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2009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有人問巴菲特如何防止通貨膨脹,他的回答是,最佳方法是提高自己的技能以及投資那些品質不會受到貨幣變動影響的產品和服務,這是因為無論貨幣的價值如何變化,產品與服務仍會有需求。
正文
日前,世界銀行再度下調了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四月的3.2%下調至2.9%,并警示“滯脹”風險。
實際上,為了應對這波通脹,2021年12月英國央行在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加息,帶動了全球加息潮。然而,此后英國央行連續(xù)加息,卻仍然無法阻止通脹飆升。事實上,不止英國,全球都處在通脹陰霾之中。
這不禁讓我們回想起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大滯脹”,通脹的威脅有多大?我們又能做什么?
01
美國“大滯脹”
20世紀60年代中期,人們基本注意不到通貨膨脹的存在,通貨膨脹率只比1%高一點。不過,20世紀60年代末,隨著在越南戰(zhàn)爭中的越陷越深,即遭遇了“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也就是過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通貨膨脹率上升至4%-4.5%。
然而,隨著經濟受到石油和糧食價格上漲的沖擊,通貨膨脹率上升至6.5%。進入1978年和1979年,在各種政策錯誤的綜合作用下,導致部分經濟部門出現(xiàn)了很大的超額需求,疊加石油價格上漲125%,通貨膨脹率再度躥升,工資成本亦隨之增加。到20世紀80年代初時,通貨膨脹率突破10%。
在這一階段,不少資產都遭受了嚴重影響。例如債券資產,1968年期限為30年的長期債券提供的到期收益率約6%,這一收益率一定程度可以抵御3%的通貨膨脹率,但1969年-1981年,實際通貨膨脹率完全抹去了任何正數(shù)的實際收益率。這不是最慘的,更慘的是債券投資者遭到了資本損失。
02
市盈率腰斬
債券未能保護投資者,這似乎沒什么奇怪,但股市的不容樂觀讓人頗為吃驚。
1970年初,道瓊斯指數(shù)位于810點,隨后開啟震蕩下行,最低觸及627.50點,后半年道瓊斯指數(shù)開啟震蕩上行,一直攀升至1971年4月。1971年8月,“新經濟政策”實施,指數(shù)于1972年11月突破1000點,并在1973年1月達到階段性高點的1051點,此后股市開啟下跌。
隨后,經濟陷入衰退,1974年股市在上半年維持震蕩,下半年再次大跌,至1974年12月,道瓊斯指數(shù)跌至570點。從1973年高點到1974年低點,標普500指數(shù)和道瓊斯指數(shù)跌幅近50%,以小盤成長為代表的納斯達克指數(shù)跌幅近60%。
這一年,也是巴菲特以伯克希爾-哈撒韋為投資主體后唯一一次股價腰斬的年份,全年下跌48.7%,在次年的致股東信中,巴菲特寫到:“這一年(公司盈利能力)的加速下降程度令人驚訝?!?nbsp;
直至1982年,道瓊斯指數(shù)最高升至1070點??梢哉f,在1973-1982年滯漲期間中,股市指數(shù)變化不大,整體表現(xiàn)不佳,期間還伴隨著較大的波動。在此期間,標普指數(shù)市盈率被砍掉2/3。華泰證券(14.110, 0.30, 2.17%)數(shù)據(jù)顯示,整個1970年代,標普500指數(shù)僅實現(xiàn)了4.0%的年化回報, 遠不及二戰(zhàn)后7.6%的平均水平,扣除7.7%左右的平均通脹更是直接為負。
正如伯頓·馬爾基爾在《漫步華爾街》中形象地描述道,市場并非總是正確,甚至通常都不正確。但是,沒有任何個人或機構能始終如一地比市場整體知道得更多。有金融學家認為,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市場根本就不理性。的確,隨著股市的大跌,投資者很可能已變得毫無理性般的盲目樂觀,正如他們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時的盲目樂觀一般。
03
培養(yǎng)投資“鈍感”
“大滯脹”后期,美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美聯(lián)儲主席沃克爾腰斬貨幣供給,通過建立美聯(lián)儲信譽控制通脹預期;將美元作為石油交易的唯一貨幣,打造石油美元體系;同時,里根政府采取減稅和擴張支出的財政政策,以及縮減政府規(guī)模、放松行業(yè)管制、弱化美國工會力量的結構改革等;疊加信息產業(yè)的興起以及經濟全球化等條件,最終帶領美國走出大滯脹的陰影。
此后,隨著計算機、互聯(lián)網、半導體、頁巖油氣等新技術步入商業(yè)化應用,美股三大指數(shù)在80年代再創(chuàng)新高。
凈值幾乎腰斬的巴菲特的后續(xù)是什么?與大部分人急于拋售手中的股票不同,巴菲特在1975年致股東信后并未質疑自身投資方法,而是堅定持有手中的股票,并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投資——買入華盛頓郵報。終于,他熬過了這段艱難時期,1976年實現(xiàn)了129%的投資收益,到1980年基金凈值相比1972年增長了4倍。這也正如格雷厄姆《證券分析》中的名句,歸根結底,股票市場不是投票機,而是稱重機。真實價值終會勝出。
偉大的投資人是熬出來的,諸多經過時間考驗的投資人,都承受過很多的市場重壓。查理·芒格曾說,“我們這代人,這批做價值投資的人,哪一個不是熬出來的。堅持下去,甚至用不著腦子多聰明?!?/font>
當然,熬過“大滯脹”并非易事,這需要我們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技能水平,在投資中則需磨練心性,避免非理性焦慮,培養(yǎng)投資的鈍感。正如“華爾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寫到:“那些情緒適合于投資活動的'普通人’,比那些缺乏恰當情緒的人,更能夠賺取錢財,也更能夠留住錢財,盡管后者擁有更多的金融、會計和股票市場知識?!?/p>
風物長宜放眼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堅持下去,投資的旅程才能走得更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