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她談的幾場戀愛,幾乎都是被拋棄的,而且對方都不怎么愛她,尤其是那個作家男友,松子為他付出那么多,結果仍對松子暴力相向。
1.創(chuàng)造全新人生腳本,從自我認知開始
就像那些和松子一樣的人,唯有弄清楚自己為什么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從痛苦中走出來,那么,怎樣才能重新擁有掌控權呢?
2.走進死胡同的原因,與童年的“糾纏者”和內在審判者有關
就像松子,為什么她總是“遇人不淑”,而且還“不知悔改”呢,這和她的童年有直接關系,即受傷的內在小孩。
松子有一個體弱多病的妹妹,家里人更多的注意力都在妹妹身上,尤其是父親,經常忽視松子,這讓松子從小就形成了討好的性格,用搞怪來博得父親一笑,因為她特別渴望得到父親的愛,但是,她的努力失敗了,父親還是更關心妹妹,不記得她的生日,還不允許她在妹妹面前說自己高興的事,這讓松子很失望,最后選擇離家出走,但她的討好性格已經形成。
就像松子,她的內在審判者最初就是她的父親,因為父親的忽視,讓她覺得自己不重要,自己的需求也不重要,于是,她和男友們相處時,都是在盡力圍繞對方的感覺和需求轉,討好的結果構建的是不對等的關系,最后都是分手收場,而這就形成了那個死循環(huán)——愛上渣男——渴望愛——討好——得不到愛。
3.覺察和修正“應對方式”,擁有穩(wěn)定的“成人自我”
順從,指完全以他人的想象為自我導向,以此讓自己不感到內疚的傾向; 回避,指對來自內在審判者的有害聲音的逃避——這往往也代表一種對生活的逃避; 過度補償,指一個人似乎完全不顧受傷的內在小孩,否認羞愧或悲傷等感受,他的自卑感往往被過度的自信,有時甚至是傲慢的外表所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