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諳王以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帝納齊泰、黃子澄謀,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憚燕王強,未發(fā),乃先廢周王橚,欲以牽引燕。于是告訐四起,湘、代、齊、岷皆以罪廢。王內(nèi)自危,佯狂稱疾?!薄睹魇贰?/blockquote>1399年8月,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靖難。
起兵之際,朱棣只有區(qū)區(qū)幾萬藩王之力,占據(jù)的也不過只有北平一地。
而朱允炆坐鎮(zhèn)京師,手握百萬之兵,一聲令下,就可以召天下臣民進京勤王。
從剛開始的實力對比來看,朱棣幾乎沒有取勝的可能,然而,他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就逆襲翻盤,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
反觀朱允炆,明明手握一把好牌,最終卻打得稀爛,究其原因,除了他的削藩策略失當外,他還犯了以下三個錯誤:
第一、靖難前夕,放走朱棣的三個兒子。
1399年6月24日,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忌日。
按照禮制,燕王朱棣應該親自到南京祭拜,可當時建文帝的削藩已經(jīng)鬧得人盡皆知,朱棣擔心皇帝會對自己下手,所以,只派了三個兒子作為代表前去。
兵部尚書齊泰、魏國公徐輝祖力勸建文帝:“務必要把這三人留在南京為質(zhì),以防燕王作亂!”
可建文帝思來想去,一方面不忍心軟禁自己的堂兄弟,另一方面還想繼續(xù)麻痹朱棣,所以在猶猶豫豫中,朱高熾三兄弟被放走了。
朱棣本來對造反還有點后怕,這下見三個兒子平安歸來,徹底沒了后顧之憂,一家人都到齊了,那就反吧!
后來,朱棣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在靖難之役中出力甚多,打了不少勝仗,建文帝只能頓足捶胸、悔不聽輝祖之言!
第二、臨戰(zhàn)之際,交代諸將不可傷害叔叔朱棣。
兩軍交戰(zhàn)前,朱棣給將士們訓話,交代最多的就是一句:“毋使朕背負弒叔之名”,也就是說,你們打仗可以,可千萬不要讓我背負殺害叔叔的罪名??!
俗話說,擒賊先擒王,戰(zhàn)場上刀槍無眼,殺人極其容易,可不能傷及對方主帥,這仗還怎么打?將士們還敢使出十二分的力氣,跟對方拼命嗎?
帶著這樣一個“緊箍咒”,朱棣哪怕只身闖入南軍大營,都沒人敢動他分毫。
藳城之戰(zhàn),朱棣的燕軍死傷殆盡,而一直堅守在前線的朱棣竟毫發(fā)無損;
東昌之戰(zhàn),朱棣身為主帥,甚至敢單騎殿后!
是朱棣真的不怕嗎?
不是!朱棣的底氣,都是好侄子建文帝給的。
第三、建文帝既識人不明、又用人不當。
建文帝能當上皇帝,得感謝皇爺爺朱元璋,可他在登基后,面臨的困境,也全拜皇爺爺朱元璋所賜。
為了給子孫留下一個“安穩(wěn)”的江山,朱元璋親手將開國功臣、干將強吏殺了個干干凈凈,以致建文帝打仗時,竟在朝中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大將來用。
在這種情況下,建文帝只能瘸子里邊挑將軍,然而,無比可惜的是,他的眼光還不怎么好。
這從他重用翰林學士黃子澄、三軍統(tǒng)帥李景隆這兩個人就知道了。
黃子澄是建文帝的死黨,也是建文帝最為信任的智囊團之一,“先弱后強”的削藩策略是他提出的,放走朱棣的三個兒子,也是他建議的;
而李景隆就更奇葩了,作為三軍統(tǒng)帥,干啥啥不行,逃跑第一名,在戰(zhàn)場上沒打過一次勝仗不說,當朱棣兵臨城下時,他竟主動開門迎降,將應天(今南京)拱手讓給了朱棣。
