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是臟腑器官下垂,不是胃氣不降。要辯證論治。
一 肝旺脾弱,膽熱胃寒之證。
予烏梅丸加味:
烏梅40g、川椒10g、熟附片10g、桂枝10g、
北細辛10g、干姜30g、炒枳殼30g、蒼術(shù)30g
二 肝脾陰虧,膽郁胃燥之證。
一貫煎合四逆散加減:
北沙參30g、麥冬30g、黃精30g、瓜蔞仁20g(炒碎)、
生地15g、柴胡10g、白芍30g、炒枳殼30g、
肉蓯蓉30g、杏仁15g、黃芪30g、蒼術(shù)30g
辨病加藥:黃芪30-60g升補脾氣,加炒枳殼、蒼術(shù)各30g
病例 案1:患者,女,36歲
患輕度胃下垂(胃小彎角切跡在髂嵴連線下4.5cm)5年,長期服補益氣丸及單驗方不效。
刻診:形體消瘦,面色蒼黃,腹脹下墜,餐后加重,噯氣,大便時干時稀,舌邊尖紅,苔黃白相間而膩,脈弦弱。
案2:患者,女,38歲
患輕度胃下垂(胃小彎角切跡在髂嵴連線下4cm)7年,迭服中藥乏效。
刻診,形瘦體弱,面色青黃略顯晦暗,腹脹,餐后加重,胸脅滿悶,心煩易怒,口干,便秘,舌紅,苔薄黃少津,脈弦細稍數(shù)。
辯證論治
[ 胃下垂是西醫(yī)病名,系指人站立時胃小彎角切跡低于髂嵴連線,屬器官性病變,中、重度較難治。
查閱現(xiàn)代中醫(yī)文獻,胃下垂歸入“腹脹”、“腹痛”、“胃脘痛”進行辯證論治者,分型繁瑣,持論空泛,令人無所適從。更有簡單地將胃下垂與李東垣的中氣下陷對號入座而倡用補中益氣湯者。
第一,
第三,
如第1例是肝脾虛、膽熱胃寒;第2例是肝脾陰虧,膽郁胃燥,總之是肝、膽、脾、胃4個臟腑功能都有失調(diào),必須從整體上全方位地進行調(diào)節(jié)。
而符合此等治法的方藥,首推《傷寒論》的烏梅丸。烏梅丸寒熱剛?cè)嵫a瀉升降并用,瀉厥陰、和少陽、護陽面面俱到。特別是重用烏梅斂肝以瀉肝(肝以散為補,以斂為瀉),合桂枝平肝(木得桂則枯),于酸斂之中大具開通之力,故老師治療木土不合的腹脹,最喜重用烏梅。
第2例除了胃下垂的共有癥狀之外,還有胸脅滿悶、心煩易怒、口干便秘等,屬于木土不合中的肝脾陰虧、膽郁胃燥之證,故用一貫煎合四逆散養(yǎng)肝益脾,舒膽滋胃。
案1 :考慮為木土不合——肝旺脾弱,膽熱胃寒之證。
予烏梅丸加味:
烏梅40g、川椒10g、熟附片10g、桂枝10g、北細辛10g、干姜30g、炒枳殼30g、蒼術(shù)30g
每日1劑,餐前半小時服藥,餐后右側(cè)臥半小時。
效果:服至6劑,腹脹大減,舌質(zhì)傾向正常,黃白膩苔消退過半。
續(xù)服18劑,諸癥消失。經(jīng)鋇餐復(fù)查,胃在正常位置。
案2:考慮為木土不合——肝脾陰虧,膽郁胃燥之證。
予一貫煎合四逆散加減:
北沙參30g、麥冬30g、黃精30g、瓜蔞仁20g(炒碎)、生地15g、柴胡10g、白芍30g、炒枳殼30g、肉蓯蓉30g、杏仁15g、黃芪30g、蒼術(shù)30g
服法、將息如案1。
效果:服至6劑,腹脹大減,大便通暢。
上方去決明子、生地,加生麥芽30g,續(xù)服12劑,諸癥若失。經(jīng)鋇餐復(fù)查,胃在正常位置。
黃芪、枳殼、蒼術(shù),看來這3味藥物屬于辯病用藥。
是的。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枳殼能興奮胃腸平滑肌,有升提下垂內(nèi)臟的作用。但枳殼重用,有開破耗氣之弊,故加用等量黃芪升補元氣以斡旋之。胃燥者豈能使用蒼術(shù)?遑論重用!但臨床實踐證明,蒼術(shù)重用,既能和胃降濁,又能運脾斂精,并不增燥。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將胃下垂與李冬垣的中氣下陷對號入座而倡用補中益氣湯者,我試治過數(shù)例,不僅無效,腹脹反而加重。
胃下垂不能與中氣下陷對號入座。但臨床上胃下垂確有屬于脾胃升降失調(diào)者,可用補中益氣湯,方中重用黃芪30-60g升補脾氣,加炒枳殼、蒼術(shù)各30g和胃降濁,療效尚可。
胃下垂表明胃氣降而太過,是把胃下垂與胃氣降畫上了等號。大家知道,脾胃共處于中焦,為升降之樞紐。脾氣開,則運化、輸布精微于四旁;胃氣降,則受納、腐熟水谷,傳送糟粕于體外。
所以脾升胃降,本是生理之常,斷無脾氣升而太過,或胃氣降而太過的病理。
胃下垂不是胃氣降而太過,恰恰相反,應(yīng)是胃俯壅滯,氣機紊亂,胃氣當(dāng)將而不降,換言之,不能保持脾升胃降,以及胃實則腸虛、腸實則胃虛的生理狀態(tài)。明乎此理,思過半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