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話說,世上三大苦,讀書種田做豆腐。讀書排第一,比種田和做豆腐還苦。
科舉時期的讀書真是件很苦很苦的事情。六七歲就開始讀,沒有寒暑假。讀的科目、方式也很單調,就是死記硬背儒家經典四書五經。背不上來就要挨板子。“《中庸》十八篇,屁股打成兩半邊”,不容易啊。
不光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讀書苦,就是金枝玉葉的王孫公子讀書也苦。
清朝皇子五周歲開始進宮讀書,“卯入申出”,早上五點到下午三點,十小時。每年只有五天假,元旦、端陽、中秋、皇帝和自己的生日。
皇子沒有科考的煩惱,普通人家子弟還要一場一場的去趕考,一次一次地寫公式化的八股文??瓶嫉奶蕴鼠@人,以1850年代為例,一個讀書人要想最終成為進士,其概率是六千分之一。
皓首窮經,仍然名落孫山的大有人在。明清時都出現過九十幾歲還在考秀才的人。真苦。
科舉制時期,讀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入仕做官,富貴榮華,光宗耀祖。
宋真宗趙恒的《勸學詩》就是以此來誘惑天下讀書人: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
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
只要你肯讀書,豪宅豪車,金錢美女,啥都有了。
元雜劇里面那些達官貴人出場時念的出場詩里,經常出現的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我榮我貴君莫羨,十年前是一書生”“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等勵志雞湯。
明清時熱衷于科舉的讀書狀況更甚,讓人為之瘋狂,范進中舉就是典型。
古代讀書是高投入的事情,一般家庭的子弟是讀不起書的。一族人共同供養(yǎng)幾個有可能讀得出來考得上功名的兒童的現象是常見的。
支助同族、同鄉(xiāng)人讀書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在京的外地會館比如湖廣會館、山西會館等,有一項重要的功能,就是資助進京趕考的舉人。反過來,獲取了功名的讀書人做官后照顧同族、同鄉(xiāng)的人也是責任和義務。
這種現實的功利的物質的讀書方式,就是應試教育。這種教育方式的惡果就是死讀書,讀死書,讀書只是為了考試,而不是提升道德水平,產生精神追求,讀書和做人脫節(jié)。
一個怪異的現象由此出現,看儒家經典,全是道德文章;看歷史典籍,全是權謀詭計。明清官員絕大部分是滿嘴的仁義道德,滿肚的男盜女娼。
今天還是應試教育。除了小學稍微好一點以外,初高中學生每天學習的時間甚至超過了十個小時,特別是初三、高三的學生,整天都在不停地刷題。
刷題在歐美國家算一種作弊行為,在這里卻成了堂而皇之的行為,還要比誰刷得多、刷得快、刷得好。
今天那些被抓捕的貪腐官員,哪一個在任時不是滿嘴的反腐倡廉?
這種教育違背了教育的初衷。讀書究竟是為了什么?
東西方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最初大體是一致的。
孔夫子說的“學而優(yōu)則仕”被后人曲解了,其本意并不是說讀書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做官,而是通過讀書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自己又有多余的時間,可以利用做官的途徑更加方便地將自己明白了的道理傳授給眾人,讓大家都能慢慢地明理。
南宋王應麟寫的《三字經》是最經典的兒童啟蒙讀物,其中對讀書學習的目的是這樣說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也是指的一種精神追求。最終要知行合一,“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span>
西歐古代認為合適的行政官員應該是接受過良好教育,家境富裕,有多余的時間,有愿意為大眾服務的意愿的人。這個和孔夫子說的“學而優(yōu)則仕”有些近似。
現在西方官員其實也多數是這類人。他們并不在乎財富收入,在乎的是為大眾服務的機會,以他們的能力自己創(chuàng)業(yè),或者進入包括金融、法律等在內的商業(yè)機構的話,其收入遠遠超出了做官。
西方人也認為讀書是為了明理。人類是感性的,必須通過讀書變成理性的人,通過理性思考,才能遵守各項社會規(guī)則,確保正常的社會秩序,達到社會穩(wěn)定,從而實現人類的自由發(fā)展。
知識點的獲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性思考能力的學習、培養(yǎng)和提高。
在現代社會里獲取知識點已經變成一件十分簡單的事情,一部手機就可以解決。但要具備理性思考能力并以此指導自己的生活,幫助自己認識世界,卻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比如分餐制、公筷。從理性的角度講,衛(wèi)生、健康,國家?guī)资昵熬驮谔岢墒钦嬲茏龅降挠卸嗌倌??大部分人是感性認識,一家人吃飯還分餐,多見外啊,多生分啊。就為了不見外、不生分,多少家庭出現交叉感染。中國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患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共餐方式有很大的關系。
這類事情很多,隨地吐痰啊、闖紅燈啊、高聲喧嘩啊、影響他人啊、濫吃野味啊、野泳啊……都是國家反復教育不要做的行為,從理性思考角度也不應做行為,又有多少人聽呢?
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過來的人還是那么根深蒂固地喜歡感性的浪漫,幾十年的教化仍然難以改變,有什么辦法呢?難怪中國對人的管理成本全球最高。
認識世界也是感性的。有一個統(tǒng)計很有趣,中國某網站里,平均每個月美國被震驚了57次,印度被舉國哀嚎了13次,日本被嚇癱了13次,俄羅斯后悔了17次,澳大利亞被嚇得絕望了23次,川普膽寒了14次,安倍被氣暈了23次,北約集團被嚇得顫抖了19次……
這都是些什么亂七八糟的東西啊,居然還有不少人信,到處轉發(fā)。
對理性思考能力的學習、培養(yǎng)和提高,就是通常說的素質教育。應試教育把人培養(yǎng)成應付考試的機器,高分低能的現象隨處可見。只有素質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真正意義上的人。兩者的區(qū)別太大。
同樣是甲午戰(zhàn)爭,中國的考試題目是什么時候什么地點發(fā)生的,以及發(fā)生的過程等。日本的考試題目是為什么會發(fā)生,日本如果輸了會怎么樣。前者就是一些知識點,不需要思考,記住就行。后者就不單純是知識點,需要思考,需要綜合各種知識進行系統(tǒng)性思考和論證。
同樣是1+1=2,中國的老師就只教育說1+1=2,匈牙利老師除了教這個知識點以外,還會給學生布置一個作業(yè),為什么1+1=2?同樣是前者只需要記住,后者需要思考和論證。
……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應試教育的惡果。更大的惡果則是絕大部分人喪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這樣讀書,不如不讀。
可怕!可悲!可嘆!