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點邀約作者
一段行車記錄儀拍下的視頻讓人生氣又心酸。
雨天,一輛摩托車載著小孩在等紅燈,車子突然啟動,孩子從車上掉了下去。
車上的大人沒有發(fā)現(xiàn),照常左轉(zhuǎn),孩子爬起來,緊緊追著摩托車,后車的司機為了保護孩子,一邊跟著他左轉(zhuǎn),一邊狂按喇叭提醒。
直到過了路口,摩托車才停下,家長下車后,第一反應(yīng)不是看她有沒有受傷,而是直接將孩子一腳踹倒在地。
不用想也知道,大人一定在訓(xùn)斥孩子:怎么那么不小心?
很多人憤怒地說:“這樣的人根本不配做家長,為人父母不用經(jīng)過任何考試,真的是一件太糟糕的事?!?/p>
沒有人去檢查一對夫妻有沒有足夠的責(zé)任心、耐心和能力,去撫養(yǎng)一個孩子。
對這個孩子而言,她可能很快就忘了身體上擦傷的疼,卻一定忘不了心靈上的痛。
在自己最恐懼、最無助的時候,得到的不是成年人的關(guān)心和擁抱,而是一記窩心腳。
父母能生孩子,也能毀掉一個孩子,這種因為負(fù)面行為模式給孩子帶來傷害的父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把他們稱之為——“有毒父母”。
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長大后也有驚人的相似:自尊心受損、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而且一無是處。
這兩種傷害,是以愛為名
《原生家庭》談到了7類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
酗酒型父母
身體虐待型父母
性虐待型父母
不稱職的父母
言語虐待型父母
操控型父母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前面幾種虐待型很好理解,傷害也很明顯,但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甚至誤以為那是愛的,是這兩種家庭:
1.操控型父母:
很多父母,自從有了孩子,就認(rèn)定“你是我的全世界,我必須一輩子跟你綁一起”。
當(dāng)孩子長大獨立時,他們彷佛失去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孩子年齡越大,他們對孩子的控制愈演愈烈,因為他們需要孩子永遠(yuǎn)的依賴。
這種依戀看起來很美,其實很可悲。
演員朱雨辰的媽媽就是典型。
七十多歲的她,把40歲依然單身的兒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她很自豪:“我頂兩個菲傭,完全沒有自我,用整個生命去照顧我兒子?!?/p>
她每天凌晨四點起來熬梨湯,要求兒子必須帶到片場,晚上還要檢查是否喝掉。
她滿心驕傲,沉浸在一位愿意為兒子奉獻(xiàn)所有的偉大母親形象中。
殊不知,朱雨辰姐弟遲遲未婚,始終對正常的親密關(guān)系感到迷茫,正是因為母親操控得太多,讓他們無法擁有獨立的自我和生活。
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要“在一起”,只有親子關(guān)系,是為了“分離”。
父母愛孩子的目的,不是為了把他永遠(yuǎn)地留在身邊,而是讓他成為獨立的自我、擁有豐盛的世界。
2.另外一種父母,習(xí)慣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他們永遠(yuǎn)是對的。
書里有個叫桑迪的漂亮姑娘,備孕兩年多,始終未成功,但丈夫很愛她,并不介意。
相反,她的父母總指責(zé):“肯定都是你當(dāng)年流產(chǎn)造成的,上帝總會懲罰做錯事的人?!?/p>
這是桑迪心里永遠(yuǎn)的傷。
15歲時,她意外懷孕,用自殺威脅父母在流產(chǎn)手術(shù)同意書上簽字。
天主教徒的父母從此把她釘在恥辱柱上,并把家庭里所有的不幸都?xì)w結(jié)于這件事:
“父母氣憤是因為你犯了不可饒恕的罪孽,我們是為了你好所以才對你耳提面命提高要求?!?/p>
高高在上的父母制定規(guī)則,進(jìn)行審判,讓孩子把痛苦視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將它們合理化,讓孩子覺得,全是自己的錯,我被懲罰是應(yīng)該的。
事實上,這樣的愛最毒,讓孩子的正確抵抗都顯得充滿錯誤。
有毒的家庭模式下,孩子會做陷入負(fù)面的自我評價:
我沒法相信任何人。
我不值得被人關(guān)心。
我永遠(yuǎn)都不會成功。
更可怕的是,父母也曾是受傷的孩子,孩子也終將成為父母,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huán)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父母的情緒,就是孩子的性格
馬東曾問武志紅老師:
很多人把長大以后的所有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礙,過不了的接人待物的那些門檻,都?xì)w結(jié)為原生家庭,有那么嚴(yán)重嗎?
