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述評、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隨著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各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這種競爭最終表現(xiàn)為創(chuàng)新人才的質量與數量的競爭。誰擁有大量的、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誰就會主宰世界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進程,誰就會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勝利。這便是“科教興國”之所以成為我們國家基本國策的原因之一。我國中小學教育面臨為未來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才的重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大力開展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仔細推敲洋思中學和杜郎口中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目標教學”的影子。不管是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還是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其實都是對“目標教學”的完善和發(fā)展。
素質教育的真諦在于對人性的充分肯定,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最有力的保障,它沖破了應試教育的藩籬,以人的全面素質提高和個性化發(fā)展作為行動指南,實現(xiàn)了教育的根本性變革。實施“輕負擔、高質量”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教育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的有力見證,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畢生的追求。然而,受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學生負擔沒有實質性地得到改變,甚至壓力越來越大。究其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來自社會的壓力,可以說,在我們周圍到處充斥著“學而優(yōu)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由黃金屋”等功利主義思想,再加上社會相對單一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擇才標準,使得萬眾子弟一心一意地為過那根“獨木橋”而勞苦終日;二是來自家庭的壓力,由于受到社會傳統(tǒng)認知度的影響,好多家長根本不從子女實際考慮,一味的想通過夜以繼日的補課來成全孩子實現(xiàn)當年自己未完成的夙愿,很多學生成了死啃書本的機器人,何來興趣特長的培養(yǎng),健全人格更成了一句空話;三是來自學校的壓力,在素質教育的大旗下,很多學校管理層說的和做的大相徑庭,隨意增加課時,瘋狂擠占課外時間補課,綜合課和校本課成了擺設,廣大一線教師都“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明知故犯,所謂的“家校共建”也很大程度的被大量的課外作業(yè)和請家教取代了。認真分析地方和學校實際基礎上,學校從完善學校制度建設、打造“三嚴”師資隊伍、推進課堂“三精”教學、推行“導學稿”制度、創(chuàng)設 “科學化” 活動機制、加強家校合作等方面積極探索,提出了“關注過程求發(fā)展,提高效能創(chuàng)佳績”的教育管理策略,積累了一定的教育和管理經驗,以“輕負”、“ 高效”為抓手,“高質”為目標,使得學校各項工作同步、協(xié)調、和諧的發(fā)展。
然而,在新課程實施幾年來,我們總覺得所做的一切對于教學主體研究有失偏頗,過于注重制度和教師行為的研究與思考,過分依賴教學制度與規(guī)范,忽視了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地位的認識和思考,特別是對后30%的學生缺乏教學策略的研究,在學生主觀能動性和主體認知方面等領域的探索處于初級階段。從近年來學生整體發(fā)展角度分析,要想真正意義的上升到“輕負高質,全面提高”的層面,必須在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我們通過幾年的摸索,認為實施以“目標導學”為核心的輕負高質的教學實踐研究,開展以“目標認知——激趣導學——階段性目標檢測和評價”的目標過程管理,是問題研究的關鍵所在,而其中的立足點就是落實在教研組和備課組共同致力于“導學稿”的編制和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建構在“目標導學、課時訓練、階段檢測”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提升在目標導學的評價體系中。讓學生享受學習過程的快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中自由成長,不斷在目標激勵中取得進步,這才是本課題真正的研究價值所在。
二、課題策略
(一)研究目標
1、在調查、分析基礎上,以“導學稿”為載體,使學生形成課前預習、課堂消化、課外鞏固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樂于探究的學習品質。
2、使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圍繞“導學稿”發(fā)生根本性的變革,形成“目標導學、課時訓練、階段檢測”的課堂教學模式。
3、開展課堂教學制度和評價策略研究,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培養(yǎng)學生勤學、樂學的學習品質,努力彰顯“輕負高質”。
