,又以小尼姑的口吻填《一叢花令》一首,其中“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fēng)”成為千古名句。
桃杏尚且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嫁與東風(fēng),活生生的人卻因為種種束縛只能忍受相思之苦,陷于無盡寂寥中,讀來字字錐心。
張先的愛情一如他的詩詞,也一如他的人生,率性天然,不加掩飾,也從不強求。
科舉路上,張先算不得早慧。宋仁宗天圣八年,他考中了進(jìn)士。那年他四十一歲,比時任禮部貢舉的主考官晏殊還要大兩歲,同年上榜的歐陽修只有二十三歲。
仁宗明道元年,五十三歲的張先首次為官,任宿州掾吏。從那以后,他的仕途也只能用“平坦”二字形容,他既沒有像高適那樣勒石燕然,又沒有像李白那樣大起大落,也沒有落魄如杜甫的顛沛流離,只是平淡無華。
晚成而平淡的張先,卻因其不可掩蓋的才華與人格魅力,得到了北宋諸多名士的青眼。
晏殊對張先多有提攜,他傾慕于張先的才氣,宋仁宗皇祐二年,主管永興軍時,舉薦六十一歲的張先做都官通判。張先去拜訪晏殊時,晏殊的孩子出來陪客人飲酒,可以背誦張先的詩詞。晏殊去世,張先為《珠玉詞》作序,這是宋人詞集中最早的一篇序,可惜亡佚。
同年考中進(jìn)士的才俊歐陽修喜歡張先的詞,尤其深愛他的《一叢花》,對張先相見恨晚,甚至于會面時要倒屣相迎,激動地稱呼他為“'桃杏嫁東風(fēng)’郎中”。
宋祁和張先初次相見,互相稱呼為 “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云破月來花弄影”郎中。
位高權(quán)重的王安石與張先交游多年,感情甚篤。張先的兒子張文剛跟隨王安石求學(xué),王安石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張文剛,與張先結(jié)為姻親。
張先與世無爭,也不會圓滑世故,卻能引來有識之士的由衷仰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宋仁宗嘉祐四年,張先奉命任職虢州,年屆七十的他思鄉(xiāng)心切,先回到故鄉(xiāng),后來似乎未曾赴任。
宋英宗治平元年,張先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回歸鄉(xiāng)里。此時他已經(jīng)七十五歲高齡,由于失去了做官的經(jīng)濟(jì)來源,他生活清貧,鹽米不繼。他未因此抱怨,依然詩酒江湖,怡然自樂,頗有陶潛遺風(fēng)。
退隱十年間,他往來于杭州、湖州,流連于山光水色之間。正是在這一階段,他與兩宋文壇最閃耀的巨星蘇軾培養(yǎng)了深厚感情。蘇軾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比張先小了將近五十歲。由于才華與人格的強烈吸引,他們結(jié)為忘年交。
蘇東坡太過響亮的名聲和剛直不阿的性情,讓他深陷于爾虞我詐的漩渦。朝堂數(shù)載,他滿眼盡是權(quán)術(shù)的腐朽黑暗,衣冠縉紳外表下蠅營狗茍的丑態(tài)。張先這個灑脫率真的老翁,自然讓蘇東坡眼前一亮。他不偉岸,也不耀眼,恰如夜色中的點點螢火,點綴了東坡灰暗的為官生涯。
宋神宗熙寧七年,張先與蘇軾、陳舜俞、劉述、李常、楊繪在湖州宴詠暢飲,史稱“六客之會”。席間,張先做《定風(fēng)波令》,也就是著名的“前六客詞”來記錄這意義重大的聚會。
耄耋老人精神矍鑠,胸懷坦蕩,好似鮮衣怒馬的少年郎。
后來,太守李常再次筑“六客堂”。六客之會后十七年,蘇軾故地重游,做“后六客詞”表現(xiàn)對先輩的追念,與張先作品同刻在湖州的墨妙亭,前后六客詞遙相呼應(yīng)。
宋神宗元豐元年,張先去世,享年八十九歲,葬在湖州弁山多寶寺。
蘇東坡動情地寫下《祭子野文》來紀(jì)念這位長者,頌揚他悠然自得而情深義重的高潔情操,高度重視他在宋詞史上承前啟后的文學(xué)成就。
蘇軾曾在《墨妙亭記》用“寡求而不爭”形容張先的故里湖州。
“寡求”“不爭”是湖州民風(fēng),亦是張先人生最好的寫照。
古往今來,無形的焦慮充斥著太多人的生活,有時甚至壓得人喘不過氣。遙遠(yuǎn)的北宋詞人張先用他的人生告訴我們,不那么用力地活著,也挺好。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書乃可貴
參考資料:周密《齊東野語》、張先《張先集編年校注》、蘇軾《蘇軾文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