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常見疾患,古今醫(yī)家治驗頗豐。而對于濕邪傷肺所致之咳嗽,臨床報道不多。劉渡舟教授在臨床上對一些咳嗽纏綿,長期不愈的病人,抓住“濕咳”臨床特點,應用甘露消毒丹加減治療,往往取得很好的療效?,F(xiàn)舉以下3案以供參考。
例1:患者,男,17歲。 初診自訴咳嗽月余,西醫(yī)診斷為支氣管炎,服中西藥物治療罔效??滔驴嚷曔B綿,咯吐白色粘痰甚多,胸悶頭重,身倦肢懶,伴有頤腫,耳中流出黃色滲出物,舌紅、苔白膩,脈浮濡。詢其致病之原,因升學考試,功課繁重,心中急躁,睡眠不佳,又患感冒而發(fā)病。
劉老觀其舌苔白厚,脈又浮濡,脈證合參,辨為濕咳,三焦氣郁化熱。
疏方:白蔻仁 、藿香 、茵陳 、滑石 、通草 、菖蒲 、黃芩 、連翹 、浙貝 、射干 、薄荷 、桔梗 、杏仁 、前胡 。
囑其忌食油膩厚味助濕之品。服至7劑咳嗽明顯減輕,胸悶體疲亦大有好轉?,F(xiàn)痰未全凈,大便偏干,提示有濕濁化熱之象,上方減前胡、桔梗,加竹葉10g、水紅花子10g ,利濕清熱從三焦驅(qū)邪外出。三診時,咳嗽基本痊愈,頤消耳不流水,見其苔尚有白膩,乃用化濕和中之方,鞏固療效而愈。
例2:患者,男,5歲半。初診,患兒為過敏體質(zhì),每聞異味則嚏而咳,繼之則喘。近2個月來病情加重,夜間憋氣喉鳴,痰不易出,伴有不欲飲食、煩躁不安、小溲短赤、大便不調(diào)等癥。舌紅苔白膩,脈細滑小數(shù)。
辨為濕熱羈肺,肺氣不宣。擬芳香化濁,清熱利濕之法。
方用:浙貝 、菖蒲 、射干 、白蔻仁 、茵陳 、滑石 、藿香 、杏仁 、苡仁 、黃芩 、梔子 、通草 、桔梗 、厚樸 、前胡 、紫菀 ,7劑。
藥后癥減咳輕,仍守上方加減化裁,咳嗽霍然而瘳。
例3:患者,男,66歲。初診自訴咳喘1年,屢服西藥不效,轉延中醫(yī)治療?,F(xiàn)癥咳嗽喘急,喉中痰鳴,痰白而粘,入夜病情加劇,不能平臥,伴有惡寒、胸憋、鼻塞流涕等癥。視其舌苔白滑而膩,切脈弦細而滑。
辨為濕濁痹阻三焦,肺氣不利,治節(jié)不行之證。治擬宣化肺氣,調(diào)暢三焦,清熱化濕。
用甘露消毒丹加味:杏仁 、白蔻仁 、苡仁 、藿香 、厚樸 、茵陳 、通草 、菖蒲 、黃芩 、桔梗 、連翹 、浙貝 、射干 、薄荷 、紫菀 、大豆卷 、枳殼 ,7劑。
1周后復診,喘急胸悶有所減輕,夜能平臥。效不更方,繼以上方調(diào)治?;颊叻?0余劑,咳止喘平,其他癥狀隨之而瘳。
體會:
濕咳緣于濕熱彌漫三焦,肺氣失于宣降。臨床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咳嗽與喘,咯痰較多,苔白而厚,脈來濡細,伴有胸滿體倦,頭重,少食等。病程纏綿反復。《素問》有“秋傷于濕,冬生咳嗽”“秋傷于濕,上逆而咳”的記載。葉香巖《三時伏氣外感篇》說:“夏季濕熱郁蒸.....逆行犯肺,必生咳嗽喘促,甚則坐不得臥,俯不得仰?!蓖趺嫌⒃?“非天氣有偶偏,即人氣有未和也。”劉老認為,濕咳雖屬外邪所傷,然和人體內(nèi)生之濕熱緊密相關。素有痰濕之人,復感外邪,新舊合邪,痹阻干肺,最易發(fā)為濕咳之病。
甘露消毒丹是治療濕溫時疫的一張名方,具有化濁利濕、清熱解毒之功。劉渡舟教授在用藥構思上提倡治上焦宜芳化,用藿香、佩蘭、菖蒲、白蔻仁等藥;治中焦宜苦溫,遣厚樸、蒼術、陳皮等藥;治下焦宜淡滲利濕,以薏苡仁、茯苓、通草、滑石、澤瀉之屬。若濕熱膠結,不能外達,在利濕前提下佐以清熱之藥。選用甘露消毒丹治療濕咳,蓋因濕熱為患,壅滯三焦,痹塞氣機發(fā)為咳喘,以本方“清熱于濕中,滲濕于熱下,俾濕化熱清,氣機暢利,則諸癥自除”。
此證如果熱重于濕者黃芩加量,并可加梔子增強清熱之力;濕重于熱者,黃芩減量,并加薏苡仁、澤瀉、蒼術運脾化濕;痰多喘重者,加杏仁、厚樸宣肺降氣;挾食便燥者,加水紅花子、萊菔子;便秘可加大黃清熱導滯;表證不解者加大豆卷、款冬花、紫菀,亦可加桔梗、枳殼調(diào)暢三焦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