(二)研究內容
1、學習目標形成策略研究:包括認知目標,運用認知學習策略,培養(yǎng)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推理、總結等方法開展學習活動;包括能力目標,通過目標導學培養(yǎng)自身的學習能力,學會學習、反思、合作、交流;包括情感目標,通過目標認知和激勵,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學生強力的求知欲。
2、課堂教學模式策略研究:以“導學稿”為載體,加強教學活動的時效性、針對性,通過導學稿的編制和完善,更好地嫁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從而使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形成 “目標導學、課時訓練、階段檢測”課堂教學模式。以落實三維教學目標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導向,以師生互動型的當堂課時訓練為基本形態(tài),以階段檢測為檢驗教學效果的基本手段,整體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采用目標激勵、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勤于學習、樂于學習、善于學習的良好品質。
3、“導學稿”制度、內容和形式的研究:通過教研組、備課組的互相協(xié)調,以課時內容為單位編制導學講義,提前一天發(fā)給學生,當天課堂及時消化,形成制度化。內容上是把課前預習、教師教案、學生學案、作業(yè)優(yōu)化等組合在一起,形成綜合性文稿;形式上分基礎題、中等題、拓展題三部分,關注全面為核心,兼顧分層為輔助。“導學稿”的出臺是基于以下幾點思考:一是當前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學習能力缺乏;二是整體提高和部分拔尖的矛盾比較突出;三是日常教學效果檢測過于注重甄別,偏難、偏繁。
4、基于“導學稿”的評價策略研究:(1)《成長記錄冊》記錄學生成長軌跡和發(fā)展歷程,發(fā)揮成長記錄冊的激勵作用,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2)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策略研究。(3)階段評估的優(yōu)化設計,以考試評價制度改革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三)實施思路
1、召開教導主任、教研組長、備課組長、課題組成員會議,成立組織,統(tǒng)籌課題研究進程。
2.注重制度創(chuàng)新,提高管理效率。學校在原有基礎上出臺《年輕教師培養(yǎng)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教研組工作目標考核制度》、《導學稿制度》,通過制度的不斷完善提高管理效能。
3.創(chuàng)設科學合理的活動機制。學校在期初、期中、期末分別制定教研組、年級組、學科組的工作目標,圍繞這些目標在不同時間段進行主題化的活動設置。學校教學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英語活動周的相繼開展相得益彰、相映成趣。適量的考試是學習必要的補充,關鍵在于怎么考,學校一方面教育學生確立“y=x+5”的成績目標,鼓勵學生通過階段性的努力提高5個名次或5個百分點;另一方面根據學生實際采取分層施考、設立誠信試場、允許同學申請免考、考后分層表彰的措施,創(chuàng)新考試機制把減負滲透到教學檢測中,進一步發(fā)揮了考試的激勵功能。
4、編制“導學稿”。“導學稿”的設計充分體現(xiàn)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融課前預習、教師教案、學生學案、作業(yè)設計于一體,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并進行自主預習、自主學習、自主作業(yè)、自主復習,提高學習時效。
5、實施“三嚴”管理策略。實施“輕負高質”的前提是有一支觀念新、教法活、樂鉆研的教師隊伍。學校對教師教學“五認真”、教研活動過程管理、培養(yǎng)青年教師等三個方面嚴格要求。
6、狠抓課堂“三精”教學。要求廣大教師關注課堂細節(jié),狠抓“三精”教學,即課前準備“精心化”,課堂教學“精美化”,課堂作業(yè)“精簡化”,對課堂教學諸環(huán)節(jié)提出嚴格要求,從而使45分鐘課堂教學效益達到最大化。
7、社會、學校、家庭互動,建立家校信息網絡。在“誰贏得了家庭教育,誰就贏得了孩子的未來”理念指導下,努力爭取家長支持,以《家庭導報》為載體,加強家校合作。
(四)研究步驟和方法
課題準備階段(2009年4月至2009年8月):
1.組織校課題組人員學習、研討,確定研究方案,做好開題準備。
2.討論并收集整理與本課題研究相關資料。
3.學習各種現(xiàn)代教學理論和課程標準精髓。
實驗階段(2009年9月至2011年1月):
1.根據研究方案開展研究(通過比照分析、課堂觀察、問卷調查、階段學習目標檢測等方式進行)
2.開展課題組專題研討會,及時總結經驗,整理收集相關材料。
3.在研究過程中及時進行階段性總結,并請有關專家進行指導論證,不斷完善課題研究方案。
4.開展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和階段分析會,進行專題調研。
總結階段(2011年2月至2011年6月):
總結有關材料,形成實踐研究成果,寫成研究報告。
主要研究方法:調查研究法、文獻綜述法、案例分析法、經驗總結法
三、主要參加者的組成結構
課題組組長: 張?zhí)煨遥ㄓ嘁κ行|中學書記、校長)
學 術 顧 問: 潘巨良(余姚市教科所所長)
課題組副組長:孫紅軍(余姚市肖東中學副校長)
譚建波(余姚市肖東中學副校長)
組 員:周 帥(語文教研組長)
黃 靜(社會教研組組長)
俞世鈿(數學教研組長)
王 棟(科學教研組長)
鄭偉芬(英語教研組長)
俞國強(校教導主任)
洪建文(校教科室主任)
四、經費預算:
項 目 費 用:包括購買書籍、外出培訓、專題研討、中期論證考核,預計累計經費25000(元)
完 成 時 間: 2011 年 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