總的來說,從小在深宮中長大的建文帝朱允炆,雖然獲得了法統(tǒng)上的皇位繼承權,但不管是從個人才能、還是執(zhí)政經(jīng)驗上,他跟叔叔朱棣都不在一個段位上。
二、葬身火海
1402年7月,朱棣攻占南京,年僅26歲的建文帝朱允炆萬念俱灰,便在皇宮里放了一把大火,自焚而死。
歷經(jīng)三年的靖難之役,以建文帝的“死亡”正式畫上了句號。
由于朱棣在大火中,只找到了幾具面目全非的焦尸,并不能確認哪個是建文帝,所以,世人紛紛猜測,建文帝或許并沒有被大火燒死,而是落發(fā)為僧,四處云游去了。
“宮在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薄睹魇贰?/blockquote>就連朱棣也對此懷疑不已,在之后的22年時間里,朱棣先后派出多人,始終未放棄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據(jù)《明史·鄭和傳》載,朱棣之所以派鄭和下南洋,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尋找可能逃到海外的建文帝。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命和等通使西洋。”——《明史·鄭和傳》
除了鄭和外,朱棣還指派了戶科給事中胡濙(yíng)、工部尚書嚴震等人,到云南、貴州、四川、湖北、湖南、甘肅等地四處尋訪。
據(jù)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說,胡濙很可能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
公元1407年,胡濙以“普查全國寺院度牒、尋訪仙人張三豐”作為掩護,密尋建文帝,結果,這一找,就是十年。
在這十年的時間里,胡濙幾乎沒回過家,有一年,他的母親去世,胡濙申請回家守孝,卻被朱棣“強制奪情”。
功夫不負有心人,直到1423年,已升任禮部左侍郎的胡濙,突然漏液趕到朱棣所在的宣府,二人秘密交談了幾個小時,"漏下四鼓乃出,至時疑始釋"。
二人究竟談了些什么?史料中沒有記載,我們也不得而知。
但從此之后,朱棣的疑慮就打消了,胡濙也再沒出去尋找過建文帝的下落,或許他真的已經(jīng)圓滿完成了朱棣交給的任務,找到了“出家為僧”的建文帝。
至于建文帝的最終隱居地,眾說紛紜,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民間就有將近50種說法,比如福建寧德大金貝村、貴州安順、四川達縣中山寺、青海瞿曇寺等等。
建文帝或許會逃得一線生機,但他的家人就沒那么幸運了。
三、禍及兄弟、妻兒
朱允炆的父親朱標在世時,不僅是一個孝順的兒子,還是一個寬厚的兄長,由于他對弟弟妹妹一直很照顧,所以,朱棣也很尊敬這位大哥。
可靖難之役后,朱棣對朱標的妻子、兒孫實在算不上厚道。
朱標一生共娶了兩任妻子,一個是大將軍常遇春的女兒、太子妃常氏,一個是吏部尚書呂本的女兒、側妃呂氏。
常氏生育了兩個女兒和長子朱雄英、三子朱允熥(tēng),可惜,常氏在生下三子朱允熥后不久,就去世了,她死時,年僅24歲。
常氏去世后,呂氏就被抬為正妃,她除了生下次子朱允炆外,還生了四子朱允熞(jiān)和五子朱允熙。
除了建文帝和早夭的長子朱雄英及兩個女兒外,朱棣攻占應天時,朱標還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活在世上。
在這些兒女里,論血統(tǒng),朱標的三子朱允熥比朱允炆更具有繼位的合法性,畢竟他的母親是朱標的元妃,當時已被追謚為孝康皇后,與朱標同祀。
所以,除了“自焚而死”的朱允炆,朱棣對這個侄子朱允熥尤為忌憚。
他先是將朱允熥由“吳王”,貶為“廣澤王”,然后又將他的封地,從富庶的浙江首府杭州,換到了蠻荒之地漳州。
