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花好月圓
【釋義】花兒正盛開,月亮正圓滿。比喻美好圓滿。多用于祝賀人新婚。
【出自】宋·張先《木蘭花》詞:“人意共憐花月滿,花好月圓人又散?!?/b>
詞人張先,生于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卒于元豐元年(1078年),歷經(jīng)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五朝,活了八十九歲,是兩宋時期最長壽的詞人,因此,稱他為“壽星”,一點也不為過。
張先的父親張維比張先更長壽,活了九十一歲。張維三十四歲時,張先出生。為了養(yǎng)育孩子,張維雖是滿腹學問,但還是放棄了讀書求仕之夢,回到老家烏程(今浙江湖州)南園耕種持家,教兒子讀書寫文,還請人教兒子學習繪畫,為小時的張先打下了才藝基礎。
張先四十一歲才考中進士,在此后的三十多年時間里,他先后做過宿州掾(yuàn)吏、吳江縣令、嘉禾判官、永興軍判官、渝州知州、安州知州等,七十五歲時,以尚書都官郎中的身份退休。
張先五十七歲那一年,父親去世了,他從吳江任上趕回家,為父守喪三年。父親生前的好,他一一記得,想起過往,也每每黯然神傷。
退休后,在整理父親的遺物時,他偶然發(fā)現(xiàn)父親生前寫的詩歌,讀詩思人,于是張先就依據(jù)父親寫的十首詩的詩意,傾情創(chuàng)作出了《十詠圖》,這幅畫既是為了表達對父親的敬意和懷念,也是為了傳給后世子孫。
完成《十詠圖》的那一年,張先已經(jīng)八十二歲了。對父親如此盡心,張先的確是個孝子。
而對于那些可人的女人們,張先也是愿意付出時間和精力,有時也會付出真情的。
年輕時,他曾愛上一小尼姑,那小尼姑也深愛著他。但小尼姑被老尼姑管得很死,小尼姑不得隨意出入尼姑庵不說,晚上還被鎖在附近的一間閣樓上。那閣樓建在一個大池塘中,小尼姑想出去實在是難。
為了和心愛的小尼姑約會,張先每每會在深夜時分,駕著小船來到那閣樓下,然后再讓小尼姑放下梯子,接他進去。情人相見,自然是一番魚水之歡。每次分手,張先都會回味那些美妙時刻,有時,他也會想像著小尼姑在那閣樓上思念他的情景。
【一叢花令】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濛濛。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ráo)通。梯橫畫閣黃昏后,又還是、斜月簾櫳。沈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登高懷遠,唯情最濃,柳絲和飛絮都如揮之不去的離愁一般。馬踏飛塵,不斷地從不遠處的道路上經(jīng)過,但就是看不到情郎騎馬而來的身影。池塘里春水融融,鴛鴦在游,小船兒在南來北往。黃昏后順我著梯子走下閣樓,看到斜月映照著窗簾,心中不僅生出幽恨:桃杏都懂得嫁給春風,我竟不如桃杏!
【千秋歲】數(shù)聲鶗鴂(tí jué),又報芳菲歇。惜春更選殘紅折。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jié)。永豐柳,無人盡日花飛雪。 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jié)。夜過也,東窗未白孤燈滅。
等到做了官后,“心有千千結(jié)”的張先非常享受那些來之不易的歡愉,公務之余,詩酒風流,拈花弄月,小日子過得是不亦樂乎。
老當益壯,風月無邊,張老先生愛著酒場,也愛著那些美麗的官妓。興致來了,他還會為官妓寫詩作詞呢。
剛從官場退下后,張先曾在杭州住過一段時間。雖然七八老十了,但他還是熱衷于趟女人河,跟杭州地界的官妓們打得火熱。
其中有一個名叫龍靚的官妓,竟然吃起醋來了——因為她是一位名妓,而張先卻一直沒給她寫詞。一天,龍靚終于忍不住了,就寫了一首詩給張先:“天與群芳千樣葩,獨無顏色不堪夸。牡丹芍藥人題遍,自分身如鼓子花。”意思是說:其他的姐妹你都給題過詞了,為何單單不給我寫,是因為我長得不好看嗎?
張先看到龍靚的詩后,立即寫了首《望江南》回應:
青樓宴,靚女薦瑤杯。一曲白云江月滿,際天拖練夜潮來。人物誤瑤臺。 醺醺酒,拂拂上雙腮。媚臉已非朱淡粉,香紅全勝雪籠梅。標格外塵埃。
張先在詞中把龍靚很夸一通:你是靚女,你歌好,你人美,你服務一流,你就是天外飛仙!
詞很受用,龍靚再無怨言了。
當時蘇軾正在杭州為官,張先遇到蘇軾,兩人便結(jié)成忘年交了。
張先雖然這么大年紀了,但精力還是很旺盛,一直在杭州和湖州兩地之間來來去去,在八十歲時,還大張旗鼓地納了個十八歲的小妾。
蘇軾到他湖州的家中做客。席間,張先故意炫耀似的,當著蘇軾面給那小妾吟了一詩: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發(fā)。
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等那小妾羞著臉離席后,蘇軾忍不住和了張先一首詩: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fā)對紅妝。
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這首詩,畫面感特強,美中有污,污中有美。蘇大文豪,你咋這么壞呢?
而張府上演的“梨花壓海棠”也壓出了結(jié)果——那小妾又為張先生了兩男兩女。
耄耋老翁張先,這戰(zhàn)斗力,也真是沒誰了!
張先一共有十個兒子,兩個女兒,可以想象他晚年的經(jīng)濟壓力是多么大。但即使到了家中缺米少鹽的地方,他依然是悠然自得,一如閑云舒卷,如果有約喝酒的,他也是一喊就應,應了就到,到了就暢飲笑談。
看看這心態(tài)!
【木蘭花】人意共憐花月滿。花好月圓人又散。歡情去逐遠云空,往事過如幽夢斷。
草樹爭春紅影亂。一唱雞聲千萬怨。任教遲日更添長,能得幾時抬眼看。
盡管人生總有離散時刻,但珍惜當下,充分地享受每一份快樂,不是能更多地體驗“花好月圓”的美好嗎?
張先就是這樣做的。
在花前,在月下,張先又總能捕捉住那些令人心動的影子,然后把它們寫進自己的詞中: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天仙子》)
晝長歡豈定。爭如翻作春宵永。日曈昽(tóng lóng),嬌柔懶起,簾押殘花影。(《歸朝歡》)
野綠連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凈。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剪牡丹》)
曾有人當著張先的面,夸他那首《行香子》寫得好:
舞雪歌云。閑淡妝勻。藍溪水、深染輕裙。酒香醺臉,粉色生春。更巧談話,美情性,好精神。
江空無畔,凌波何處,月橋邊、青柳朱門。斷鐘殘角,又送黃昏。奈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
那人說詞中的“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一句真是意蘊無窮,因此就稱張先為“張三中”。
張先卻不以為然,他覺得叫自己“張三中”不如叫“張三影”,因為他覺得最為得意的還是“云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押殘花影”、“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這三個“影”字句。
除了這三句外,張先在詩詞中寫到“影”字的還有一些,如:
浮萍斷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題西溪無相院》)
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青門引·春思》)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shù)楊花過無影。(《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
中國文人隊伍中,張先堪稱以寫“影”出名的第一人,我喊他“影帝”,你沒什么意見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