武志紅老師回答:“有?!?/p>
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取決于他在生命早期的成長過程。
曼徹斯特大學(xué)的心理學(xué)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做了一個“靜止臉實驗”,說明了一個人的性格與父母的情緒密切相關(guān)。
實驗中,媽媽與一個1歲左右的寶寶互動:
最開始,媽媽和寶寶打招呼,媽媽立刻回應(yīng);寶寶隨便指個方向,媽媽就順著方向看過去,用不同的表情變化配合寶寶的意圖,寶寶表現(xiàn)得很開心。
接著,媽媽不對寶寶做任何反饋,始終面無表情,寶寶發(fā)現(xiàn)了不對勁,開始想辦法引起媽媽注意。
寶寶繼續(xù)吸引媽媽的注意,對著媽媽笑,指向遠(yuǎn)方,媽媽仍然面無表情。
不到2分鐘,寶寶沒有得到正常的反饋,就開始四處看,手足無措,最后開始崩潰大哭。
實驗中,當(dāng)媽媽毫無反應(yīng)時,孩子的心跳加速,體內(nèi)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xù)下去,大腦關(guān)鍵部位的細(xì)胞可能死亡。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孩子是如何通過媽媽來了解這個世界的。
如果媽媽很快樂,跟他有互動,孩子就會體驗到快樂,他的性格里就會多一些陽光;
如果媽媽總是很陰郁,孩子就會不知所措,他對世界就會缺乏安全感,容易敏感自卑。
著名導(dǎo)演姜文曾說:“自己這輩子最大的失敗,就是不知道怎么才能讓母親高興。”
他在節(jié)目里說:
比如拿到戲劇學(xué)院通知書的時候,我告訴她,覺得她該高興了吧,可是她卻說‘你那一籮筐衣服還沒洗呢,別和我說這個’。
后來又給她買房子,覺得她該高興了吧,可她還是不高興,一輩子都沒有去住過。
因為媽媽的不高興,姜文說自己經(jīng)?!安蛔孕拧薄?/p>
直到母親去世,他都沒有跟母親談過為什么沒有認(rèn)可過自己,這成了他耿耿于懷的一道傷口。
療愈自己,要與有毒的父母對峙
很多人認(rèn)為,自己長大了、經(jīng)濟獨立,就能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事實卻并非如此。
電視劇《都挺好》里,蘇明玉就是這樣,她從小被忽視,好吃的都給哥哥,錢也都給哥哥花,她只能被迫獨立,勤工儉學(xué)養(yǎng)活自己。
長大后,她成了孩子里最獨立、事業(yè)最成功的一個,她嘴上說著,“蘇家那點破事,跟我沒關(guān)系”,但是家里的事,她總是第一時間沖上去解決。
明明是家里最不被愛的,她得到的最少,卻是付出最多的一個。
因為從未被原生家庭認(rèn)可的她,希望證明自己的價值,證明自己值得被愛,于是付出越多,失望越多,像一個死循環(huán),越來越累。
《原生家庭》的作者蘇珊鼓勵大家,要與有毒的父母對峙。
蘇珊認(rèn)為,如果不對峙,我們就只能生活在恐懼里,無助和無能感會愈發(fā)強烈;
如果不想辦法解決這種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你也會把它轉(zhuǎn)移到自己的伴侶和孩子身上。
也就是說,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傷害,會通過你,循環(huán)反復(fù)又傷害你的新家庭和孩子。
武志紅說:“這是一本功德無量的書?!?/p>
大概是指閱讀這本書的意義在于,我們要完成與舊有家庭模式的阻斷。
察覺到“毒素”,勇敢地“清毒”,以及拿出更多的勇氣和信心,阻斷“毒源”,做一個更好的自己,以及為自己、為我們的孩子,構(gòu)建一個全新的健康的家庭模式。
每一個父母都曾是孩子。
每一個孩子也可能成為父母。
愿從我們開始,一屋四季一家人,眼里有光,心里有暖,未來有歡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