之后,為了抹黑朱允炆兄弟,朱棣又命人編造了一本《奉天靖難記》,在書里,“朱允炆和朱允熥,不僅對著朱元璋的棺木仗劍大罵,還拆毀地宮、縱火焚毀了朱元璋、馬皇后的遺體,毫無人倫可言”。
一時間,朱允熥由金尊玉貴的王爺,變成了人人喊打的“混世魔王”。
然而,朱棣尤不放心,四個月后,朱允熥被匆匆召回京城,誰知,他前腳剛到,朱棣就以“弗知省躬,自生疑懟”之罪,將其廢為庶人,囚禁在鳳陽。
1417年,谷王朱橞和崇陽王朱悅燇私下合謀,準備起兵造反,朱棣懷疑朱允熥與他們有聯(lián)系,不久之后,年僅39歲的朱允熥就“暴卒"了。
至此,朱標的兒子里,就只剩下四子朱允熞和五子朱允熙兩人。
他們作為朱標的血脈,自朱棣成功進駐應天府的那一天起,就注定無法善終了。
朱允熞原本是衡王,結果被朱棣一貶再貶,先是被貶為“懷恩王”,然后又和哥哥朱允熥一道,被貶為庶人,囚禁在鳳陽。
1414年,朱允熞“卒”,他死時,年僅29歲。
至于五子朱允熙,他的經(jīng)歷就更慘了。
朱棣登基時,朱允熙年僅11歲,朱棣先是將他從“徐王”降為“敷惠王”,然后又和母親呂太后一起,被趕去給父親朱標守陵。
此時的朱標,不再是“孝康皇帝”,而是“懿文太子”,本為“太后”的呂氏,也被降位為“懿文太子妃”。
兩年后,朱允熙被改封為“甌寧王”,誰知,公元1406年,甌寧王府突發(fā)大火,年僅16歲的朱允熙被活活燒死,生母呂太后也在大火中不知去向。
即便她僥幸活下來,看著兒孫們接連去世,她的余生也一定是極其煎熬的吧。
與兒子相比,朱標的兩個女兒,由于對皇位構不成什么威脅,所以,相較起來,朱棣對她們還算仁慈。
朱標的長女江都公主,早年下嫁給了長興侯耿炳文的兒子耿璇,靖難之役時,耿璇曾建議父親直搗北平,一舉殲滅朱棣的大本營,朱棣稱帝后,耿璇因立場問題被殺。
江都公主雖然只是被貶為了江都郡主,可面對家破人亡,她整天郁郁寡歡,不到一年,就抑郁而終了。
朱標的所有子女中,結局最好的就屬二女兒宜倫郡主了。
靖難之役發(fā)生時,宜倫郡主年紀還小,朱棣不僅親自把她養(yǎng)大,之后還做主將她嫁給了錦衣衛(wèi)百戶于禮,最后得以善終。
朱棣對長兄的妻子兒女尚且如此,更別提對侄子朱允炆的妻兒了。
1402年7月,建文帝朱允炆在大火中下落不明,同時下落不明的,還有他的長子——年僅七歲的皇太子朱文奎和生母馬皇后。
有專家猜測,朱文奎和馬皇后出逃的可能性很小,他們很可能當場就葬身火海了。
“長子朱文奎,建文元年立為皇太子,燕師入,七歲矣,莫知所終?!薄睹魇贰?/blockquote>朱允炆共有二子,除了長子朱文奎(kuí )外,還有次子朱文圭(guī )。
當時,朱文圭年僅2歲,還是一個蹣跚學步的孩童,可朱棣并沒有因此寬赦他,他不僅將朱文圭廢為庶人,還將其囚禁在鳳陽廣安宮中,長達55年。
直到明英宗朱祁鎮(zhèn)登基時,朱文圭才重獲自由,得以婚配,可長期的監(jiān)禁生活,早已摧毀了他的身體和生存的意志,所以,沒過多久,朱文圭就去世了。
聽居鳳陽,婚娶出入使自便。與閽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給使令。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幾卒?!睹魇贰?/blockquote>朱標一脈就此絕嗣。
總結:
由于朱棣發(fā)起靖難之役,奪了侄子的江山,并以極其殘忍的手段,殘害了長兄一脈,所以后人,大多對建文帝持一種同情的態(tài)度。
但客觀地評價,建文帝是一個好兒子、好孫子、好侄子,卻不是一個好皇帝。
起碼,他沒有做皇帝的才能和膽略,也沒有身為帝王的狠心和無情。
朱棣能親上戰(zhàn)場、擊退萬千敵兵,能開疆拓土、編修《永樂大典》、出使西洋、弘揚國威、能天子守國門,這些如果換成建文帝,他能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